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萍
(漢壽縣植保植檢站,湖南 漢壽 415900)
水稻起源于亞洲,其栽培始于公元前8 000 年左右的我國長江流域地區(qū),經過長期的人工栽培和選擇,逐漸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品種[1]。水稻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2],在其他領域也具有非常廣泛的用途,比如水稻加工的副產品——米糠就通常用作飼料或生物質能源的原料[3]。水稻植株高度一般在80~120 cm,具有豐富的分蘗能力,能夠產生多個莖干,從而增加產量[4]。在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下,水稻的生長周期一般在120~150 d[5-6],選擇合適的栽培方式對提高水稻產量和優(yōu)化水稻群體結構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水稻的栽培方式,包括人工插秧、拋秧、機插、人工直播、飛機直播等多種方式[7-8],這些不同的栽培方式對水稻生長發(fā)育有著顯著的影響,調節(jié)水稻群體結構,影響水稻的產量[9]。研究表明,水稻產量的增加不僅依賴于品種潛力的開發(fā),也與配套的栽培模式密切相關[10],栽培方式的選擇被認為對水稻產量的形成至關重要。隨著勞動力成本的增加,輕簡化的栽培方式,如直播,備受人們關注[11]。一些研究顯示,直播水稻的產量優(yōu)于移栽水稻,也有研究表明相反結果[12]?;诖耍疚纳钊胩接懥瞬煌耘喾绞綄λ救后w結構和產量的影響機制,以為提高水稻產量、優(yōu)化栽培模式提供科學依據,為我國水稻生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做出貢獻。
本次試驗地為湖南省常德市漢壽縣,處于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全縣年均氣溫16~19 ℃,無霜期240~260 d,年均降水天數120~150 d,年均降水量一般在1 200~1 400 mm。土壤呈酸性至中性,pH值5.5~6.5,土壤的有機質質量分數20~30 g/kg,有效氮質量分數100~150 mg/kg,有效鉀質量分數100~150 mg/kg,有效磷質量分數15~30 mg/kg。
供試水稻:金優(yōu)974品種。
本試驗共設置人工直播、機械插秧、人工拋秧和飛機直播4種栽培方式。試驗區(qū)采取隨機區(qū)組排列,每組重復3次,共12個小區(qū),每個小區(qū)面積為100 m2(10 m×10 m),各試驗區(qū)除用藥情況不同外,其余條件均相同。
表1 不同處理組水稻的栽培方式Tab.1 Cultivation methods of rice in different treatment groups
取樣調查時期為成熟期。在各小區(qū)選取10株水稻測定其株高、穗長。機械插秧和人工拋秧采取“十”字取樣法,每小區(qū)取10叢測定分蘗數;直播方式每小區(qū)取0.25 m2測定分蘗數。在水稻收獲期,各小區(qū)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水稻,收獲后風干考種,測定其有效穗數、穗粒數和千粒質量。
采用Excel 2021對試驗數據進行處理,SPSS 25.0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不同栽培方式下水稻的各項生長指標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栽培方式下水稻生長指標統(tǒng)計Tab.2 Statistics of rice growth indexes under different cultivation methods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栽培方式下水稻各項生長指標均存在顯著差異。4 種栽培方式下,處理組A 的水稻株高達到了116.34 cm,表現為株高最高,與其他處理組相比均有明顯差異;處理組B 的水稻株高為108.34 cm,處于所有處理組中的最低水平,較處理組A 低8 cm,處理組B 相對處理組A 的株高低約7%;處理組C 的株高為111.46 cm,較處理組A低4.88 cm,處理組C相對處理組A 的株高低約4.2%;處理組D 的株高為114.25 cm,較處理組A 低2.09 cm,處理組D 相對處理組A 的株高低約1.8%。處理組A 的水稻穗長為21.78 cm,表現出最高的穗長;處理組B 的穗長為20.36 cm,較處理組A低1.42 cm,處理組B相對處理組A的穗長低約6.5%;處理組C 的穗長為20.92 cm,較處理組A 低0.86 cm,處理組C 相對處理組A 的穗長較低約3.9%;處理組D 的穗長為21.28 cm,較處理組A 高0.5 cm,處理組D 相對處理組A 的穗長較高約2.3%。處理組A 的水稻分蘗數達到了527.03×104穗/hm2,表現為最高的分蘗數;處理組B 的分蘗數為488.82×104穗/hm2,較處理組A 低38.21×104穗/hm2,處理組B 相對處理組A 的分蘗數較低約7.3%;處理組C 的分蘗數為506.53×104穗/hm2,較處理組A 低20.5×104穗/hm2,處理組C 相對處理組A 的分蘗數較低約3.9%;處理組D 的分蘗數為516.12×104穗/hm2,較處理組A 低10.91×104穗/hm2,處理組D 相對處理組A的分蘗數較低約2.1%。
綜合分析可得:處理組A 的水稻表現出較高的株高、穗長和分蘗數,主要是因為這種栽培方式更精細化,對水稻生長的管理更為細致。處理組B 在各項生長指標上表現相對較差,主要是由于機械操作無法完全滿足水稻生長的需求。
不同栽培方式下水稻的產量指標和經濟指標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栽培方式下水稻產量和經濟指標統(tǒng)計Tab.3 Statistics of rice yield and economic index under different cultivation methods
由表3 可以看出,不同栽培方式下水稻的千粒質量、穗粒數、有效穗數、產量和凈收益均存在顯著差異。其中,處理組A的千粒質量最高,為28.13 g;處理組B的千粒質量為26.81 g,較處理組A 低1.32 g,處理組B 相對處理組A 的千粒質量低約4.7%;處理組C 的千粒質量為27.53 g,較處理組A 低0.60 g,處理組C 相對處理組A 的千粒質量低約2.1%;處理組D 的千粒質量為27.62 g,較處理組A低0.51 g,處理組D相對處理組A的千粒質量低約1.8%。處理組A 的穗粒數最高,為135.47粒/穗;處理組B的穗粒數為121.79粒/穗,較處理組A 低13.68 粒/穗,處理組B 相對處理組A 的穗粒數低約10.1%;處理組C 的穗粒數為124.33 粒/穗,較處理組A 低11.14 粒/穗,處理組C 相對處理組A 的穗粒數較低約8.2%;處理組D 的穗粒數為132.56粒/穗,較處理組A低2.91 粒/穗,處理組D 相對處理組A 穗粒數較低約2.1%。處理組A 有效穗數最高,為453.45×104穗/hm2;處理組B 有效穗數為394.27×104穗/hm2,較處理組A 低59.18×104穗/hm2,處理組B 相對處理組A 有效穗數較低約13.1%;處理組C 有效穗數為404.28×104穗/hm2,較處理組A 低49.17×104穗/hm2,處理組C 相對處理組A 的有效穗數低約10.8%;處理組D 的有效穗數為436.24×104穗/hm2,較處理組A 低17.21×104穗/hm2,處理組D 相對處理組A 的有效穗數低約3.8%。處理組A 的產量最高,為6 847.21 kg/hm2;處理組B 的產量為5 127.28 kg/hm2,較處理組A 低1 719.93 kg/hm2,處理組B 相對處理組A 的產量較低約25.1%;處理組C 的產量為5 416.37 kg/hm2,較處理組A 低1 430.84 kg/hm2,處理組C 相對處理組A 的產量低約20.9%。處理組D 產量為6 523.04 kg/hm2,較處理組A 低324.17 kg/hm2;處理組D相對處理組A產量低約4.7%。處理組A凈收益最高,為5 451元/hm2;處理組B的凈收益為1 987元/hm2,較處理組A 低3 464 元/hm2;處理組B 相對處理組A 的凈收益低約63.5%;處理組C 的凈收益為3 025 元/hm2,較處理組A 低2 426 元/hm2,處理組C 相對處理組A 的凈收益低約44.5%;處理組D 的凈收益為6 327 元/hm2,較處理組A 高874 元/hm2,處理組D 相對處理組A 的凈收益較高約16.0%。
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栽培方式下水稻的各項生長指標和產量均存在顯著差異,處理組A 栽培方式下水稻的生長狀況相對較好,株高達到了116.34 cm,穗長為21.78 cm,分蘗數為527.03×104穗/hm2,千粒質量為28.13 g,穗粒數為135.47粒/穗,有效穗數為453.45×104穗/hm2,產量為6 847.21 kg/hm2,凈收益為5 451 元/hm2,其余依次為處理組D>處理組C>處理組B。建議大面積推廣人工直播方式,播種量選擇50 kg/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