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人生無真相

2024-01-11 03:49:46南懷瑾
臺港文學選刊 2023年6期
關鍵詞:人生

第一章 人生的價值

此身的價值與煩惱

人們對生存的生命,所注重的現(xiàn)實人生,普遍認為“身”的存在就是生命,就是人生。其實“身”只是“生命”中機械性的存在,是現(xiàn)實中每一個人“自我”表達的存在容器。它是屬于自然物理的、生理物質的現(xiàn)實,是偶然的、暫時的,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實用品。如果從“形而上”的心性精神觀點來講,此“身”不過是我們現(xiàn)在生命之所屬,只有暫時一生的使用權,并無永恒占有的所有權?!吧怼狈俏?,真正生命的我并非就是此“身”。

我們?yōu)榱藭河械摹吧怼?,假定以除去老幼階段的中間六十年做指標來講,每天為了它要休息,花費一半時間在昏睡中,可用的指標便只有三十年。一日三餐,所謂“吃喝拉撒睡”五件要事,又減去了三分之一。如果像現(xiàn)在政界官場、工商企業(yè)家們的習慣,一日有兩餐應酬,至少每餐要浪費兩三個小時,加上夜晚的跳舞、歌唱,等等,不知道他們有多少時間辦公?多少時間讀書?如此這般,真為大家感到惋惜、心疼。但是人們都說這樣才叫人生啊!我復何言!人們這樣說,不是對人生的悲觀,是因為我們幸得而有此生,幸得而有此身,所謂佛說“人身難得”,應當加以珍惜、自愛這個難得寶貴的“身”。

但話又說回來,我們的一生,單單為了此身的存在,為了它的需要所產生的衣、食、住、行,就忙得夠嗆,難有再多的時間為別人。因此,了解到做父母的、做社會服務的人,個個都是天生圣人,都是仁者。其實,活在人世間的人,幾乎沒有一個不是損人利己的,同時沒有一個不是損己利人的。因為人是需要互助的,需要互相依存的。人跟別的生物不一樣,所以形成了人群文化,形成了社會。

然而,此身為了生活已夠麻煩,如果再加病痛和意外災害,那麻煩可更大了。因此,道家的老祖宗老子便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但是,由道家分家出來的神仙丹道們,卻要拼命修身養(yǎng)性,以求此身的長生不老(死),忙上加忙,忙得不亦樂乎!真的長生不老的人沒有看見,但他們有此永遠的希望,因而潔身自愛,與吃喝玩樂過一生的相比,也就各有妙趣了。另有從痛苦生活中經歷過來的人說:“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闭Э措m然消極,事實上大多數(shù)人確實都有這樣的境遇,所謂儒家“仁政”之道、“平天下”者,又將如何平之呢?

我們因為研究“大學之道”,恰好講到人我的“身心”問題,所以才引發(fā)有關“身見”的話題。曾子在原文中,并沒有像佛、道兩家那樣,特別說明解脫“身見”的重要。你只要仔細讀了那一段原文,便會注意到,他也是極其注意“心”的作用為主體,“身”只是“心”的附庸而已,所以最后特別說明一句“此謂修身在正其心”。并不像一般佛、道兩家的支流分派,專門注重修煉“身”的生理氣脈,便自以為是修道的真諦了。

不過,話又得說回來,“身”固然是“心”的附庸,可是在現(xiàn)實存在的生命作用上,人們一切思想行為表現(xiàn)在“外用”方面,完全是因為有身,才能造成這個人世間蕓蕓眾生的種種現(xiàn)象。所以在《大學》有關“內明(圣)”“外用(王)”的八綱目中,特別列出“修身”這項要點。但在“修身”的要點中,曾子所提的,只是與身心有關的“忿懥、恐懼、好樂、憂患”四個現(xiàn)象,并沒有說到身的氣脈、五臟六腑,以及現(xiàn)代所說的神經、肌肉等問題。這又是什么道理呢?答:儒家孔門的學問,最注重的是“人道”的行為科學,不像古代醫(yī)學所講的養(yǎng)生,專在生理變化上和心理相關的作用。如果要了解這方面的問題,應該多讀《黃帝內經·素問》中的學識,配合現(xiàn)代醫(yī)學、衛(wèi)生等科學來作研究。

(選自《原本大學微言》)

人生不能沒有“觀”

哲學上有個名稱叫“人生觀”。我常常說現(xiàn)在這個教育錯了,也沒有真正講哲學,因為要講真正的哲學,人生觀很重要。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許多人,甚至活到六七十歲的人,都沒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

我常常問一些朋友——有的很發(fā)財,有的官做得大,我說:“你們究竟要做個什么樣的人,有個正確的人生觀嗎?”他們回答:“老師,你怎么問這個話?”我說:“是啊!我不曉得你要做個什么樣的人??!譬如你們做官的人,是想流芳百世還是遺臭萬年?這是人生的兩個典型?!卑l(fā)財?shù)哪??我也經常問:“你現(xiàn)在很發(fā)財了,你這一輩子究竟想做什么?”可是我接觸到的發(fā)財?shù)呐笥?,十個里頭差不多有五個都會說:“老師啊,真的不知道?。″X很多,很茫然?!蔽艺f:“對了,這就是教育問題,沒有人生觀?!?/p>

我九十幾歲了,看五六十歲的都是年輕人,這是真話。有些人都五六十歲了,還覺得自己年輕得很呢!我在五六十歲的時候也精神百倍,比現(xiàn)在好多了,現(xiàn)在已經衰老了。但是五六十歲也算年齡很大了,卻還沒有一個真正正確的人生觀。換一句話說,看到現(xiàn)在我們國內十幾億人口,全世界七十多億人口,真正懂得人生、理解自己人生目的與價值的,有多少人呢?這是一個大問題,也就是教育的問題。

我二十三歲時,中國正在跟日寇打仗,四川大學請我去演講。我問講什么?總有一個題目吧?有個同學提出來,那就講“人生的目的”。我說這就是一個問題。先解決邏輯上命題的問題,就是題目的中心。什么叫目的?譬如像我們現(xiàn)在出門上街買衣服,目標是服裝店,這是一個目的。請問人從娘肚子里被生出來,誰帶來了一個目的啊?現(xiàn)在有人講人生以享受為目的,這也是一種目的。民國初年,孫中山領導全民思想,說“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當年孫先生,我們習慣叫孫總理,提到孫總理誰敢批評啊?我很大膽,我說孫總理說“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也不對。誰從娘胎里出來就說自己是來服務的???沒有吧!所謂人生以享受為目的、以服務為目的,不管以什么為目的,都是后來的人讀了一點書,自己亂加上的。我說你們叫我講的這個題目,本身命題錯誤,這個題目不成立。但是你們已經提出來要我講人生的目的,那我說說第二個道理:在邏輯上,這個命題本身已經有答案,答案就是人生以人生為目的。

說到人生以人生為目的,現(xiàn)在許多人都搞不清楚了。那么人活著,生命的價值是什么?這也是個問題。前文提過的,一個人做官,是想流芳百世還是遺臭萬年?這句話不是我講的,是晉朝一個大英雄桓溫講的。這樣一個大人物,他要造反,人家勸他,他說人生不流芳百世就遺臭萬年,就算給人家罵一萬年也可以啊。他要做一代英雄,這是他的人生價值觀。歷史上有這么一個人,公然講出了他的人生目的。

講到人生的價值,我現(xiàn)在年紀大了,一半是開玩笑,一半是真話。我說人生是“莫名其妙地生來”——我們都是莫名其妙地生來,父母也莫名其妙地生我們,然后“無可奈何地活著,不知所以然地死掉”,這樣活一輩子的人,不是很滑稽嗎?

自己沒有建立一個人生觀,自己沒有中心思想,就會受環(huán)境轉變的影響。有的人沒事做時,會很痛苦,就是因為自己沒有中心思想的修養(yǎng)。如果自己有中心思想而退休閑居,就沒有關系,否則的話,閑居時就很可憐。

譬如,窮與不窮,也是很妙的。有些境界是需要修養(yǎng)才能達到的,這也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點之一。古代歷史上這類人有很多。比如明朝一位名士,是大畫家,詩文也非常好,窮得不得了,第二天沒有米下鍋了,前一天晚上還坐在樹下賞月吟詩。夫人嘮叨他:“明兒都沒米下鍋了,還作詩?!”他看看天上的月亮說:“時間距明天早晨還有好幾個時辰哩!明天的事明天管,現(xiàn)在還是看月亮吧,風景太好了?!?/p>

這是文人的修養(yǎng),但是這種文人修養(yǎng)的胸襟、器度,又談何容易!總而言之,一個人要在心理上構成一個中心思想,自己要有個境界。假使內在沒有一個東西,人生是相當空虛的。有事情做,忙的時候不覺得,如果一個人把事放下來,處在清靈當中,就要受不了啦!這個窮還不只是指經濟環(huán)境窮,人到了窮途末路,上了年紀,萬事俱空,兒女離開了身邊,老伴也去了,冷清清的一個人,的確不好受。這個時候,必須要有自己天地中的性天風月,有自己的修養(yǎng)才行。

孟子說:“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辈粌H一個國家的政權如此,即使一個家庭的興衰,每一個人的成敗,也是如此。盡管創(chuàng)建了龐大的事業(yè),擁有千萬美金,如果沒有中心思想,沒有建立一個道德標準作為自己立身處世的基礎,也是沒有用的。因為這些有形的財富,只是暫時屬于你的,而不是真正為你所有的。當你到了眼睛一閉、兩腿一伸的時候,一塊錢也不是你的了。

再說,物質環(huán)境好,是不是就一定能夠快樂?這是一個觀念問題,并不是絕對的。固然,物質環(huán)境的好壞可以影響到人的心情與思想。但擁有高度精神修養(yǎng)的人,能夠以自己的心去改變環(huán)境。如孔子說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他自己有自己的天地,并不因為物質環(huán)境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如果沒有中心思想,沒有立身處世的道德標準和精神的修養(yǎng),縱然有再多的財富、再好的物質環(huán)境,他在心理上,也是不會快樂的。

(選自《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后語》

《論語別裁》《孟子旁通》)

我從不跟著潮流走

一個時代的命運到了關鍵時刻,我們要怎樣做?“無然泄泄”,不可以馬馬虎虎,不可以跟著時代隨便走。我們也經常聽到有人說“你這樣做不合時代”。我說:“老兄啊,我已經不合時代幾十年了,我還經常叫時代合我呢,現(xiàn)在頭發(fā)都白了,不合時代就算了?!蔽艺f:“你不要問我問題,也不要跟我學,因為我不合時代,怕傳染到你。如果你要跟我學,對不起,你讓時代跟我走,‘無然泄泄’,我不將就你?!贝怂^獨立而不移,要有這個精神。

“夫唯大雅,卓爾不群”,這是班固特別創(chuàng)造的兩句話。只有真正有文化、有思想的人,才能獨自站起來,不跟著社會風氣走,建立一個獨立的人格。

跟著時代潮流走,就被沖得迷失自己了。所以,我一生從不跟著時代潮流走,結果現(xiàn)在我的舊東西反而更吃香了。何以能如此呢?因為潮流滾來滾去,我站在這里不動,它又滾回來了。所以,信而好古,老老實實去修行吧。

孟子說:“天下有道,以道殉身?!边@個“殉”字,有自然順從的意思,可不要看成“殉葬”或“殉情”。當社會進入高文化發(fā)展階段的時候,就是我普遍自然地生活在“道”的文化中,一輩子都活在“道”的自然德性中。

再者,“以身殉道”,不是“以道殉身”。當社會處在變亂中——道德淪喪,文化墮落,一般人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為生存而不擇手段,互相爭斗,唯利是圖,只顧個人生命需要而自私自利,沒有時間管什么道啊、德啊。在這種情況下,就是古人所謂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一個有道德的人,想做“中流砥柱”絕不可能。所以,自古以來,道家或儒家的有道之士,就采取避世、避地、避人,隱遁山林,以待時機再出山弘道。

這種時勢,在我們五千年的歷史上,有很多次的慘痛經歷,大家只要一讀歷史就可以明白了。再說,老子、孔子、孟子等這些圣賢,都生在離亂的時代,他們無可奈何,只好講學傳道。他們在滔滔濁世中,作為一盞盞暗路的明燈留給后世,薪火相傳,不斷道統(tǒng),這就是“以身殉道”的精神。

以孟子所說,自古傳承道統(tǒng)的圣賢只有兩條路:一、在太平盛世,天下有道的時候,“以道殉身”;二、在天下變亂的時候,“以身殉道”。至于“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是說不論人類社會的思想、教育、物質文明如何演變,“道”的文化精神,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是萬古長存,變動不居。所以不管貧窮低賤、富貴通達,都要安于這個“道”。獨立而不移,不要因為時代的變亂,各種學術的混雜而改變自己,對別人的盲目學說隨聲附和。如果歪曲自己的正見,而討好時代的偏好,就叫作“曲學阿世”。

在進退失據(jù)的現(xiàn)實中,由觸覺而發(fā)生感想,由煩惱而退居反省,再自周遍尋思、周遍觀察。然后可知,在時空變遷中所產生的變異,只是現(xiàn)象的不同,而天地還是照舊的天地,人物還是照舊的人物,生存的原則并沒有變。所變的,只是生活的方式。比如在行路中迷途,因為人為的方向而似有迷惑,其實,真際無方,本自不迷。如果逐物迷方,必然會千回百疊,永遠在紛紜混亂中忙得團團轉,失落本位而不知其所適從。

有些西方的朋友和學生,認為我是推崇東方文化的倔強分子,雖有許多歐美的友人屢屢邀請我旅外講學,但始終懶得離開國門一步。其實,我自認為并無偏見,只是情有所鐘,安土重遷而已。同時,我也正在忠告西方的朋友們,應該各自反求諸己,重振西方哲學、宗教的固有精神文化,以濟助物質文明的不足,才是正理。

至于我個人的一生,早已算過八字命運——“生于憂患,死于憂患”。每常自己譬解,猶如古老中國文化中的一個白頭宮女,閑話古今,徒添許多啰唆而已。

(選自《孟子與離婁》《南懷瑾講演錄:2004—2006》《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孟子與盡心篇》《孟子旁通》)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渴枪噬鯋郾卮筚M,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老子》第四十四章

這一段話,是老子要我們看通人生的道理。世界上的人,就是為了名與利。我們仔細研究人生,從哲學的觀點來看,有時候覺得人生非??尚?,有很多非常虛假的東西。像名叫張三或李四的人,名字只是一個代號,可是他名叫張三以后,你要罵一聲“張三渾蛋”,他非要與你打架不可。事實上,那個虛名與他本身毫不相干,連人的身體也是不相干的,人最后死的時候,身體也不會跟著走啊!

利同樣是假的,不過一般人不了解,只想到沒有錢如何吃飯!拿這個理由來孜孜為利。古人有兩句名詩:“名利本為浮世重,世間能有幾人拋?”名利是世人最為看重的,世界上能有幾個人拋去不顧呢?

“名與身孰親?”他要我們明白名是假的。與名相比,當然要更愛自己的身體。如果有人對你說,你最好不要出名,你出名我殺了你,那你寧可不出名,因為還是身體更重要。

“身與貨孰多?”身體與物品比較,你手里有五百萬元,強盜用刀逼著你說:“把你的錢給我,不給我就殺了你。”這時你一定會放下那五百萬元,因為身體更重要。

“得與亡孰?。俊钡门c失哪一樣更好?當然,我們一定會說,得到比較好。但是,一個人又有名又有利,那就忙得非生病不可。你說窮了再生病,連看病都沒有醫(yī)藥費怎么辦?這就涉及空與有的問題了。前面兩句,名與身相比、身與貨相比,我們一定會說身體更重要,名是身外,貨是物質,當然都是其次。其實,“得與亡孰???”就解釋清楚前面那二句了。

老子對這些問題并沒有講哪個對哪個不對,兩頭都對也都不對。名固然是虛名,與身體沒有關系,但是虛名有時候可以養(yǎng)身,沒有虛名,一個人還活不下去呢!虛名本身不能養(yǎng)身,是間接的養(yǎng)身。身與貨、身與名,兩個互相為用,得與失兩個也是互相為用。

這個道理,后來道家的莊子也曾引用。在《莊子》雜篇之《讓王》中,當時韓國遭遇了魏國的騷擾,打了敗仗,魏國要求韓國割地,韓國實在不愿意,痛苦極了。有個叫子華子的人勸韓王割地,說現(xiàn)在讓了地將來還可以反攻拿回來。他問韓王,名利、權位與身體比,哪一個重要?韓王說當然身體重要。再問他,身體與膀子比較,哪一個重要?韓王說當然身體重要。所以子華子就勸他:“現(xiàn)在你等于生了病,兩個膀子非砍不可了;你砍了膀子以后仍有天下,有權位,你愿意要權位呢,還是愿意要膀子呢?”韓王說:“我看還是命比膀子重要?!倍U宗大師栯堂禪師有名的詩句——“天下由來輕兩臂,世間何故重連城”,就是由此而來的。

說到人的生命,一個當?shù)弁醯模煜露紝儆谧约?,但是與自己生命相比的話,沒有了生命,有天下又有何用?如果現(xiàn)在有人說,現(xiàn)在的天下還是屬于漢高祖的,那漢高祖做鬼也會打你兩個耳光,說:“不要騙我了,與我根本不相干了嘛!”可是活在人世間的人看不開,偏偏看重連城之璧玉。藺相如見秦昭王拼命護璧,因為那塊璧的價值,可以買到現(xiàn)在法國、德國連起來那么大的土地?!疤煜掠蓙磔p兩臂”,這是莊子用老子的話加以發(fā)揮。天下固然重,權位固然重,如果沒有生命的話,權位又有什么用?天下有什么用?可是,就實際情形來看,還是天下重要,所謂“世間何故重連城”,人世間為了財富、為了虛名,忙碌一生,連命都拼進去,這又何苦來哉?!

老子更進一步告訴我們,懂了這個道理——生命的重要,那么“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你對一樣東西愛得發(fā)瘋了,最后你所愛的丟得更多,就是“愛別離苦”,這是佛說的“八苦”之一?!岸嗖乇睾裢觥?,你藏的東西不管多么多,最后都是為別人所藏。

報紙上曾有兩則新聞,說宜蘭有一個人,一輩子討飯,死了以后在床下找出五六十萬元來,這正是“多藏必厚亡”。同樣地,美國有一個人也是如此,平常討飯過日子,死的時候遺留了一百多萬。這樣的人生,不知道他是否也算看得很透;也許上天的意旨要他這么做,真是不可思議啊!

因此老子教了我們一個人生的道理:人生什么才是福氣。“知足不辱”,真正的福氣沒有標準,福氣只有一個自我的標準、自我的滿足。今天天氣很熱,一杯冰激凌下肚,半碗涼面,然后坐在樹蔭底下,把上身衣服脫光了,搖兩下扇子,好舒服!那個時候比冷氣、電風扇什么的都痛快。那是人生知足的享受,所以要把握現(xiàn)實。現(xiàn)實的享受就是真享受,如果坐在這里,腦子什么都不想,人很清醒,既無歡喜也無痛苦,就是定境最舒服的享受。

不知足,是說人的欲望永遠沒有停止,不會滿足,所以永遠在煩惱痛苦中。老子所講的“辱”,與佛家講的“煩惱”是同一個意思。

“知止不殆”,人生在恰到好處時,要曉得剎車止步,如果不剎車止步,車子滾下坡,整個就完了。人生的歷程就是這樣,要在恰到好處時知止。所以老子說,“功成、名遂、身退”,這句話意味無窮,所以知止才不會有危險。這是告訴我們知止、知足的重要,也不要被虛名所騙,更不要被情感得失所蒙騙,這樣才可以長久。

(選自《 老子他說》)

天爵與人爵,你選一個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

這里孟子說的是人格的修養(yǎng)。我們人生的價值在哪里?現(xiàn)在的人求的只是“人爵”中“公卿大夫”以外的第三樣:錢。

“爵”是爵位,權威的標志。在宇宙中有兩種大爵:一種是“天爵”,形而上的;一種是人世間的“人爵”。一個人有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包括“仁、義、忠、信”等,隨便哪一條,要堅信不移,不但人格修養(yǎng)要能做到,還要“樂善不倦”。這四個字很重要。只向好的方面做,不怕打擊。做好事,有時候做得灰心,遇到打擊就不再做,還是不行;要只問耕耘,不問收獲,雖受了打擊,還是毫不改變,毫不退縮地做下去,這是“天爵”。這種人,上天給他什么位置,就不知道了,因為上天的爵位,有很多等級?!叭司簟保枪浯蠓颍枪僮龅么?,或者是有錢,像世界航業(yè)巨子奧納西斯,就是人間的爵位。

中國上古時期只以道德為做人的標準,“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古人的修養(yǎng),是成就“天爵”,不問“人爵”如何,來也好,不來也好,聽其自然?,F(xiàn)在的人,連“人爵”也不修了,只求“錢爵”,認為學問有什么道理!有錢最好!所謂“有錢萬事足”。幾十年前,小孩讀書的課本,先讀:“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p>

現(xiàn)在是“萬般皆上品,唯有讀書低”,因為時代變了。但是在我看來,還是讀書高,因為讀書求“天爵”的人,根本沒有考慮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變化。環(huán)境變化無常,只是一個歷史偶然的過程,從歷史上看,這種史實太多了,偶然遇上,算不了什么。這就是莊子說的:“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痹谌巳褐锌雌饋?,得“人爵”的人了不起,但在形而上看起來,是小人一個;而在形而上看來的圣人、菩薩,在人世間既窮又困,他們是“天之君子,人之小人也”。所以,人生有兩個大道理,一為得“天爵”,一為得“人爵”。

從歷史上來看,得“天爵”的人,釋迦牟尼是一個,孔子是一個,孟子是一個,耶穌也是一個,他們都是得“天爵”的人。

比如孔子,想救世而救不了,自己連飯都吃不起,還在那里彈琴,人家罵他棲棲惶惶如喪家之犬,他卻忙得如野狗一樣到處跑。可是他是萬世師表,永遠不倒的圣人,所謂“天爵”也。

至于釋迦牟尼,有現(xiàn)成皇帝不當,出來修行傳道當了教主。當時,他并不是為了當教主才出來的,教主是后世捧他而起的綽號。他的精神和教化,永遠長存,這也是“天爵”,是人生的價值。

所以一個人的人生,準備走向哪條路,事先要想清楚。青年朋友們不要忘記,“錢爵”(前腳)固然重要,后腳更要留心,不要只顧“錢爵”(前腳)而后腳退不了啦,沒有退路了。

孟子感嘆:現(xiàn)今的人,“修其天爵”,滿口仁義道德,并不是真的,只是一種手段,以求達到個人成功;等到個人的欲望滿足了,也就不談修養(yǎng)了。這種人屬于昏聵,不要只把他當小人看,他最后一定會徹底失敗,自取滅亡。

(選自《孟子與滕文公、告子》)

人生的至高價值

老子說:“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边@一段談“天”說“地”,卻又忽然鉆出一個“王”來,王是代表人。依中國傳統(tǒng)文化,始終將“天、地、人”三者并排共列。為什么人在其中呢?因為中國文化最講究“人道”,人文的精神最為濃厚,人道的價值最被看重。假定我們現(xiàn)在出個考題:“人生的價值是什么?”或者“人生的目的是什么?”若以中國文化思想的觀點來作答,答案只有一個,就是《中庸》說的“贊天地之化育”。此中“贊”乃“參贊”之意,即“參考”“參照”的意思。

“贊天地之化育”,正是人道價值之所在。人生于天地之間,忽爾數(shù)十年的生命,仿如過客,晃眼即逝,到底它的意義何在?我們這個天地,佛學叫作娑婆世界,意思是“堪忍”,人類生活其上,還勉勉強強過得去。這個天地并不完備,有很多的缺陷、很多的問題,但是人類的智慧與能力,只要人們能合情合理地運用,便能創(chuàng)造一個圓滿和諧的人生,彌補天地的缺憾。

譬如,假若天上永遠有一個太陽掛著,沒有夜晚的話,人類也就不會去發(fā)明電燈,創(chuàng)造黑暗中的光明。如果不是地球有四季氣候的變化,時而下雨,時而刮風,人類也不會筑屋而居,或者發(fā)明雨衣、雨傘等防雨用具。這種人類因天地間的種種現(xiàn)象、變化所作的因應與開創(chuàng),就叫作“參贊”。此等人類的智慧與能力太偉大了,所以中國文化將它和天地并舉,稱為“天、地、人”三才。這是舊有的解釋。

那么,“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坝颉笔谴韽V大的宇宙領域。此處道家的四大,與佛家所謂的四大不同。佛家四大,專指物質世界的四種組成元素——地、水、火、風。而道家所講的四大,是“道、天、地、人”。這個“四大”的代號由老子首先提出。

四大中人的代表是“王”,中國上古文化解釋“王”者,旺也,用也。算命看相有所謂的“旺相日”,在古代文字中,也有稱“王相日”的。每個人依據(jù)自己的八字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旺相日那一天去做某一件事,認為便可大吉。宇宙中,為什么人能與“道大、天大、地大”同列為四大之一呢?這是因為人類的聰明才智,能夠“參贊天地之化育”,克服宇宙自然界對人存在不利的因素,在天地間開演一套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

中國文化中把人提得非常高?,F(xiàn)在我們聽到外國人講一聲人道主義,便跟著人家屁股后面走,我看了真有無限的感慨。這些人真是可憐,忘記了自己的文化。放眼世界,今天講人道主義的,除了中國,大多都是亂吹的,是后生晚輩。大家可以看看我們的《易經》,那才真是人道主義的文化。

“贊天地之化育”,就是說,人修道、修養(yǎng)到了這個境界,就可以彌補天地的缺陷了。這就是我們的道統(tǒng),堯、舜、禹三代傳心的法要。所謂儒、道兩家標榜的內圣外王,上古三代圣王堯、舜、禹,他們內圣的修養(yǎng),關鍵就在這里。他們內圣修養(yǎng)到達了萬物之化育的境界,所以可以達到天人合一。其他的老祖宗,如黃帝、伏羲、炎帝等,都得到了這個道統(tǒng),內圣而后外王;歷代的名臣名相,有功業(yè)留在歷史上的,都是因為他內圣做到了,然后出來外王。

(選自《老子他說》《易經系傳別講》)

正命地活著

孟子說:“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這里所講的是現(xiàn)世之命,一切都是命定,但我們要不怨天不尤人,“順受其正”,就是正命地活著。世界上每個人對現(xiàn)實的人生都是不滿意的,當遭遇不好時,或者怨天,或者尤人。

孔子曾說,人應該不怨天不尤人。這是最難做到的修養(yǎng)。有時明明自己錯了而不知道,或反省不出來,于是就怨天尤人。信宗教的人也會說,我再也不信上帝,或者不信菩薩了。其實講這樣的話,已經是最大的怨天尤人了,因為他心里認為自己沒有錯,錯在上帝、菩薩或他人。再不然,正如現(xiàn)在報紙上說的,我沒有錯,這是社會的問題,是社會的錯。試問社會是誰的?社會只是一個名詞,是人群結合在一起的大眾。換言之,社會就是人群,自己也是社會的一分子呀!明明是自己的錯,為什么推過給社會呢?

再說,怨天尤人就是遷怒??鬃诱f顏回的修養(yǎng)最高——“不遷怒,不貳過”,他錯了沒有怪到別人身上。有人只是小的遷怒。例如,有人正在生氣的時候,別人有事找他,他就罵這人一頓,這也是遷怒的一種形態(tài)??墒且话闳送词〔坏竭@點,因此往往會壞了大事,害己害人。有的夫婦之間,并無大的糾葛,然因遷怒而反目成仇,竟而釀成生離死別的悲劇。

其實人性都是善良的,做錯了事,立刻會臉紅一下,但不到兩秒鐘,就認為不是自己的錯,錯的都是他人。認為如果不是別人如何如何,自己就不會這樣錯,歸根結底,總認為是別人的錯。人就是這樣既不會反省,又常會遷怒他人。

真正的修養(yǎng),是在動心忍性之間,能夠確實檢查出自己的錯誤,然后“順受其正”——所受的一切遭遇,不怨天、不尤人,不遷怒、不貳過。這就是正命地活著,也就是佛法所說的“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中的正命。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闭嬷勒畹娜耍粫驹趲r墻下面。這句話的意思,擴而大之是說明,知道是過分危險的地方,盡可能不去;過分危險的事情,盡可能不做;絕不故意斗狠逞強,去冒可能有意外喪命的風險。

但有一點,當國家、民族有難,如果自己的犧牲可以挽救國家、民族的危亡,拯救許多生靈,那就毅然地去犧牲。這也是正命,是圣賢菩薩的用心,如文天祥、岳飛就是。但是不必要的危險,則不必去冒。年輕人喜歡做不必要的冒險性嬉游,就是“非正命而玩”。有一個人在花蓮奇萊山墜巖死了,另有一個人很不服氣,說那個人差勁沒出息,他也逞能去爬,結果也爬得不見蹤影了。這種非正命而玩,就成了非正命而亡。

所以“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人生的責任盡到了,做完了,一切盡心了,壽命到了,順其自然就去了,這是“正命”。因好勇、斗狠、賭氣而死的,就是非“正命”而死。所以為國家、民族而死于戰(zhàn)場的,是“正命”,在中國歷史上,那是為正義而亡。聰明正直者死而為神,這神并不是由什么皇帝封的,而是當時以及后世千秋萬代共同所敬仰的。

中華民族對于“正命”而亡者,有如此尊重!所以信奉宗教的人可以注意。“正命”也就是在儒家的《孝經》中引用孔子說的話:“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其實,儒、佛兩家的精神是一樣的,佛家說,人若無故損傷自己的身體,在自己身上割一刀,那就如同出佛身上的血一樣,就是犯了菩薩戒。因為每個人的身體都是佛的身體,如果有一天悟道了,就成肉身佛,所以不可以隨便糟蹋自己的身體。宋儒陸象山說過幾句話,大意是“東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真理只有一個,中國是這樣說,印度是那樣說,大家都是父母所生的血肉之軀,只是言語文字表達不同而已。

孟子還說:“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薄叭f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薄翱匏蓝?,非為生者也;經德不回,非以干祿也;言語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p>

“求則得之”,當然最初要自己立志(發(fā)心)求道,道就在自己本身,誠心去求,就可以成道?!吧釀t失之”,如果不立志發(fā)心去求,就無道可得了?!扒笤谖艺咭病?,因為道是向自己內求的,只要活著就有命,有命當然就有靈性的存在,會思想,有感覺,就有心。有心、有性又有命在,那么一切性命之理的大道就在自己這里,不必外求。

所以孟子告訴我們“萬物皆備于我矣”,人現(xiàn)在活著的自身,就和宇宙的功能一樣,沒有一點缺損?;钪旧?,具備了下地獄的種性,也具備了上天堂的種性,更具備了成佛、成圣人的本性,當然也具備了成畜生的性能。

“哭死而哀,非為生者也”,有朋友死了,因而哭得很傷心,這哭并不是哭給活人看的。不久前一個青年寫文章說,他父親死了,父輩們去吊喪,有人哭得很厲害。

“經德不回,非以干祿也”,“經”就是直道,有些人以直而堅強的直道,守住他的道德標準,毫不轉彎。但這樣做并不是為了名利,也不是為了好人好事大會上的表揚,而是為了自己經常遵守的直道。

“言語必信,非以正行也”,說話言出必行,不只是借了錢一定要還,開出去的支票一定要兌現(xiàn),這只是小信;大信是自己做得到的才說,做不到的不說,不講空話。

用自己內在的天性,自然地向外流露,不是為了適應外在的人、物、事。所謂“君子行法”,就是效法這個道理“以俟命”,這就是修命。

由此可知,儒家所說的“命”,就是人在活著時的生命價值;“俟命”就是人活著,應該如上面所說的三句話那樣,也就是正命,那是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選自《孟子與盡心篇》)

第二章 立身的原則

如何理解自我的個性

孔子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p>

這一節(jié)我們要深入研究,意義包括很多。大而言之,就是政治領導哲學;小而言之,是個人的人生修養(yǎng)。

恭就是恭敬。有些人天生態(tài)度拘謹,對人對事很恭敬;有些人生來昂頭翹首,蠻不服氣的樣子。有的長官對這種人印象很壞,其實大可不必,這種態(tài)度是他的稟賦,他內心并不一定這樣。所以我們判斷一個人的好壞,不要隨便被外在的態(tài)度所左右,盡量要客觀??鬃铀f的“恭而無禮”,這個禮不是指禮貌,是指禮的精神、思想文化的內涵。所以不要認為態(tài)度上恭敬就是道德,要看內在的涵養(yǎng)。

“慎而無禮則葸”,有些人做事很謹慎,非常小心。小心固然好,過分地小心就變得無能、窩囊,什么都不敢動手了。我們土話說“樹葉掉下來怕打破頭”,確有這種人。

“勇而無禮則亂”,有些人有勇氣、有沖勁,容易下決心,有事情就做了,這就是勇。如果內在沒有好的修養(yǎng),就容易出亂子,把事情搞壞。

“直而無禮則絞”,有些人個性直率、坦白,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當長官的或當長輩的,有時候遇到這種人,實在難受,常叫你下不了臺。老實說,這種陽性人心地非常好,很坦誠。但是學問上要經過磨煉、修養(yǎng),否則就絞,絞得太過分了就斷,誤了事情。

這四點——恭、慎、勇、直,都是人的美德,很好的四種個性。但必須經過文化教育來中和,不得中和就成為偏激了,這四點也成了大毛病,并不一定對。太恭敬了,變成勞。我們中國人說“禮多必詐”,像王莽就很多禮。太謹慎了變得窩囊。太勇敢了,容易決斷,變得沖動,有時會誤了事情。太直了,有時不但不能成事,反而僨事。項羽的個性就是太勇、太直了。清代詩人王曇說他“誤讀兵書負項梁”,很有道理。所以教育文化非常重要,自己要曉得中和。

孔子又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p>

第一點,仁雖然好,好到成為一個濫好人,沒有真正的學問涵養(yǎng),是非善惡分不清,這種好人就成了一個大傻瓜。

儒家講仁,一如佛家講慈悲。盲目地慈悲也是不對的,所謂“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仁慈很重要,但是從人生經驗中得知,有時我們出于仁慈幫助了一個人,結果反而害了被幫助的人。這就是教育的道理,告訴我們做人做事真難啊。

善良的人不一定能做事;好心仁慈的人,可能學問不夠、才能不夠;流弊就是愚蠢,加上愚而好自用便更壞了,所以對自己的學問、修養(yǎng)要注意,對朋友、對部下要觀察清楚,有時候表面上看起來是對某人不仁慈,實際上是對這人有幫助。做人做事,越老越看越懼怕,究竟怎樣做才好呢?有時自己都不知道,這就需要智慧、需要學問,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孔子說許多人知識非常淵博,而不好學(這就是我們強調的,學問并不是知識,而是個人做事、做人的修養(yǎng)),它的流弊是蕩。知識淵博了,就非常放蕩、任性,譬如“名士風流大不拘”,就是蕩。知識太淵博,看不起人,樣樣比人能干,才能很高,卻沒有真正的內在修養(yǎng),這種就是蕩,對自己不夠檢束。這一類人也不少。

第三點,“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這個“信”到底指哪個“信”?假使指信用的信,對人言而有信,這還不好?假如好信不好學就是賊——鬼頭鬼腦,這怎樣解釋呢?對人對事,處處守信,怎么會鬼頭鬼腦?這里的“信”,至少在《論語》里有兩層意義:自信和信人。過分地自信,有時候會出事,因為過分自信,就會喜歡去用手段,覺得自己有辦法,這個辦法的結果害了自己,這就是“其蔽也賊”。

第四點,“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一個人太直了,像繩子絞起來一樣,就是不好學,沒有修養(yǎng),遲早要繃斷的,要僨事。脾氣急躁的人會僨事,個性疏懶散漫的人會誤事,嚴格說來,誤事還比僨事好一點,僨事是一下子就把事弄砸了。所以個性直的人,自己要反省到另一面,如果不在另一面修養(yǎng)上下功夫,就很容易僨事。

第五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脾氣大,動輒打人,干了再說,殺了再說,這是好勇,沒有真正修養(yǎng),就容易出亂子。

第六點,“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就是直話直說,胸襟開闊,同第四點有一致之處。剛的人一動臉就紅了,剛正就不阿,好剛的人不轉彎的,絕不轉變主見。個性很剛的人,若不好學,就會變得狂妄自大,滿不在乎。

每個人都可以把《論語》這六點寫在筆記本上,或寫在案頭,作為一面鏡子,隨時用來反省自己。

這六點也可看作人的個性分類。這六種個性都不是壞事,但沒有真正內涵的修養(yǎng),就都會變成壞事。每個人的個性不同,或仁、或知、或信、或直、或勇、或剛,但不管哪種個性,重要的是自己要有內涵,有真正的修養(yǎng)。

最難的是認識自己,然后征服自己,把自己變過來。但要注意并不是完全變過來,否則就沒有個性,沒有我了,每個人要有超然獨立的我。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和短處,一個人的長處也是他的短處,短處也是長處,長處與短處是一個東西,用之不當就是短處,用之中和就是長處,這是要特別注意的。

(選自《論語別裁》)

人生要如何起步

孟子指出,一個知識分子,受教育的目的是人格的養(yǎng)成,尤其對于立身出處的認識,更為重要。

所謂立身,就是長大成人以后,在世間做怎樣的人?站在一個什么立場上?建立一個什么樣的人格?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是要把自己的立場搞清楚。在家是在家的立場,出家是出家的立場,做生意就有做生意的立場,學生有學生的立場,都要搞清楚。

所謂出處,等于走出大門,第一步跨出去的時候,就要好好選擇方向,往什么地方走,怎樣走。例如,現(xiàn)在社會上很喜歡談到青少年的出路問題。也許有的人抱持一個“有路就出”的態(tài)度,俗語所謂“有奶便是娘”,只要有錢可賺,叫別人爺爺都可以,甚至寡廉鮮恥、違背良心的事都去做。有的人則不計較待遇,只求有學習的機會,增加人生的歷練,能進德修業(yè)的事才做,這就是出處的問題。

一個人到社會上立足的第一步,會關系到一生的成敗,或幸或不幸。所謂立身出處,就是第一步跨出來到社會上時,要非常慎重,而且不只是人生的第一步重要,每天、每事的第一步同樣重要。

假如今天早上有人找上門來,要給你一個立即可以發(fā)財?shù)臋C會,或者一個名利雙收的工作、職務,千萬不可因一時的近利而驟然答應下來,一定要仔細謹慎地考慮,利愈近、愈大,就更應該愈慎重地考慮。這也是關鍵性的第一步,踏不踏出去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一生的是非、善惡、禍福很可能就在這一步之間。

例如,漢代的名臣楊震,有人在半夜送紅包給他,對他說,你老人家盡可以收下來,這事沒有人知道的。楊震說:“怎么沒有人知道呢?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起碼有四方面都知道了?!边@便是大家所熟知的堂名號“四知堂”的來由,美譽流傳千年,迄今人人皆知。

“守身”這件事,如果發(fā)揮起來,包含的意義有很多。尤其是青年們,在思想紛雜、人倫規(guī)范混亂的時代,交朋友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一步錯了,這一生就掉下去了,殊不上算。所以做人、做事、交友,都要謹慎。一個人只要立身正,事業(yè)失敗沒有關系,可以再站起來;立身不正,倒下去了,就是萬丈深淵,萬劫難復,這就是古人說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

子列子學于壺丘子林。壺丘子林曰:“子知持后,則可言持身矣?!绷凶釉唬骸霸嘎劤趾??!痹唬骸邦櫲粲?,則知之?!?/p>

——《列子》

壺丘子林是列子的老師,道家的一個高士。他告訴列子一個原則:“子知持后,則可言持身矣?!薄俺稚怼本褪侨绾伪3稚硇?,如何建立和愛惜你的生命,同時有第三個意義,就是“立身處世”: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如何站起來,在社會上有所建樹。

有事業(yè)的人才叫作站起來的人,叫作“立身”,頂天立地,站在天地之間,不枉做一個人?!疤幨馈本褪窃趺椿畹糜袃r值,受人重視愛護?!傲⑸硖幨馈本桶恕读凶印返摹俺稚怼庇^念。

壺丘子林告訴列子“知持后”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告訴他,一個人講一句話、做一件事,都要曉得后果。譬如買股票,也許賺大錢,也許蝕本,后果是非好壞,事先已經很清楚,這叫作知道“持后”。有這樣高度智慧的人,才可以言“持身”,才懂得人生,然后就可以了解“立身處世”了。

一個人做一件事、講一句話,就像是自己的第二生命,因為大家都看到他的影像了。事情做錯了,中國的社會習慣,不大喜歡當面說穿,背后一定批評,這就是你的影子。所以我們做任何事都要顧到后影如何,所謂歷史上萬世留名,名就是個影子,這個影子究竟好不好,在你做的時候就要先考慮,這也就是“持身”。

(選自《孟子與滕文公、告子》《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成年人的第一課

中國文化中儒、釋、道三家,各有三句話需要了解,就是佛家講“明心見性”,儒家叫“存心養(yǎng)性”,道家說“修心煉性”。實際上,這就是生命的大科學。

《大學》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句話就是大原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六歲入小學,十八歲已成為成年人了,便進入大學。大學者,大人之學也。所謂大人,就是成年人的意思,成年人的第一課,先要認知生命心性的基本修養(yǎng)。所謂“明明德”,就是明白心性問題。這個“德”字,“德者,得也”,得到生命本有的學問,這屬于內學,也叫內圣之學。

儒家所謂的圣人,在道家老莊的講法叫真人,你聽這個名稱就可以知道,一個人成年以后沒有真正修養(yǎng)心性,都是不夠成熟的,就不足以稱為成年人。以“真人”這個名稱來說,必須要有真正心性的修養(yǎng),認得那個生命的根本。道家所說的真人就是神仙,超乎一般平庸的人了。換句話說,沒有明白自己生命根源的心性以前,都是行尸走肉的凡人,也就是假象的人而已?!按髮W之道,在明明德”,是在說明“內圣”以后,才可以起大機大用之“外王”。這個“王”字,“王者用也”,上至帝王,下至販夫走卒,不過是職務的不同,其實都是啟動心性外用的行為。所以“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樣才是一個完成圓滿人格的人,也可以叫他圣人或真人了。

那么怎么修養(yǎng)呢?有七個程序:“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p>

你看“知止而后有定”,第一個是知性的問題。知,就是每個人生來能知之自性的功用,學佛學道,成仙成佛,第一步也都要知道“知止而后有定”。譬如,我們大家現(xiàn)在坐在這里,都知道自己坐在這里嗎?這個能知之自性是什么呢?這個能知之自性不在腦中,也不在身上,是與身心內外都相通的。但現(xiàn)在西方醫(yī)學與科學都認為能知之自性是生理的、唯物的,歸之于腦的作用,其實腦不過是身識的一個總匯。中國文化講本體是心物一元的,知性不在腦,是通過腦而起作用。

再說我們的思想、身體要怎么定呢?平常人的知性,是跳躍、散亂、昏昧不定的,但是又必須要以知性的寧靜、清明把散亂、昏昧去掉,專一在清明的境界上,這才叫作“知止”。知止了以后再進一層才是定。佛教傳進中國以后,把大小乘修行的一個要點叫“禪定”?!岸U”是梵文的翻音,“定”是借用《大學》“知止而后有定”這個“定”字來的。

這個“知止而后有定”的境界,漸漸會進入一種安詳、靜謐的狀態(tài),這叫作“靜”。到了靜的境界以后,再復進入非常安寧、舒適、輕靈的境界,這叫作“安”,借用佛學特別的名詞,叫它“輕安”。再由輕安、清明、不散亂、不昏昧,非常接近潔凈的境界,就會發(fā)起“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慧力,這叫作“慮”。

這個“慮”的意思,不是思想考慮的慮,是在定靜、安適的境界里自性產生的智慧功能,不同于平常散亂、昏昧的思想。它是上面所說的“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智慧境界,這兩句名言出自曾子的學生子思所著的《中庸》,就是對于“安而后能慮”的詮釋。我們現(xiàn)在借用佛學的名詞來說明這個“慮”字的內涵,就是“般若”的境界,中文可翻譯為“慧智”。它不同于一般的聰明,我們現(xiàn)在用的思想學問都是聰明所生,不是慧智,慧智跟聰明大有差別。透過這個慧智,然后徹底明白生命自性的根源,在《大學》就叫作“慮而后能得”。得個什么?得個生命本有智慧功能的大機大用,這才叫作“明明德”。

換句話說,我們這個生命,思想像陀螺一樣在轉,佛法告訴我們,一個人一彈指之間,思想有九百六十轉,這是生命中認知的大科學。比方我們寫一篇文章或寫一個字,那里面不知有多少思想在轉動??!你給情人寫一封信:“親愛的,我愛你……”這一念之間的思想情緒已經從國外轉起,轉到中國了。像人們談情也好,講話也好,思想轉動得很厲害,極不穩(wěn)定。注意哦!比如我們說一個“現(xiàn)在”,這句話是一個思想,是一個念頭在動,這是“想”不是“思”。當說個“現(xiàn)在”,里頭早已經想到下面要說的另一句話,不止幾百轉了,這是很微細的“思”的作用。因此要隨時知止,把它定在那里,像陀螺一樣雖在轉動,其實陀螺中心點都在本位。所以說“知止而后有定”,這是第一步!

“定而后能靜”,什么叫靜?這里面牽涉物理科學。世界上萬物的生命沒有真正的靜止,生理、物理的世界都在動。輕度地動、慢慢地動,看起來是安靜的,這是假的靜,不是真的靜。譬如地震,本來地球內部都在變動,不過現(xiàn)在因為地球內部的物理變化,地和風(氣)、水、火中間起大沖突,有大的震動,我們才明顯感覺到震動。其實有很多的震動我們是感覺不到的,而有些其他的生物反而比我們更能感受得到。

如何才能做到“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呢?最重要的就是要能“知止”,真正認知一個能使它安靜下來的作用,才能做到所謂的大靜、大定,那就要牽涉哲學上的本體論,現(xiàn)在只能大略帶過。所以《大學》之道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先須從知、止、定、靜、安、慮、得的內圣的靜養(yǎng)開始,這是中國幾千年以來的教化傳統(tǒng)。

(選自《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后語》)

自立的前提

人要自立,自己先要站起來,己立而后立人。一個人要學謀生的技能,先要看自己的所長,學個專長。最可憐的是無專長,像年輕時前輩老師們罵我們的“肩不能挑擔,手不能提籃”。讀書人最可憐了,不能做勞工,只會用嘴巴吹?;焐睢9湃苏f,良田千頃不如一技在身,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

大家都說我在推廣讀經、讀古書,不是的,是中、英、算(中文、英文經典,珠心算)一起來。其實,學問是學問,知識是知識,要學會文化。什么叫作禮?這是文化。第一,不要傲慢,不要看不起人;第二,每個人要學會謀生的技能,做個水電工,乃至做個建筑工人都可以。學問歸學問,職業(yè)歸職業(yè),人品歸人品,千萬不要傲慢。

人生要建立自己謀生的職業(yè),不要隨便求人。自己會謀生了,就可以建立起獨立人格了。

現(xiàn)代教育,的確要注重職業(yè)教育,因為普通教育在大學畢業(yè)以后,連謀生技能都沒有,吹牛的本事卻很大。今日的青年應該知道,時代不同了,職業(yè)重于一切,去解決自己生活的問題,必須自己先站得起來,能夠獨立謀生。學問與職業(yè)是兩回事,不管從事任何職業(yè),都可以做自己的學問,不然,大學畢業(yè)以后,“眼高于頂,命薄如紙”八個字,就注定了命運。自認為是大學畢業(yè)生,什么事都看不上眼,命運還不如乞丐;沒有謀生的技能,就如此眼高手低,那是很糟的,時代已經不允許這樣了。

處事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千萬不能說我只想做大事,小事就一概不管。假如小事都做不好,還能做大事嗎?連一鍋稀飯都煮不好,卻說要救天下,那不是吹大牛嗎?

舉一個小例子。中國商業(yè)發(fā)展到今天,歷史上有名的大商幫,一個是晉商,山西的票號很有名;另一個是徽商,揚州是安徽徽商的天下。從古代到現(xiàn)在,徽商對文化、工商業(yè)發(fā)展的貢獻,可說是第一位的。

安徽朋友告訴我,安徽人很辛苦,對自己的出身很感慨。他們常常念叨“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古代的孩子是這樣,父母對孩子用心培養(yǎng),忍心把十三四歲的孩子送出去當學徒,絕沒有現(xiàn)在的父母對孩子的溺愛。

我們當年也是這樣。像我十九歲離開家,十年后抗戰(zhàn)勝利才短期回家,之后再沒有回去過。也沒有靠兄弟、父母、朋友的幫忙,都是自己站起來的。一個孩子要自立,只希望他有一口飯吃,不要做壞事,出來做什么事業(yè)是他的本事與命運。

安徽人十三四歲就去做學徒,跟著學商,到外地發(fā)展;長到十七八歲或二十歲回來,家里給他訂婚了(舊時訂婚男女不必見面的)。討了老婆,過個一兩年又出來了,出來七八年,甚至十來年才回去一趟。所以安徽的男人對他們的太太都非常感激,老了會為她們修個貞節(jié)牌坊。

我也是十八九歲自己混出來的,我不是偉人,偉人都是自己站起來的,沒有什么教育,都是自學出來的。我再一次跟你們講,不要只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中國古文里有一句話——“恩里生害”,父母對兒女的愛是恩情,愛孩子愛得太多了,反過來是害他不能自立的,站不起來了。

并不是不要愛孩子,哪一個人不愛自己的孩子??!我也子孫一大堆啊!我讓他們自己站起來。

大家曉得我的孩子有在外國讀書的,有一個還是學軍事的,西點軍校畢業(yè)。不是我鼓勵他,也不是我培養(yǎng)他,他十二歲連ABC也不認得就到美國去了,最后進入軍事學校。他告訴我:“我不是讀軍事學校啊,我是下地獄?。 蔽揖蛦査骸澳悄銥槭裁匆歼M去呢?”他說:“爸爸啊,我離開家里時向祖宗磕了頭,你不是說最好學軍事嗎?我就聽進去了。街上的西點面包很好吃,我就想到讀西點軍校。但是好受罪??!”沒有辦法,他也是自立的啊!是靠自己努力出來的。

(選自《列子臆說》《老子他說》《孟子與萬章》)

忘記一切外界影響,就可以頂天立地

顏淵問孔子:“我曾經渡一個水流很急的深淵,下面有深潭,很危險。津人是渡船的人,駕船技術高明。我向渡船的請教:‘在這個大風浪那么危險的地方,你怎么把船駕得那么好?。靠刹豢梢詫W呢?’

“渡船的說當然可以學,天下事沒有哪一件不能學的。游泳技術高明的人,熟識水的性能,就會駕船。會潛水的人,雖然沒看過船,也會駕船?!彼恢v這個原理給顏淵聽,顏淵再問他怎樣駕船,他也不答復了。于是顏淵回來問孔子:“這是什么道理?”

孔子答復說:“我跟你兩個人書讀多了,玩弄文字,道理說得太多了,做到的少,‘而固且道與’,自己還認為學識好、有思想。游泳慣了的人,把水看得很輕易,不在乎,隨便就跳下去了,因此可以去當海軍,學駕船。比會游還高明的人,對于水性的認識就更高明,因為雖然下水了,卻不覺得是在水中,就像魚在水里生活,卻忘記了水是一樣的。有人下水就會沉下去,像蛙人一樣,這種人不需要船,也沒有看過船,因為他沒有害怕,忘記了一切,平常練習多,操練得有數(shù)了。這種人水性高到‘彼視淵若陵’,他看到深淵,不但心里沒有恐懼,還會放松、自然地跟著水轉,他看深淵等于看山坡一樣。為什么新店碧潭經常有人沉下去上不來呢?因為這個海島水下面的地不平,一深一淺,水一流過就旋轉起來,形成深潭,一般人沉下去就慌了,如果不慌,順著水一轉一轉就轉出來了。旱鴨子不會游泳,看到船翻了,嚇死了,沒有掉下水已經沒有命了。但是善游的人練習有數(shù),船翻了無所謂,沒有害怕,等于我們在陸地下車一樣。

“‘覆卻萬方陳乎前而不得入其舍’這句話是用比喻來解釋,我們在世界上做人,其實也像坐在船上一樣,隨時會失敗翻船,掉下水去。所以人的修養(yǎng)要達到一定程度,雖然面對翻車、翻船,乃至山崩地裂,心里卻沒有害怕。舍就是內心,外面的危險進不到心里,沒有動過念頭,也不害怕?!異和幌尽?,隨便你到哪里去都是優(yōu)哉游哉,不會有危險,下水也一樣?!?/p>

實際上,這個故事是說人生的境界,我們人生的危險,比在海上坐船還嚴重。

孔子很高明,大徒弟顏回問他操舟駕船、游泳的原理,孔子當然懂,不是只講理論,他都會。人家問他:“天下的學問,你為何都知道?”他講過一句話:“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边@是客氣的話,所以他到底是一個哲學家、教育家,很謙虛,不像其他宗教人士。孔子十二歲成孤兒,要管一家人的生活,人生各種經驗他都經歷過,放牛、牧馬、放羊、收賬、收稅都干過。“鄙事”是最低賤的事,其實是最高的學問。

所以人生啊,能夠多做鄙事是一種好的磨煉。如今的青年一代太享受了,理想很高,萬事不會,米、面怎么來的也幾乎不知道,這是很危險的事,人生要多歷練才行。

“以瓦摳者巧”。摳,漢唐時期叫射覆,就是猜謎。用一個碗蓋住東西,類似現(xiàn)在的擲骰子。瓦摳,像小孩子辦家家酒,賭輸贏,拿瓦片、泥巴來賭,玩輸了,給你幾個瓦片,或者打手心,賭著玩的,這就是巧?!耙糟^摳者憚”,進一步是鉤,漢朝用的鉤,等于現(xiàn)在的掛鉤子,銀子做的,拿價值高一點的來賭,輸贏影響較大,所以心中不安,輸了就不得了。“以黃金摳者殙”,拿黃金來賭就更害怕了,輸了通通沒有了。雖然是三種賭法,但是“巧一也”,賭錢的巧妙是一樣的。心里頭害怕,就是怕自己賭錢的本事沒有,看對方押的寶太重,賠起來不得了,那個情況影響了心理,所以害怕。

因此孔子下了一個結論:“凡外重者內拙?!睂ν饨绛h(huán)境太重視,心里就虛。人處理事務也一樣,太重視環(huán)境,自己就受影響。比如,有個人來到我們這里,看見全堂坐滿了,被這個場面嚇住了;有些人不在乎這個場面,哪里都可以坐,很自然。被外界環(huán)境影響的人成不了大事,成不了大器。常有國外的青年同學夜里打長途電話給我,問婚姻的事,考慮東考慮西。我電話里罵他一頓:“你這個孩子,平常跟我那么久,人生就是賭,婚姻也是賭,贏輸誰有把握!”

所以孔子也講到,誰有把握?。“盐站褪恰扒梢灰病?,巧是智慧,智慧是同樣的。你賭泥巴的時候很輕松,沒有負擔,智慧就高;心里一有負擔,智慧就低。心理負擔是怎么來的?受外界影響來的。你忘記了一切外界的影響,就是大丈夫,就可以頂天立地了。

(選自《列子臆說》)

人有三師

師先賢

我常勸青年多讀古書,不要以為自己學問夠了,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學問經驗永遠不會夠的。古人著書立說,累積了多年成功與失敗的經驗,窮畢生精力,到晚年出書,流傳下來,我們如果不讀古書,那才真是愚蠢,有便宜不知道撿。讀古書——歷史的經驗,是汲取古人付出辛酸血淚的數(shù)千年經驗,供自己運用,所以何必自己去碰釘子,流血流汗,含辛茹苦地再悟出同樣的經驗呢?或者說,只是讀他的書,而又看不見他的人,可以和他交上朋友嗎?當然可以呀!我們從古書中就能看到他的時代背景。例如,讀唐詩,就知道唐代為何成其為唐代,其淳厚、樸素、氣魄,那是偉大,的確了不起。

試看歷代人物,其氣度、政治主張,一看便知,一代有一代的風貌。過去歷代都有不同,也是循歷史的痕跡,漸漸變易而來的,所以從歷史漸變的軌跡中,也就可以看到未來發(fā)展的方向,這就是“尚論古之人”,與古人交朋友的道理。

清代中興名臣左宗棠,在未得志前,連吃飯都成問題,但他的書房里掛著一副對聯(lián):“讀書萬卷,神交古人?!边@種胸襟,這種抱負,是年輕人應該效法的。

師造化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边@是老子千古不易的密語,為老子思想的精華所在,懂了這番話的道理,也就差不多掌握了修道、行道的關鍵。

人如何效法的呢?人要跟大地學習很難。且看大地馱載萬物,替我們承擔了一切:我們生命的成長,全賴大地來維持。吃的是大地長的,穿的是大地生的,所有一切日用所需,無一不得之于大地。可是,我們回報它的是什么?只不過是死后一把又臟又臭的腐爛掉的血肉和敗壞了的朽骨頭罷了。

人活著時,不管三七二十一,將所有不要的東西,大便、小便、口水等亂七八糟地丟給大地,而大地竟無怨言,不但生生不息地滋長著萬物,還承載著萬物的罪過。人生在世,我們不應當效法大地這種大公無私、無所不包的偉大精神嗎?

其實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直非常強調此精神?!兑捉洝返摹袄へ浴?,形容大地的偉大為“直”、為“方”、為“大”,指出大地永遠順道而行、直道而行,包容一切,不改其德。

再者,我們效法大地,除了上述的道理,還要了解大地自久遠以來運動不止的意義。地球永遠在轉動。地球一天不轉動,甚至只稍一分一秒停止,我們人類和其他大地上的生命,都要完結。

我們人欲效法大地,就應該如《易經》卦辭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薄靶薪 ?,是大地的運行轉動,永遠是健在地前進,所以人要效法它勇往直前的精神,一分一秒都不能偷懶,時時刻刻都在向前開創(chuàng),永遠生機蓬勃,永遠靈明活潑,這才合乎大地所具有的“德行”。

師自心

人生下來,在整個生命過程中,都會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大的就整個人類文化而言,無論東方或西方,幾千年來始終無法解開“人從哪里來”,以及“宇宙如何開始”之謎;現(xiàn)在的太空科學如此發(fā)達,其目的就是探求宇宙的起源。小的就每一個人而言,人生有許多不如意的事情,人生下來就是一個有問題的東西,生命本身的問題就很大。當人碰到問題時,到最后都有一個共同的心理,如韓愈所講“人窮極則呼天,痛極則呼父母”。人在走投無路、無可奈何之際,總要找個依賴;人類的依賴性是天生的,這也是人性脆弱的一面,由此自然而然地想尋找一個可以依靠的神,這就是宗教的來源。

所謂宗教,在于使人的思想、情緒有所依賴,有所寄托,而且這個宗教可以掌握你的思想和情緒。再進一步來探究宗教的哲學,就要問這個我所信賴、依托的對象,究竟存在不存在?這是大問題。一般的宗教都把這個所信賴、依托者人格化以及神格化、超人化,因為人的力量不夠,所以信賴一個超越人的神。于是,人放棄了自我、喪失了自我。那么,如果神存在,這個神又從哪里來的呢?探究這個問題同樣是宗教哲學的課題。那我們又要問:我為什么要信他?我所信賴的對或不對呢?萬一不對,那又怎么辦?這些都值得研究。研究到最后,一切問題都清楚了,見到了生命的本來,見到了宇宙的本來,這叫作“佛”或譯為“佛陀”,佛陀是覺悟的意思,就是把宇宙、人生等一切問題都弄清楚了。

幾千年前,這位把一切問題都徹底解決的人,叫釋迦牟尼佛。

他得到了一個結論:“人即是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他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說:“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奇怪??!真奇怪!每一個人都是佛,不只是人,每一個有知覺的生命,都具備了和佛一樣的智慧功能,那么,一般眾生為什么不是佛呢?只因自己的思想把自己障礙住了,把自己虛妄不實的思想當成真的,緊抓著不放,所以不能證到佛的境界。佛悟道所講的話,我們簡單地說就是:哎呀!修行搞了半天,原來我就是道。

釋迦牟尼佛后來講的佛法是什么呢?一切唯心。都是自己,沒有上帝,沒有閻王,沒有天堂,沒有地獄;如果說有的話,天堂、地獄,上帝、閻王,一切也都是你變出來的。這是一個問題了。世界上究竟是有他力,還是自力?究竟是唯心還是唯物?佛告訴我們是徹底唯心的。不管唯物、唯心,都是心的本體來的,誰都做不了誰的主,沒有個主宰,生命就是這樣來的。

(選自《老子他說》《圓覺經略說》

《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

如何面對窮困

貧而不愁

中國文學里,對于人生常有“貧病交加”的悲嘆。比如前面說的是一個人的病,后面便要說到一個人的貧。世界上貧病交加的人太多了,這是我們應該用心致力的地方。所謂行仁道,就是要從社會整體的環(huán)境來均富。拿現(xiàn)在的政治術語來說,就是要達到全民的富強康樂。

有一個朋友,過去地位很高,部長級的,現(xiàn)在有七八十歲了。前兩個月碰面,看他氣色很好,相逢便問年,他很風趣地說:“我是望八之年。”他來個諧音答話,自我幽默一番。這位朋友現(xiàn)在蠻窮的,他常說人世上的兩個字,自己只準有一個字,絕不許同時擁有兩個字。什么字呢?“窮愁”兩個字。凡“窮”一定會“愁”,窮加上愁就構成窮愁潦倒。他雖然已到望八之年,因為只許自己窮,絕不再許自己愁,所以能“樂天知命而不憂”。他真的做到了,遇見知己朋友,仍然談笑風生。

另外一個人還告訴我他的故事:某老還如當年一般風趣。他雖然窮,家里卻有一個跟了他幾十年的老用人,不拿薪水地侍候他。有一天,他寫了一張字條,叫老用人送到一個朋友那里,這個朋友知道他的情況,又是幾十年的老交情,他在字條上要錢,他當然照給。這一天,他拿了一千塊錢,到一家飯館,配了幾樣最喜歡的菜;身上的香煙不大好,又吩咐拿來一聽最喜歡抽的英國加立克牌的高級香煙。一個人慢慢享受,享受完了,口袋里掏出那一千元,全部給了茶房。茶房說要不了這許多,要找錢給他,他說不必回找了,多余的給小費。其實連那聽外國香煙在內,他所費一共也不過三四百元。茶房說小費太多了,他仍說算了不必找了。他以前本來手面就這么大,賞下人的小費特別多,現(xiàn)在雖窮,還是當年的派頭。習慣了,自己忘了有沒有錢。所以朋友們當面說他仍不減當年的風趣,他聽了笑笑說,我就要做到這一點,兩個字只能有一個。窮歸窮,絕不愁,如果又窮又愁,這就劃不來,變成窮愁潦倒就冤得很。社會上貧病交加的人很多,要想心理上不再添愁,這個修養(yǎng)就相當高了。

貧而無怨

孔子說:“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p>

“貧而無怨”的“貧”并不一定是經濟環(huán)境的窮;不得志也是貧;沒有知識的人看到有知識的人,就覺得有知識的人富有,才也是財產,有很多人是知識的貧窮。莊子就曾經提到,眼睛看不見的瞎子,耳朵聽不見的聾子,只是外在生理的;知識上的瞎子,知識上的聾子,就不可救藥。所以貧并不一定指沒有錢,各種貧乏都包括在內。人貧了就會有怨,所謂怨天尤人,就牢騷多,人窮氣大,所以教人做到安貧樂道,是中國文化中一個知識分子的基本大原則。但是真正的貧而能安,太不容易。

現(xiàn)在有人拿“安貧樂道、知足常樂”來批評中國文化,說中國不進步,就是受了這種思想的影響。這種批評不一定對。安貧樂道與知足常樂是個人的修養(yǎng),而且也少有人真正修養(yǎng)到。我們當然更不能說這個民族,因為這兩項修養(yǎng)就不圖進取。事實上沒這個意思,中國文化里還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等鼓舞人向上的名言,我們不可只抓住一點,就犯以偏概全的錯誤。安貧樂道、知足常樂,只是對自己做人做事的一個尺碼、一個考驗罷了。

安貧樂道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p>

孔子說假使沒有達到仁的境界,不仁的人,不可以久處約,約不是訂一個契約,約的意思和儉一樣。就是說,沒有達到仁的境界的人,不能長處在簡樸的環(huán)境中。所以人的學問修養(yǎng),到了仁的境界,才能像孔子最得意的學生顏回一樣,一簞食,一瓢飲,可以不改其樂,不失其節(jié)。

換句話說,不能安處于困境,也不能長處于樂境。沒有真正修養(yǎng)的人,不但失意忘形,得意也會忘形。到了功名富貴快樂的時候忘形了,這就是沒有仁,沒有中心思想。假如到了貧窮困苦的環(huán)境中就忘了形,也是沒有真正達到仁的境界。安貧樂道與富貴不淫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說:“知者利仁。”如真有智慧,修養(yǎng)到達仁的境界,無論處于貧富之際,得意失意之間,就都會樂天知命,安之若素的。

窮不失義

孟子說了兩個要點:“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币粋€真正有學養(yǎng)的人,盡管一輩子不得意,但不離開自己的人生本位,義理所當為則為,就是所謂的“窮不失義”。

宋朝了不起的名儒范仲淹,在他的《岳陽樓記》中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膾炙人口的名句,流傳萬古。范仲淹出將入相,而且宋代儒家的理學,可以說都是由他一手振興起來的,許多大儒,也是由他培養(yǎng)成就的。

他當年在西北鎮(zhèn)守邊疆,張載(橫渠)年輕時去西北投軍。范仲淹看見他一表人才,相貌堂堂,對他說:你前來投軍,報效國家,這是對的;在我,有你這樣的青年來投效,我當然歡迎,不過報國的途徑有很多,你有更好的前途,可以去努力,何必應募來當兵呢?張橫渠還是一腔熱血,慷慨激昂,說了一番道理。范仲淹說:年輕人先沉住氣,我送你一點路費、一本《中庸》,回去把這本書讀好以后,再來找我吧。張橫渠聽了他的話,就回去讀書,后來果然成為一代大儒。

除張載外,當時由范仲淹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不少,如宋代名相寇準、文彥博等,都與他的栽培密切關聯(lián)。又如宋初山東的名儒孫復,也是范仲淹無意中推崇出來的。

范仲淹仕途初期是任知府。當時孫復非常窮困,帶了一封介紹信去見他。范仲淹見他是一個有品德的讀書人,問他有什么事需要幫忙,孫復說生活困難,范仲淹即送他一年的生活費用和回家的旅費。

舉才、育才這類事范仲淹做過很多,做過了也不會計較于心。第二年孫復又去找他,范仲淹想起他來過,覺得這個人怎么老遠地來打秋風,就對他說:“你怎么不在家好好讀書?”他說生活沒辦法,而且還欠了債。范仲淹說:“你這么遙遠地跑來跑去也不是辦法,這樣好了,我寫封信給你家鄉(xiāng)的縣長,請他幫你,我也負擔一部分?!边@樣才徹底解決他的問題。

不到十年,全國傳聞泰山下有一個姓孫的學者,學問、道德非常之好。范仲淹聽到這個傳聞,就找他來見面,發(fā)現(xiàn)原來是自己幫過的那個讀書人。后來范仲淹在筆記中感嘆地寫道:人最怕的是窮,當處身于極度窮困之中時,如果沒有人伸手扶一下,就要過不去了;如果有人在此時,縱然是無意中伸出援手扶他一把,讓他渡過難關,他就可能成為英雄、豪杰乃至圣賢。他說,平心而論,對孫復的幫忙,只是無意間的事,不像是對張橫渠有心培養(yǎng),卻培養(yǎng)了這樣一個大儒,所以心里非常高興。

其實,范仲淹自己就是孤兒出身,幼年時父親去世,母親被貧窮所逼,只好帶了他改嫁朱家。他也改姓朱,單名叫說。當然,這種日子不好過,他在稍稍長大后,就拜別母親和朱家,住到廟里讀書。每天煮稀飯后再讓稀飯結凍,劃成三塊,當作一日的三餐之食,勉強解饑??贾泄γ院螅艔托諝w宗,最后出將入相。因為他知道民間的疾苦,生活的艱難,所以我們現(xiàn)代的助學制度,他在那個時候已經創(chuàng)辦了。他當了大官以后,用賺的錢買了許多田地,田地的收入所得,他完全不要,都用來興辦義學,幫助清寒子弟讀書;并在每個縣里興辦義倉,積存余糧,遇到荒年,便開倉放賑。這些社會福利的善舉,都是他創(chuàng)導的。

他為官一生,從來不擺官架子,奉養(yǎng)母親終寢。他的四個兒子純佑、純仁、純禮、純粹和侄子純誠,后來都做了大官,都是名臣,對國家有相當?shù)呢暙I。他在邊陲帶兵的時候,叫他的次子回家收租,一次收了四大船的租谷。在回程的路上,次子遇到范仲淹的朋友石曼卿(延年),上前問候,石曼卿流淚告訴他,母親死了,連棺材都沒有錢買,范純仁即將收來的租谷全部贈送給了石曼卿。范仲淹正在書房讀書,見兒子空手而回,就問路上發(fā)生了什么事,范純仁將經過說明,范仲淹聽了,非常高興,對兒子大為嘉許。

我們看范仲淹的一生,就是“窮不失義,達不離道”這兩句話的最好證明。

(選自《論語別裁》《孟子與盡心篇》)

人生三道坎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p>

這些都是我們大家所熟習的、孔子將人生分三個階段對人慎戒的名言。我們加上年齡、經驗、心理、生理的體驗,就愈知這三句話意義之深刻。

少年戒之在色,就是性的問題,男女之間如果過分地貪欲,很多人只到三四十歲,身體就毀壞了。許多中年、老年人的病,就是少年時的性行為沒有“戒之在色”,而種下的病因。

中國人對性這方面的學問研究得很周密,這是在醫(yī)學方面而言,但很可憐,在道德上對這方面卻遮擋得太厲害,反而使這門學問不能發(fā)展,以致國民健康受到妨礙。據(jù)我所了解,過去中小學里幾乎沒有一個青少年不犯手淫的,當父母的要當心!當年德國在納粹時代,青少年都穿短褲,晚上睡覺的時候將手綁起來放在被子外面,這是講究衛(wèi)生學,為了日耳曼民族的優(yōu)越。這樣的做法,雖然過分了,但在教育方面卻大有益處。

美國的男女青年,很多人不愿意結婚,怕結婚以后負責任,只是玩玩而已,以致社會一片混亂。這是人類文化的一個大問題,所以孔子說:“血氣未定,戒之在色?!边@句話真的要發(fā)揮起來,問題很多,尤其關于性心理的教育,要特別注意。

壯年戒之在斗,這個“斗”的問題也很大,不只是打架而已,一切鬧意氣的競爭都是斗。這里說戒之在斗,就是事業(yè)的競爭,處處想打擊人家,讓自己能站起來,這種心理是很多中年人的毛病。

老年人戒之在得,這個問題蠻嚴重的,不到這個年齡不知道。譬如一個人的個性相當慷慨,他自己就要常常警惕,不要老了反而不能做到。曾經看到許多人年輕時仗義疏財,到了老年一毛錢都舍不得花,事業(yè)更舍不得放手。早年慷慨好義,到晚年一變,對錢看得像天一樣大。不只錢這一點要“戒之在得”,別的方面也一樣要“戒之在得”。

有一本小說《官場現(xiàn)形記》,其中描寫一個做官的人做上了癮,臨死時躺在家里的床上,已經進入了彌留狀態(tài),這時他的心里只有一個意念:還在做官,還要過官癮。于是兩個副官站在房門口,拿出舊名片來,一個副官念道:“某某大員駕到!”另一個副官念道:“老爺欠安,擋駕!”他聽了過癮。以前覺得這部小說寫得太挖苦人,等到年齡大了,才知道寫得并不挖苦,這一類人的確有許多。

有人在做事情的時候生龍活虎,退休下來以后,在家就閑得發(fā)愁、發(fā)煩。此外還有一個人,聽人說某一著名大建筑是他蓋的,已經很有錢了,一位將軍問他,既然這樣富有,年紀又這樣大了,還拼命去賺錢干什么?這位老先生答說,正因為年紀大了才拼命賺錢,如再不去賺錢,沒有多少機會了。這又是什么人生哲學呢?有個朋友說某老先生也很有錢,專門存美鈔,每天臨睡前,一定要打開保險箱,拿出美鈔來數(shù)一遍,才睡得著。

看這類故事,越發(fā)覺得“戒得”的修養(yǎng)太重要了,豈只是為名為利而已?人生能把這些道理看得開,自己能夠體會得到,就蠻舒服,否則到了晚景,自己精神沒有安排,是很痛苦的,所以孔子這個人生三戒很值得警惕。

人的心理很奇妙。一個資本家不敢把財富交給后代,權位也是這樣。我經常跟幾位在位的老朋友講:“你們要注意呀!權位就是魔鬼,沒有到手以前,這個人很好,一旦到手了以后,便會著魔的。”有一位朋友聽了以后,一拍桌子就跳了起來說:“你這話真對,一點也不錯!”他引經據(jù)典地指出,有些人權位沒有到手以前,還蠻好,還很可愛,一到手便像著魔了一樣,六親不認了。這種地方大家要多做檢省和修養(yǎng)。

此外,權位很難交下來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有權位的人,尤其年齡大了的時候,總認為年輕人的經驗不夠、能力不夠、思想不成熟,所以不敢放手、不敢把權位交下來。但是不敢交下來的后果也是很慘的,造成了歷史上多少悲劇。

清朝有一位名士叫鄭板橋,也是一位才子、一位高人,他有兩句詩寫得很好:“由來百代名天子,不肯將身作上皇?!薄怨乓詠砀呙鞯幕实郏瑢幙伤涝谖蛔由?。歷史上有些皇帝不肯把權位交出來,死了以后,尸體臭了,蛆蟲亂爬,尸腐水流,抬不出去的也很多。因為兒子們在爭權奪位,常常把皇帝的尸體任由蛆蟲嚙食,可見權位搶奪的可怕。

不但皇帝如此,當董事長、大老板的也是一樣。有一位華僑很有錢,年紀也大了,一個朋友跟他說:“先生,你的年紀那么大了,錢也那么多了,應該休息休息了,還那么辛苦做什么?”他說:“就是因為我年紀大了,所以更要努力賺錢,不然我死了便不能再賺了。”我那朋友只有苦笑。這也算是一種哲學。但他死后也是落得老婆兒子爭財產、打官司,老人的后事無人管。

“戒得”是個很高境界,很難做到,但若做到了,人生便得大解脫。

(選自《論語別裁》《易經系傳別講》)

誠懇就是大智慧

做人的道理,是守本分,現(xiàn)在的年輕人大多不會深入去體會這個。

什么是本分?

做領導的,做父親的,做干部的,做兒子的,上下長幼、貴賤親疏之間,都要守本分,恰到好處。譬如貧窮,穿衣服就穿得樸素,不可擺闊;有錢的人也不必裝窮,所以仁愛要得分,施舍要得分,仗義疏財也要得分,智慧的行為也要得分,講話也要得分,信也要得分??偠灾?,做人做事,要曉得自己的本分,要曉得適可而止,這才算成熟了,否則就是幼稚。

我再引用一句清朝才子鄭板橋(鄭燮)的名言,叫作“難得糊涂”。他是江蘇人,出身貧寒,靠自己站起來的,沒有考取功名以前,靠賣畫、教書過活。那個時候教書待遇很低,我們過去家里請來的老師也是那樣,不像現(xiàn)在做老師有很好的待遇。所以古人講“命薄不如趁早死,家貧無奈做先生”,家里太窮了才出來教書討生活。

鄭板橋后來考取功名,做山東濰坊的縣令,濰坊是很有名的文化地區(qū)。我看過他給家里寫的信,對我影響很深,這個就是教育。他叫家里的子弟們不要一心想著多讀書求功名,讀書讀出來,有學問,有功名,又做官,這不一定有什么好處。他是個才子,琴棋詩畫無所不能,所以他說:“我們鄭家的風水都給我占光了。以后的子弟們要像我這般樣樣都會,是做不到的?。∧銈冎灰?guī)規(guī)矩矩,學個謀生的技術,長大了有口飯吃,平安過一輩子,就是幸福。”所以他寫了“難得糊涂”四個大字。

怎么叫難得糊涂呢?笨一點沒有關系啊,但是做人要守規(guī)矩。他對自己寫的“難得糊涂”四個字有注解,他說“聰明難,糊涂亦難,由聰明而轉入糊涂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后來福報也”。

老實講,哪個父母曉得自己的孩子夠不夠聰明?像我看我的孩子,跟我相比都馬馬虎虎,不夠聰明。我告訴孩子們,不要學我,充其量讀書讀到我這樣多,事情——文的武的都干過,有什么好處???沒有好處,只有更多的痛苦與煩惱。知識愈多,煩惱愈深;受的教育愈高,痛苦愈大,我只希望你們平安地過一生。

昨天有個孫子打電話找我,我問:“你是誰啊?”“我是你的孫子啊!”“哦,我知道了,什么事???”“我的孩子要考某個中學,分數(shù)差一點點,他們告訴我,請爺爺您寫一封信就行了……”我說:“你的孩子是男的還是女的?。俊保ū娦Γ┪艺娴牟恢?,他說是男的。我說:“你叫我爺爺對不對?你是我的孫子,你難道不知道嗎?為自己的子孫寫信,向地方管教育的首長討這個人情的事,我是不做的,你怎么頭腦不清楚???!”“是啦,爺爺!這個道理我懂,可是我被太太逼得沒有辦法,一定要給你打個電話?!蔽艺f:“你告訴你的妻子,隨便哪個學校都可以出人才,你看我一輩子都靠自己努力,這事絕不可以做?!?/p>

今天我這個孫子又給我打電話:“昨天爺爺?shù)慕逃?,我都跟家里的人講了,大家都明白,您是對的。”我說:“我知道你心里也不舒服,但你們去反省,讀的學校好不好有什么關系?你說歷代的狀元,每個大學考取第一名的,有誰做出了大事???那些做大事的人,譬如美國的汽車大王、鋼鐵大王,都不見得是大學畢業(yè)的,為什么要這樣注重學歷???”

所以鄭板橋說“聰明難,糊涂亦難”,真做個笨的人,也不容易,就怕孩子不笨,真笨了倒是真規(guī)矩、真老實,不敢做壞事。聰明的人容易做壞事,反而有危險,所以“由聰明而轉入糊涂更難”。注意第三句話,很聰明,卻要學糊涂,這就更難了,一切聽其自然,好好努力,這是鄭板橋“難得糊涂”的精要。

幾十年前曾經有些同學問,用什么方法、什么手段,畢業(yè)后可以在社會上站???我說只有一個方法:笨。也就是做人誠懇、老實,除了這個以外沒有其他方法。這話聽起來很古老,但里面有個大道理。人類歷史發(fā)展到現(xiàn)在,今天的青年,幾乎個個聰明絕頂,不但知識方面先進,玩聰明、玩手段、刁鉆古怪的主意,比我們當年高明得太多了。但是,玩聰明、玩手段最后沒有一個不失敗的。真正唯一的手段只有老實、規(guī)矩、誠懇;假使你把這個當作手段,那最后的成功是歸于你這個老實人的了。這是我?guī)资耆松洑v得出的結論。歷史上玩聰明的人,像花開一樣,一時非常榮耀,光明燦爛,很快便凋萎了,變成了塵埃。

這個世界上人人都在玩聰明,聰明已經沒有用了,所以未來的時代,成功的人一定是誠懇的、規(guī)矩老實的。當然你也可以說,規(guī)矩老實也是一種手段,在理論上可以這么講,畢竟古今中外的人都喜歡誠懇老實的人。就拿我們自己來比,你交一個朋友,他辦法多,有智巧,很聰明,你一定非常喜歡,但是你也非常害怕。所以你最愛的朋友一定是那個老實誠懇的。所以《列子》也說“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智巧再高,也只能高到這個程度了。

青年同學們,個個都自認聰明,誰肯承認自己是笨蛋???但是這個聰明就是大問題。我常常提到,蘇東坡一生受的打擊很大,他有一首詩,“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他后悔自己聰明;下面兩句更妙了,“但愿生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希望笨兒子一輩子平平安安有福氣,功名富貴都有。

蘇東坡的前兩句詩蠻好的,后兩句詩他又用聰明了,希望自己的兒子又笨又有福氣,不必辛苦就做到大官,一輩子又有錢又有富貴。天下有那么便宜的事嗎?他不是又用聰明了嗎?這個聰明就不對了。

實際上,蘇東坡這個思想啊,就是他的人生哲學。再仔細一想,蘇東坡這個愿望,也都是我們世俗的希望,我們個個都想這樣,最好鈔票源源滾進來,車子送來給我坐,你們蓋高樓,分幾層給我就好了。每個人都想要這樣,都誤于聰明。

《孟子》中的文章看起來那么美、那么平實,好像話都告訴你了,可是,他有很多東西都在文字的后面。譬如他說“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這就是說,聰明沒有用。這句話讓我們想到老子說的“大智若愚”。真有大智慧的人,不會暴露自己的聰明;不是故意不暴露,而是最誠懇才是最有大智慧的人?!按笾侨粲蕖边@個觀念,不是同《孟子》的觀念一樣嗎?但是《孟子》同《老子》也有他們反面的意義,讀《老子》這本書要注意哦,大智若愚反過來,就是大愚若智。大笨蛋有時候看起來很聰明,他還處處表示自己聰明;越表現(xiàn)自己聰明的人,一定是笨蛋,暴露了自己。所以大智若愚,老子只說了正面,反面那是老子的密宗,不傳之密,你要磕了頭,拿了供養(yǎng),他才傳給你。

(選自《歷史的經驗》《列子臆說》《孟子與離婁》)

五個人生原則

《易經·系辭傳》說:“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兇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p>

這五點是卜卦時用的,也包括了人生哲學的大原則。

“列貴賤者存乎位”,高貴與下賤,用現(xiàn)代語來說,即有無價值。存乎位的問題,“位”以現(xiàn)代語解釋就是空間。人生亦如此,到了某一位置就“貴”,沒有到某一位置就“賤”。所以卜卦時哪一卦是好,哪一卦是壞?是沒有一定的。甲卦,就某一事、某一空間、某一時間而言,是了不起的好卦,如果換了一個空間,情形就大不相同了。

我們到廟里去看神像,就有很大的感想,也可以懂得這個道理。一堆泥巴,或一塊石頭、一根木頭,雕成了菩薩像,成了“像”,然后在大廟里一擺,人人都去跪拜。它為什么那么貴?“存乎位”,在那個位置就貴了。很多事情都是如此,人也是如此。所以研究《易經》,當知卦的本身沒有好壞,好壞只是兩個因素,時間對、位置對就好。

同算命一樣,有的人八字好,貴命,可是一輩子沒有遇到好運,不遇時,貴不起來,好像一件東西,的確是好東西,有價值,可是放在那里幾十年都賣不出去,又有什么辦法呢?有的人學問很好,可是一輩子不出名。反過來說,如大家稱頌的胡適之先生,不知道他的學問到底好在哪里。說他哲學史好嗎?寫了半部還不到,寫不下去,碰到佛學問題,只好擱筆。其他如研究《紅樓夢》《聊齋志異》、“紅學”“妖學”,有什么用?可是將來中國文化史上胡適之先生一定有名。看歷史尤其如此,歷代以來,有多少和諸葛亮一樣有學問的人!如果沒有像《三國演義》這樣的小說,能夠出名嗎?根本就沒有孫悟空這樣一個人,可是被小說一寫,就如此走運。天下的事,對于名與利,把這個哲理一看通,就覺得沒有什么,就淡泊了,非其時也就能居而安之,心安理得。中國人的古語“福至心靈”很有道理。一個人到了某一位置——福氣來了,頭腦真是靈光,特別聰明。

“齊小大者存乎卦”,齊就是平等。乾、坤、坎、離四個卦是大卦,其余六十卦都是大卦變出來的,那是小卦。卦就是現(xiàn)象,也就是大的現(xiàn)象、小的現(xiàn)象?,F(xiàn)象有大小,一個人的成功失敗也有大小。有如發(fā)財,甲發(fā)得多,乙發(fā)得少,這有大小,但立腳點是平等的,不管大小卦都是卦,都是一個現(xiàn)象。莊子的書中有《齊物論》,何以名“齊物”?萬物不能齊,沒有平的。人的智慧、學問、體能都是不平等的。即使有兩人體能一樣,其中一人生病了,另一人為了平等也生病嗎?物是不能齊的,但是莊子提出來有一項是齊的——本體的平等。如太空是平等的,太空中萬物的現(xiàn)象是不平等的。所以莊子有一句話很妙,他說“吹萬不同”??鬃友芯俊兑捉洝分v究“玩”,莊子講究“吹”。吹萬即萬有。他以風來比方,他說大風吹起來,碰到各種的阻力發(fā)出各種不同的聲音,意思是說,風吹來是平等地吹,而萬象遇到風以后,自己發(fā)出的聲音不同。

“辨吉兇者存乎辭。”什么是吉兇悔吝?要看文字的記載。換句話說,這文字代表人的思想,吉兇悔吝在于各人的觀念、各人的看法。

“憂悔吝者存乎介”,這是說卜到悔吝卦的時候,憂虞到悔吝,就要獨立而不移,下定決心,絕對要站得穩(wěn),端端正正。人倒霉的時候,自己能站得正,行得正,一切現(xiàn)象都可以改變。

“震無咎者存乎悔”,無咎就是善補過也。人生沒有絕對不犯錯的,只要知道懺悔,懺悔的結果就是補過。

(選自《易經雜說》)

人生不可無所畏

一個人有所怕才能有所成。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這里所謂的畏就是敬,人生無所畏,實在很危險,只有兩種人可以無畏,一種是第一等智慧的人,一種是最笨的人。這是哲學問題,和宗教信仰一樣。我常勸朋友,有個宗教信仰也不錯,不管信哪一教,到晚年可以找一個精神依靠。但是談宗教信仰,第一等智慧的人有,最笨的人也有,中間的人就很難有宗教的信仰。

人生如果沒有可怕的、無所畏懼的就完了。譬如在座的各位,有沒有可怕的?一定有,如怕老了怎么辦?前途怎么樣?沒有錢怎么辦?沒車子坐怎么辦?都怕,一天到晚都在怕。人生要找一個所怕的??鬃咏涛覀円椅窇?,沒有畏懼不行。

第一個“畏天命”,等于宗教信仰,中國古代沒有宗教的形態(tài),但有宗教哲學。有一位大學校長說:“一句非常簡單的話,越說越使人不懂,就是哲學?!边@雖是笑話,也蠻有道理,由此可見哲學之難懂。中國的鄉(xiāng)下人往往是大哲學家,很懂得哲學,因為他們相信命。至于命又是什么?他們不知道,反正事好事壞,都認為是命,這就是哲學。天命也是這樣,這“畏天命”三個字,包括了一切宗教信仰,信上帝、主宰、佛。一個人有所怕才有所成,一個人到了無所怕,是不會成功的。

第二個“畏大人”,這個大人并不一定指官做得大。對父母、長輩、有道德學問的人有所怕,才能有成就。

第三個“畏圣人之言”,像我們看四書五經,基督教徒看《圣經》,佛教徒看佛經,這些都是圣人之言,怕違反了圣人的話。

研究歷史上的成功人物會發(fā)現(xiàn),他們在心理上一定有個東西,以通俗的哲學來講,就是有一個信仰的東西,一個主義或一個目的,假使沒有這個,那就完了??鬃诱f,相反地,小人不知天命,所以不怕?!搬虼笕恕保媾獎e人,一切都不信任,也不怕圣人的話,結果一無所成。這中間的道理也很多,與歷史、政治、哲學都有關系,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凡是有所創(chuàng)造的人,總要找一個帽子戴著。

有一個故事:大小兩條蛇要過街,大蛇想大搖大擺地過去,小蛇不敢過去,叫住大蛇說:“這樣過街你我兩個都會被打死?!贝笊邌栐撛趺崔k,小蛇說:“有一個辦法可以過去,不但不會被人打死,還有人替我們修龍王廟。”大蛇問什么辦法,小蛇說:“你仍然昂起頭來大搖大擺地過去,但讓我站在你頭上一起過去。這樣一來,我們不但不會被打死,人們看了覺得稀奇,一定認為是龍王出來了,會擺起香案拜我們,還會把我們送到一個地方,蓋一座龍王廟來供奉?!苯Y果照這個辦法過街,果然當?shù)厝丝春笊w了一座龍王廟。

這個故事分析起來很有道理,所以一個人事業(yè)要成功,常在上面頂一個所畏的。所以有朋友去做生意,我勸他隨便頂一個“小蛇”去當董事長,也不要當總經理,做一個副總經理就行了。慢慢過街,成功以后,反正有個大龍王廟,自有乘涼的地方,沒有成功也可以少一點事。

還有一個故事:古時有一位太子,聲望已經很高了,還要去周游列國,培養(yǎng)自己的聲望。這時突然來了一個鄉(xiāng)下老頭兒,腋下夾把破雨傘,言不壓眾,貌不驚人,自稱王者之師,說可以做皇帝的老師,幫助平天下,求見太子。

通報以后太子延見,這老頭兒說:“聽說你要出國,但這樣去不行,你要拜我為師,處處要捧我,在各國宴請你的時候,大位要讓我坐,你這樣才能成功?!碧訂査@是什么道理,老頭兒說:“我以為你很聰明,一提就懂,你還不懂,可見你笨。現(xiàn)在告訴你,你生下來就是太子了,絕對不會坐第二個位置,而你在國際上的聲望也已經這樣高了,再去訪問一番,也不會更增加多少。可是你這次出去不同,帶了我這樣一個糟老頭子,還處處恭維我,大家對你的觀感不同了,認為你了不起。第一,你禮賢下士,非常謙虛。第二,這糟老頭子的肚里究竟有多大學問,人家搞不清楚,對你就畏懼了。各國對你有了這兩種觀感,你就成功了?!?/p>

這位太子照他說的做,果然成功了。這不只是一個笑話,由此可懂人生。懂了這個竅,歷史的鑰匙也拿到了,乃至個人成功的道理也就懂了。

有時候把好位子讓給別人坐,自己在旁邊幫著抬轎,舒服得很。

這就是君子三畏的道理,一定要自己找一個怕的,誠敬地去做,是一種道德。沒有可怕的,就去信一個宗教,再沒有可怕的,回家去裝著怕太太。這真是一個哲學,我發(fā)現(xiàn)一個有思想信仰的人,他的成就絕對不同,一個人沒有什么能管到自己的時候,就是失敗的開始,不然,還是回家拜觀音菩薩的好。

(選自《論語別裁》)

不著急,不求滿

《老子》中說:“安以動之徐生?!?/p>

此處的“動”,不是盲從亂動,不是濁世中人隨波逐流的動,不是“舉世多從忙里錯”的亂動。世上許多人鉆營忙碌了一輩子,究竟為誰辛苦為誰忙?到頭來自己都搞不清楚。真正的動,是明明白白而又充滿意義的“動之徐生”,心平氣和,生生不息。

這就是老子的秘密法寶吧!老子把做功夫的方法、修養(yǎng)的程序與層次都說了,說在靜到極點后,要能起用、起動。動以后,則是生生不息,永遠長生。佛家說“無生”,道家標榜“長生”,耶穌基督則用“永生”,但都是形容生命另一重意義的生生不已。只是在老子,他卻用了一個“徐生”來表達。

“徐生”的含義,也可說是生生不息的長生妙用,它是慢慢地用。這個觀念很重要。像能源一樣,慢慢地用,儉省地用,雖說能源充滿宇宙,永遠存在,若是不加節(jié)制,亂用一通,那只是自我糟蹋而已?!皠又焐?,也是我們做人、做事的法則。道家要人做一切事不暴不躁,不“亂”不“濁”,一切要悠然“徐生”,慢慢地來。態(tài)度從容,怡然自得,千萬不要氣急敗壞,自亂陣腳。這也是修道的秘訣,不一定只說盤腿打坐才是。做人做事,且慢一拍,就是這個道理。不過,太懶散的人不可以慢,應快兩拍,否則本來已是拖拖拉拉要死不活,為了修道,再慢一拍,那就完了,永遠趕不上時代,和社會脫了節(jié)。

“徐生”是針對一般人而言,尤其這個時代,更為需要。社會上,幾乎每個人都是天天分秒必爭,忙忙碌碌,事事窮緊張,不知是為了什么,好像瘋狂大賽車一樣,在拼命、玩命,所以更要“動之徐生”。如果做生意的話,便是“動之徐賺”。慢慢地賺,細水長流,錢永遠有你的份;一下賺飽了,成了暴發(fā)戶,下次沒的賺,這個生意就不好玩了。“動之徐生”,所可闡述的意義很多,可以多方面去運用。淺顯而言,什么是“動之徐生”的修道功夫?“從容”便是。

生命的原則若是合乎“動之徐生”,那將很好。任何事情、任何行為,能慢一步蠻好的。我們的壽命,欲想保持長久,在年紀大的人來說,就不能過“盈”、過“滿”。對那些年老的朋友,我常告訴他們,應該少講究一點營養(yǎng),“保此道者不欲盈”,凡事做到九分半就已差不多了。該適可而止,非要百分之百,或者過了頭,那肯定會適得其反。

比方年輕人談戀愛,應該懂得戀愛的哲學。凡是最可愛的,就是愛得死去活來愛不到的。且看古今中外那些纏綿悱惻的戀愛小說,描寫到感情深切處,可以為他殉情自殺,可以為他痛哭流涕。但是,真在一起了,算算你儂我儂的美滿時間,又能有多久?即便是《紅樓夢》,也不到幾年就完了,比較長一點的《浮生六記》,也難逃先甜后慘的結局。

所以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不欲盈”。雖然有那永遠追求不到的事,卻同李商隱的名詩所說:“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豈非值得永遠閉上眼睛,在虛無縹緲的境界中,回味那似有若無之間,該多有余味呢!不然,睜著一雙大眼睛,氣得死去活來,這兩句詩所說的人生情味,就沒啥味道了。

中國文化同一根源,儒家道理也一樣?!稌洝芬舱f:“謙受益,滿招損?!薄爸t”字亦可解釋為“欠”。萬事欠一點,如喝酒一樣,欠一杯就蠻好,不醉了,還能惺惺寂寂,腦子清醒。如果再加一杯,那就非丑態(tài)畢露,丟人現(xiàn)眼不可——“滿招損”。又如一杯茶,八分滿就差不多了,再加滿十分,一定非溢出來不可。

關于吉事怎樣方得長久?有財富如何保持財富?有權力如何保持權力?這就要做到老子所說的“不欲盈”。曾有一位朋友談到人之求名,他說有名有姓就好了,不要再求了,再求也不過一個名,總共兩個字或三個字,沒有什么道理。

有一次,從臺北坐火車旅行,與我坐在同一個雙人座上的旅客,正在看我寫的一本書,差不多快到臺南站,見他一直看得津津有味。后來我們交談起來,談話中他告訴我:“這本書是南某人作的?!蔽艺f:“你認識他嗎?”他答:“不認識啊,這個人寫了很多書,都寫得很好?!蔽艺f:“你既然這樣介紹,下了車我也去買一本來看。”我們的談話到此打住,這蠻好。當時我如果說:“我就是南某人。”他一定回答:“久仰,久仰?!比缓髞硪环斎坏墓ЬS,這一俗套,就沒有意思了。

名利如此,權勢也如此。即使是家庭父子、兄弟、夫妻之間,也要留一點缺陷,才會有美感。例如,就文藝作品的愛情小說而言,情節(jié)中留一點缺陷,如前面所說的《紅樓夢》《浮生六記》等,總是美的。又如一件古董,有了一絲裂痕,擺在那里,絕對心痛得很。若是完好無缺的東西擺在那里,那也只是看看而已,絕不心痛??墒侨藗兛傆X得心痛才有價值,意味才更深長,你說是嗎?

(選自《老子他說》)

享受的原則

不被物質綁架

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薄笆恐居诘?,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p>

孔子說生活不要太奢侈,“食無求飽”,尤其在艱難困苦中,不要有過分的、滿足奢侈的要求。與《鄉(xiāng)黨篇》中孔子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做人的標準是相通的?!熬訜o求安”,住的地方,只要適當,能安貧樂道,不要貪求過分的安逸,貪求過分的享受。這兩句話的意義,是不求物質生活的享受,要重視精神生命的升華。

第二句是說,一個人如果志于這個道,而討厭物質環(huán)境艱苦的話,怕自己穿壞衣服,怕自己沒有好東西吃,換句話說,立志于修道的人而貪圖享受,就沒有什么可談的了。因為他的心志已經被物質的欲望分占了。這個“修道”不是出家當和尚、當神仙的道,而是儒家那個“道”,也就是說,以出世離塵的精神做入世救人的事業(yè)。

不要到極點

常聽人說某人有福,但福為“禍之所伏”,看來有福時,可能禍就快要來了。我們中國有句諺語,“人怕出名豬怕肥”,豬肥了算是有福,可快要被殺了。人發(fā)財以后出了名,大家都知道,同時麻煩也就來了。一個人官大、名大、錢多,只要三者有其一,也就麻煩大、痛苦多了。

所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一思想,就是從道家老子這句話來的。禍害到了極點,福便來了;福到了極點,跟著便是禍了。這兩件事是互為因果,循環(huán)交替而來的。但是“孰知其極”,誰知道什么是禍的極點,什么又是福的極點?人的一生中,萬事都要留一步,不要做到極點,享受也不要到極點,到了極點就完了。

例如,今天有好的菜肴,因為好吃,便拼命地吃,吃得飽到十分,甚至飽到十二分;吃過了頭一定要吃幫助消化的藥,否則明天要看醫(yī)生。這就是口福好了,享受極了,反而害了腸胃。如果省一點口福,少吃一點,或者腸胃受一點餓,受點委屈,可是身體會更健康,反而有福了。

少妨礙他人

世界上任何一個人,只要活著,一定煩惱了別人,這是必然的。譬如我們大家在這里研究《論語》,蠻輕松的,等會兒回家一看:“太太,你怎么搞的?飯沒做好!”我們在這里享受,那個煩惱是加在太太身上的。人活在世上,都是把自己的痛苦加在別人身上,然后自己得到一點所謂的“享受”,所謂的“幸?!?。

人活在世上是互助的,我們的幸福享受,一定有賴于他人,甚至妨礙了別人。不過,如能常生警覺,想到妨礙了別人時,盡量少妨礙一點,已經是最好的道德了。所以說,絕對無私,絕對無欲,是做不到的。

老子也認為絕對無私是不可能的,做到“清心寡欲”“少私寡欲”,已經很了不起了。少私就公了;絕對無私行不通;絕對無欲做不到;少欲就是了不起。所以替自己想時也能替別人想,就是很了不起的公德。譬如當我想到要拿扇子的時候,也問問他:“你要不要?”那就更了不起了。

懂得分享

有一天,顏淵和子路站在孔子旁邊閑談,孔子就說:“盍各言爾志?!蹦銈兡昵嗟囊淮?,把你們的愿望、志向講出來聽聽。

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子路是很有俠氣的一個人,胸襟很開闊。他說,我要發(fā)大財,家里有幾百部小轎車,冬天有好的皮袍、大衣穿,還有其他很多富貴豪華的享受。但不是為我一個人,希望所有認識我的人,沒有錢問我要;沒飯吃我請客;沒房子,我給他住。

唐代詩人杜甫也有兩句名詩:“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本褪亲勇愤@個志愿的翻版。他說修了千萬棟寬敞的住宅,所有天下的窮讀書人都來找我,這是杜甫文人的感嘆。而子路的是俠義思想,氣魄很大,凡是我的朋友,衣、食、住、行都給予上等的供應?!芭c朋友共”的道義思想,絕不是個人享受?!氨种鵁o憾”,用完了,拉倒!

(選自《論語別裁》《老子他說》)

(選自南懷瑾《人生無真相》)

本輯責任編輯:練建安 林 晨

猜你喜歡
人生
沉重中走出的輕盈人生
學與玩(2022年2期)2022-05-03 00:08:32
俗話說,送禮是人生第三難的事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兩字之間
人生的另一種表達
知識窗(2015年5期)2015-05-14 09:08:19
獨一無二的你
囧態(tài)人生
意林(2009年3期)2009-05-14 17:03:14
人生也不過一百年
琴童(2009年4期)2009-04-21 03:09:12
黑白人生
雜文選刊(2008年7期)2008-08-06 08:47:18
斜倚人生
雕塑(2000年1期)2000-06-21 15:13:24
布拖县| 莆田市| 秦皇岛市| 塔城市| 灵石县| 晋州市| 洛隆县| 奉节县| 溆浦县| 遂昌县| 黄龙县| 当阳市| 奎屯市| 长海县| 郴州市| 合江县| 高雄县| 资溪县| 新化县| 宣汉县| 和静县| 康平县| 新巴尔虎左旗| 郧西县| 临汾市| 南汇区| 新和县| 贡山| 岱山县| 阜新市| 隆尧县| 罗甸县| 莱西市| 长白| 平顶山市| 西丰县| 柳江县| 太保市| 秦皇岛市| 绥滨县| 鹤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