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何浩維
在南宋臨安知府潛說友所撰《咸淳臨安志》中,大隱坊為“杭州坊巷排行榜”榜首。如今,這座已經(jīng)湮沒于歷史長河蹤跡難覓的大隱坊,究竟為何能成為“南宋京城第一坊”?
其實,并非因為大隱坊在當時杭州坊巷中名氣最大,而是因為它的位置好。宋代,以左為尊,以南為尊,所以左一南廂在《咸淳臨安志》城內(nèi)八廂中排在第一。又因講究以東為貴,大隱坊位于左一南廂四坊最東側(cè)。就這樣,一不小心,大隱坊就成了“南宋京城第一坊”,而在這座坊巷里還流傳著許多故事。
大隱坊得名的由來,是與當時的一位名人有關(guān)。南宋施鍔所撰《淳祐臨安志·卷第七》載“大隱坊,徽宗朝處士徐奭居此,因名”?!墩憬ㄖ尽酚涊d:徐奭,徽宗朝賜號沖晦先生,故廬在城中吳山下,又嘗居萬松嶺下。徐奭是北宋末年的一位道士,德才兼?zhèn)洌珶o意于功名,朝廷幾次請他出山主持事務,他總是婉拒。宋徽宗只好不再勉強,賜號徐奭“沖晦先生”,表彰其超凡脫俗。而他于吳山之麓的居住地,也因此得名大隱坊,有“大隱隱于市”之意。
據(jù)明代《西湖游覽志》記載,“徐奭錢塘人隱居湖山以修真終老徽宗聞苴客賜號沖晦先生”,此徐奭為杭州人,而并非出生于溫州瑞安的狀元徐奭。而在宋代其實出現(xiàn)了兩位“沖晦先生”,另一位是在宋徽宗賜號徐奭之前七八十年前,宋仁宗皇帝已為另一位徐復賜號“沖晦處士”。
據(jù)《宋史·徐復傳》載,徐復,字復之,建州(今福建建甌)人。范仲淹任杭州太守時常去徐家拜訪,徐以重禮待之。因徐不圖仕途,宋帝賜號“沖晦處士”。沈文通任杭州太守時,在其居旁建一坊,曰“高士坊”。這也是現(xiàn)在杭州高士坊巷得名的由來。而據(jù)清代《西湖志·卷之十九》載,“宋時錢塘兩沖晦皆系賜號”。
北宋詩人蒲宗孟的《題徐沖晦處士舊隱》:
沖晦先生不肯官,布衣謁帝布衣還。
尚嫌姓字騰人口,惟恐文章落世間。
大隱不妨居市井,高吟何處問家山。
平生寄意江湖上,云自無心水自閑。
詩中提到的“徐沖晦處士”和“沖晦先生”,根據(jù)時間推算,應該就是徐復這位“徐沖晦”。
而清代杭州詩人陳文述創(chuàng)作的詩集《西泠仙詠》中,也對兩位“徐沖晦”進行了大量考證,其中有一首《吳山詠徐奭》:
青帝長生泣玉除,紫微宣賜到山居。
茅盈自有修真訣,種放應無封禪書。
蘿影翠深寒殿靜,松花香細石壇虛。
姓名莫使韓翃誤,高士坊前識舊廬。
后來,在大隱坊,還住了一位半路出家的隱士,名叫朱肱,是個上得了朝堂、下得了工坊的復合型人才。朱肱出身吳興(今浙江湖州)世宦豪門,元祐三年(1088年)考中進士,他的父親和哥哥皆為進士,朱家有“一門三進士”之譽。朱肱歷任奉議郎、直秘閣等職,崇寧元年(1102年)因犯顏苦諫,指責當朝宰相曾布的過失,被宋徽宗皇帝罷官,于是就“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潛心著書立說。
或許是受賈誼“不居朝廷,必在卜醫(yī)之中”觀念的影響,朱肱選擇醫(yī)學為研究方向,精研東漢張仲景《傷寒論》,著成《傷寒百問》,后經(jīng)修補,增為二十卷,更名為《南陽活人書》,于大隱坊鏤板刊行?!赌详柣钊藭肥艿搅撕笫泪t(yī)家的高度評價,清朝名醫(yī)徐靈胎曾贊譽“大有功于張仲景者,《活人書》為第一” 。
《南陽活人書》初刊后,朱肱又被重新起用,負責朝廷醫(yī)藥政令。過了一年,因受蘇軾“烏臺詩案”牽連,朱肱被貶四川達州,次年又復職,提舉洞霄宮朝奉郎。洞霄宮是杭州的一個道觀,“提舉宮觀”是為安置冗官閑員而設,坐食俸祿而不管事。這讓朱肱徹底釋然,不再想仕途之事,寓居大隱坊,自號為大隱翁。
宋代把酒類作為專賣品,始終實行榷酒制度??h一級的稱作酒務,州、府一級的稱作都酒務。大隱坊設有臨安府都酒務官署,管理酒類的產(chǎn)品釀造和售賣,掌握酒稅的收入,是極其重要的創(chuàng)收機構(gòu)。朱肱原本就是飲者,閑時常去都酒務轉(zhuǎn)轉(zhuǎn),接觸了大量制酒的資料和酒務專家,漸漸又對酒文化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激發(fā)創(chuàng)作熱情,最終寫成了專著《北山酒經(jīng)》?!侗鄙骄平?jīng)》分三卷,上卷論酒的發(fā)展歷史,中卷論制曲,下卷記造酒。學術(shù)界評價《北山酒經(jīng)》,是我國現(xiàn)存的第一部全面系統(tǒng)論述制曲釀酒工藝的專門著作,被視為研究酒文化的“內(nèi)典”,與陸羽的《茶經(jīng)》齊名,朱肱也因而被奉為“酒神”。
到了明代,有人在坊內(nèi)最佳位置建造了一棟小樓,周邊夾道植樹,以環(huán)翠為樓名。隱士不在了,都酒務不在了,環(huán)翠樓就代替大隱坊成為了巷名,沿用至今。明代民族英雄于謙少年時居于杭州南新街(今祠堂巷),曾在吳山三茅觀聽大師授課,喜歡進大井巷從環(huán)翠樓登山前往,只因這邊風景獨好。中國歷史上第一家化妝品企業(yè)“孔鳳春”,就是從環(huán)翠樓起步的。
如今,環(huán)翠樓(巷)經(jīng)改造后,東起大井巷,西南至吳山,長度近200米,是登吳山的便道,鬧中取靜,依然能感受到當年隱士之韻。
▲ 《西湖清趣圖》(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