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雙燕,李思瑾,李澤云,馬阿敏,余詠蘭,謝獨
1.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放射治療科 廣東省中醫(yī)臨床研究院,廣東廣州 510405;2.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婦兒中心,廣東廣州 510405;3.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廣東廣州 510006
肺癌是全球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1]。2020年,中國肺癌發(fā)病率及死亡率分別為17.9%和23.8%,均呈上升趨勢[2]。化療是目前治療肺癌的重要手段,但肺癌化療患者常伴有肺部感染,尤以革蘭陰性菌為主,可導致治療難度增加,如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嚴重者會轉為重癥肺炎,甚至危及生命[3-5]。因此,全面掌握肺癌化療患者發(fā)生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及時識別高危人群,對提高患者的預后和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循證方法,對肺癌化療后肺部感染發(fā)病危險因素的研究文獻進行系統(tǒng)分析,旨在篩選出導致肺部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為預防肺癌化療患者發(fā)生肺部感染提供依據。
納入標準:①納入人群為已確診為肺癌且行化療的患者;②與肺癌患者化療后肺部感染可能有關的個人因素、既往史、腫瘤因素、化療前因素、化療因素和化療后因素,各危險因素定義基本相似;③化療后發(fā)生肺部感染,且有明確的肺部感染診斷標準;④研究設計包括病例對照研究和隊列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部位感染(如泌尿系感染、手術切口感染、消化道感染等);②非中、英文文獻;③紐卡斯爾-渥太華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總分≤4分的文獻;④無法提取數據的文獻。
計算機檢索中國知網、萬方、維普、PubMed、Embase和the Cochrane Library數據庫,搜集從建庫至2022年10月公開發(fā)表的肺癌患者化療后發(fā)生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的相關研究。檢索采取主題詞和自由詞相結合的方式。英文檢索詞包括:lung cancer、chemotherapy、pulmonary infection、lung infection、pneumonia、healthcare-associated pneumonia、risk factors、related factors、influence factor、relevant factors、factors、predictors等;中文檢索詞包括:肺癌、肺惡性腫瘤、化療、肺部感染、肺炎、危險因素、影響因素、相關性、原因、預測因素等。
2名研究者獨立篩選文獻、提取資料并交叉核對。如有爭議,咨詢第三方進行協(xié)助判斷。提取文獻內容包括作者、發(fā)表時間、研究地區(qū)、研究涉及類型、樣本量、研究因素(僅納入有≥2篇文獻報道的)及相關數據等。
2名研究者獨立采用NOS對納入研究進行文獻質量評價并交叉核對[6]。若評分結果不一致時,請第三方參與決定。NOS共8個條目,總分9分,≤4分為低質量,5~6分為中等質量,≥7分為高質量。
應用Rev Man 5.3和Stata 15.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Meta分析合并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置信區(qū)間(confidence interval,CI)。根據研究間的異質性采用固定/隨機效應模型。本研究通過改變數據分析模型進行敏感度分析。采用Begg’s檢驗和Egger’s檢驗對納入文獻數量最多的暴露因素進行發(fā)表偏倚分析。
共檢索得到1005篇文獻,剔除重復文獻,閱讀摘要、原文并根據納入排除標準逐層篩選,最終納入15篇文獻[7-21]進行Meta分析。
共納入15篇文獻,其中14篇[7-14,16-21]為病例對照研究,1篇[15]為隊列研究,包括3960例肺癌化療患者,化療后肺部感染患者893例,共涉及21項相關因素,見表1。14篇病例對照研究的質量評分為6~8分,1篇隊列研究的質量評分為9分。
表1 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
2.3.1 個人因素 納入研究涉及的患者個人因素包括年齡、性別、吸煙史和飲酒史。結果顯示,年齡≥60歲、吸煙史、飲酒史均增加肺癌患者化療后并發(fā)肺部感染的風險(P<0.05);性別與肺癌患者化療后發(fā)生肺部感染無相關性(P>0.05),見表2。
表2 肺癌患者化療后肺部感染影響因素的Meta分析結果
2.3.2 既往史 納入研究涉及的既往史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肺不張和低蛋白血癥。結果顯示,糖尿病、高血壓、肺不張、低蛋白血癥均增加肺癌患者化療后并發(fā)肺部感染的風險(P<0.05);冠心病與肺癌患者化療后發(fā)生肺部感染無相關性(P>0.05),見表2。
2.3.3 腫瘤因素 納入研究涉及的腫瘤因素包括腫瘤位置、TNM分期、病理分型(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和病理類型(腺癌/鱗癌)。結果顯示,TNM分期為Ⅲ~Ⅳ期、中央型肺癌、小細胞肺癌患者化療后并發(fā)肺部感染的風險增加(P<0.05);病理類型與肺癌患者化療后發(fā)生肺部感染無相關性(P>0.05),見表2。
2.3.4 化療前因素 納入研究涉及的化療前因素包括侵入性操作、應用抗菌藥物和化療前卡氏功能狀態(tài)(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評分。結果顯示,侵入性操作、化療前KPS評分<80分均增加肺癌患者化療后并發(fā)肺部感染的風險(P<0.05);應用抗菌藥物與肺癌患者化療后發(fā)生肺部感染無相關性(P>0.05),見表2。
2.3.5 化療因素 納入研究涉及的化療因素包括化療藥物和化療時間。結果顯示,聯(lián)合使用化療藥物、化療時間>2周增加肺癌患者化療后并發(fā)肺部感染的風險(P<0.05),見表2。
2.3.6 化療后因素 納入研究涉及的化療后因素包括化療后白細胞計數、化療后白蛋白水平和住院天數。結果顯示,化療后白細胞計數≤3.0×109/L、化療后白蛋白<30g/L、住院天數>20d均增加肺癌患者化療后并發(fā)肺部感染的風險(P<0.05),見表2。
本研究通過轉換數據分析模型進行敏感度分析,分別在固定/隨機效應模型下計算21項暴露因素的合并OR值及其95%CI。結果顯示,除吸煙史外,其余20項暴露因素的結果均無實質性改變,表明本研究得到的結果較為穩(wěn)定且可信度較高,見表3。
表3 暴露因素的敏感度分析結果
以納入文獻數量最多(12篇)的暴露因素性別為指標,采用Begg’s檢驗和Egger’s檢驗進行發(fā)表偏倚分析。結果顯示,Begg’s檢驗的P=0.193,Egger’s檢驗的P=0.247,均表明本研究未發(fā)現(xiàn)明顯的發(fā)表偏倚,見圖1、圖2。
圖1 性別的Begg’s分析圖
圖2 性別的Egger’s分析圖
本研究共納入15篇文獻進行Meta分析,共涉及21項相關因素。納入的研究病例來源于不同地區(qū)和醫(yī)院,其流行病學、醫(yī)療條件和檢測技術均存在一定的差異,可能是導致部分危險因素的相關文獻之間產生異質性的原因。
個人因素中,年齡≥60歲、有吸煙和飲酒史均是肺癌化療后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因此,應鼓勵肺癌患者(尤其是高齡患者)戒煙、戒酒,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盡可能減少危險因素,預防化療后肺部感染的發(fā)生。既往史的研究表明,合并高血壓、糖尿病、肺不張或低蛋白血癥的肺癌患者更容易發(fā)生肺部感染。因此,肺癌患者化療前后要動態(tài)監(jiān)測血壓、血糖,從飲食、運動、藥物等入手,嚴格控制血壓、血糖水平。對肺癌伴有肺不張患者,及時對癥處理緩解肺不張狀況,以利于氣道分泌物排出及淋巴回流,減少細菌停留繁殖,從而降低肺部感染的概率。在肺癌患者化療期間,積極糾正患者的低白蛋白血癥,提高免疫力,降低肺部感染的發(fā)病率。腫瘤因素中,TNM分期Ⅲ~Ⅳ期、中央型、小細胞肺癌是肺癌化療后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臨床醫(yī)生應根據TNM分期、腫瘤位置和病理分型等為肺癌患者制定精準有效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尤其是抗腫瘤方案選擇和抗生素的使用,讓患者的治療達到最優(yōu)化,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質量[22]。侵入性操作是肺癌化療后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臨床上應盡量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對救治過程需要采取多種有創(chuàng)診療措施的患者應加強醫(yī)療操作時的院感防控,同時密切監(jiān)測相關癥狀,不需要時應盡早拔除[23]。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化療前KPS評分<80分是肺癌化療后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此類患者應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給予霧化、吸痰等處理,預防肺部感染,減少并發(fā)癥。化療因素中,聯(lián)合使用化療藥物、化療時間>2周是肺癌化療后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故而在肺癌患者化療過程中應進行全面評估,充分認識可能導致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防范于未然,避免肺部感染發(fā)生。此外,化療后白細胞計數≤3.0×109/L、白蛋白<30g/L和住院天數>20d也是肺癌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在肺癌患者化療過程中及化療后,應密切監(jiān)測血象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及時給予升白等處理,同時指導患者合理飲食,補充足量的蛋白質。盡量縮短住院時間,避免院內交叉感染和重復感染,加強營養(yǎng),必要時在化療開始前預防性使用升白針,以降低肺部感染的發(fā)病率。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納入研究的文獻各自分析的因素不完全相同,導致部分因素無法納入合并,在結果分析上存在局限性;②納入研究數量有限,且危險因素的分層不同,不能進行更細致的分層研究;③受研究設計類型限制,選擇性和信息偏倚無法避免。
綜上,影響肺癌化療患者并發(fā)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較多,臨床上可參考本研究結果,有針對性地對危險因素進行有效預防和治療,從而減少肺部感染的發(fā)生,以改善患者的預后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