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非遺調研員,插畫設計師,長期從事古建筑測繪,傳統(tǒng)村落考察工作。出版《手繪拉薩》《坐著電車逛北京》《窯洞漸遠》等人文地理類圖書。參與國家非遺地理信息庫建設及松陽古村落智慧景區(qū)建設等項目,公開課《六個窯洞里的鄉(xiāng)土記憶》獲得社會各界好評。
編者按
散落于北京山間谷地中的古村落、古城鎮(zhèn),是北京山區(qū)歷史文化資源中極富特色的一部分。村落是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人們生活居住、生養(yǎng)繁衍的場所和進行各種生產(chǎn)活動、社會活動的基地,更是北京光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24年,不妨與“村居尋憶”專欄一同尋覓古村記憶,探究村居背后的命運跌宕……
今天我們聊的這座老宅叫作張翼祠堂,它位于北京朝陽區(qū)豆各莊鄉(xiāng),原本是一座超標準的官員府邸,落成不久后突遭變故,主人攜家眷倉皇搬走,從此宅院荒蕪,先是改為祠堂,后來又被附會為陰宅、兇宅。老宅見證了一個洋務派重臣從發(fā)跡到失勢的故事,出場人物涉及親王、皇帝、太后、甚至美國前總統(tǒng),記錄下清末民初那段波譎云詭的歷史。
京東鄉(xiāng)村藏大院
北京東郊歷來是人煙稠密,舳艫輻輳之地,南方的物資經(jīng)大運河北上,通常要在通州碼頭轉為陸運,供給京城的日常所需。當年東入北京的官道主要有兩條,第一條是從通州經(jīng)定福莊、十里鋪入朝陽門;另一條是從張家灣經(jīng)馬各莊、大郊亭入廣渠門,豆各莊鄉(xiāng)位于后一條官道南側。清初朝廷為了保證官道安全,將旗人安置在沿途村莊內,按月發(fā)給錢糧,首領叫“撥什庫”。張家大院主人張翼的祖上就是跟隨清軍入關的漢軍旗人,在護軍營當職,不過到了清末,張家已經(jīng)日薄西山。
張翼七歲時父親去世,因為家貧,母親就把他送到父親一位朋友——寶坻方華卿家里念了幾年書。不過張翼好武不好文,喜愛技擊,走的還是從軍生涯。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清廷設立神機營,選拔護軍營精銳守衛(wèi)紫禁城。張翼那年16歲,身材魁偉,臂力過人,被選入神機營。干了幾年后,他偶然被醇親王奕譞看中,調到王府做侍從,從此成為奕譞的親信,迎來了人生轉機。光緒四年(1878年),醇親王保奏張翼擔任江南后補道,去往南京金陵洋務局任職,頗得上司李鴻章賞識。光緒十年(1884年)李鴻章推薦他進入直隸水師營務處,張翼來到唐山開平礦務局,經(jīng)辦北洋水師所需的煤炭。光緒十八年(1892年)開平礦務局總辦唐廷樞去世,46歲的張翼接任總辦,達到了事業(yè)頂峰。
張家大院建于1892年前后,是張翼發(fā)跡后回村蓋的一座大型住宅,位于豆各莊中心,四周有高大的院墻。宅子分為東、中、西三路,現(xiàn)存中路建筑,中院原本是客廳;東院是住宅區(qū);西院是一座關帝廟。正門前有一座高大的磚雕八字影壁,中間是透雕百子圖,可惜文革期間被拆毀。明清時期,北京四合院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建筑體量、形制都有規(guī)定,簡單說就是分為大、中、小三個等級,大四合院通常是王府,高級官僚貴族;中等四合院是普通官員及富商宅??;小四合院是平民百姓居所。張翼作為開平礦務局總辦,其實僅算個普通官員,但是張宅的房屋體量卻接近王府,屋頂為筒瓦卷棚,檐柱有雀替,枋間有彩繪。尤其是大門,形制為三間一啟,梁架繪有墨線小點金旋子彩繪,階前有兩座漢白玉上馬石,非常氣派。大門兩側是覆瓦素面磚墻,各開一隨墻小門,供日常出入,名叫阿斯門,滿語意為角門。
據(jù)《大清會典》中記載:清代親王府大門為五間,開啟中央三間,稱為五間三啟,屋頂上覆綠色琉璃瓦,屋脊兩側安吻獸,大門門釘63個??ね醺拇箝T為三間一啟,門釘45個。王府門前有石獅,雌雄各一,對面立有影壁一座,正門兩旁另設“旁門”,這就是阿斯門,是王府建筑所獨有。對照會典我們可以看出,張家大院的建筑等級遠超普通官員,接近郡王府規(guī)制,只是沒有門釘和石獅子而已。進入大門,前院為正房五間,前出廊,四扇隔扇門,東西廂房各三間,前出廊,隔扇門,隔扇窗。戧檐磚雕精美,圖案有松下麒麟、獅子繡球、子猷愛竹、踏雪尋梅、松下對弈、風穿牡丹等等,雕工精美,保存完好。后院格局與前院相同。
張家大院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清代禮制衰落的標本,它的建造年代,距清朝滅亡只有二十年左右,一個王朝的更替并非一蹴而就,它是朝廷權威被慢慢削弱的過程,等級制度被逐步打破,張家的宅子越級了,但這并不是個例,清廷此時早已無暇顧及。大家還會注意到,在明清時期,京畿地區(qū)極少有宗祠建筑出現(xiàn),這是朝廷在刻意壓制地方家族勢力。大型宗族在南方偏遠地區(qū),往往維系著社會的整體穩(wěn)定,而在靠近京城的地方就會成為挑戰(zhàn)權威的一股勢力,是朝廷不允許的。那時即使高官也不允許建造宗祠,最多不過是修一座寺廟,單辟一間屋供奉祖先牌位,稱為家廟,廟里主供的還是神祇,西院的關帝廟最先就是家廟。
跌宕浮生歸祖地
1892年是張翼人生的重要節(jié)點,他在老家蓋了這座超標準的宅子,事業(yè)上也達到了頂峰,之后便盛極而衰。開平礦務局的創(chuàng)辦者唐廷樞是廣州人,幼年在香港讀書,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在洋務方面堪稱權威,熟知洋人的各種心機。他主持開平礦務局期間,堅持使用民族資本,啟動資金80萬兩白銀主要在國內社會面集資。到他去世時,礦務局總資產(chǎn)已近六百萬兩,是洋務派所辦采礦業(yè)中最成功的一處。張翼接任總辦之后,準備大干一場,但他才能有限,對洋務更不熟悉,由于盲目擴建,大借外債,致使外國壟斷勢力滲入。1898年,張翼奏請朝廷開秦皇島為商埠,修建運煤碼頭,這是秦皇島建城的濫觴。張翼在籌建碼頭時,通過德國顧問德璀琳,以開平煤礦全部財產(chǎn)作抵押,向英國墨林礦業(yè)公司借款20萬英鎊,合銀140萬兩。張翼此舉引來了一個人的注意,這就是墨林公司礦業(yè)顧問胡佛,1899年2月,墨林公司將胡佛派往中國探礦。
1900年庚子事變爆發(fā),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張翼攜家人逃到天津租借區(qū)躲避,從此離開了豆各莊。當年五月,英國領事以張家“飼鴿傳遞消息,疑與拳匪相通”為借口將其拘捕,這其實是一場陰謀。開平煤礦顧問德璀琳與墨林公司代理人胡佛密謀后,共同炮制了一份《保礦手據(jù)》,建議將開平礦置于英國保護之下,以此為釋放條件。張翼在未奏請朝廷的情況下,簽字畫押,德璀琳取得礦務局代理總辦權,旋即以代理總辦的身份,將開平礦務局“賣給”代表墨林公司的胡佛,胡佛如愿以償成為了“開平礦業(yè)公司”總經(jīng)理,撈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后來他借著這筆財富轉戰(zhàn)政壇,成為美國第三十一任總統(tǒng)。
1901年6月,張翼上奏朝廷,謊稱開平礦改為中英合辦,“一切成規(guī)和稅租都沒有改變”,隱瞞其失職行為,清廷授予張翼禮部右侍郎、工部右侍郎,并賞一品頂戴。這次升官的主因是在兩宮西狩期間,張翼依然忠心耿耿地送去了20萬兩白銀供宮廷日常開銷,這筆款項也是從胡佛那里借的。另外作為賣礦交易的一部分,張翼個人還得到新公司5萬股,可坐收漁利。不久直隸總督袁世凱發(fā)覺礦務局已被出賣,上奏彈劾,張冀被革職,并命其前往倫敦設法收回開平煤礦。1903年張冀任務失敗,空手回國,此后隱居天津,1913年去世,年67歲,歸葬豆各莊西張家祖墳。晚清到民國年間,政府多次試圖收回煤礦,但都沒能成功,直到抗戰(zhàn)勝利后,才最終收回。
人去院在享煙火
庚子事變后,張家親眷都搬到了天津,豆各莊大院只留了幾個下人看房,宅子的命運如開平煤礦一樣,繁華一時,光速收場。民國年間,張家大院中院改為祠堂,平常都關著門,空空蕩蕩一座大院矗立在村子中心,只有在家族上墳掃墓時才熱鬧幾天,后來祠堂又被附會成陰宅,后來甚至連主人的名字都誤寫成了張義。
其實民國年間,張家在天津也過得頗為風光,張翼之子張叔誠幼年就讀于南開中學,與周總理是同學,1926年任棗莊中興煤礦公司董事?,F(xiàn)在天津五大道保留著張叔誠舊居,這是一座三層小洋樓,由比利時工程師設計。1938 年華北淪陷后,張叔誠回到天津,依靠著豐厚的家底,張叔誠成為一位文物收藏家、鑒賞家,收集了大量的字畫古玩,建國后任天津文史研究館館員。自1979年開始,他陸續(xù)將多年收集的480多件文物捐給了國家。1995年,張叔誠在天津去世,年97歲。張叔誠捐獻的北宋畫家范寬的作品《雪夜寒林圖》,現(xiàn)在是天津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建國以后,張叔誠把豆各莊的院子捐出,作為生產(chǎn)大隊辦公地,后來西院用作豆各莊派出所,東院曾作為豆各莊小學用房,再后來拆掉蓋了辦公樓,現(xiàn)在是豆各莊衛(wèi)生院,中院曾是鄉(xiāng)政府駐地,現(xiàn)在修繕后改為豆各莊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