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巧暉
流動的運河為傳說的“認同”提供了一種物質表征和真實存在,而傳說的“在地化”又將物質現(xiàn)實轉化為身份認同的代表性符號。北運河流域的龍王傳說頗多,這與地域內眾多的龍王廟密切相關。還有如龍王游街、龍舟競渡等民間習俗等,在文化景觀與信仰儀式的共同影響下,北運河流域流傳著展示龍王神性及祈雨神跡的民間傳說。
龍的文化溯源
中國古代典籍中較早提到“龍”這一特殊動物的為《易經(jīng)》,但《易經(jīng)》中僅言其變化多端;《山海經(jīng)》中有“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的記載;到了《離騷》《史記》,其中的“龍”頗具神話色彩,多為迎接神人之座駕,未出現(xiàn)“龍王”“龍女”“龍宮”等名稱。如《離騷》中“駕飛龍兮北征”“麾蛟龍兮使津梁兮”,皆將“龍”視作神人騎乘之物,與后世可隨時幻化為人,且在天界具有特定官職的龍王形象相差甚遠。《史記》中關于“龍”的記載見于《封禪書》,黃帝乘龍上天,依舊視龍為神人騎乘之物?!吨鼙炯o》及《高帝本紀》記載婦人遇龍生子的傳說,賦予帝王以龍之血脈,強調其神異出身,但仍未有龍直接化形為人的表述。到了唐代,小說中開始出現(xiàn)龍王這一角色,如唐代的《柳毅傳》中的牧羊女身份為“洞庭湖君小女”,因為在婆家涇川得罪舅姑,“毀黜至此”。她拜托柳毅將信件帶到洞庭湖。柳毅重諾,在“洞庭湖之陰”,對著大橘樹三呼,“果有偉丈夫出波間,負毅入水,遂至龍宮”。隨后有赤龍飛往涇川接回龍女,柳毅也因此獲得無數(shù)珍寶,并與龍女喜結連理,之后隱居洞庭。這里的龍王傳說帶有濃厚的世俗性,不僅有民間舅姑虐待媳婦的情節(jié),還以神幻莫測的“遇仙”橋段,描繪了一個光怪陸離的水下龍宮。在這個傳說中,龍王家族不僅具有人類的七情六欲,還有著上天入地的神力。在凸顯龍王神性的同時,也十分注意龍王與水系之間的關系。如傳說中龍王掌管著不同水域,他們之間互為婚配,如親族般往來。
到了后世,龍更是在血統(tǒng)尊貴、迎接神人等屬性之外,被附加上掌管云雨及水域內不同水族,保佑一地風調雨順等多種能力。世俗中對龍的想象較為固定,須、角、鱗、爪缺一不可,有突出的眼睛,面部闊大,氣勢威猛。正是由于龍的威嚴特征,其也作為鎮(zhèn)水獸廣泛存在于北運河沿線的橋、閘、堤壩處,反映了民眾鎮(zhèn)水消災的樸素愿望。民間的鎮(zhèn)水獸材質多樣,石質、鐵質、銅質等。大運河北京段至少有17尊鎮(zhèn)水獸,其均為石質龍體形態(tài)。這一結果反映出北京大運河沿線民眾普遍希望龍形神獸能夠抵御水患的無常,為他們帶來平靜的生活。北運河沿線的鎮(zhèn)水獸多為龍形,民間也將其視為“龍生九子”之一,但它們究竟是哪一位龍子卻始終存在著較多爭議。明代楊慎在《升庵集》中列舉了他所記錄的“龍之九子”,即“赑屃”“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眥”“金猊”“椒圖”,其中“饕餮好飲食,故立于鼎蓋”,而“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橋柱”。李詡在《戒庵老人漫筆》中則有不同看法,他認為“饕餮性好水,故立橋所”。因此,在楊慎眼中,這些石質的鎮(zhèn)水獸應為“蚣蝮”,而在李詡看來則應為“饕餮”。北京的民眾同時吸收了楊慎、李詡二人所代表的觀點,他們既認可了饕餮好飲食的說法,也將廣利橋旁的鎮(zhèn)水獸視為“饕餮”,作為龍子,饕餮對普通水族也有著極強的威懾作用。《饕餮鎮(zhèn)水》傳說中提到,河水的泛濫是鲇魚精作祟的結果,而饕餮的“好飲食”正巧能威脅河妖,鎮(zhèn)壓水患。在《土橋鎮(zhèn)水獸》傳說中,饕餮也好飲食,民眾希望它能把泛濫的河水吸入肚內,以此鎮(zhèn)壓水患。在民眾眼中,鎮(zhèn)水獸既有神性,又有獸性,它們在鎮(zhèn)壓水患的同時也有可能危害民眾的生活。因此,在《土橋鎮(zhèn)水獸》《廣利橋下的鎮(zhèn)水獸》等傳說中,作為鎮(zhèn)水獸的饕餮都會玩忽職守,偷吃莊家,只有受到關公的懲罰后才會再次履行鎮(zhèn)壓水患的職責。
龍王傳說的類型及特征
北運河流域的龍王傳說大致可分為三類,分別為龍王信仰傳說、龍王顯靈傳說、與龍王有關的風物傳說等。其中顯靈傳說包括斗法及鎮(zhèn)水傳說。龍王在傳說中的形象亦正亦邪,具有世俗(人性)和神性交疊交融的特征。
如流傳在延慶前廟的黑龍爺系列傳說,傳說講述白龍、黃龍、青龍、紅龍四個龍王都找康熙爺討了封號,黑龍也想討一個,便變作大黑蛇攔住康熙,驚擾了圣駕,上天于是將黑龍貶下凡間,變作一個黑老漢到黑龍廟給人扛長活。黑龍爺靠著給鄉(xiāng)鄰做活為生,但他在鋤地時一定要在地的四角和中間各留一棵苗,但又不影響收成。后來,人們在井邊發(fā)現(xiàn)了他的布鞋,又結合他平時的怪異舉動,才發(fā)現(xiàn)他是條居住在井中的黑龍,在天旱時,人們都到井邊求雨?!秳⒉疁亟ū本┏恰分校瑒⒉疁卦跒榻ǔ亲鰷蕚鋾r曾遇到龍王,龍王羨慕人世間的富貴,也想替自己的九個龍子龍孫們在人間謀個職位,于是劉伯溫將龍子龍孫分派至紫禁城各角落作為裝飾。
在龍王信仰傳說中,寄寓著人們對龍能夠興云布雨的樸素認知。農諺中“二月二,龍?zhí)ь^;大倉滿,小倉流”,即指經(jīng)歷了漫長的冬眠后,農歷二月二這天龍?zhí)K醒,降雨開始增多,莊稼會有好的收成。另有俗語“六月無雨望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干”,傳說農歷六月十三是龍王的生日,過了這一天還不下雨就會一直干旱下去。如金受申在《北京民間神話舉動》中記載20世紀40年代的“龍王游街”場景:
龍王游街為八人至十六人,扮成魚兵蝦將,各穿象形之彩服,首戴有葉之鮮柳條帽圈,其村人有與扮裝人開玩笑的,可以折野花簪于柳條冠上……魚兵蝦將之前,有四人或二人,以大杠擔水缸,中貯清水半缸,隨用隨添,旁隨手持水罐之人。水缸之前,為龍王游街之主角,主角并非扮成龍王,也不用老生裝扮,實以小花臉三花臉丑行相類之村人充當……
民間傳說中也多有祈雨儀式的描述,如在《龍王廟與金鉤河》中,老百姓成群結伙來到西堤上,跪成一片,燒香磕頭,向老天爺求雨,老天爺也好像專門跟老百姓作對,過了六月十三,還是不見一點雨星子。北運河流域的龍王廟有時也被稱為河神祠,如在北京地區(qū)影響較大、文獻記載較多的龍王廟主要有四座,分別是門頭溝區(qū)三家店的龍王廟;石景山區(qū)的北惠濟廟;豐臺區(qū)的南惠濟廟;大興區(qū)安福莊鄉(xiāng)趙村的永定河河神祠。每年農歷六月十三祭河神,村里村外的人都趕在龍王廟吃筵席,給河神祝壽。在信仰傳說中,還有碧霞元君、云霄娘娘和龍王爺互相斗法的故事,如《碧霞元君祠》《金牛山的故事》《妙峰山的娘娘廟》《妙峰山上為什么沒有水》《丫髻山上為啥沒有水》等傳說中,龍王爺所化的魏老爺、姚法師或盤山老祖,斗法失敗認輸離去時,出于嫉恨將水帶走,造成了當?shù)馗珊档暮蠊?/p>
除了保佑一方風水外,龍的“水神”屬性在傳說中亦得以提煉,但常以負面形象出現(xiàn)。在北京建城的系列傳說中,北京被虛構為“苦海幽州”,城區(qū)內有多處海眼,“孽龍”經(jīng)常在這片苦海上興風作浪。傳說中劉伯溫、姚廣孝建造北京城時興建了大量橋、廟、塔、觀以鎮(zhèn)厭惡龍,諸如白塔寺、北新橋、崇文門等。龍擁有掌控水的職能,還在該系列傳說中“高亮趕水”部分得到展現(xiàn),劉伯溫、姚廣孝的建城舉措激怒了當?shù)氐凝埻酰虼吮本┏莾鹊乃徊⒈积埻觚埰艓ё?,高亮慌亂中扎錯竹簍,導致城內的水質苦澀,城外(西郊)水質甘甜。西郊的盧師山上也流傳著“兩條青龍會降雨”的傳說。據(jù)傳兩位龍子化身童子去盧師山拜師,適逢大旱三年,龍子揭下求雨黃榜后,化身一大一小的二青神龍投入龍?zhí)叮諆雀视炅厥?。因大小青龍祈雨有應,明洪熙元年?425年)皇帝敕封大青龍為“弘濟大青龍神”,小青龍為“靈顯小青龍神”。此后京師內的水旱災象均要派官員祭此大、小青龍二神。例如正統(tǒng)三年(1438年)六月,“遣官祭大、小青龍之神,以久不雨故也”。大、小青龍神在明代被列入祀典,春秋祭之,但后來祈驗不應,二神地位逐漸下降。北京作為元明清三代帝都,龍文化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和發(fā)展,風物傳說中龍的皇權特性格外突出。如老百姓稱紫禁城為“龍窩”,皇帝未登基前稱“龍潛”,雍正做皇帝前的雍和宮就被當作“龍潛禁地”,紫禁城內散落各處的“千條活龍”(《巧修三大殿之史事》)盡顯皇家氣派。民間認為,龍的出現(xiàn)往往伴隨著新皇帝即位。在胤禛(后來的雍正皇帝)“龍潛”時,他通過各種辦法試圖“召喚”龍,《雍正和柏林寺》中說,胤禛拜訪柏林寺時,看到寺中的影壁遇水出現(xiàn)了龍的圖案,便更加堅定他能成為皇帝的意愿。
北運河流域還流傳著許多與龍王有關的風物傳說,其中最多的是各地龍王廟的選址及來歷故事,如《壽龜與銅?!分欣钌徲⒆屓髓T造銅牛鎮(zhèn)壓神龜,慈禧又讓人在龜背上修了座龍王廟,讓龍王爺騎到了龜身上;《龍王廟與金鉤河》中人們在甕山泊西堤上修建龍王廟紀念給人們帶來水源的白胡子老頭;《頤和園里龍王廟的來歷》中劉伯溫用七星寶劍斗敗了小青龍,并在鎖青龍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廟,就是今天頤和園內的龍王廟;《龍王廟》中的廟宇處于兩山交匯處,如同兩條龍在爭奪一顆明珠,因此,這里又稱作“二龍戲珠”。如《龍王頭村》《臥龍坡》,這類傳說多講述地方風物與龍的外在形態(tài)如何相似及命名由來。
由于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民俗文化,北運河流域的龍王傳說與其他地方相比,題材更為廣泛,且有鮮明的地域特征。龍王傳說與龍王信仰文化和河流水域、山川風物、橋梁寺廟、行業(yè)風俗、民俗儀式等緊密結合,寓莊于諧、質樸無華的民間敘事承載著民眾對日常生活、民俗信仰及朝代更迭的歷史記憶與文化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