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禾
英國科學(xué)家曾研究證實:14歲的孩子,更熱衷于刺激的危險的行為,最容易出現(xiàn)打架、叛逆、學(xué)壞、不愿跟父母交流等。比如:你讓他上東,他偏往西。家長一開口,孩子的回答一律是:不、不、就不……
聽到孩子說“不”時,我們應(yīng)該慶幸:孩子長大了,自我意識開始覺醒,要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世界了??杀氖牵⒉皇撬械募议L,都能接住孩子的成長訊息。接住了,孩子就煥發(fā)了新的生命力;接不住,成長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劑毒藥。
人格上的逆反是孩子在尋求成長的自我平衡
心理學(xué)上有個名詞叫“依賴共生”,一方由于各種原因,自己不能獨立生存,轉(zhuǎn)而依賴另一方。而另一方,成全或享受對方的依賴,對對方進(jìn)行過分的或強制的照顧,從而獲得“被需要”的價值感或掌控感。這樣,兩者就建立了依賴共生關(guān)系。
比如,常聽到媽媽對孩子說:“你這不好,那也不行,長大后該怎么辦?”而14歲,是孩子人格轉(zhuǎn)折窗口期,體內(nèi)荷爾蒙和腎上腺激素激增,力量變強,精力豐盈,變得有攻擊性。他們更渴望得到外界的關(guān)注,而不是控制,也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的上的乖寶寶了。一味地要求孩子像之前一樣聽話,孩子就會反抗,表現(xiàn)出“共生絞殺”。孩子的反抗,不帶任何的敵意和惡意,只是孩子在苦尋自己、界定自己,雖然抗拒父母,但內(nèi)心依然深愛著父母。
攻擊性成長和粗暴式表達(dá),是這個階段孩子的成長特性,也是孩子內(nèi)心抗衡的一種結(jié)果。所謂的反抗,不是不愛,只是想用更尊重自己的方式長大。
以暴制暴,是悲劇的發(fā)端
家長是孩子的引路人,不是孩子的掌控者。現(xiàn)在早已不是孩子被打著長大的年代了,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真的懂這句話。我見過太多的孩子,由于父母不當(dāng)?shù)奶幚矸绞?,最后做出出格之舉的例子。厭學(xué)、出逃、失聯(lián)、自殘等等,未聞未見之事,現(xiàn)在的孩子都能做出來。
孩子三觀未成形,稚氣未脫,判斷力夾生。家長用生冷的語氣,將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孩子非但理解不了,還容易釀成悲劇。
讓自己成為自己,允許孩子成為孩子
14歲,人生的半熟階段,夾生飯般的成熟。有著成年人的體魄和年少的狂躁,少了成年人的心智。正是這拉扯的年齡特點,讓孩子與家長相處起來,備加擰巴。做好自己,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才能撼動孩子心中的江河。
1.明底線,讓孩子知道行為的界限。
《孟子·離婁下》中說:“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知道什么不能做,才能更好地知道什么能做??傄詾?,孩子長大了就好了,就明事理了???,不知規(guī)矩和底線的孩子,是不會長大的。
14歲的孩子,價值觀不穩(wěn),又急于探索世界,需要明確的規(guī)則和底線,去匡扶孩子的行為。比如,可以告訴孩子說,“你可以不乖,但不能學(xué)壞。”
具體是:①?不能影響自己的安全;②?不可觸犯法律條款;③?不可影響他人的利益等。
少而清晰,好操作,當(dāng)然需要和孩子一起協(xié)商制定。有了底線,就有了范圍。紅線以內(nèi),孩子可以盡情地去探索、實踐和發(fā)現(xiàn)世界。畢竟,有約束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相信,孩子也會受益終身。
2.接納孩子的當(dāng)下,給予愛和關(guān)注。
周國平說:“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則是一種教養(yǎng)。”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你對他哭、他就哭,你沖他笑、他便笑。孩子有異樣,說明榜樣出現(xiàn)了偏差。做好孩子的觀察者,及時反思自己,方能助孩子回歸正軌。
3.做自己,給孩子精神解綁。
中國社科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項統(tǒng)計表明:我國,陪讀孩子的比例越來越高。遺憾的是,更多的家長是“陪”孩子的事無巨細(xì),忘了“讀”孩子的內(nèi)心。
家長犧牲自我成長,把精力全部投注孩子身上,非但沒讓孩子放松,反而變相增加了孩子的精神壓力。孩子會以為:自己不夠好,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父母不能更好做自己。而孩子要的,不是父母的眼睛,是來自父母的能量。
看過一個故事:51歲媽媽,陪孩子學(xué)習(xí),最后考上研究生,孩子也考到一個很好的學(xué)校。父母有光芒,孩子才有力量。你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你就去做什么樣的人。做好自己,才能成為孩子的項背,助推孩子的成才。
面對14歲孩子這樣那樣的問題,有效的教育是給孩子足夠的尊重、成長的陪伴、愛的智慧指引,包容孩子,陪孩子慢慢長大。孩子,是家長最美的樂章。家長,是孩子永恒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