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真,張文杰
在臨床上對患者進行輸血能有效補充患者血容量,對急診患者、正在搶救的患者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能有效糾正休克,提高患者機體的增供氧能力。為了能夠確?;颊咴谳斞^程中能夠正確輸血,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對患者開展交叉配血是十分重要的,其結果是患者能否開展輸血操作的重要依據(jù)之一[1]。其中,在對患者開展交叉配血操作時主要采用的方法為微柱凝集法、凝聚胺法等。最近幾年分別對上述兩種交叉配血方法進行研究時,發(fā)現(xiàn)微柱凝集法的操作更加方便簡單、準確性敏感性高等特點,在臨床輸血治療中應用性較高[2]。為更好地研究兩種交叉配血方法的效果,本文主要針對在臨床交叉配血過程中采用微柱凝集法與凝聚胺法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其中,相關研究如下所示。
利用回顧性分析的方式,對我院2022 年7 月到2023 年7 月期間到本院接受臨床交叉配血診斷的112例患者進行對比研究,將其隨機從1~72 號進行編號,對上述患者均開展臨床交叉配血試驗,分別對患者開展凝聚胺法以及微柱凝集法。其中,有69 例男患者,53 例女患者,平均年齡(39.78±11.89)歲。
納入標準:(1)本研究時所選取的112 例患者符合《臨床輸血技術規(guī)范》[3]中相關內(nèi)容,患者的臨床輸血指征符合相關技術規(guī)范要求;(2)患者本人和家屬都了解本次研究內(nèi)容,同時簽署相關告知書;(3)相關倫理研究委員會對本次研究討論予以通過。排除標準:(1)患有各種疑難雜癥;(2)器官發(fā)生衰竭;(3)個人資料不完善者;(4)精神異常,不配合者;(5)凝血功能異常者。具有可比性(P>0.05)。
將112 例患者的血液樣本進行處理后對所有患者的血液樣本開展臨床交叉配血檢測。對比組患者采用的交叉配血方法為凝聚胺實驗。第一,采用臺式離心機將供血者和受血者的標本進行離心,取1ml生理鹽水將其進行混合并配制成紅細胞懸液,其濃度比例控制在5 %;第二,在兩根試管的主側與次側標記。在主側試管中加受血者的2 滴血清以及1 滴供血者的紅細胞懸液,在次側試管中加入2 滴供血者的血清以及受血者1 滴紅細胞懸液;第三,在兩個試管中分別加入低離子介質(zhì)溶液,各0.65ml,采用緩慢搖勻的方式進行混合,并將2 根試管靜置Imin;第四,分別向兩根試管中加凝聚胺溶液,各2 滴,然后采用靜置的方式進行處理;第五,利用轉速為3400r/min 的離心機進行處理,共離心處理10s;第六,將上清液倒掉,切記在處理過程中不要將其瀝干,在管的底部保留0.1ml 的殘留液體,并采用緩慢搖晃試管的方式進行混合,觀察試管底部是否發(fā)生凝集現(xiàn)象,如沒有出現(xiàn)凝集現(xiàn)象,需要繼續(xù)重復上述操作直到出現(xiàn)凝聚現(xiàn)象為主;第七,在兩根試管中各加入2滴重懸液,采用緩慢搖晃的方式進行混合,并借助顯微鏡觀察結果。觀察組采用微柱凝集法。采用離心的方式處理血液標本,并將血液樣本制作成制紅細胞懸液,濃度比例為1%,在兩根試管中分別加入50μL 受血者紅細胞懸液以及50μL 供血者的血漿,記錄為主側和次側,在37℃的溫度下孵育15min 后將其進行離心處理,然后觀察相關結果。
對比兩組患者交叉配血的相合率、交叉配血時間以及血液凝固原因。(1)配血相合率=交叉配血相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造成血液凝固的原因主要包括紅細胞濃度較高、溶血性貧血、骨髓增生、惡性腫瘤等因素。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的統(tǒng)計軟件為SPSS19.0,比較交叉配血的相合率采用x2比較,以率(%)表示,交叉配血時間比較采用t 檢驗,并以(±s)表示;若(P<0.05)則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本次研究的結果中顯示,觀察組患者采用微柱凝集法交叉配血相合率為70.54%(79/112),對比組患者通過凝聚胺法進行交叉配血后相合率為91.96%(103/112),對比組對診斷相合率高于觀察組(P<0.05)。其中,具體結果為表1 所示。
表1 對比兩組患者交叉配血的相合率[n(%)]
在本次研究的結果中顯示造成對比組患者血液凝固原因主要是與患者紅細胞濃度較高、骨髓增生以及溶血性貧血有關。觀察組患者造成血液凝固的原因在觀察組基礎上還包括惡性腫瘤因素,經(jīng)對比觀察組患者造成血液凝固的概率要大于對比組(P<0.05)。其中,具體結果如表2 所示。
表2 兩組患者血液凝固原因比較(n)
在本次研究的結果中顯示對比組患者采用凝聚胺法時所用的配血時間要小于微柱凝集法(P<0.05)。其中,具體結果如表3 所示。
表3 兩組患者交叉配血時間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交叉配血時間比較(±s)
組別例數(shù)時間(min)對比組11211.56±2.45觀察組11223.25±1.78 t-11.023 P-0.001
在臨床上對患者進行輸血治療能夠有效補充患者的循環(huán)血量,避免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發(fā)生休克、缺氧等現(xiàn)象,通過輸血治療能更好地提高患者機體供氧的能力,尤其對需要進行搶救的患者而言輸血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對患者進行輸血治療時,為確保患者能夠正確輸血,判斷患者是否能夠開展輸血治療可以將交叉配血的方式作為患者輸血治療的重要依據(jù)之一。其中,將供血者的紅細胞、血清分別和受血人的血清及紅細胞進行融合就是交叉配血的過程,通過觀察兩者血液的凝集反應,對其結果進行判斷。目前,在臨床上常見的交叉配血治療方法包括微柱凝集法、凝聚胺法等[4]。
微柱凝集法主要是一種免疫學方法,其操作主要是利用凝聚反應,將紅細胞抗原和相應抗體通過微柱凝膠介質(zhì)作媒介而發(fā)生反應,此方法中所采用的血型的抗體為單克隆抗體,在操作過程中只需要加入一定的試劑,將血液制作成標本,采用專門的離心機進行離心后就能觀察到相關融合結果,不需要借助各種觀察工具,只需要用肉眼就可以觀察相關結果,或者采用血型儀分析能夠清楚地鑒別相關血液的血型。在臨床上,利用微柱凝膠法進行交叉配血,其操作方法比較簡單,且操作具有固定的流程和模式,加樣只需要定量操作,其交叉配血的準確性、敏感性較高。在日常生活中,采用微柱凝集法主要應用于不規(guī)則抗體篩查、交叉配血試驗以及血型鑒定等工作中,尤其是在臨床輸血治療過程中采用微柱凝集法具有非常高的應用價值。采用凝聚胺法進行交叉配血時,主要是通過降低溶液中離子的強度,讓紅細胞周圍的陽離子云減少,使得血清(血漿)中的抗體能夠與紅細胞相互結合,在采用凝聚胺法時能夠有效縮短細胞之間的間距,形成可逆的非特異性聚集,使IgG 型抗體直接作用在凝集紅細胞中。采用凝聚胺法開展臨床交叉配血時,加入中和液能引起非特異性聚集進一步出現(xiàn)分散現(xiàn)象,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實現(xiàn)交叉配血的效果。對比兩種交叉配血方法微柱凝膠法相比之下更靈敏,在診斷過程中其檢測結果更加準確,且操作較為簡單,對毫無操作經(jīng)驗的實習醫(yī)生而言能夠較快地上手,其結果具有較高的客觀性,能夠減少誤差和錯誤的發(fā)生[5]。而凝聚胺法耗時短,適用于急癥配血。開展交叉配血試驗對患者進行輸血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臨床治療中需要嚴肅對待。因此,在開展交叉配血時,無論選擇何種方法都要認真對待,基于微柱凝集法操作簡單以及靈敏度更高等優(yōu)點,應該優(yōu)先采用微柱凝集法進行交叉配血,同時可以配合凝聚胺法進行輔助診斷,以期提高配血效率。在本次研究中,對比組在交叉配血過程中其配血相合率以及交叉配血時間都要明顯比觀察組優(yōu)異,觀察組患者發(fā)生血液凝固的概率要高于對比組。同時,在臨床交叉配血過程中,造成患者血液凝固的主要原因包括紅細胞濃度較高、骨髓增生、溶血性貧血以及惡性腫瘤等因素,經(jīng)對比微柱凝集法交叉配血造成血液凝固的概率要高于凝聚胺法交叉配血[7]。本次研究的相關數(shù)據(jù)與于茂蓮[6]醫(yī)生的基本相同,證明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綜上所述,在臨床上進行交叉配血時采用微柱凝集法的敏感性要高于凝聚胺法,能很好地檢測出因抗體強度引起的微弱的凝集,更好地保證輸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結合耗時較短的凝聚胺法,可以為臨床治療提供充足的治療時間,另外,將兩種方法相互配合使用能起到相互驗證的作用,確保臨床用血的安全性[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