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原生態(tài)文化內涵與中國原生態(tài)文化的對外話語構建模式

2024-01-11 13:34:48
關鍵詞:原生態(tài)語篇話語

肖 唐 金

原生態(tài)文化是當下流行的詞語。作為生態(tài)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原生態(tài)文化是展現(xiàn)國家形象的一個重要路徑,也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體現(xiàn)方式。論文擬在梳理“原生態(tài)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從多學科視角考察“原生態(tài)文化”概念的本義,重點考察原生態(tài)文化的內涵(政治、民俗、精神文明等)及其表達方式。同時,側重貴州多民族原生態(tài)文化,探析原生態(tài)文化的對外話語構建具體事例,考察原生態(tài)文化的對外話語構建模式,具體包括:詞語、句法、篇章層面的表述要點;文本與副文本的結合使用;語篇的評價系統(tǒng)的運用;國際話語模式的模仿與創(chuàng)新。

一、原生態(tài)文化的內涵與述評

(一)國內學者的研究與述評

學術界所界定的“原生態(tài)文化”,是指某一民族或族群在歷史上形成的文化的原初狀態(tài),包括思想、社會習俗、文化產品、有形成果等。(1)吳柳林、陳密:《少數(shù)民族影視劇原生態(tài)文化元素運用及啟示——以電視劇〈血誓〉為例》,《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將文化當作一種生態(tài)性來理解,從本質來講是心理狀態(tài)、行為習慣,涉及民族文化、民間文化、原始文化、土方文化,與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學、生態(tài)學等學科有關;原生態(tài)的文化基本上屬于一切自然狀況下生存下來的文化?!霸鷳B(tài)文化”一詞的來源有三:一是從地理、環(huán)境、自然、地域的角度來看文化;二是與20世紀初西方一種全新的文化保護行動相關;三是與20世紀70年代以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性保護自然遺產、文化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的“世界遺產”名錄與保護運動相關。“原生態(tài)文化”的基本內涵包括:具有自然生態(tài)性的民族民間文化,與民族的鄉(xiāng)土環(huán)境、人文歷史、民俗風習融為一體的,是非職業(yè)、非專業(yè)的、非城市化、非商業(yè)化的文化。

所謂“原生態(tài)”文化,是借用了自然地理和環(huán)境科學的一種概念?!霸鷳B(tài)”就是自然狀態(tài)下的、未受人為影響和干擾的原始生態(tài)或生態(tài)原狀。從文藝的角度看,“原生態(tài)文化”大致有三種類型:某些原生態(tài)文化形式毋需任何改造與加工,本身已達到極高的審美境界,具有杰出的藝術品格,如民族神話;略加整理、改編,某些原生態(tài)文化就會大放光彩,如《阿詩瑪》的傳說及其敘事長詩等;以原生態(tài)文化為文藝創(chuàng)作與表演的素材、題材、體裁,脫胎為全新的優(yōu)秀作品或文藝形式。原生態(tài)文化的內涵很大程度上在于認同與重構。(2)李加才讓:《認同與重構:基于“熱貢原生態(tài)文化建設試驗區(qū)”的民族學思考》,《青海社會科學》2018年第5期。原生態(tài)文化的傳承既不是一成不變,也不是大改大變。

原生態(tài)文化概念的使用構成了我國當下文化的一道景觀,覆蓋了從文化活動到工商等行業(yè)的生產、經營以及學術研究的許多領域;這一概念的使用,從形式到內容綜合來看,具有廣泛性、多元性、傳統(tǒng)性、民族性、實踐性、重構性、生態(tài)性的基本特征。(3)劉宗碧、唐曉梅:《原生態(tài)文化產業(yè)的生態(tài)文化特征分析》,《原生態(tài)民族文化學刊》2013年第3期。

以上研究表明,“原生態(tài)文化”最初意義為“原汁原味”“不加改變”的文化,之后可指宗旨不變但經歷了適當調整的文化。上述研究還表明,“原生態(tài)文化”表現(xiàn)的形式多樣,皆與文化遺產有關。保護、傳承、合理利用原生態(tài)文化,可造福人類,豐富文化交流,提升文明水平。

對于“原生態(tài)文化”的含義,人類學者、民族學者認為可從兩方面看待(4)黃志輝:《第三條思路:“原生態(tài)文化”保護的并接實踐》,《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3期。。一方面,有人認為不存在所謂的“原生態(tài)文化”,不存在先天的文化原型,“原生態(tài)文化”來自持有消費主義理念支撐的文化保護主義者,實際上破壞、異化了文化,沒有保護和傳承文化。另一方面,有人認為文化結構相對穩(wěn)定,文化經歷了歷史過程,但結構內核是存在的,因而保護性力量可與“原生態(tài)文化”連接。綜合兩個對立的觀點,我們認為,“原生態(tài)文化”的一大特點是傳承性與綜合性。追求它,并非一成不變地保存歷史樣貌,可加入現(xiàn)代因素。在傳承它的過程中,應注意“度”的把握,切勿過分強調現(xiàn)代因素,應將歷史性與現(xiàn)代性有機地結合起來?!霸鷳B(tài)文化”既有“靜態(tài)”特點,也有“動態(tài)”特點,傳承不是墨守成規(guī),也非大刀闊斧的革新。內核不變,演繹場所有所不同,參與者多樣化,并不影響它的樣貌、本質。

對于“原生態(tài)文化”的載體,有的學者從民俗學、舞蹈學等角度做了相關研究。區(qū)域性民間舞蹈是“原生態(tài)文化”的重要載體,比如苗族的蘆笙舞起源于民間驅惡祈福的儀式動作,土家族的“擺手舞”通過舞蹈模仿動物,反映狩獵活動,也體現(xiàn)了對大自然的尊重,鄂溫克族的“狩獵舞”包含許多模仿持槍狩獵的動作。(5)李韻葳:《原生態(tài)文化導向下的區(qū)域性民族舞蹈研究》,《四川戲劇》2015年第11期。楊麗萍的舞蹈是對原生態(tài)文化的尋根,重構了它在當代中國的文化和藝術價值;在構建審美、自由的民族文化空間的同時,接納了現(xiàn)代人的自由與理性觀,是一種人性的解放,有助于彰顯我國文化的“軟實力”。如此,“原生態(tài)文化”可通過表演或表現(xiàn)形式加以體現(xiàn)。(6)蔡巖:《楊麗萍的舞蹈創(chuàng)作——談原生態(tài)舞蹈文化的現(xiàn)代呈現(xiàn)與探索》,《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5年第6期。

國內原生態(tài)文化研究往往與各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聯(lián)系在一起。此外,學者們傾向將少數(shù)民族文化、原生態(tài)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結合。比如,有學者探討了廣西壯族傳統(tǒng)體育拋繡球運動的原生態(tài)文化發(fā)展淵源,認為拋繡球在壯族的歷史上具有重要作用,今天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彰顯出很高的文化價值。(7)經建坤、羅建達:《廣西壯族傳統(tǒng)體育拋繡球運動的原生態(tài)文化發(fā)展淵源》,《武術研究》2020年第7期。再如,民族文化具有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功能,可通過以下路徑加以體現(xiàn):弘揚和保護原生態(tài)少數(shù)民族族群文化、實現(xiàn)少數(shù)民族原生態(tài)文化的現(xiàn)代性轉化、重點發(fā)揮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價值傳遞功能。(8)馮霞、戚杰強:《少數(shù)民族文化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功能探究》,《傳承》2021年第1期。藏族的“神魚現(xiàn)象”是西藏牧區(qū)的生活世界中具有基于身體知覺的樸素生靈觀,它主張?zhí)烊松`合一的生態(tài)倫理,可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一種可行的路徑和手段。(9)趙國棟:《“神魚現(xiàn)象”:藏族原生態(tài)文化解釋的一種機制隱喻》,《原生態(tài)民族文化學刊》2019年第4期。以上研究說明,原生態(tài)文化的含義具有歷史性、傳承性,在不同歷史階段具有一定的獨有特征,理解原生態(tài)文化既不能脫離歷史淵源,也不能只是受限于歷史,應有發(fā)展眼光;原生態(tài)文化可能來自于某一民族,但其歷史與發(fā)展離不開和其他民族的交往。據此,原生態(tài)文化的靜態(tài)和動態(tài)特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了。

綜上所述,國內學者對“原生態(tài)文化”的界定研究體現(xiàn)了以下內涵:(1)中國原生態(tài)文化是中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文化精髓,具有歷史悠久、民族互通性的特點;(2)中國原生態(tài)文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體現(xiàn),任何物質表現(xiàn)形式下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內涵,是思想、信念、意識形態(tài)、民俗的具體體現(xiàn);(3)中國原生態(tài)文化具有原始性、原創(chuàng)性,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會注入時代元素,使其活力不斷增強。

通過相關文獻梳理,可發(fā)現(xiàn)中國“原生態(tài)文化”的體現(xiàn)方式如下:(1)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建筑、音樂、生產;(2)節(jié)日和其他重要慶祝場合,如民族節(jié)日、生產儀式;(3)文學作品以及各種語言、非語言符號(如表演藝術、影視作品)。

據此,原生態(tài)文化的內涵豐富,涵蓋歷史進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三交”、物質層面、精神層面以及物質精神層面的融合,通過多渠道、多載體、以人為本的方式體現(xiàn)出來。以“原生態(tài)文化”為核心詞的對外話語構建需要考慮這些因素,將其作為指導原則,通過話語加以表征。

(二)國外學者的研究與述評

國外學者對于“原生態(tài)文化”的研究多見于以下三條路徑:(1)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討論原生態(tài)文化?!胺俏镔|文化遺產”指被各社區(qū)、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xiàn)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qū)和群體適應周圍環(huán)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chuàng)造,為這些社區(qū)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xù)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chuàng)造力的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原生態(tài)的民族民間文化。(2)民族文化研究。民族文化是多元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相關研究多立足于原始的、原生態(tài)的、保存完好的文化。(3)人類學、民族學研究。人類學、民族學關注文化的傳承以及民族間關系,原生態(tài)文化的存續(xù)是研究的重點。

國外學者在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候多次提及“原生態(tài)文化”。有學者提出了“真實性”“原始性”(authenticity as original)這一對關鍵詞,認為其應該等同,可用以衡量文化的“原生態(tài)性”。以建筑物為例,是否為“原生態(tài)性”應重點了解四個真實性程度,即設計(design)、材料(material)、工藝(workmanship)、場地(setting)。在這位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者看來,“原生態(tài)文化”即“真實文化”或/和“原初文化”,也可看作“真實且原初的文化”。(10)Sophia Labadi,UNESCO,Cultural Heritage,and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Value-Based Analyses of the World Heritag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nventions,Plymouth,U.K:AltaMira Press,2013,PP.113-115.據此,“原生態(tài)文化”的英語表述是original culture或authentic culture或authentic original culture。這一研究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的路徑和表述方法,同時結合了語篇載體性。

兩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者認為,文化是可變的,通過人們對生活的適應,也借助于人們的創(chuàng)造性,文化已然“語境依賴”(context dependent)。然而長期以來,人們通常的觀點是:“土著文化”或“世居文化”(indigenous culture)具有異域特征,是一成不變的。(11)Amanda Kearney &Gabrielle Kowalewski,“Refuting Timelessness:Emerging Relationships t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or Younger Indigenous Australians”,in Michelle L.Stefano and Peter Davis,eds.,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17,P.287.這個觀點表明,所謂“原生態(tài)文化”可表述為“土著文化”或“世居文化”,這是基于社會學的“慣習”(habitus)觀念所提出來的,英文表達是indigenous culture。該研究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同義詞或關聯(lián)詞連用”的路徑和表述方法,結合了語篇載體性。

“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經常提及,包括實踐、表征、表達、知識、技能以及與之相連的工具、物體、文物、文化空間等。(12)Marilena Alivizatou,Intangible Heritage and the Museum:New Perspectives on Cultural Preservation,Walnut Creek,California:Left Coast Press,Inc.,2012,P.33.“文化遺產”涵蓋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個方面,不能絕對分開。該思路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的路徑和表述方法,同樣沒有離開語篇載體性,其突出點在于彰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的重要性,使用的是“機構話語”這種語篇,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公信度。

西方學者研究過中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文化。有學者認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涼山彝族與外界接觸較少,保留了自己的“原始文化狀況”(primitive social conditions),體現(xiàn)了民族文化的“延續(xù)性”(continuity)。(13)Stevan Harrell,“The History of the History of the Yi”,in Stevan Harrel,Cultural Encounters o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Seattle: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5,P.77.部分學者在研究中國西南苗族時,借用了“生苗”(Raw Miao)、“熟苗”(Cooked Miao)兩個術語,分別指“沒有同化,保留較為原始風貌文化的苗族”和“與其他民族接觸較多,原始風貌文化受到其他文化影響的苗族”。(14)Norma Diamond,,“Defining the Miao:Ming,Qing and Contemporary Views”,in Stevan Harrel,Cultural Encounters o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Seattle: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5,P.100.這兩個研究的出發(fā)點是文化人類學,據其觀點,“原生態(tài)文化”的英語表述可以是culture with primitive social conditions、raw culture。這類研究屬于“少數(shù)民族文化研究或人類學、民族學研究+同義詞或關聯(lián)詞連用”的路徑和表述方法,結合了語篇載體性。突出點在于學者的田野調查為原生態(tài)文化的研究增添了信度和影響力。

美國人類學家馬克·本德爾(Mark Bender)在中國苗族、彝族的研究方面成果卓著。在他看來,苗族古歌(epic)與“傳統(tǒng)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地方文化”(local culture)融為一體,《蝴蝶媽媽》(Butterfly Mother)是貴州苗族的“創(chuàng)世古歌”(creation epic),敘述了原始的苗族歷史與文化。(15)Mark Bender,Butterfly Mother:Miao (Hmong) Creation Epics from Guizhou,China,Indianapolis: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Inc.,2006,PP.xvi-xvii.從人類學家的角度看,“原生態(tài)文化”的英文可以表述為traditional culture、local culture,但應結合具體的語境,如“古歌”“史詩”等,否則不能體現(xiàn)“原生態(tài)文化”的風貌。馬克·本德爾的研究屬于“人類學、民族學研究+語篇載體性”的路徑和表述方法,突出點是突顯了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傳承性。

根據前文,“原生態(tài)文化”的定義涉及文化、民族性、民族精神、傳承與發(fā)展等諸多領域,這實際上是一種術語的界定。“術語”的形成是多個視角的體現(xiàn),諸如語言學、邏輯、認知、傳播學,因此具有多學科的特點。(16)M.Teresa Cabré,Terminology:Theory,Methods and Applications,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9,PP.25,116-117.依據此觀點,我們可以考究“原生態(tài)文化”稱呼的學科性質。通過文獻梳理,可發(fā)現(xiàn)國外學者對“原生態(tài)文化”這一核心詞的界定是從語篇整體觀和局部觀的結合著手的,以“原生態(tài)文化”為核心詞的相關表述多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1)定義。界定文化的屬性離不開文化本質、原生態(tài)狀況。(2)同義詞或關聯(lián)詞連用。同義詞或關聯(lián)詞主要是為了說明文化的各方面之間的聯(lián)系,也體現(xiàn)了文化的多重性、多元性。(3)語篇載體性?,F(xiàn)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曾提出“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這對術語,前者指語言符號,后者則指客觀或主觀世界的物體、事件或現(xiàn)象,并認為符號和所指物體、事件或現(xiàn)象具有約定俗成的關聯(lián)。認知語言學家則認為符號與所指存在相似性、基于體驗的哲學特點等方面的聯(lián)系。在認知語言學出現(xiàn)之前,大部分人認為符號與所指只是一種社會約定關系,現(xiàn)在很多人同意符號與所指存在隱性或顯性的認知關系?!霸鷳B(tài)文化”在符號層面由“原生態(tài)”“文化”兩個符號(即“能指”)構成,前者與自然相關,后者與社會相關。兩個符號的“所指”意味著自然與社會的和諧,是一種總和、綜合、一體化的關系,體現(xiàn)的是“1+1≥2”的關系,表明了該詞意義的社會約定性。從認知的角度看,“原生態(tài)文化”是一個隱喻(metaphor),體現(xiàn)了基于認知、經驗的特點。人們在個人經驗的基礎上,得出了關于“原生態(tài)文化”的特點,這里有兩個“輸入空間”(input space):“原生態(tài)”“文化”,其各自的特點(自然性、社會性)融合在一起,構成了復合空間或“類屬空間”(generic space),即“原生態(tài)文化”,體現(xiàn)了既是兩個輸入空間特點的“并置”(juxtaposition),也是兩個空間的“共生”(symbiosis)。有了兩個輸入空間組合的類屬空間,人們的認知不再只局限于“自然”或“社會”,而是綜合考慮其“共生”“共享”“共治”的關系。

語篇或話語的七大特征非常重要,是建構交際的手段,即銜接、連貫、目的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景性、篇際性。(17)Robert De Beaugrande &Wolfgang U.Dressler,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London:Longman,1981,PP.i—v.依據“目的中心論”“讀者中心論”“話語建構論”等觀點,以“原生態(tài)文化”為核心詞的英語表述可在話語中通過以下方式加以體現(xiàn):

(1)詞匯層面: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上下義關系詞、部分與整體關系詞;相關修飾語(名詞、形容詞、副詞等);

(2)句子層面:簡單句、并列句、復雜句;

(3)修辭層面:定義、定義+細節(jié)解析、舉例、對比、隱喻等;

(4)信息分布層面:演繹(總體信息+細節(jié)信息)、歸納(細節(jié)信息+總體信息)

具體到通過英語表述漢語的“原生態(tài)文化”,還必須增加“信息對應原則”:源語文本(即原文,漢語文本)與目標語文本(即譯入語文本,英語文本)信息量相等、不等(或多或少)。信息量的增減與讀者信息差(information gap)有關:譯者認為目標語讀者理解(即話語的七大特征之體現(xiàn))上有問題,就必須調整信息量的輸入,以便在話語中較為準確、充分地表達源語文本的“原生態(tài)文化”信息。語境包含三個層面:語義、概念系統(tǒng)、互動系統(tǒng)。(18)J?rg Meibauer,“What is a context?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evidence”,in Rita Finkbeiner,J?rg Meibauer &Petra B.Schumacher,eds.,What is a Context? Linguistic Approaches and Challenges,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12,PP.9-32.在提供中國文化的“原生態(tài)文化”英語表述時,應該充分發(fā)揮語境層面的協(xié)力作用(synergy),形成術語、描述、舉例或說明、評價、注釋等話語手段綜合使用的局面,將話語的意識形態(tài)(目的性)、對話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景性、篇際性)、語言流暢性(銜接、連貫)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通過對國外學者原生態(tài)文化的研究文獻回顧,我們對“原生態(tài)文化”這一核心詞的英文表述與含義進行了梳理(見表1)。

表1 “原生態(tài)文化”英語表述方式、表征路徑與文化含義

從表1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原生態(tài)文化”的英語表述呈現(xiàn)了術語多樣化、學科多樣性、路徑綜合性和多元性、含義豐富和針對性強的特點。術語的建立需參照三類材料:(1)參考文獻(reference works),介紹某研究領域的方方面面信息;(2)具體的文件或檔案(documents),即從事具體研究的基本文獻;(3)支撐材料,即促進研究項目完成所需的其他材料。(19)M.Teresa Cabré,Terminology:Theory,Methods and Applications,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9,P.25,116-117.要對以“原生態(tài)文化”為核心詞的話語進行建構,離不開術語,術語的內涵體現(xiàn)需要“支撐材料”,術語界定、相關解析、信息推進手段等元素需充分結合。

二、中國原生態(tài)文化的對外話語構建模式

通過國內外研究的文獻梳理,我們發(fā)現(xiàn),原生態(tài)文化涉及的面廣、體現(xiàn)的方式多樣、內涵豐富。中國原生態(tài)文化的對外話語構建(以英文載體為例)是一個語言學命題,在語言形式上,可考慮以下四點:(1)詞語、句法、篇章層面的表述要點;(2)文本與副文本的結合使用;(3)語篇評價系統(tǒng)的運用;(4)國際話語模式模仿與創(chuàng)新。這四種形式可以結合使用,也可突顯其中的一種形式。從詞語、句法、篇章層面來看,在對“原生態(tài)文化”的英語表述進行研究時,可按順序遵循下面的路線:

(1)確定關鍵詞如“文化”(culture)、“傳統(tǒng)”(tradition)、“遺產”(heritage)、“地方”(local),將詞語、句法、篇章有機地糅合在一起。

(2)在表述上突出層次性,說明原生態(tài)文化的具體內容、文化場合、時空特征等。

(3)通過符號標記(如劃線、黑體等強調方式)體現(xiàn)重要內容。

(一)語篇構建的認知范疇化模式

這一模式注重認知范疇化在原生態(tài)文化對外話語構建中的作用,充分發(fā)揮認知范疇的“知識構建”“話語主體者構建”以及“層級構建”的協(xié)同作用。

如例1(20)譚紅春:《關于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的反思——以中國瑤族盤王節(jié)為例》,《廣西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

那些表面上看來或者聲稱是古老的“傳統(tǒng)”,其實起源的時間往往是相當晚的,而且有的甚至是“被發(fā)明的傳統(tǒng)”?!爸袊幾灞P王節(jié)”正是這樣一個被發(fā)明、建構和確認的“傳統(tǒng)”。盤王節(jié)是瑤族人民紀念其始祖盤王(盤瓠)的盛大節(jié)日?,幾迨且粋€多支系的民族,本無全民族統(tǒng)一的節(jié)日。1984年8月,各地瑤族代表匯集廣西南寧,共同商討全民族統(tǒng)一的節(jié)日事宜,大家一致贊成以“勉”支系的祭祀節(jié)日跳盤王(或稱為盤王)為基礎,加以發(fā)展成為盤王節(jié),并確定每年陰歷十月十六日(盤王誕日)舉行。1985年陰歷十月十六日,全國各地的瑤族代表和民間藝人云集廣西南寧,以聯(lián)歡會的方式,歡度瑤族有史以來第一次全民族的盛大節(jié)日——盤王節(jié)。1988年12月,費孝通考察南嶺地區(qū),提出建立南嶺地區(qū)經濟開發(fā)區(qū)的構想,引起反響。1990年由廣西瑤學會發(fā)起,賀縣(現(xiàn)八步區(qū))舉辦了南嶺地區(qū)瑤族代表聯(lián)席會議,會議提出由各縣市輪流坐莊,每兩年舉辦一次盤王節(jié)。

例1說明了瑤族盤王節(jié)的起源?,幾鍖ΡP王的記憶、敬拜毋庸置疑,但該節(jié)日的舉行確實是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的。其成功的創(chuàng)造歸功于民族的共識、藝術的表現(xiàn)、民眾的參與,與政府的支持也密不可分。在用英語表達瑤族的“原生態(tài)文化”盤王節(jié)時,不可忽略這些重要內容。瑤族“原生態(tài)文化”盤王節(jié)的英語表述要體現(xiàn)篇章的層次性,還需參照我國政府對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重視性(如設立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體現(xiàn)“文化自信”和“文化軟實力”。如:

The Yao people are a minority ethnicity in south China.Their deep respect for their ancestors and strong desire of restoring long-lost tradition of honoring their founding father "Pan Hu" were echoed in time by the public,artists and particularl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emphasizing "ourtraditional,highly-esteemed cultureshould not be discontinued but revived properly".The year 2006 witnessed the inclusionthe locally-colored cultural item"King Pan’s Day" on the list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which was a monumental event in the Yao people’s history of inheriting theirancient,public-attracting cultural activities.As of now,the Yao people regularly celebrate their highly-rated Founding Father Memorial Day on lunar October 16 every year,when the well-dressed performers sing and dance in memory of their ancestors.It is also a grand occasion for other Chinese people,far and near,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friends,to enjoy and taste the essence of such anindigenous,features-imbued culture.

在例1中,“原生態(tài)文化”的英語表述是traditional,highly esteemed culture、the locally-colored cultural item、ancient,public-attracting cultural activities和indigenous,features-imbued culture。相關的“原生態(tài)文化”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為瑤族民眾、藝術家、中國政府、中國各民族、國際友人等;之所以將“盤王節(jié)”稱為“原生態(tài)文化”,因為歷史性(尊重祖先)、文化性(知名度高)、吸引性(公眾吸引力大);之所以加以宣傳、弘揚,因為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價值??梢?譯文(目標語文本)和原文(源語文本)在信息量方面是不對等的。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對外話語構建反映了“上義層”(superordinate level)、“基本層”(basic level)、“下義層”(subordinate level)三個語義層,三個層次相互作用,構成了“盤王節(jié)”這一原生態(tài)文化的范疇化(conceptualization)。在這里,“上義層”為“盤王節(jié)”的原生態(tài)文化意義,“基本層”為“盤王節(jié)”的利益相關者、當今的角色或地位,“下義層”為“盤王節(jié)”的表現(xiàn)形式。表2展現(xiàn)的是“盤王節(jié)”原生態(tài)文化對外話語構建的認知體系,由語言表述、語義構成、范疇化三個元素組成:

表2 瑤族“盤王節(jié)”原生態(tài)文化的對外話語構建認知體系

通過這樣的話語構建,我們不再為“原生態(tài)文化”的英語表述用詞單一而煩惱。話語體系是傳達“原生態(tài)文化”具體內容、特征、作用的更為有效的路徑。表述因話語而生,意義因話語而豐富?;谡Z篇認知的“原生態(tài)文化”話語體系只需做到目標語(譯入語)文本(語篇)和源語(原文)文本(語篇)的功能等值即可,譯者可以發(fā)揮主體性,通過內容修飾、順序調整、評價性表述等語言手段向目標語讀者展現(xiàn)中華文化的多樣性、歷史悠久性等。

(二)譯者闡述的副文本模式

在翻譯研究中,副文本(paratext)是個重要的術語,包括正文之外的扉頁、后記、作者簡介、插圖、學者評價、引言、注釋、附錄、參考文獻等。在對外話語構建過程中,副文本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探討科幻小說英譯本副文本話語元素時,學者們認為副文本元素可參與小說形態(tài)格局的建構,有助于英譯本在西方世界的傳播、流通和接受,提升英譯本的文學價值,實現(xiàn)對英譯論文本外的操控。(21)趙燕、吳赟:《劉慈欣科幻小說英譯本副文本話語元素探微》,《外語學刊》2022年第6期。副文本在文學翻譯中具有互文顯化建構和文學記憶再生的作用。(22)劉曉暉、朱源:《漢學家韓南翻譯的互文顯化建構與文學記憶再生——基于十部譯本副文本的研究》,《外語研究》2022年第6期。深度翻譯是副文本的具體體現(xiàn),有助于中國特色表達的對外譯介。在新聞媒體報道的翻譯中,副文本有助于譯者對主題、事件等進行重新設計框架(re-framing),這些副文本手段包括標題、附有文字說明的圖片(images with captions)、文內章節(jié)標題、引言等。(23)Hadeel Smadi,Mohammed Obeidat &Ahmad S Haider,Paratextual (re)Framing of Media Coverage of Christchurch Mosque Shootings:A Translation-Oriented Study,Cogent Social Sciences,vol.8,no.1,2022.據此,中外學者的觀點說明,副文本的使用是譯者主體性的彰顯,在中國原生態(tài)文化的對外話語構建特別是“講好中國故事”過程中可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如例2。

例2:侗族大歌(24)貴州省民族事務委員會編著:《貴州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辭典》,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38—139頁。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間合唱歌曲,流傳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廣大侗族地區(qū),是大型之歌的意思,又含有古老之意,是侗歌中的精粹。最可貴的是在集體性的歌唱中產生了多聲部來表現(xiàn)內容的手法,是我國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一種最完善的民間合唱形式。屬支聲復調音樂范疇,應用領唱與眾唱相結合的形式,分高低聲兩部。大歌內容廣泛豐富,語言精練生動,韻律嚴謹講究,具有很高文學水平。內容可分為四類:以抒發(fā)男女相互愛慕之情為主的抒情大歌,以展示故事情節(jié)、人物對話為主的敘事大歌,以勸教誡世為主的倫理大歌和以展示音樂曲調為主的聲音大歌。其中抒情大歌是大歌的主體。抒情大歌常冠以流行地區(qū)的地名,如小黃之歌、三龍之歌。敘事大歌常冠以人名,如《金漢之歌》《榴美之歌》。倫理大歌常冠以每一類人物的通稱,如《父母歌》《單身歌》。聲音大歌常冠以昆蟲鳥獸或季節(jié)時令的名稱,如《青蛙之歌》《三月歌》。前三類大歌也可以用琵琶歌的形式演唱,聲音之歌只能用大歌演唱。大歌由訓練有素的歌班來演唱。正式演唱的場面比較隆重。通常在外寨的歌班來訪時,由主寨歌班邀請對方夜間進鼓樓演唱。男性歌班由女性歌班接待,女性歌班由男性歌班接待,同性歌班習慣上是不互相邀請的。演唱也有一定的程序,先由主寨歌班唱《迎客歌》,客寨歌班回唱《贊鼓樓》,然后進行對唱。往往通宵達旦,唱至次日黎明方散。

西方讀者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了解甚少。作為譯者,我們有必要對政治、民族、日常生活文化的點點滴滴做些介紹。為了不影響主文本的信息流暢性,相關的補充知識可通過副文本的方式加以提供。這些注釋甚至圖片與正文相輔相成,構成一個有機整體。英文文本(目標語文本)和漢語文本(源語文本)在信息上不可能保持數(shù)量或形式上的完全對等。參考譯文如下:

Dong’s Grand Song or Big Song1(Dongzu Dage)

It is an elite folk chorus of the Dong people,called ka lau or ka mak in the Dong language meaning “big-scale” and “ancient”,popular in the Dong areas of Qiandongnan Miao and Dong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Guizhou Province2.The most impressive feature of the chorus is the multi-voice expression in collective singing,and as such it is the best folk chorus so far found in China.In terms of music,it is a polyphony combining leading and mass singing,including high-pitch and low-pitch singing.The contents of the songs are rich,together with concise and vivid language,strictly-arranged music and high literary value.In terms of contents,the Dong’s Grand Song is divided into four types,i.e.the lyrics that mainly show affections for the opposite sex,the epics that mainly display stories and dialogues between characters,the ethics that admonish the public,and the vocal songs that mainly reveal musical notes.Of the four types,the lyrics are ranked No.1 in number.The lyrics are normally named after the places where they are popular,such as “Songs of Xiaohuang” and “Songs of Sanlong”.The epics are usually named after humans,such as “Song of Jinhan” and “Song of Liumei”.The ethics are frequently named after a type of role,such as “Song of Parents” and “Song of Single Man”.The vocal songs are mostly named after insects,birds or seasons,such as “Song of Frog” and “Song of March”.The first three types may be performed by means of Pipa (a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3and singing while the fourth type can only conducted through singing.As a rule the Grand Song is sung by a well-trained group.The formal singing looks solemn4When an external singing group visits,the host village’s singing group would invite it to sing in the Drum Tower at night.The guest male singing group stays with the host female singing group,and the guest female singing group stays with the host male singing group.This means that the same-sex singing group tends not to invite each other for singing together.The singing goes according to the procedures as required.The host village’s singing group would sing “Song of Greeting Guests”,and the guest village’s singing group would sing “Song Praising the Drum Tower”,followed by duets.The performance may last all the night until daybreak when the actors and actresses leave for the trip back home.

Notes:1) known as “Dongzu Dage” in Chinese Putonghua or ka lau or ka mak in the Dong language.

2) Guizhou Province is a multiethnic land.The Chinese government respects the minority people’s self-ruling right in many aspects,and autonomous prefecture or county is an embodiment of right of governance enjoyed by the local people while living under the wis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harmoniously with the other peoples including the Han people (majority ethnicity in China).

3) Actually in China people of different ethnicities have much in common in living and work,and musical instrument is just one of the many tokens of interethnic harmony.

中糧寧夏年產2萬t葡萄酒及配套種植基地項目所在的永寧縣賀蘭山東麓地區(qū)是農業(yè)部 《特色農產品區(qū)域布局規(guī)劃 (2006—2015年)》中全國特色葡萄種植區(qū)域。該項目也是 《寧夏優(yōu)勢特色農產品區(qū)域布局及發(fā)展規(guī)劃》和《自治區(qū)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寧夏葡萄產業(yè)發(fā)展的實施意見》中要求把賀蘭山東麓地區(qū)建成品牌帶動能力強、有較大影響力的全國優(yōu)質釀酒葡萄生產、加工和鮮食葡生產基地。

4) The formal setting for Dong’s Grand Song is the square before the Drum Tower,a public site of entertainment performance and other collective activities.

(三)信息層級推進的譯者態(tài)度介入模式

在構建中國原生態(tài)文化的對外話語體系時,我們不妨模仿國際學者的原生態(tài)文化研究之宣傳的做法,這有利于譯者的介入,體現(xiàn)態(tài)度、立場等評價因素。借助國外學者對泰國北部苗族的研究(25)Maren Tomforde,The Hmong Mountains:Cultural Spatiality of the Hmong in Northern Thailand,Berlin:LIT Verlag,2006,PP.132-133.,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原生態(tài)文化”英語表述及含義的多樣性、豐富性與關聯(lián)性:

例3:

In "Migrants of the Mountains:TheCultural Ecologyof the Blue Miao (Hmong Njua) in Thailand" William Geddes develops an analogy of the Hmong as a socially cohesive species of birds...

Although the origins of the Hmong remain a matter of debate,there is today nearly universal agreement that Hmong originated in China,a theory that is supported by evidence from a wide variety of traditional Hmong oral lore and sung poetry...The shamanic practice of spiritually sending off the deceased to guide them to a final,ancestral resting place in China also supports this theory of origin...Some scholars even believe the Hmong are the "aboriginal Chinese,basing their argument on documents that mention Miao as one of theindigenous peoplesof ancient,pre-feudal China...

在例3中,cultural ecology(文化生態(tài))、aboriginal Chinese(土著中國人)、indigenous peoples(原住民)三個表達直接與“原生態(tài)文化”有關。據此,“原生態(tài)文化”的英語表述可以是cultural ecology、aboriginal culture或者indigenous culture,在說明其特征是可以與socially cohesive(社會凝聚力)、traditional oral lore and sung poetry(傳統(tǒng)口述和古歌)、shamanistic practice(巫師表演)、ancestral resting place(祖先安息之地)等相關聯(lián)。通過語篇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原生態(tài)文化”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古老性、傳承性;二是精神層面的黏合作用;三是空間上具體性;四是表現(xiàn)形式的具象性、民俗性。有了這樣的認知,我們不妨說,“原生態(tài)文化”的英語表述可以通過“詞匯網絡”(lexical network)、“信息互補”(information complementation)、“篇章組織”(text organization)的方式來加以呈現(xiàn)。

例4研究的是彝族的家支制度,反映了彝族社會組織的原生態(tài)性(26)王祥兵、張學立:《彝族傳統(tǒng)制度文化及其影響研究》,《貴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5期。,是彝族原生態(tài)民族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

例4:彝族家支制度

第一,我們可以在例4的內容上進行解讀。在例4中,構成彝族原生態(tài)文化的幾個部分為:(1)基礎社會制度—家支制度;(2)家支制度的組成部分或發(fā)揮作用的領域—譜系、議事、習慣法;(3)家支制度的中華文化傳承點——尊老愛幼美德、婚姻與社會關系的維系、社會事務的處理;(4)家支制度的正面評價——維系社會的穩(wěn)定、促進社區(qū)和諧、歷史與現(xiàn)在和未來的賡續(xù)。

第二,我們可以對例4的重要概念進行梳理:(1)家支制度:家族與基于家族的社區(qū)社會治理制度;(2)家支制度的原生態(tài)性:歷史傳承、反映中華美德、對國家法的有益補充;(3)家支制度的可操作性:具體活動具有推動社會和諧、增強社會歸屬感的作用,可通過日常的社區(qū)管理、人際關系把握等加以體現(xiàn)。

第三,分析重要概念的英文表述:(1)家支制度:clan-based and clans-tied institution;(2)原生態(tài)性:the Yi people’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ts embodiments, the Yi people’s hereditary culture,the Yi people’s social governance culture;(3)社會和諧:social harmony,social cohesiveness,social unity。

第四,分析如何在英文語篇中組織信息(按先后順序):(1)彝族原生態(tài)文化——社會治理文化,即家支制度;(2)彝族家支制度的組成部分或所發(fā)揮的作用;(3)彝族家支制度的社會地位和歷史意義,即正面評價。按照生態(tài)語言學家Stibbe(27)Arran Stibbe,Ecolinguistics:Language,Ecology and the Stories We Live by,Ox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5,PP.11-12.的觀點,正面的語篇應該考慮“生態(tài)哲學”(ecosophy),即語篇的信息組織反映了人們運用何種模式、規(guī)則、假設和優(yōu)先價值觀去考慮事件狀況。生態(tài)語言學家關注的是如何從正面生態(tài)角度推動語篇的建構,助力和諧社會的發(fā)展。這一思想與“原生態(tài)文化”的話語體系建構有密切的關系。

通過上面四個步驟的語篇認知分析,我們可以對彝族原生態(tài)文化(家支制度)進行英文表述,該表述基于語篇而非單個詞語,參考譯文如下:

The Yi people’s cultural charmscan be revealed through their traditional culture,i.e.clan-based and clans-tied institu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which is a social organization embodying their traditional notion of maintaining social harmony and promot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belonging.This hereditary culture has long been playing a significant role in recordingclan development and inter-clan relations,discussions and arbitrations ofsocial events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virtues of respect,filial piety kindness and things alike,andinteracting with other neighboring ethnicities.As this social institution is increasingly acknowledged by the Yi people and other Chinese people including Han,its traditional advantages are likewise regarded asbeneficial contributions to the state governance in China.

劃線部分是“原生態(tài)文化”的重要表述詞語。上述英文文本對于“彝族原生態(tài)文化”的表述可以通過詞匯鏈加以展示:

圖1中的箭頭方向表明上下義的認知關系,而雙箭頭則說明詞匯的上下義關系的互補,也說明要認識彝族原生態(tài)文化,必須同時借助演繹、歸納兩種方法。彝族的“原生態(tài)文化”可通過制度文化加以體現(xiàn),制度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彝族的制度文化既體現(xiàn)了彝族的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也說明了彝族注重與中華民族其他成員的互動方式,是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不可或缺的成分。這種“總體信息+具體信息+評價”的信息推進模式有利于揭示彝族原生態(tài)文化的本質。本話語的構建遵循語步(generic step)、信息推進、信息遞歸等原則,這是中國對外話語建構的一個重要模式。

圖1 彝族“原生態(tài)文化”英語語篇詞匯鏈

(四)翻譯敘事模式

原生態(tài)文化涉及的不僅僅是民俗、節(jié)日、建筑等,也涉及人物。在歷史上,貴州出現(xiàn)了許多擁護國家統(tǒng)一、主張民族和諧的少數(shù)民族代表,翻譯敘事模式有助于構建這方面的原生態(tài)文化的對外話語。要實現(xiàn)翻譯敘事路徑,需要兩個具體工具:敘事類型(narrative typology)以及相關敘事特征。敘事類型包括4類:個人敘事(personal narrative)、公共敘事(public narrative)、概念或學科敘事(conceptual or disciplinary narrative)、元敘事(meta narrative)。個人敘事是關于我們在世界中所處位置、個人經歷的故事,可自我敘述也可向他人講述。公共敘事是群體或社區(qū)共享的故事。概念或學科敘事是學術或專業(yè)敘事,用以解析研究對象。元敘事是具有較為深遠地域意義、歷史跨度較大的敘事,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民族主義、啟蒙主義、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社會進步、全球化,等等,可看作“我們時代的史詩戲劇”(epic drama of our time)。在翻譯實踐中,個人敘事與公共敘事經常交互在一起,互相影響,具有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出于不同的個人或機構、社會目的,有時譯者更突出公共敘事,有時則更突出個人敘事。(28)肖唐金、肖志鵬:《敘事視角下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宣傳漢譯英:理論與實踐》,《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4期。在貴州民族傳奇人物的翻譯敘事過程中,可采取加注式翻譯敘事模式或操縱性翻譯敘事模式,圍繞個人敘事、公共敘事、元敘事展開翻譯任務。在加注式翻譯敘事模式中,譯文復制了原文的個人、公共敘事,在某些文化負載詞譯文上加注,讓西方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民族文化。源語文本作者、目標語文本作者(譯者)是“加注式翻譯敘事模式”的中心,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目標語文本作者(譯者)作用最為突出?!凹幼⑹椒g敘事模式”注重譯者的作用,但總體上對源語文本修改幅度有限,基本遵循了奈達的“功能等值”或“動態(tài)等值”模式。與“加注式翻譯敘事模式”相比較而言,“操縱性敘事翻譯模式”突顯的是元敘事,所謂的公共敘事、個人敘事的采用、所占比例皆圍繞元敘事而展開。在操縱性翻譯敘事模式中,譯者不光對文化負載詞加以處理,在信息排列組合、信息量增減等方面皆有主動權。如例5:

例5:奢香夫人

奢香夫人(1358年—1396年),彝族名舍茲,又名樸婁奢恒。元末明初人,中國古代杰出的彝族女政治家,是中國歷史上為維護地方民族團結和國家統(tǒng)一建立了豐功偉績的巾幗英雄。元朝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奢香出生于四川永寧,系四川永寧宣撫司、彝族恒部扯勒君亨奢氏之女,彝族土司、貴州宣慰使隴贊·藹翠之妻,婚后常輔佐丈夫處理政事。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藹翠病逝,因兒子年幼,年僅23歲的奢香承擔起重任,攝理了貴州宣慰使一職。奢香攝理貴州宣慰使職后,筑道路、設驛站,溝通了內地與西南邊陲的交通,鞏固了邊疆政權,促進了水西及貴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1396年(明洪武二十九年),奢香夫人病逝,時年三十八歲。

奢香夫人是彝族著名女政治家,作為一個民族頭人,在國家加強西南地區(qū)統(tǒng)治的形勢下,為貴州建省創(chuàng)造了必要條件,客觀上維護和促進了祖國統(tǒng)一。交通條件的改善,促進了水西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和文化交流,鞏固了西南邊疆,促進了各民族的團結。她改良本民族文化、學習漢文化的舉措,促進了彝族地區(qū)經濟文化的發(fā)展。

奢香夫人的事跡在中國歷史上聞名遐邇,而西方讀者對其卻不了解。要突顯這位彝族女中豪杰的歷史豐功偉績,加注式翻譯成為譯者態(tài)度表達、立場呈現(xiàn)的重要手段,這有利于引導西方讀者掌握奢香夫人的個人和社會形象以及歷史貢獻。下面的參考譯文劃線的黑體部分突顯了譯者的“聲音”,開頭和結尾都是對奢香夫人的高度評價,heroine、major contributions等是褒義詞,是對她的正面形象樹立的重要語言表述。從信息量來看,原文和譯文在信息順序、信息組成等方面并不對等。從信息推進模式來看,譯文的結尾對奢香夫人的評價突出了漢族、彝族親如一家人的情感,這是對原文的濃縮提煉。這說明,在對外話語構建過程中,譯者可以充分承擔文化“中介者”(mediator)、溝通“橋梁”(bridge)和友誼“使者”(ambassador)的三重角色。參考譯文如下:

Madame Shexiang is a heroine of Yi people.She is called in other Yi names as well.Historic documents record she was born into a Yi lord’s family in Yongning of Sichuan in 1358 of late Yuan Dynasty.Her father,a local Yi chief,had much contact with Yi Tusi(local chieftain)of Guizhou who acted as Xuanwei (Prefecture) Governor in Yi regions,northwest Guizhou.Through political and personal ties Shexiang was married to Longzan Gecui,the then Yi Xuanwei Governor-cum-Tusi.She was not satisfied with well-off life at home only.Instead,she devoted much of her time to helping her husband in administrative affairs.Her husband died in 1381 of Ming Dynasty while their son was still young.Shexiang,23 years old then,assumed the responsibility of helping her son deal with administrative affairs(the Yi Tusi leadership was inherited in feudal times).She did many practical beneficial jobs,for instance,road construction,post station development along roads,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Yi regions (called Shuixi regions or regions to the west of Yachi River).Unfortunately she passed away at 38 in 1396 of Ming Dynasty,so young an age for a distinguished female politician.

Her major contributions to politics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ere recorded in history.First,as a famous female Yi leader,she strengthened the solidarity between minority regions and central government and maintained national unity.Second,she improved transport conditions in Yi regions,promoted economic and social ties between minority and Han people,and enhanced interethnic unity.Third,she advocated mutual learning between Yi and Han cultures,conducive to the concerte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Yi and Han areas.Shexiang was a Yi leader who had a strong notion of nation.She regarded Yi people as members of the Chinese nation.Thus,she advocated unity rather than secession,leading the Yi people to accept the ruling of Ming Dynasty.Under her influence,the other Yi regions in Sichuan also chose to live and work under the Ming Dynasty administration.Many historians say she was much affected by Confucian or Mencius ideologies and thus had a predilection of Han culture or ruling.Yet,it could be merely because of her lov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a whole that she was willing to lead her people under the rule of Han feudal society.In her mind and heart,Han and Yi are brothers and sisters rather than masters and servants.

依據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語篇信息格律要求,在語篇或文本的開始階段的信息導入可視為宏觀主位(即已知信息)。在此基礎上,接下來的每個階段所提供的信息都會構成一個新信息(述位)。在語篇末尾的評價性信息可視為“蒸餾式”信息,是宏觀述位(即新信息)。(29)肖唐金:《英語語篇信息分布的格律:成因及應用》,《外語教學》2006年第4期。在上述文本(例5)的英語文本構建過程中,通過奢香夫人的歷史功績(heroine of the Yi people“彝族女性英雄人物”)(文本的開始),到中間階段的政治、社會和經濟方面的貢獻(major contributions to politics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這是她的歷史功績的具體體現(xiàn),是文本信息的“峰值”(peak value),最后在結尾階段提出奢香夫人的民族團結、漢族彝族一家親的思想觀念,這既是對她的人生評價,也是譯者巧妙操作的結果(對原文的信息進行深化、提升,是翻譯“改寫”方法的表征)。評價手段的運用,有利于體現(xiàn)譯者主體性,是譯者主動介入文本構建的表現(xiàn)。在中國原生態(tài)文化的對外話語構建過程中,譯者的認知最高境界始終是國家和民族責任,最佳的傳播目標就是將中華歷史上的優(yōu)秀文化代表以最能代表社會和歷史貢獻的方式推介給其他文化的讀者,最終的目的是實現(xiàn)中華文化與世界其他文化的“對話”,真正把中國故事講好。

三、結語

論文探討了“原生態(tài)文化”的定義,從多學科的視角探究了它的本義。通過相關事例提出了在我國原生態(tài)文化的對外傳播語境下的對外話語模式。原生態(tài)文化內涵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原生態(tài)文化的類型豐富,本地性、民族性、國家性多重屬性的統(tǒng)一,傳承性與發(fā)展性的有機協(xié)調等。我國的原生態(tài)文化對外話語構建可以按照語篇構建的認知范疇化模式、譯者闡述的副文本模式、信息層級推進的譯者態(tài)度介入模式、翻譯敘事模式四種模式展開。語境、話語、譯者、源語文化和文本、目標語文化和文本等是構建中國原生態(tài)文化的對外話語的關鍵因素,這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關鍵所在。要把握國際傳播領域移動化、社交化、可視化的趨勢,在構建對外傳播話語體系上下功夫,在樂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讓更多國外受眾聽得懂或看得懂、聽得進或看得進、聽得明白或看得明白,不斷提升對外傳播效果。(30)黨建網微平臺:《講好中國故事,習近平這些話意蘊深遠》,http://www.dangjian.cn/,2021-05-31,2023-10-10。上述四種模式可應用到我國文化走出去的其他情形之中,或為后者提供借鑒。

猜你喜歡
原生態(tài)語篇話語
現(xiàn)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新聞語篇中被動化的認知話語分析
原生態(tài)靜寧蘋果
“原生態(tài)”土榨油存安全隱患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那什么”的話語功能
當代修辭學(2014年1期)2014-01-21 02:30:20
從語篇構建與回指解決看語篇話題
當代修辭學(2014年1期)2014-01-21 02:30:16
語篇特征探析
當代修辭學(2014年1期)2014-01-21 02:30:12
“天籟”般的原生態(tài)自然之美——由《莊子·齊物論》觀原生態(tài)自然之美
津南区| 龙里县| 白水县| 清河县| 南和县| 当雄县| 新丰县| 五寨县| 蕉岭县| 南涧| 西安市| 镇江市| 竹溪县| 海晏县| 临清市| 宜城市| 兴安县| 堆龙德庆县| 灵石县| 岳阳县| 松潘县| 荔浦县| 丹江口市| 阳西县| 宁津县| 虹口区| 秀山| 册亨县| 锦州市| 临沧市| 罗山县| 青铜峡市| 德格县| 红桥区| 夏邑县| 留坝县| 宝应县| 邵东县| 阳谷县| 汶上县| 芦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