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
張永健教授是中國臺灣地區(qū)法學界中生代的領軍人物之一,專長民法與法經濟分析,貫通公私法研究。他早年求學于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后負笈紐約大學法學院并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張永健教授長年活躍于海內外學界,發(fā)表過中英文論文100余篇?!斗ń洕治龇椒ㄕ?0講》是他研究生涯的階段性總結,也是他深耕法經濟分析方法的集大成之作。
這本書可以當作法經濟分析的入門讀物,深入淺出,但又不僅僅是關于法經濟學的。一定程度上,本書適合所有法科生作為入門讀物,因為探討什么是法經濟分析的前提,關鍵在于你如何理解和掌握法教義學。張永健教授在本書中花了相當大的篇幅,比較中肯地講解了法教義學的功能和方法,進而逐一指出法教義學的短板所在,行文言簡意賅,一掃傳統(tǒng)法學方法論教學的枯燥乏味。隨后,他恰如其分地指出“法教義學的使用者固然可以使用理論以推斷因果關系是否可能存在,但最終要蓋棺論定,仍必須仰賴質性或量化的實證研究以拍板”。在協(xié)助法學論證的關鍵節(jié)點,經濟分析雖不是必然,卻是一種很好的選擇。此時,再引入事后觀點的理念輔助,強調行為理論的分析內核,將效率作為一種分析的價值和標準,告別“有學說而無理論”的思維方式,令人深以為然。讀者可以無縫完成法教義學到法經濟分析的思維過渡。當然,真正下決心入門法經濟分析,絕不可能是思維轉換那么簡單,張教授直言應立即去修習微觀經濟學。同時,法經濟學也不只是經濟學,而是結合了關心應然問題的法學后產生的交叉學科,必須通過總論和各論的案例演練才能得心應手。筆者印象很深的一點是,他談及不少著名的法經濟學大家時,常常會強調,他們并沒有受過經濟學專業(yè)訓練,比如有語言學博士學位的亨利·史密斯(Henry Smith)教授、有歷史學博士學位的丹尼爾·科曼(Dan Klerman)教授最后都能在法經濟學領域作出出色的研究并延續(xù)自己的理論所長。這些案例,令筆者這類擁有傳統(tǒng)法學背景的年輕學人倍感振奮。
這里充滿了觀點和思維的碰撞。張永健教授在本書中很“忙”:不僅要反駁外界對法經濟分析千奇百怪的誤解;還要從法教義學中突圍殺出,要占得法經濟教義學的一席之地,甚至對公法學的帝王原則(比例原則)展開狙擊。張永健教授熟練地操持著成本收益分析——這一法經濟分析的代表性工具,對比例原則的理念和方法進行了逐一解構,還順帶批判了比例原則的祖師爺阿列克西(Alexy)教授所創(chuàng)權重方程學說的悖謬(Weight Formula,又稱“重力公式”),更對當下法學各論對比例原則的“濫用”現(xiàn)象逐一點名??少F的是,即使是如此深度的學術探討,書中也未動用多少晦澀難懂的“專業(yè)黑話”,不僅言語平實易懂,還不時來個小幽默——例如張永健教授批判比例原則中形同虛設的適當性審查時,調侃道,“之所以不能用大炮打麻雀,不僅在于其明顯過度昂貴,而且用(19世紀的)大炮很可能壓根打不到麻雀”。
這本書并非“武學秘籍”,更像是學術界的公益指南(handbook)。在書的終章,張永健教授高舉新私法學的大旗,希望更多的新老學人能加入同行,共赴這條康莊大道,并將路越走越寬。相比豪言壯語,我更感動于他滿懷謙遜和嚴謹的臨別贈言——“本書并未主張效率是唯一能夠證成并說明民法體系內在價值與制度規(guī)定的上位原則,也不排除可以訴諸其他價值或理論來說明民法的制度規(guī)定,并作為其內在原則之規(guī)范性基礎……本書每一講的論證,都在顯示:法經濟分析提供自我融貫、一以貫之的理論;從抽象原則與價值一路推導出具體法律解釋的一套方法;以行為理論為基礎,能夠有效被證偽,而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與經濟分析相競逐之理論體系,至少也必須具有相等的廣泛性與一貫性,方足以匹敵。若不采用經濟分析,而采取其他替代理論,后者將難以具體明確地一貫操作,這會增加新一代法律人學習成本、降低法律可預見性,也會增加操作錯誤得到負面結果的風險”。此言善哉,學術是天下公器,學術競爭不是地盤之爭,更不在于人情世故。學術立場雖應一以貫之,但更要承認理論工具的客觀局限,接受批評,反復打磨,方能造福公益。
張永健教授打趣道,本書的寫作雖然早有人生打算,卻在中年提前成稿了。書中充滿了他求學歷程的溫馨回憶,作為后輩,讀著這些趣聞和體會,時時感動,非常受用。就仿佛筆者當面在向張永健教授請教人生困惑,他便惺惺相惜、一一回應。例如,張永健教授談到青年學者大多會遭遇的“不發(fā)表、便出局”的窘境,他年輕時也有同樣的焦慮,書中就記錄了一個小故事,令人讀來豁然開朗。某次機會,他向芝加哥大學法學院的著名學者埃里克·波斯納(Eric posner)請教:“為何你可以如此多產?”得到的答復出乎意料,卻又完全印證于他后來的人生經歷。教授回答說:“有些人拿到長聘后,愛上寫小說,或者把喝各種紅酒當成每天最重要的事。我沒有別的嗜好,就是喜歡搞學術。讀論文、寫論文讓我很快樂。如果你是這樣的人,你就會多產?!笔前。裟悴幌矚g,又怎能做到卓越?
盡管筆者和張永健教授在學術會議上有一面之緣,礙于他的“大牛”身份,一直不敢上前深聊;但是讀罷本書,見字如面,他謙遜可愛的性格已經躍然紙上。
編輯:黃靈? ? yeshzhwu@foxmail.com
作家出版社
十六歲執(zhí)筆創(chuàng)作,屢遭磨難;歷經二十四年,四稿四毀;年過八旬,著名導演郭寶昌生前推出長篇小說《大宅門》。這是一部蕩氣回腸的家族興衰史,也是一部濡染著血淚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郭寶昌根據自己家族的歷史、前人的敘述、個人的生活經歷及所見所聞,把清末民初大宅門里的恩恩怨怨、生生死死、血淚情仇、幾度興衰,淋漓盡致地寫入了這部作品之中。關于《大宅門》的創(chuàng)作,郭寶昌用了兩個形容詞:嘔心瀝血,九死一生。
——藍火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