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七七
龍口粉絲制作中
龍口粉絲招遠造,碾破綠珠成銀縷。
中國粉絲之都——招遠,是龍口粉絲的發(fā)源地和主產區(qū)。招遠人民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勞的雙手,利用獨特的自然條件,創(chuàng)造出馳名中外的“龍口粉絲”,幾百年暢銷不衰,成為中華民族的品牌,在中國乃至世界美食文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14年,龍口粉絲傳統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
位于招遠市的中國龍口粉絲博物館
招遠粉絲生產,普及于明清,興盛于清末民初。做粉絲俗稱“推粉”,營此業(yè)則稱為“開粉坊”。清末時期招遠粉坊已遍布全境,并帶動了周邊地區(qū)粉絲生產。清咸豐十二年,清政府在煙臺設東海關,龍口設分關,促進了龍口粉絲的外運銷售。招遠粉絲由龍口外運,為與其他地區(qū)產的粉絲區(qū)分,將外包裝上標上“龍口粉絲”“招遠基本地”等字樣,始稱“龍口粉絲”。
“過去每個村每家每戶基本都要做粉絲,做好之后,用驢、騾子,還有小車推到龍口港去,裝到袋子里出口到其他國家。袋子上寫著‘龍口,大家一看就知道是龍口粉絲?!敝袊称饭I(yè)協會粉絲行業(yè)工作委員會會長楊君敏介紹,如今,煙臺市有五個區(qū)的粉絲可以稱為龍口粉絲,有招遠、龍口、萊陽、蓬萊、萊州,這五個區(qū)只要按照龍口粉絲的標準生產,都可以叫龍口粉絲。
龍口粉絲生產歷史悠久,是傳統手工技藝的典型代表。傳統手工生產技藝具有顯著的特點,一是歷史悠久,口頭傳承;二是工藝精湛,要求極高;三是原料上成,環(huán)境極佳。龍口粉絲傳統制作技藝分推粉、漏粉和曬粉三個手工操作過程,由燙豆、磨漿、過濾、取粉、打糊、采芡、漏粉、理粉和曬粉等十幾道有著嚴格標準的工序組成。采用傳統手工生產技藝生產的龍口粉絲,絲條細勻,光潔透明,質地柔韌,在水中浸泡兩天不變色、不發(fā)漲,具有清熱、解毒、防暑等功效。
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郭蘭堂(左)與徒弟一起晾曬粉絲
時至今日,“龍口粉絲”生產的技術原理依然是源于傳統技藝,甚至這項技藝的核心理念和精髓,都一直應用在雙塔粉絲(煙臺雙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產品)的制作過程中,即使自動化、智能化程度再高,也沒有改變。該技藝蘊涵著豐富的科學基因,值得進一步研究、挖掘。目前,雙塔粉絲依然是全國最大的“龍口粉絲”生產企業(yè),產品暢銷國內及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郭蘭堂,1952年9月7日生于招遠市金嶺鎮(zhèn)郭家村,1970年隨其父親郭寶忠學藝,2007年6月被認定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18年被認定為“龍口粉絲傳統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郭蘭堂長期從事粉條、粉絲的加工工作,全面掌握了龍口粉絲傳統制作技藝,并且形成了在同類產品當中的獨特風格,對龍口粉絲的發(fā)展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在同行業(yè)中屬于代表性人物。他還擅長傳統技藝的理論研究,撰寫的《粉絲生產》等著作多次出版、獲獎,現為煙臺雙塔食品有限公司的技術顧問。
郭蘭堂說:“龍口粉絲的傳統制作技藝已經傳承了三百多年,它的核心原理從未改變,以后也一定不會改變!我要讓我的徒弟好好地承接祖祖輩輩的匠人之心,這是絲絲承心,而且我的徒弟都得做的比祖祖輩輩更好,這是絲絲超越,龍口粉絲的工藝不能變,我們的用心程度更是不能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