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鹿
說真的,很多家長每天都好著急?。囊辉玳_始,急著做飯,急著喊孩子起床,急著收拾自己,急著送孩子上學。送走了孩子,急著工作,急著做家務,急著準備午飯,一整天都有很多值得著急的事情。
哪怕是在周末節(jié)假日,看著孩子慢慢吞吞,也總免不了一陣碎碎念:“快點寫作業(yè),我們才有時間去小公園玩會兒,不然天都黑了!”“你快點換衣服啊,怎么換個衣服還慢慢吞吞的。”“快點睡覺啊,媽媽還等著你睡著了工作會兒,你快點吧!”
我想,每一個面對孩子油鹽不進而耐心耗盡的媽媽,都會有種“無力感”吧。我們總是把這種情緒歸結于孩子不聽話,孩子磨蹭。其實,我們之所以感到無力,不過是因為孩子的時間理念,違背了我們的時間理念。
因為,孩子原本就是慢的。
一天的生活開始,為了更合理地安排時間,我們心中其實是預設了步驟的。不過,孩子也按大人的節(jié)奏被放在了安排好的步驟之中。但我們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孩子有他們自己的節(jié)奏。
就像我的經(jīng)歷,孩子完成了我的預設流程“寫作業(yè)-收拾書包-吃飯”,終于來到小公園,遇到小伙伴一起玩會兒。小伙伴跟著家人一起去超市,等著她回來再一起玩。同時,我心里還在盤算著:“我也得先去拿個快遞呀,否則驛站就關門了。”于是開始催促孩子:“快點呀!”女兒就是不肯去,磨磨蹭蹭摸摸這個,看看那個,小伙伴不一會兒回來了,她更是說啥都不肯去了。再去取快遞時,驛站果然已經(jīng)關門了,我開始生孩子的氣。
可是現(xiàn)在想想,我對時間的安排,那只是我的計劃。而對于女兒來說,要考慮的事情好像更多,有什么能比跟好朋友多玩會兒更重要的事情呢?就相當于,我們向孩子扔出了一個球,希望他接住,但孩子也有可能不想接住,或者根本接不住啊。明明應該是孩子向我們扔出了一個球后,我們接住,這才叫陪伴??!
我們陪孩子玩,就要讓孩子成為發(fā)球的那一方,才能讓孩子在這場游戲中獲得體驗的樂趣,才能培養(yǎng)出孩子的獨立自主性。就比如說,我們想帶孩子去公園玩,但孩子在樓下小區(qū)里發(fā)現(xiàn)了一窩搬家的螞蟻,立馬被吸引住了。我想,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讓孩子快走,去公園玩,但是,其實我們也可以讓孩子觀察那一窩小螞蟻。畢竟,最原始的好奇心,完全忘我的觀察,感受大自然緩慢的時光和節(jié)奏,這本身就是我們生命本源的驅動力。
最關鍵的是,我們不能指望今天跟孩子說清楚了,明天孩子就變成了完美小孩,因為成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育也是,是我們用關愛和耐心,不斷澆灌矯正的過程,你像縮小照片一樣將這個過程縮小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其實一直都有在改變,只不過,用的是他們自己的速度。他們只是有點慢。
家長們,不要太焦慮,不要急于糾正孩子一時的行為。只要有耐心,孩子一直是一點一點在變好的。我們還有很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