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寧
張擇端(1085-1145),字正道,又字文友,宋代瑯琊東武(今濰坊諸城市龍都街道岔道口村一帶)人。北宋末年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畫家。因工于界畫,入皇家翰林畫院專事繪畫。其作品流傳至今的只有《清明上河圖》《金明池爭標圖》。
歷史資料顯示,《清明上河圖》約創(chuàng)作于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全景式展現(xiàn)了宋都汴梁(今河南開封)各階層士民活動的情景。全圖共繪人物1643個,動物208頭,應有盡有,表現(xiàn)出高超的繪畫技藝,被譽為“神品”。
《清明上河圖》既是一幅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繪畫藝術(shù)珍品,也為人們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業(yè)、手工業(yè)、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翔實的一手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這在我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稀世奇珍、畫之瑰寶。
近年來,張擇端故里——濰坊諸城龍都街道岔道口社區(qū),進一步“弘揚名人文化、打響名人品牌、發(fā)展名人經(jīng)濟”,先后建起了張擇端故居,張擇端文化公園,張擇端牌樓、牌坊,修葺了“清明湖”“金明池”“畫圣亭”,《張擇端的傳說》也被列為了濰坊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在張擇端文化公園,穿過文友橋,和古代文明來一次浪漫的邂逅。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世界上現(xiàn)存《清明上河圖》多達30余版本。青州博物館藏有一版明代仇英款《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明朝蘇州城的優(yōu)美風景以及江南民眾的生活。卷末署“實父仇英摹宋張擇端筆”,卷尾還有文徵明、彭年、嚴訥、王世貞等人的題跋和印章。整個畫卷共繪有2000多人,有男女老少、市民、商人、農(nóng)夫、藝人等各種身份,每個人物的動作、服飾都各不相同。
清明上河圖的魅力、張力,在公眾于學界的影響之深廣,是其他任何繪畫作品無法比擬的。其已然成為一個有著強勁生命力的文化符號,千年文脈奇跡貫通古今,弘揚中華文明,濃縮滿滿的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Zhang Zeduan Stands Out as a Master of Painting
Zhang Zeduan (1085-1145), styled Zhengdao and Wenyu, was born in Langya Dongwu (todays Chadaokou Village, Longdu Sub-district, Zhucheng, Weifang, Shandong Province) in the Song Dynasty. For his mastery in boundary painting, he was appointed to the Imperial Hanlin Painting Academy, specializing in painting. Among his works, only Riverside Scene on the Qingming Festival and Court Ladies Preparing Newly Woven Silk have survived to this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