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毅敏 賀大龍
1979年12月,由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古建組、古代建筑工程隊和永樂宮遷建工程的技術人員和技工,共同組建成立了山西省古建筑保護研究所。我們剛參加工作就被分配在柴澤俊老師分管的第一研究室,柴老師不僅時任副所長,而且是山西文物界的翹楚。所以,能進入第一研究室工作,自然就是柴老師的弟子,對于我們這些初入行的青年人來說是非常幸運的。
20世紀80年代初,柴老師開始做《三十年來山西古建筑調查記略》的資料補充工作,所以,我們經常跟隨老師到各市縣考察古建筑,有了更多在一起的時間。柴老師非常健談,與我們經常聊到深夜,轉天一早就催促起床開始工作。老師在教授我們業(yè)務知識時,常提及許多專家、教授,而說得最多,讓我們記憶深刻的就是與祁英濤先生在永樂宮和南禪寺一同工作及向祁先生學習業(yè)務的往事。由此,祁英濤先生成為我們最“熟悉”的古建專家和老師,知道了他為我國文物保護工作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還是山西古建筑保護事業(yè)的領路人。
一、永樂宮的祁總工
20世紀50年代,國家計劃建造三門峽水庫。山西省永濟縣永樂鎮(zhèn)(現(xiàn)屬芮城縣),傳說是八仙之一呂洞賓故鄉(xiāng),位于淹沒區(qū)。永樂宮于1952年文物普查時被發(fā)現(xiàn)。據傳唐朝末年,鄉(xiāng)人為祭祀呂洞賓修建了呂公祠;元代道教全真派創(chuàng)始人王重陽將祠廟擴建為“純陽萬壽宮”,又稱“永樂宮”。宮內有清代所建宮門,中軸線上排列著龍虎、三清、純陽、重陽4座大殿,連同殿內繪制的1000多平方米的壁畫皆為元代遺物。1957年4月,開始遷建的準備工作,由中央美術學院負責壁畫臨摹,文化部古代建筑修整所和山西文物管理委員會制定遷建方案。1959年2月,永樂宮遷建委員會成立,祁英濤任總工程師。從此,永樂宮工地有了北京來的祁總工。1959年7月,文化部與山西省政府共同商定,將永樂宮遷至芮城縣城北2.5公里龍泉村古魏城遺址內[16]。
作為總工的祁先生不僅承擔著整個工程的技術責任,還要對工程技術人員進行指導(圖1、2)。一次,中央美術學院的實習生來工地,祁總工為學生及技術人員授課。柴老師回憶道:“我認真地聽講,不僅對永樂宮建筑、壁畫又有了新的認知,開始注意元代建筑對唐宋的繼承發(fā)展以及對后世的影響,并且開啟了以元代為起點的壁畫研究”[17]。歷時8個春秋,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一項文物保護工程順利完工。祁英濤先生曾回憶說: “永樂宮的發(fā)現(xiàn)是文物工作中一件值得慶幸的喜事。其建筑、彩畫、壁畫都是我國建筑史和美術史中很有價值的實物例證,是研究元代建筑和繪畫發(fā)展的重要的參考資料。永樂宮的遷建是黨的保護文物政策的具體體現(xiàn)。遷建工程是解放后最大的一項古建筑修理工程。更是在舊中國里所未見未聞的。揭取這樣大面積的壁畫,還要將它們全部復原安裝在遷建后的建筑物以內的工作,是我國歷史上的創(chuàng)舉,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見的”[18]。
山西省文物局文物處原處長楊子榮在《50年來山西文物建筑保護工程管理工作述要》中說: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始,山西省就十分重視古建人才的培養(yǎng)工作,列為頭等重要工作”“1959年永樂宮遷建工程一開始,就把培養(yǎng)古建人才列入了議事日程,擬在遷建工程結束后,在施工隊伍挑選優(yōu)秀者轉為正式工,長期從事古建保護工作。當遷建工程即將結束時,從施工隊伍中選拔最優(yōu)秀的30余名施工技術人員和優(yōu)秀工人組建了‘山西省文化局古代建筑工程隊’。這30余人都是在永樂宮遷建工程中經過嚴格訓練,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優(yōu)秀人才,成為山西古建筑保護的一支強勁隊伍。1979 年11月經省委批準,以該隊和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古建組為基礎,組建成立‘山西省古建筑保護研究所’,山西專業(yè)的古建隊伍進一步發(fā)展壯大,由該所撐起了山西古建筑保護修繕工程的大梁,1979 年以后山西的重點古建維修工程,大都由該所承攬”[19]。無疑,這支“強勁的隊伍”得益于祁總工在永樂宮的言傳身教。
二、南禪寺的祁主持
中國文化遺產院查群在《南禪寺大殿兩次修繕方案對比研究》中寫道:1953年初,山西文物工作管理委員會上報,五臺縣李家莊發(fā)現(xiàn)一座唐代建筑。同年10月,陳明達、祁英濤等6位專家組成調查團,會同山西省文管會、五臺縣的同志前往南禪寺調研(圖3、4、5),證實現(xiàn)存大殿為唐代重修,較佛光寺東大殿早了75年,為我國已知現(xiàn)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筑。根據現(xiàn)場勘察和文物保存現(xiàn)狀,祁先生于1954年編寫了《山西省五臺縣李家莊南禪寺勘察報告》和《南禪寺大殿修復計劃初步草案》。由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致函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劉致平等先生征求意見。劉致平先生在復信中提道:“無十分把握時,不要輕易更動現(xiàn)狀”。劉敦楨先生的回信也提道:“多做研究,方能做最后決定”[20]。直至1972年,根據《國務院關于云岡石窟等三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急需搶修問題的批復》,山西省文管會組織,由祁英濤主持,柴澤俊實施南禪寺維修方案設計。
1973年8月,國家文物局又邀請楊廷寶、陶逸鐘、劉致平、莫宗江等實地勘察討論方案,最終審定通過了落架重修的實施方案。按照“恢復原狀和保存現(xiàn)狀原則”,復原部分保留了祁英濤先生1954年初步草案中,去掉梁上侏儒柱,恢復大叉手承脊;增加椽平長,修復上檐出;以現(xiàn)存瓦件尺寸大者補配修復瓦頂,參照唐代樣式恢復瓦條脊,復原吻獸;去掉墻體外包磚,施用檻墻;裝修結合現(xiàn)狀參照佛光寺東大殿、敦煌唐宋窟檐,恢復門板、直欞窗[21]。此外,在施工中嚴格注重歷史信息的發(fā)現(xiàn)、研究和保護。經過對臺明、月臺、散水的發(fā)掘,厘清了舊基為唐代殿基,且與初步方案推算出檐尺寸基本吻合,為上出檐的復原找到了可靠依據;修繕墻體時發(fā)現(xiàn)殘存壁畫遺跡,疑似元代“地獄變相”,經請示,揭取修復不予回安;發(fā)現(xiàn)斗栱彩畫,斗栱里轉上部刷白下部刷凸形朱紅色, 為“燕尾彩畫”;闌額、柱頭枋涂“七朱八白”皆似唐代遺跡[22]。
1974年8月,國家文物局核準修復方案,修繕工程啟動。按照“恢復原狀和保存現(xiàn)狀原則,要盡量使用原有構件”。大木梁架:檐柱、額枋、剳牽、斗栱等主要構件不更換,劈裂和腐朽部分,粘接加固,鐵活束緊;缺失者,依舊補齊;殘壞者, 修復繼用;損壞者,原樣復制。在修繕方法上:首先做好嚴謹?shù)目茖W記錄工作;認真保護舊構件的安全;謹慎保護好塑像的安全;復制構件嚴格照舊; 殘損構件加固,盡量保留原結構和原構件。在加固方法和材料使用方面:根據不同構件、結構和殘損情況,進行科學評估后,分別采用化學、鐵箍和化學+鐵活的具體措施。在復原方面:依據實物遺存、科學鑒別論證,認真考證同期同類實物。施工中的發(fā)現(xiàn):殘存壁畫,修復后不回貼;彩畫遺跡, 原狀保護不做修飾。特別是:“蜀柱”自動脫落和西平柱北側“宋代題字”的發(fā)現(xiàn),證實了初步方案中,叉手結構是唐制和平柱原本露明的推判;臺明散水發(fā)掘印證了上檐出尺寸的推測[23]。
1975年8月南禪寺工程告竣,這是山西繼永樂宮搬遷工程之后的又一項重要工程(圖6)。參與設計、施工的主要人員都是永樂宮的班底,祁英濤先生作為設計主持,從調查、勘測、設計到施工過程再到驗收始終參與其中。南禪寺的保護修復是祁英濤先生為山西古建筑保護事業(yè)的又一次奉獻。之后從發(fā)表的《南禪寺大殿修繕工程技術報告》和《南禪寺大殿修復計劃初步草案》中體現(xiàn)的文物保護理念,修復措施和工作方法,仍是值得我們今天學習和傳承的優(yōu)秀品質。柴澤俊老師總結說:“永樂宮遷建工程為山西培養(yǎng)了一批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才,南禪寺修復工程是一次驗證和升華。從此山西走上了獨立完成勘察、設計和保護工程的道路”[24]。無疑,祁英濤先生引領和指導功不可沒。
三、古建筑的鑒定人
我們“熟悉”祁英濤先生,除了聽柴老師“故事”外,最重要的還是研讀祁先生的著作和聆聽祁老師的授課。記得是1982年夏季的某一天,剛一上班,柴老師走進我們辦公室,給每人桌子上放了一本書,叮囑說:“要認真學,再去現(xiàn)場對照”,隨即轉身離開辦公室。我們急切地拿起桌上的書,書名《怎樣鑒定古建筑》,作者祁英濤。如果用歡呼雀躍有點不妥的話,那就是樂瘋了,在當時古建筑書籍學習材料稀缺時代,這樣一本書可以稱之為古代建筑的啟蒙教材。從此以后《怎樣鑒定古建筑》伴隨著我們在辦公室、在古建筑考察現(xiàn)場,有時出門著急忘記帶上,索性又買了一本保證隨時可讀,即時可查。之前,所里的老師們給我們做培訓,名詞解釋、構件樣式等等,云里霧里,簡直就是“天書”。有了祁英濤先生的書,從唐到清的樣式演變、特征差別,圖文并茂,豁然開朗。特別是對唐、宋、遼、金、元、明、清構件發(fā)展演變,結構形制變遷,一一對照。結合柴老師平時的教授,業(yè)務知識可謂突飛猛進。不得不說祁英濤老師的《怎樣鑒定古建筑》至今仍是學習古代建筑知識的一盞明燈,時至今日“兩查兩比”的理論與方法,還是我們鑒定古代建筑年代的“不二法門”[25]。
1981年,國家文物局委托山西省古建筑保護研究所舉辦一期16省市參加的培訓班,經過一番精心籌備,于1982 年8月在運城解州關帝廟正式開班。與祁英濤先生同臺授課的都是文物界的大專家,老師們各自講述一或兩個專題,有建筑發(fā)展歷史、宮殿陵墓、佛寺道觀、石窟園林、勘察測繪、保護管理、建筑美學等,內容全面,實例豐富。其實,我們最期待的還是祁英濤先生的課,原因很簡單:一是聽過先生在山西的事跡,二是讀過先生的著作,所以期盼先生的面授。終于等來了祁英濤先生,因為有之前的“聽說”印象,所以感覺很是親近, 聽講就更加認真。祁先生的講座題目是“鑒定古代建筑的幾個問題”,包括:為什么要鑒定古代建筑的年代; 鑒定古代建筑年代需要的基礎知識; 確定年代的準備工作—— 兩查、兩比;確定年代的五種情況,詳細解讀、教授了古代建筑鑒定的理論和基本方法。
此次古建筑培訓班除了省外的學員外,山西各市以及重點文物縣區(qū),都派出了學員參加,占據了學員總數(shù)的一半以上,日后成為山西古建筑保護行業(yè)的中堅力量。特別是在第三批至第八批國保申報的年代認定,第二、三次文物普查的年代價值評估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為地上文物看山西,國保單位大省,做了大量的基礎工作。從這一點說,祁英濤先生教授的古代建筑鑒定方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時至今日,當年的大多學員都已到退休年齡, 離開了工作崗位。而新一代的古建人已經不能領受祁英濤先生等前輩們的言傳身教。然而先賢的精神、前輩的著作,仍然是今天賡續(xù)傳承的楷模,學習踐行的榜樣。
今年是祁英濤先生誕辰一百周年,我們滿懷崇敬之心,祭奠先賢的同時,不忘使命,永于擔當。在前輩敬業(yè)精神的引領下,在保護第一的前提下,著力挖掘、研究、闡釋古建筑中展現(xiàn)和蘊含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價值,探索科學保護古建筑、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方法、新思路,讓古建筑保護事業(yè)沿著前輩的道路,賡續(xù)傳承,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