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qū)教育科學研究中心 鄭 利
文物是文化資源,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承載記憶的“活化石”,是學生學習的“活教材”?!读x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原則上,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币浴拔奈?”的方式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不僅能幫助學生堅定文化自信,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跨學科思維。
初中“文物+”跨學科主題學習,是傳承蘇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需要,其文物主要涉及蘇式花窗博物館和蘇州博物館的相關文物。蘇式花窗,其制作技藝是聯(lián)合國人類非遺代表作“蘇州香山幫傳統(tǒng)建筑營造技藝”的一部分,沉淀著歷史的韻味,是江南文化的一個縮影;蘇州博物館的文物大多涉及蘇州的文物。2020年10月,教育部、國家文物局發(fā)布《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該《意見》要求:“中小學語文、歷史、地理、思想政治、美術、科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教學和綜合實踐活動,要有機融入博物館教育內容?!?/p>
初中“文物+”跨學科主題學習,是落實新時代勞動教育的要求。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發(fā)布。2020年7月,教育部制定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要求充分發(fā)揮傳統(tǒng)勞動、傳統(tǒng)工藝項目育人功能。初中“文物+”跨學科主題學習,以“文物+”傳承蘇式花窗,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發(fā)揮文物的育人功能。
初中“文物+”跨學科主題學習,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深入挖掘文物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培養(yǎng)人文、學科素養(yǎng),促進學生成為文物保護的“主力軍”。
1.點活文物,探索文物保護的新樣態(tài)。在公共場所陳設蘇式花窗博物館的部分文物,設立近距離無圍欄的“校園分館”,讓文物“活”起來,為探索文物保護、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供一種新樣態(tài)。
2.點亮課堂,開創(chuàng)跨學科學習的新舉措。在語文、數學、英語、道德與法治、歷史、物理、美術等學科,教師主動運用“文物+”,點亮課堂,引導學生學會用不同的視角觀看自己身邊的事物,用不同的視角去學習,促進全面發(fā)展。
3.點化學生,創(chuàng)新協(xié)同育人的新機制。初中“文物+”跨學科主題學習,為不同教育主體深度開展互動與合作創(chuàng)造空間,讓文物的光芒照進學生心田,活化了文物的利用,為學生成長賦能。
初中“文物+”跨學科主題學習,主要統(tǒng)籌文物+教學、文物+勞動、文物+鑒賞、文物+實踐等,夯實學生人文、學科素養(yǎng),以文化人,立德樹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1.文物+教學。在學科教學中,運用文物開展豐富多彩、別出心裁的教學活動。如: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政說文物”活動,讓學生給文物保護部門提保護文物的建議,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在語文教學中,開展“敘說文物”活動,讓學生與文物對話,用有關詩詞描述文物。在數學教學中,開展“尋找文物中的幾何”活動,讓學生更好地認識數學中的圖形、對稱等知識。在英語教學中,開展“譯說文物”活動,讓學生將文物的介紹翻譯成英語,并評選出最佳的翻譯。在歷史教學中,開展“塑說文物”活動,讓學生根據文物,用泥塑創(chuàng)作文物相關作品,講述文物所處年代的蘇州經濟、文化、藝術等歷史背景,介紹圖案紋樣背后的故事。在物理教學中,開展“理說文物”活動,通過文物的榫卯結構更好地理解物理中的力學知識。
2.文物+鑒賞。主要通過文物專家的講座、講解,幫助學生發(fā)現、賞析文物的構造美、蘇式花窗(蘇作家具)的圖案美。學生對照文物作畫,用畫筆創(chuàng)造美。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蘇式花窗框出了最美的風景。如若你忽視或者看不懂蘇式花窗所賦予的文化含義,那也許,你從不曾真正讀懂蘇州的美。初中“文物+”跨學科主題學習,不僅要欣賞文物的精美,也要領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僅要領略文物的藝術表現,也要讓其中蘊藏的精神鮮活起來。
3.文物+實踐。即:學生以志愿者身份,在學校的文物展示區(qū)、博物館做志愿講解員,或者對無圍欄的“校園分館”進行日常的維護;參觀蘇州博物館,了解蘇州傳統(tǒng)文化、民俗文化;參觀蘇州革命博物館,了解蘇州革命文化;參觀蘇式花窗博物館,了解香山幫木雕技藝的歷史沿革,了解蘇式花窗的結構、圖案、制作工藝,了解花窗的圖案及寓意,了解吳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