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西林
這件《集俗諺七字句》行書扇頁為趙之謙入贛后所作,確切地說,是他入贛后二任知縣屆滿,即將從奉新復(fù)歸南昌繼續(xù)候補的閑暇期間所作。時在壬午(光緒八年,即1882年)八月,趙之謙54歲。
趙之謙江西謀事1 2 年,前6 年在省志局編輯《江西通志》,后6 年前后三次候補待缺,也就是在省城南昌等待知縣空缺。候補的時間不一,有缺才能補,缺又有肥瘦之分,趙之謙將其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就是肥缺,下等則在窮鄉(xiāng)僻壤,雖然有俸銀,屆滿離任時往往所剩無幾,有些地方甚至連署所用房都要從俸銀中自掏腰包來租賃。
清 趙之謙《集俗諺七字句》行書扇頁
奉新當然不是上缺,但是也算不得下缺。這一年的農(nóng)歷六月廿三日,趙之謙在致友人伯循的信中說:“此次歇手(指奉新任),較鄱陽稍善,可得兩年口糧。無能歸計,再侯一年輪委,輪委后,雖一文不存,亦必走矣?!逼鋵?,鄱陽、奉新、南城三任知縣都是中下缺,苦差事,加之諸多家事累贅讓他煩惱,所以任職江西期間常常心情不好。
當時,趙之謙在署所等待與新任交接。交接原本大概在六七月間進行,但因七月初廣東主考要過境奉新,作為知縣是要做接待的,接待就要花費開銷,趙之謙估計大約要三百金。他當然希望繼任早日到位,繼任到位,接待任務(wù)就是繼任的事了。但是繼任也精明,雖然還沒有接任,廣東主考過境奉新的事他是知道的,所以他才不急于交接。
繼任姓蔣,年近七旬,趙之謙謔稱其“蔣門神”?!笆Y門神”候得此缺乃“以女易得”(趙之謙致友人信中語),也就是用嫁女兒作為交換,得此一缺多么不易,可見晚清官場的腐敗。而對于“蔣門神”不會在廣東主考過境前來辦交接,趙之謙
在與朋友的通信中早就做出預(yù)判,料其中元節(jié)(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前不會辦理交接(見壬午六月廿三日趙致伯循信)。他料中了,這時已經(jīng)是農(nóng)歷八月,接待的事早已完成,趙之謙還在等待交接。這天趁空閑他信手拈筆,看似打發(fā)辰光,其實是發(fā)牢騷,釋放情緒。且讀釋文:千般道路萬般難,請客容易款客難。說時容易做時難,做官容易發(fā)財難。朝內(nèi)無人莫做官,你自容易我自難。識得秤來沒肉賣,天下無如吃飯難。集俗諺七字句得十余章,意有未盡,復(fù)成此,仿獨木橋體。壬午八月,頭痛初愈,左耳尚聾,靜坐無事,案有舊箑,戲書其上。所謂一尺還他十寸,八兩原是半斤也。憨寮。
牢騷歸牢騷,字卻寫得收放自如,從容不迫,到底是大家手筆。而筆者更關(guān)心的是這幀扇頁的內(nèi)容,在筆者看來,連同跋文在內(nèi)百十數(shù)字看點有二:其一,詩歌語言直接地氣;其二,跋文透露了趙之謙晚年的身體狀況。
先說第一點。這是以俗諺集成的詩歌。集俗諺為詩歌對于趙之謙來說并不費力,甚至可以說張口即來,他的存世詩歌中有多首就是集自俗諺,俗諺則出自其家鄉(xiāng)紹興一帶的越人俚語。由此可見趙之謙對家鄉(xiāng)民間話語的關(guān)注和了然程度。紹興古為山陰、會稽,是春秋時越國的中心,歷史悠久,文化土壤肥沃,反映在語言上,包括俗諺俚語在內(nèi)的紹興民間話語自古生動豐富。這是紹興地域文化的一個特點,這個特點有營養(yǎng),滋潤人,尤其滋潤文人和藝術(shù)家。
舉一例——徐渭。徐渭是紹興人,明代大才子,他最為人熟知的是他的書畫藝術(shù),但是他的成就絕不僅限于書畫藝術(shù),他還是著名的戲劇家和語言大師,其戲劇代表作《四聲猿》中的一些臺詞對白就是提煉于紹興的民間話語和俗諺俚語。
再者,紹興地區(qū)流傳著許多與徐文長有關(guān)的故事,這些故事詼諧幽默,雖然它們并不一定全部發(fā)生在徐文長身上,但是通過紹興民間話語和俗諺俚語傳達的智慧確實與徐文長的越人秉性相符。徐渭是紹興民間俗諺俚語的受益者,也是傳播者。
趙之謙生于紹興、長于紹興,這片文化沃土同樣滋潤了他,他骨子里滿滿都是越人智慧和脾性。所以當他在署所等待交接打發(fā)辰光的時候,牢騷與情緒借由紹興人的俗諺俚語迸發(fā)為詩,寫得輕松是一目了然的,關(guān)鍵在于他的牢騷源自生活,接著地氣。筆者以為,那些俗諺俚語是晚清社會的世態(tài)怨情,是趙之謙筆下的現(xiàn)實主義詩作。
而他對紹興民間俗諺俚語的了然并不止于此,書此扇頁是在他一氣寫下十余章(首)七字句諺語后(各章內(nèi)容在致友人的信中悉數(shù)全錄),因為興猶未盡而以“獨木橋體”再作遣興,腹笥文章,可窺一斑。何謂“獨木橋體”?“獨木橋體”是古體詩詞中通首以同一字作韻的詩歌載體,趙之謙集“難”成詩,句句諺語,這固然因為紹興民間俗諺俚語豐富發(fā)達,他諳熟如此更是應(yīng)該大大點贊的!
再說第二點。趙之謙生于道光九年(1 8 2 9 年)七月初九日,卒于光緒十年(18 8 4年)十月初一日,滿打滿算陽壽僅得55歲又三月。奈何老天如此無情,大才未得大命,惜乎哀哉!若作回望,他的一生以前后期分,4 4歲入贛,江西12年尤其后6 年最為傷人,客觀上為衙務(wù)所累,主觀上受“令我一生刻印賦詩學(xué)文字,固天所以活我,而于我父母生我之意大悖矣”所囿,加之生活困頓,家事憂心,不僅創(chuàng)作受到極大牽制,日常生活同樣不盡如人意。嗚呼!才華如斯之學(xué)人藝術(shù)家,本應(yīng)以更大成就彰顯藝術(shù)史,如此便受牽絆了。在筆者看來,他是近代藝術(shù)史上最讓人惋惜的一位藝術(shù)家。
清 趙之謙篆刻“為五斗米折腰”邊跋:?叔戲反陶彭澤語以自況。
趙之謙奉新任上為潘祖蔭刻“賜蘭堂”,這是趙之謙一生所刻最后的印章。邊跋:不刻印已十年,目昏手硬。此為潘大司寇紀皇太后特頒天藻,以志殊榮,敬勒斯石。之謙。
他的離世當然不是正常死亡,是疾病疊加愁勞奪走了生命。他本患有肺疾,在與家人友人的通信中多次談及相關(guān)情況。大約離任奉新一年零兩個月的時候,他第三次獲委任,署理江西南城。南城在江西中東部,古臨川以東近武夷山一帶,當年其地貧困,悍民逞兇滋事甚于鄱陽奉新。這是下缺,得此委署出乎趙之謙的意料,依之前的設(shè)定他是不會赴任的。光緒八年八月廿九日致友人信云:“…… 輪委遇苦缺,則棄之以走,可得不賠者再敷衍一年。”
“可得不賠者再敷衍一年”,這樣的話出自趙之謙之口是下限了。做官如做生意,他早已沒了寄托,哪里還是如其初衷為成就“ 父母生我之意”!所以,在這封信中他接著說道:“弄到盤纏,亦決計引疚歸去矣。老天斷無清明之日,何必因臥陰霾待霜雪耶……”晚清官場種種怪現(xiàn)象他看得分明。一個多月后,在與另一位友人的通信中他又一次談及輪委的事:“……弟自交代清楚,尚可輪署一次,看是何地,劣則急退,否則再作牛馬一年,決計歸矣?!钡溥\已悖,又涉及人情世故,所以盡管有設(shè)定,終未堅持,最終他還是赴任了。
而正是這一次赴任,趙之謙身心俱疲,累倒了。倒在他前面的,是伴其入贛的繼配陳氏,三月十七日,陳氏在趙之謙赴任南城不到半年因病歿于南城署舍,年僅30歲,膝下幼女剛過1歲。
趙之謙奉新任上繪贈友人《墨梅圖》
對此趙之謙心里是有所準備的,因為繼室患疾已有時日,醫(yī)家診視“內(nèi)子病勢日危,論脈象當在夏至,診病形則朝不保暮,現(xiàn)已刻刻擔(dān)心。”(致覺軒札)但終于撒手對他的打擊依然很大。他還要署理衙務(wù),當時又正值童考(明清兩代取得生員即秀才資格的入學(xué)考試,簡稱童試,亦稱小考或小試。應(yīng)考者無論年齡大小,均稱童生,或稱儒童、文童。童考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三年考試兩次,分別為歲考和科考),而南城童考是有鬧事傳統(tǒng)的,這一年童考鬧事更是規(guī)??涨?,連同看熱鬧的在內(nèi)有數(shù)千人之眾,為首者甚至哄煽群眾鬧署……趙之謙雖在悲傷中,不畏不避,果斷平息事端。
可是一事剛平,諸事接踵而至。其時法國軍艦兩度在福建犯海,左宗棠奉命欽差督辦軍務(wù),征兵轉(zhuǎn)餉取道江西,南城為過境之地。趙之謙為此大忙,而就在這時候,“不知何處謠言,有南城百姓與教堂為難事,奉札查問……”(致友人札),還有鄉(xiāng)民爭訟墓地案等等,一樁接一樁,交互疊加,復(fù)雜難辦。他秉性認真,傾心盡力,還要處理文稿簡牘,復(fù)信、注疏、作跋……終于身心俱疲,舊疾加重,十月初一日肺氣腫哮喘病發(fā),趙之謙卒于南城署所。
怎不讓人嘆息??!如此藝術(shù)天才歿于頹世苦差,等于非命!而筆者之嘆息,是責(zé)老天不公,既然給了人家大把才華,怎么才用一半就收回去了?
但這并不是筆者讀《集俗諺七字句》行書扇頁起心札記的全部原因,筆者起心作此札記還因為扇頁跋語中“頭痛初愈,左耳尚聾”八個字。換言之,趙之謙命不假年,肺氣腫哮喘病固然是直接原因,可是除此之外,平日里他的身體狀況有沒有其他不適癥狀?有,“頭痛初愈,左耳尚聾”就是。筆者非醫(yī)家,不知道這是什么病癥,但筆者相信這一定是病癥,八個字里有信息。這也是他的常病,剛到南城,繼室已處于垂危狀態(tài),趙之謙因為過度疲勞也發(fā)病了,癥狀也是頭痛耳聾。其致家人信云“……前月末,舊疾復(fù)作,左耳忽閉……”左耳忽閉就是左耳忽聾,這個時候左耳忽閉的唯一好處是“免聞外事,卻亦清靜”(致家人書),因為此時正有訟事要他這位“縣太爺”斷案,如此便“不能聽訟,只可請假”了(致家人書)。但這頑疾時重時輕,久久不愈,最終他歿于肺氣腫哮喘病,這頑疾應(yīng)該是并發(fā)催命的。
請教讀者中的醫(yī)家朋友,筆者這“診斷”有無道理?如果趙之謙注意預(yù)防并積極治療,是否不致命殞55歲又三月?可惜啊,如果命作加持,添壽10年、20年,趙之謙一定會觸碰他的藝術(shù)天花板的……不聊了,且以張公束(鳴珂)《挽趙之謙聯(lián)》止筆者此番札記:
西漢文章,北朝書法;南城仙吏,東浙通人。
趙之謙赴任奉新前得閑,以應(yīng)好友覺軒五年前之索,臨鄭僖伯白駒谷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