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海棠詩心文化魂

2024-04-16 20:11:29浮新才
讀書 2024年4期
關(guān)鍵詞:吳宓陳寅恪海棠

浮新才

此生遺恨塞乾坤,照眼西園更斷魂。

蜀道移根銷絳頰,吳妝流眄伴黃昏。

尋春只博來遲悔,望海難溫往夢痕。

欲折繁枝倍惆悵,天涯心賞幾人存。

一九三五年春,陳寅恪到清華大學(xué)附近的吳家花園觀賞海棠,寫下了這首詩。在詩的頸聯(lián)下,他手書自注:“李德裕謂凡花木以海名者,皆從海外來,如海棠之類是也?!睔v來論者都認為,這首詩不是簡單的游春賞花一時乘興而作,也不是泛泛而談,而是含有某種深意。但其深意是什么,又有多種說法。

《陳寅恪詩集》注明,這首詩“錄自作者書贈吳宓(雨僧)手稿”。而吳宓則在手稿后附注:“寅恪此二詩,用海棠典故(如蘇東坡詩)而實感傷國事世局(其一即Edgar Snow Red Star Over China 書里之內(nèi)容——‘二萬五千里長征)。初未詠題此園,或應(yīng)酬吳氏也?!?/p>

胡文輝在《陳寅恪詩箋釋》(以下簡稱《箋釋》)一書中,對這首詩提出了兩個釋讀方向:一是沿用吳宓附注指向,系談?wù)摷t軍長征和共產(chǎn)主義運動;二是“古典文學(xué)傷春傳統(tǒng)的延伸,亦帶有指喻中國及其傳統(tǒng)文化春事闌珊之意”?!豆{釋》認為“吳宓謂此詩寫紅軍長征”的說法不確,但仍將詩“理解為涉及共產(chǎn)黨的動態(tài)”,并冠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運動”。

先談一個總的看法。我認為,《箋釋》否定吳宓所提系指“紅軍長征”一說是對的,但《箋釋》仍以“喻共產(chǎn)黨事”解釋本詩,則遠離了詩的真旨。其第二種解釋方向——“指喻中國及其傳統(tǒng)文化春事闌珊”,恰是本詩真意所關(guān)??上У氖?,《箋釋》雖然列舉了作者有關(guān)聯(lián)的十二首詩,同時談到俞樾“花落春猶在”和陳寶琛、王國維、吳宓等諸家在同一主題下的詩作,但僅停留在列舉和存此一說的層面,對詳解全詩的句義關(guān)聯(lián)和豐富蘊義仍有未發(fā)之覆,距離句義帖然無間、犁然有當于人心的解詩之境,仍然未達一間。

既然這是首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詩,我們就有必要先探尋一下陳寅恪的文化思想。

馮友蘭在《懷念陳寅恪先生》一文中談到,陳寅恪在審查他的《中國哲學(xué)史》(兩卷本)時,也談及自身的學(xué)術(shù)工作、思想取向,稱“寅恪平生為不古不今之學(xué),思想囿于咸豐、同治之世,議論近乎湘鄉(xiāng)、南皮之間”。他解釋這句話時,引用一則典故:

據(jù)傳說,俞樾應(yīng)會試考試,試卷中有一句詩“花落春仍在”,大為曾國藩所賞識,得以中式,俞樾因名其所居曰“春在堂”?!鴩再p識這句詩,當亦別有所感:“西學(xué)為用”,中學(xué)的地盤必有許多為西學(xué)占據(jù)者,此乃“花落”也;但“中學(xué)為體”,則乃“春仍在”也。

馮友蘭稱,曾國藩主張引進西方的科學(xué)和工藝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服務(wù),但始終堅持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實即儒家文化)為主體。這就是所謂咸豐、同治之世思想。按照曾國藩對“花落春猶在”的理解,儒家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主體,代表了整個春天,而其中具體的某些學(xué)說、觀點,則像是一朵一朵的花。本土文化的花朵可以凋落,外來的花朵也可以引入中國,只要中國儒家文化(春天)沒有被消滅和替換,中國文化就還有希望。俞樾、曾國藩乃至張之洞的觀點,代表了中國近代士人對西方文化沖擊的早期看法。此后,在中國文化發(fā)展方向的問題上,既有全盤西化的主張,也有保守復(fù)古的現(xiàn)象,在這兩端之間,更呈現(xiàn)著豐富的思想光譜。

在馮友蘭上述所說的審查報告中,陳寅恪拋開書稿本身,詳盡討論了中國歷史上外來文化移植引進,及其與中國本土文化相抵相容、適應(yīng)形變的過程,并預(yù)言了中國主體文化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對外來文化,陳寅恪認為,其要想在中國延續(xù),必須在性質(zhì)與環(huán)境方面進行變易。他說,佛教思想“與吾國傳統(tǒng)之學(xué)說,存在之制度,無一不相沖突。輸入之后,若久不變易,則難保持”。即便像玄奘曾想忠實不變地引進的佛教唯識論觀點,也只能震動一時人心,最終歸于消沉歇絕。“其故匪他,以性質(zhì)與環(huán)境互相方圓鑿枘,勢不得不然也。”對中國本土文化,陳寅恪則認為,要想在外來文化沖擊下得以保存和重新確立為中國主體文化,則必須充分吸收融合外來文化,同時堅持本民族的立場。道教對外來的思想如佛教、摩尼教等,“無不盡量吸收,然仍不忘其本來民族之地位。既融成一家之說以后,則堅持夷夏之論,以排斥外來之教義”,這便是“道教之新精神”。而儒家也循著一樣的途徑,創(chuàng)造出了新儒家學(xué)說(理學(xué)),作為主文化思想在中國盛行上千年,這是“新儒家之舊途徑”。

據(jù)此,陳寅恪展望了近代以來受到西方文化猛烈沖擊、已經(jīng)衰頹不堪的中國本土文化的發(fā)展方向,得出結(jié)論:

竊疑中國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實輸入北美或東歐之思想,其結(jié)局當亦等于玄奘唯識之學(xué),在吾國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終歸于歇絕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統(tǒng),有所創(chuàng)獲者,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xué)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此兩種相反而適相成之態(tài)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舊途徑,而二千年吾民族與他民族思想接觸史之所昭示者也。

“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xué)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這自然是兩面俱到的話,但陳寅恪真正要表達的卻是后者,即“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堅持夷夏之論,以排斥外來之教義”,反對全盤西化。有人因此稱他是“中學(xué)為體西學(xué)為用”論者,但更了解他的人(如吳宓)則稱他為“中國文化本土論”者。雖然前者符合他的夫子自道,但無疑后者才是他思想的真正本色。

按照陳寅恪先生上述文化思考,這首詩的內(nèi)蘊意涵就立刻浮上詩句表面。

首先,詩的頷聯(lián)“蜀道移根銷絳頰,吳妝流眄伴黃昏”,前一句可以理解為拿海棠這種外來花木遷移引植為喻,指引進外來文化需要進行形態(tài)、精神的適應(yīng)性改造。后句則指經(jīng)過中國化的外來花木(文化)未來可以成為中國文化景觀的組成部分;若將“伴黃昏”解釋為中國本土文化遲暮衰頹,甚至即將進入黑夜,也是可以的。

其頸聯(lián)“尋春只博來遲悔,望海難溫往夢痕”,前一句直接使用俞樾“花落春猶在”的比喻,是說中國本土文化(春天)已經(jīng)遲暮,甚至行將消亡。后一句是指,指望于海外輸入的西方文化,無法溫暖中國文化曾經(jīng)繁華和再造輝煌的夢想。他特意注上“花木以海名者,皆從海外來”,也恰是要點明此意。

明白了這兩聯(lián)的意思,首聯(lián)“此生遺恨塞乾坤,照眼西園更斷魂”和尾聯(lián)“欲折繁枝倍惆悵,天涯心賞幾人存”,含義就很清楚了:詩人從盛開的海棠聯(lián)想到中國本土文化的衰落,產(chǎn)生了深深的遺憾傷神。詩無達詁,但不能無正解。找到詩的題眼,全詩的義解就會自動呈現(xiàn)出來,一切費解晦澀也就變成直白曉暢,就不會再將“蜀道移根銷絳頰”牽強附會地硬解釋成“以海棠移植后紅色轉(zhuǎn)淡比喻共產(chǎn)主義赤潮的低落”了。

但是,若以為理解到此便徹底弄明白了整首詩的意蘊,則又淺矣。應(yīng)該說,理解到這里,對本詩只是挨著個邊兒而已。

俗語說,魔鬼在細節(jié)里。本詩首句“此生遺恨塞乾坤”,初看直白曉暢,細察則另有蹊蹺之處:一是“塞乾坤”三個字,是否過于夸張?二是中國文化之危機是整個民族的公共危機,作者為何要強調(diào)是他個人的“此生遺恨”?

第二個問題容后再講,這里先說“塞乾坤”的問題。

寫詩難免夸張,但真正的好詩也極講分寸。詩家之煉句,史家之精準,文化學(xué)者之邏輯,都不容許我們簡單地把自己讀不通的句子當作夸張。陳寅恪擅長以詩證史,他對詩的精準性有著過人的理解和追求。所以,他寫詩雖常帶悲情,但夸張和渲染都是有分寸的。

如果說某種遺憾大到充塞宇宙,那肯定不是小事,也不能是一般的大事。因此這里的“遺恨”絕不能理解成沒有實質(zhì)內(nèi)容的傷春悲秋,也不會指他個人和家族的遭遇以及他經(jīng)歷的其他事件(如王國維自殺等)。這些事不管多大,都夠不上“塞乾坤”的程度。

如果“遺恨”是指國家民族和中國本土文化的生存,大體上是說得通的。原因在于,如果說俞樾當年寫下“花落春猶在”時尚有幾分文化自信,而過了五十年后,中國本土文化卻似要走到盡頭了。一個內(nèi)心傳承著強烈文化使命的學(xué)者,親眼看到國家民族陷入危境、哺育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即將凋亡,其感傷心情自非尋常。

然而,這里出現(xiàn)了一個矛盾:在給馮友蘭《中國哲學(xué)史》(下冊)寫作審查報告的一九三二年,陳寅恪尚能不失樂觀地展望中國本土文化經(jīng)過對西方文化的吸收改造仍有可能建立起自己的具有主體地位的獨立文化體系,怎么短短三年后,他就轉(zhuǎn)而認為中國文化已經(jīng)沒有未來,面臨覆滅的命運呢?

這就要回到作者的時代。從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變”到一九三五年的“華北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步伐不斷加快,他生活的北平正處于日本侵華的前沿。從現(xiàn)存的寫于一九三一年末和一九三二年春的兩首詩來看,陳寅恪感嘆過東北美麗國土淪喪敵手(“曼殊佛土已成塵”),設(shè)想過像陸機寫總結(jié)吳國亡國原因的《辨亡論》一樣寫出自己的救亡之策(“欲著辨亡還閣筆”),仿佛聽到晉代南渡士人對泣新亭的哭聲(“也無人對泣新亭”),等等。

在這種情況下,作者看著盛開的海棠花,聯(lián)想到祖輩對“花落春猶在”的文化自信,想到自己曾推演過的一面充分吸收西方文化、一面堅持中國文化主體性的文化復(fù)興之路,再想到日益迫近的亡國滅種的民族浩劫,以及“亡其國而滅其種,毀其史而斷其文”的黑暗前景,“此生遺憾塞乾坤,照眼西園更斷魂”就是沒有半點夸張、至為直白的寫實了。

這里還要插寫一句。從“九一八事變”至全面抗戰(zhàn)早期階段,陳寅恪對抗戰(zhàn)前途一直比較悲觀,多次流露亡國之憂。直到一九四一年底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美國和反法西斯國家對日宣戰(zhàn),他才放下亡國滅種的深憂,對中國文化前途的看法也發(fā)生改變,并反映在他的詩作中。一九四二年元旦,“珍珠港事件”不久,他被困香港,淪陷敵偽,可是他的詩卻洋溢出少見的光明與樂觀——“寂寞盆花也自開,移根猶憶手親栽。云昏霧濕春仍好,金蹶元興夢未回”,這首詩同樣講到花木移植和春天的感受,但其樂觀心態(tài)與一九三五年的海棠詩適成對比。雖然像歷史上南宋聯(lián)元滅金那樣的形勢還看不到,但實力對比和戰(zhàn)爭格局已經(jīng)逆轉(zhuǎn)、中國的抗戰(zhàn)前景光明,所以中國文化也就“云昏霧濕春仍好”,這與“尋春只博來遲悔”也適成對比。一九四三年,在又一次談及中國文化時,他也回到此前的判斷上來——“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后漸衰微,終必復(fù)振”(《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正〉序》),這也同一九三五年適成對比。

還回到這首海棠詩。面對即將到來的民族浩劫,陳寅恪沒有僅僅停留在傷感之中。他的家庭自祖父以來三代人都曾為國家強盛而奮力一搏。同他的知心師友如梁啟超、王國維一樣,他的內(nèi)心也潛藏著“本董生國身通一之旨、慕伊尹天民先覺之任”的自我意識,有著“吾儕所學(xué)關(guān)天意”和“文化神州寄一身”(化用其挽王國維詩中“文化神州喪一身”之句)的文化自覺。他對國家民族和中國文化可能被消滅的黑暗前景既不會淡漠無視,也不會痛哭了之。他要以一個學(xué)者的職責,做出自己的努力和奉獻。這個想法作者也寫進了詩里。詩從首聯(lián)的傷心斷魂,到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對中西文化發(fā)展的深沉思考,在尾聯(lián)他明確表示自己是欲有所為的——“欲折繁枝”。如同吟花感春實際上是談中國文化的危機與未來,“欲折繁枝”也是要為中國文化的保存和發(fā)展而有所作為。

那么,陳寅恪做了些什么?他的忠實學(xué)生蔣天樞觀察到:“先生自辛未以來,對唐史和唐代詩文,用力特勤?!保ā蛾愐∠壬幠晔螺嫛罚┧救藙t回憶說:“年來自審所知,實限于禹域之內(nèi),故又守老氏損之又損之義,捐棄故技。凡塞表殊族之史事,不復(fù)敢上下議論于其間。”(《〈朱延豐突厥通考〉序》, 一九四三)也就是說,一九三一年(辛未年)以后,他舍棄了對多種語言文獻和邊疆中亞史事的研究,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唐史和唐代詩文上來,完成了一次重要的學(xué)術(shù)轉(zhuǎn)折。

陳寅恪曾說過,一時代必有一時代的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謂之預(yù)流,否則謂之未入流。不無惋惜的是,他從國際顯學(xué)退回到門檻不高的禹域舊學(xué),從“預(yù)流”退回到“未入流”,從絢爛耀眼歸于平淡深刻,這當然是他“損之又損,捐棄故技”的個人犧牲,也是整個中國學(xué)術(shù)界的代價。

至于他此番取舍之后的結(jié)果,則集中體現(xiàn)在完成于一九三九年和一九四二年的兩部著作——《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這兩部著作當然水平很高,史學(xué)貢獻極大,但這只是表象。從表面上看,他是在研究典章制度和政治演變,實際上他研究的是自西晉五胡亂華以來的民族融合和文化演變的過程。史學(xué)界普遍承認他的著作有極高的史學(xué)價值,但很少有人能認識到他史學(xué)研究下的文化抱負和文化貢獻,即探索“民族文化在外來沖擊之下如何變異、如何保存、如何再造重生”的歷史規(guī)律,為劫難當前的中國主體文化保存和發(fā)展提供借鑒。

這就是陳寅恪的抉擇。其內(nèi)在的文化信念則是——“國可以滅而文化歷史不可中斷”!這個選擇是悲壯而艱難的,他不免會有“欲折繁枝倍惆悵”的躊躇傷感,也不免會對世人能否理解自己發(fā)出由衷的問詢——“天涯心賞幾人存”,這些感受都是再自然不過的。

一九四二年,經(jīng)歷九死一生之后,陳寅恪終于帶著妻女從日軍侵占的香港脫險。當祖國大陸細如發(fā)絲的海岸線逐漸靠近時,想到中國民族和文化終于從覆亡危險中再現(xiàn)生機,他不由得再次想起了一九三五年那首海棠詩,想起自己當時的“此生遺恨”和“欲折繁枝”,寫下了“袖間縮手嗟空老,紙上刳肝或少留。此時中原真一發(fā),當日遺恨已千秋”(《壬午五月發(fā)香港至廣州灣舟中作 用義山無題韻》)之句。對“當日遺恨已千秋”,吳宓在注中明指“寅恪一九三五年海棠詩‘此生遺恨塞乾坤”?!凹埳县诟巍彼笩o疑正是他的唐史著述,是他履行自己“欲折繁枝”承諾的成果。這首詩與一九三五年海棠詩也是前后響應(yīng)。

季羨林曾感嘆,陳寅恪先生水平之高令人難以企及,他的思考和立言立行也皆有深意,以致“解人難得”。誠哉斯言!

幸虧他給世人留下了極為寶貴的自述。

一九六四年,已七十五歲的陳寅恪寫下了《贈蔣秉南序》一文,以短短四百余字回顧自己的一生,留下了屬于他自己的時代感悟、問題意識和文化志向。文章開篇說到,清光緒季年,他在南京家中讀書時的所想:

當讀是集時,朝野尚稱茍安,寅恪獨懷辛有、索靖之憂,果未及十稔,神州沸騰,寰宇紛擾。寅恪亦以求學(xué)之故,奔走東西洋數(shù)萬里,終無所成。凡歷數(shù)十年,遭逢世界大戰(zhàn)者二,內(nèi)戰(zhàn)更不勝計。

按照這段話,陳寅恪產(chǎn)生“辛有、索靖之憂”時才只有十二歲。從那時起,種族文化的憂患就沒有離開過他。日本吞并中國的危亡再次喚醒了他自少年時就埋藏在內(nèi)心的深深憂患,使他毅然舍棄自己可能做出最大學(xué)術(shù)貢獻的研究領(lǐng)域,走上了一條看似平淡無奇卻充滿意義感、看似犧牲很大卻無法抗拒的學(xué)術(shù)之路,也照見他一生的精神堅守和文化品格。少年時的深切憂思,青年時的漫長求學(xué),危機面前的毅然選擇,他所感嘆的中國本土文體的危機,不就既是一國一族的公同之事,又是他個人的“此生遺恨”嗎?

文章也敘寫了他的平生志向:

至若追蹤昔賢,幽居疏屬之南,汾水之曲,守先哲之遺范,托末契于后生者,則有如方丈蓬萊,渺不可即,徒寄之夢寐,存乎遐想而已。嗚呼!此豈寅恪少時所自待及異日他人所望于寅恪者哉?

這段話再清楚不過,他“少時所自待及異日他人所望”,他貫穿一生的志向追求,是要效法歷史上的王通和韓愈,像他們倡導(dǎo)儒家大義一樣堅持中國主體文化,像他們?yōu)楸就廖幕僭熘厣鲐暙I一樣,為中國主體文化穿越國家民族危亡絕境做自己的貢獻。只是因為他是史學(xué)家,他是以史學(xué)研究的形式為此而努力,這導(dǎo)致他的貢獻更加幽微、更加實在、更加深刻,也更加“解人難得”。

但即此而看,陳寅恪一生不曾忘卻的“有如方丈蓬萊,渺不可即”的夢寐和遐想,不可謂不宏大,說足以充塞宇宙也不為過吧。比起這樣的夢寐和遐想,那些犧牲和割舍又算得了什么?他此后經(jīng)歷和付出的一切犧牲割舍又算得了什么?

或許有一天,我們經(jīng)過“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xué)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還能夠再次創(chuàng)造出新的中國主體文化,后人一定還會記起中國曾經(jīng)有陳寅恪這樣一位史學(xué)家,有過這樣一次“此生遺恨塞乾坤”的悲壯抉擇,有過這樣一段“欲折繁枝倍惆悵”的復(fù)雜心境吧。

寫下這首詩的次年,陳寅恪先生再次來到吳家花園看海棠,又寫了第二首海棠詩。他把這兩首詩抄在一起,送給了好友吳宓。第二首詩為:

無風無雨送殘春,一角園林獨愴神。

讀史早知今日事,看花猶是去年人。

夢回錦里愁如海,酒醒黃州雪作塵。

聞道通明同換劫,綠章誰省淚沾巾。

他之所以把兩首時隔一年的詩列為一組,除了兩詩所寫都是吳家花園看海棠之外,更重要的是兩者具有相同的思想主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詩的尾聯(lián)“聞道通明同換劫,綠章誰省淚沾巾”,也是在以問句的形式明示:面對浩劫他要挺身而出,承擔起自己對中國文化的責任。這個意思至為顯豁,無須多辨。

從一九三五年之后,陳寅恪多次在詩中以花和春天來抒寫對中國主體文化的感懷。比如一九四八年,他為自己在清華園寓所手植海棠而寫的詩中有“江城地瘴憐孤絕,海國妝新效淺顰”之句,顯系批評抗戰(zhàn)后美國文化風尚在國內(nèi)泛濫無疑。一九五0年,他得知清華園故居手植海棠不存后所寫的“小園短夢亦成陳,誰問神州尚有神”, 也聯(lián)想到中國的精神文化狀況。一九五四年,他寫《讀昌黎詩,遙想燕都花事》,“無力薔薇臥晚愁,有情芍藥淚空流。東皇若教柔枝起,老大猶堪秉燭游”之句,尤為寄意深遠、“澹蕩移情”(蔣天樞言)。

最后,還有一個小問題,吳宓是陳寅恪的知己好友,他怎么會誤會這首詩是指“紅軍長征”呢?其實,吳宓所說本詩“感傷國事世局”并無問題,只不過這個國事世局是指日本侵吞中國。中國本土文化的前景,本就與當時全盤西化思潮和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存在關(guān)聯(lián),或者吳宓在此多記了一筆,沒想到這個不重要的細節(jié)會引導(dǎo)人們走入誤區(qū)。

猜你喜歡
吳宓陳寅恪海棠
吳宓對借錢的不同態(tài)度
閱讀時代(2022年9期)2022-10-05 05:10:21
讀《明天要遠足》,寫“我要去遠足”
吳宓檔案中的“紅學(xué)”資料
陳寅恪的哀而不怨
中外文摘(2019年16期)2019-11-12 20:34:26
郭沫若、陳寅恪致沈兼士——關(guān)于《“鬼”字原始意義之試探》的通信
《大嘴狗》
找春天①
陳寅恪與唐筼的愛情故事
海峽姐妹(2019年4期)2019-06-18 10:39:04
吳宓與錢鐘書
做人與處世(2017年8期)2017-05-20 23:05:01
海棠酒滿
闽清县| 拉萨市| 海城市| 延吉市| 拉孜县| 长岛县| 青铜峡市| 利川市| 高尔夫| 漠河县| 兰考县| 平顶山市| 旬邑县| 永济市| 兴国县| 夏津县| 修水县| 确山县| 济宁市| 虹口区| 望都县| 淳化县| 钟祥市| 靖江市| 浑源县| 保山市| 建瓯市| 贡山| 纳雍县| 沈丘县| 勃利县| 金川县| 朔州市| 宿松县| 青神县| 恭城| 丽水市| 江西省| 来安县| 东兴市| 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