釋道璨(1213—1271),號無文,俗姓陶,豫章昌邑(今江西南昌新建)人,南宋末年著名詩文僧,有集《無文印》流傳日本,為多種日語文獻引及。但是,由于宋末戰(zhàn)亂,其著述于國內(nèi)湮沒多時,以至于后世關(guān)于道璨的記載很少,直至清初收錄道璨部分作品的《柳塘外集》被發(fā)現(xiàn),道璨之名始見諸簡牘。不過,這些關(guān)于道璨的記載皆極簡略,且多訛誤。二十世紀初,其全集《無文印》在日本被發(fā)現(xiàn),道璨的生平梗概始浮現(xiàn)在世人面前。
一、道璨籍貫、字號及生卒年考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道璨“字無文,姓陶氏,南昌人”,張師孔《柳塘外集序》載:“柳塘屬豫章,漢昌邑地,多陶姓,五柳先生后也,今猶聚族居焉。師亦其裔?!薄端螌毜v四年登科錄》載有道璨之兄陶叔量之簡介,亦曰“本貫隆興府(即今南昌)新建縣昌邑鄉(xiāng)”。昌邑屬南昌新建,今人祝尚書及黃錦君謂道璨為“豫章漢昌人”,似誤讀“漢昌邑地”四字。
另,禪門著述多謂道璨為吉安泰和人,如超永《五燈全書》所載:“育王堪禪師法嗣,饒州薦福無文燦禪師,吉安泰和人。”別庵性統(tǒng)《續(xù)燈正統(tǒng)》甚至稱其為“吉安泰和柳塘人”,這與《宋寶祐四年登科錄》所載不符,大概是因為泰和亦有柳塘村所致之誤。道璨《秋房樓侍郎》文中自謂“某家世豫章”,則道璨為豫章(南昌)新建昌邑人無疑。
“道璨”為其法名,有時亦被寫作“道燦”,如釋燈岱《柳塘外集序》中稱“無文燦禪師”。然考《無文印》中道璨自稱皆曰“璨”(如見《初叟銘》),故應(yīng)以“璨”為是。道璨原名已不可考,據(jù)其《先妣贈孺人吳氏壙志》載“贈孺人吳氏,豫章進士陶躍之之妻,迪功郎贛縣丞叔量之母”可知璨俗姓陶,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其“姓陶”。張師孔《柳塘外集序》更謂“柳塘”為五柳先生后人聚居之所而“師亦其裔”。又《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道璨字“無文”,然考李之極《無文印序》中所言“師長于文,而自號無文”,則“無文”應(yīng)是其號。臨濟一脈一直秉承禪宗“不立文字”之旨,作為臨濟傳人的道璨自號“無文”自然可以理解。不過,道璨向來以其出色的文學才能為人所知,其四六榜疏尤獲叢林乃至文士之稱譽,以詩文僧之實而自號無文,此即李之極《無文印序》中所謂既“空之所有”又“不實諸所無”,蓋有深意也。
關(guān)于道璨的生卒年,李之極在《無文印序》中明謂道璨于“辛未二月示寂”。辛未為咸淳七年(1271),李之極為道璨好友,其說應(yīng)無誤。至于其生年,道璨在《慈觀寺記》中曾自敘其生平,曰:“開慶己未,余赴開先……明年建兩廊庫堂,又明年建三門,又明年修佛殿……又五年法堂始崇成。……余行年五十有五?!遍_慶己未為理宗開慶元年(1259),由此可推知慈觀寺建成于1267年,道璨寫《慈觀寺記》時自謂五十有五,則可推斷道璨生于寧宗嘉定六年,即1213年。《宋百家詩存》稱道璨為“寶慶時人”,《宋詩紀事》稱其為“南渡時饒州薦福寺僧”,此皆有誤。
二、道璨的家世
道璨在《勛節(jié)堂記》自言:“昔我先桓公仗節(jié)南方……三傳而靖節(jié)先生出?!笨芍黎矠樘召?、陶淵明之后,張師孔稱道璨為“五柳先生后也”,所言有據(jù)。
道璨在為其母所作壙志《贈孺人先妣吳氏壙志》中介紹了他的家庭概況,其文如下:
贈孺人吳氏,豫章進士陶躍之之妻,迪功郎贛州贛縣丞叔量之母,生于淳熙戊申二月戊子,歿于咸淳丙寅正月庚子?!瓪q丁巳先君歿,明年仲弟歿。……(母)壽七十有八。子四人,長叔量,娶萬氏;次道璨;次萬鈞,娶楊氏;次萬里,奉祖妣命,繼伯父。女一人,妻山谷洪甥諸孫進士庭桂。
由此可知,道璨父為陶躍之,母為吳氏,有一長兄陶叔量,一弟陶萬鈞,另有一小弟陶萬里,過繼于道璨之伯父,長姐嫁給洪庭桂。
道璨父陶躍之,生于淳熙十四年(1187),卒于理宗寶祐五年(1257),道璨謂其父“能以片言折曲直”,深受鄰里鄉(xiāng)黨的尊敬?!秾毜v四年登科錄》在記載陶叔量家庭成員情況時有“父一龍”的記載。登科錄所記一般為真名,故可知陶躍之名“一龍”,“躍之”乃其字,道璨稱其父“躍之”是因子不直言父名之故。今人黃錦君《道璨全集校注》稱其父為“陶躍”,實誤。
道璨長兄陶叔量登寶祐四年(1256)文天祥榜進士第三甲三十六名?!秾毜v四年登科錄》載有陶叔量基本信息:“字叔元,小名時貞……年四十六,九月十七卯時生,外吳氏,治賦一舉,兄弟三人,娶萬氏,曾祖大慶,祖邦萃,父一龍,本貫隆興府新建縣昌邑鄉(xiāng),寄居饒州,父為戶?!庇纱丝芍帐辶可趯幾诩味ㄋ哪辏?211),寶祐四年(1256)中進士,時年四十六。陶叔量歷任迪功郎、贛州贛縣丞,后任袁州刺史直至致仕。同治《南昌府志》卷二九《選舉·進士·宋》亦載有陶叔量的一些信息:“寶祐四年丙辰文天祥榜,陶叔量,新建人,袁州刺史。”
道璨女兄陶氏“妻山谷洪甥諸孫進士庭桂”(道璨著,黃錦君校注《道璨全集校注》)。黃庭堅洪氏甥有四,分別是洪鵬、洪芻、洪炎與洪羽,陶氏所嫁乃山谷甥洪芻(駒父)之孫洪庭桂。道璨在《山南余僉判》中提到“省洪氏女兄西山下,蓋山谷駒父之家”,又“璨昔日省女兄桃花峰下”,桃花峰在南昌新建縣西山,可知其姐陶氏夫家亦在新建。《山南余僉判》中道璨有“二甥皆吾伊讀書,差可愛”之語,則陶氏與洪庭桂至少育有二子。
三、道璨的生平
道璨出生在豫章柳塘的一個書香人家,素來有讀書習儒的傳統(tǒng)。道璨的父親進士出身,且為一方賢達。道璨與兄弟皆受學于其父,“道璨兄弟稍長,先君授之學”(道璨著,黃錦君校注《道璨全集校注》)。除受父親之教外,道璨還求學于當?shù)仡H有名氣的張祥龍,直至二十一歲離開柳塘,后又求學于白鹿洞書院湯巾座下。道璨在寫給湯漢的信中說:“某家世豫章,癸巳、甲午間從伯氏陶叔元游白鹿,實與晦靜先生講席?!保ā稖罚┰谶@封信中,道璨隨后寫到“明年參學,而太博已過泉南”,則道璨在白鹿洞書院求學共計三年。在白鹿洞書院求學期間,道璨與湯氏家族的湯伯進、湯叔遜兩兄弟結(jié)下深厚友誼,后來道璨有《和湯提干》詩回憶這段“春風鹿眠洞,曾結(jié)詩書緣”的求學經(jīng)歷。
端平三年(1236),道璨歸鄉(xiāng),旋即出家,“受業(yè)寶乘”(《慈觀寺記》)。對于道璨的棄儒從釋,道璨的《先妣贈孺人吳氏壙志》載:“道璨少也魯,去從釋氏,先妣莫可留。”可見其母原先并不支持,但終究“莫可留”。道璨自己沒有說明出家之原因。李之極的《無文印序》載“一再戰(zhàn)藝不偶,即棄去,從竺乾氏游”,推斷是因道璨舉業(yè)不順之故。道璨一出家,便打算離開家鄉(xiāng)漫游閩浙。離鄉(xiāng)前夕,道璨別柳塘蒙師張祥龍,即《中沙先生張公墓志銘》中記載的“端平丙申,某將求道四方,別先生竹屋下”,從此便開始了他漫游求法的生涯。
道璨離鄉(xiāng)后,先在南閩、永嘉一帶游歷了兩年。其《送清奚翁序》中記載:“嘉熙丙申,得清奚翁于南閩,明年會于永嘉,又六年會于臨川,又三年會于錢塘?!卑醇挝鯚o丙申年,考《宋史·理宗本紀二》曰:“端平三年十二月壬寅,詔改明年為嘉熙元年。”可知此丙申年當為端平丙申年,即端平三年(1236)。
嘉熙年間,道璨由閩入浙。據(jù)《見山樓銘》中的“嘉熙三年,余同故人云太虛游東山,借榻謝家池館”,可知此東山為紹興之東山,由此至遲在嘉熙三年(1239),道璨就已不在閩地而是到浙江了。云太虛乃太虛德云禪師,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依真隱庵學法,后入杭州靈隱寺,拜笑翁妙堪為師,妙堪見而器之,命其掌書記一職。道璨與太虛德云的相識,當是其二人皆入笑翁妙堪之門時。笑翁妙堪為東南名衲,嗣法無用凈全,乃大慧宗杲法孫。道璨在漫游期間投入其門下,并嗣其法。之后十年,道璨跟隨笑翁妙堪住持閩浙地區(qū)多寺,如臺州報恩光孝寺、福州雪峰寺、臺州瑞嚴寺、溫州江心寺、杭州靈隱寺和凈慈寺,以及明州大慈寺等,故道璨在《祭笑翁和尚》中有“十年吳越,朝從暮游”之語。道璨事師十載,笑翁妙堪于淳祐八年(1248)圓寂,故可推斷道璨大致于嘉熙三年(1239)即拜入笑翁妙堪門下。
除笑翁妙堪外,道璨又參無準師范、癡絕道沖二師。
無準師范,生于蜀之梓潼雍氏,九歲依陰平山僧道欽出家,后師從破庵祖先,是虎丘系應(yīng)庵曇華及密庵咸杰之后。道璨入無準師范之門大約三年,道璨《祭無準和尚》曰:“相從三年……朝夕無間?!睙o準師范卒于淳祐九年(1249)三月,故可推斷,道璨是淳祐七年(1247)至淳祐九年(1249)參學于無準師范。此時無準師范住持徑山,道璨對自己能列其門墻,且得到無準師范的認可深感慶幸,乃曰:“某朅來徑山,間侍師座?!掣`聽緒余,佩服惟謹?!?/p>
癡絕道沖,武信長江茍氏子,以進士業(yè)應(yīng)詔不利,受釋氏學于梓州妙音院,后為曹源道生法嗣。在無準師范逝世半年后,道璨曾寫信勸請癡絕道沖住持徑山,渴望能參拜于其門下,并稱“椎拂登山,則有坐參之便,高臥不起,則挈包徑造法華”(道璨著,黃錦君校注《道璨全集校注》)。言外之意,無論道沖是否住持徑山,道璨都決定追隨其左右。道璨跟癡絕道沖時間雖不長,但對道沖深為仰慕??上У氖?,道沖登徑山不久后,便“膈間疾作,已不善飯,涉春不瘳”(道璨著,黃錦君校注《道璨全集校注》),于淳祐十年(1250)遷化。
癡絕道沖、無準師范和笑翁妙堪都是南宋叢林聲名顯著的禪師,道璨能參拜于三師門下,可謂受益匪淺。三師逝世之后,道璨曾至靈隱寺作待記,又館于靈鷲寺,故《滄洲程尚書》曰:“某以待記作夏靈隱,靈鷲老子又分榻館之?!敝敝翆毜v二年(1254)六月,其受江東毛提干之邀,返贛入住饒州薦福寺。薦福寺在饒州鄱陽,道璨法嗣釋惟康所編《無文和尚初住饒州薦福禪寺語錄》卷首曰:“師于寶祐二年六月受請。”又道璨《雪坡姚狀元勉》末曰:“今年春,江東憲毛所齋以薦福帖來,為六十七之老,因便而歸。”此時,道璨年四十二。道璨任薦福寺住持期間,除了與諸僧說法參禪,大力弘揚臨濟佛法,還對薦福寺內(nèi)建筑進行興建與修葺,“薦福自雷轟碑后,斷趺殘碣……某領(lǐng)事四年,由三門至法堂,莫莫堂屋之新者三之二”(道璨著,黃錦君校注《道璨全集校注》)。
道璨住薦福寺六年,于理宗開慶元年(1259)罷薦福寺住持歸家柳塘。同年十月,南康陳守邀道璨入住廬山開先華嚴寺,事載《樗寮張寺丞》:“十月末,南康陳守以開先帖來……留至閏月二十一日,方領(lǐng)事?!睆]山開先華嚴寺,寺處廬山下,為南宋名寺之一。不過此時由于蒙古兵已深入江西,開先寺形勢亦危急。故道璨《勛節(jié)堂記》曰:“開先己未……余時住開先寺事,實相依為命?!?/p>
景定元年(1260)十月,道璨致開先事,歸寓柳塘,事見《崇壽寺記》。其后,道璨便在家鄉(xiāng)興建慈觀寺,以供先人,事載《慈觀寺記》:“開慶乙未,余赴開先……明年建兩廊庫堂,又明年建三門,又明年修佛殿……又五年法堂始崇成。”自景定元年始建兩廊堂庫,建三門,修佛殿,直至法堂建成,前后一共六年時間。黃錦君《道璨全集校注》中的《道璨年譜》推算慈觀寺法堂為景定四年建成似誤,慈觀寺法堂應(yīng)建成于度宗咸淳三年(1267)。
度宗咸淳元年(1265),道璨應(yīng)羅石泉知府之邀,再住薦福寺。赴任之前,道璨作《赴薦福告先人墓文》:“廬山歸來……慰九原期望之私……是豈為漁獵聲名而往哉?!?/p>
道璨的母親此時已臥病,加以道璨眼疾甚重,不宜離家。然正如道璨在《饒安撫》中所說,“石泉使君既累援之,蛟峰憲使又從而促之”“番守之命至三,番民之望甚切”,使得道璨不得不策勵自勉再住薦福,最終于度宗咸淳七年(1271)病逝于薦福寺任上。
道璨早年業(yè)儒,以詩文著稱,文采斐然,歷任諸宿老之掌書記,遂成為南宋末年著名的文學僧。同時,道璨為求法而漫游閩浙,學成后回到江西,住持多所名剎,推動了江西佛教的發(fā)展,對南宋末年江西禪林同樣有著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