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孟子關(guān)于人性問題的討論極其豐富,以孔子的思想為基礎,孟子同樣認為人性是相同的,四端之心便是善性的萌芽,是內(nèi)在于人的潛能,也是人能夠具備道德修養(yǎng)的必要條件,或者說人正是因為有“四端之心”才能夠成為君子,接著將這“四端之心”擴而充之才可成為圣人,其實現(xiàn)路徑便是“養(yǎng)氣”。
【關(guān)鍵詞】孟子;性善論;四端之心;浩然之氣
【中圖分類號】B22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13-007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3.021
一、孟子性善論的淵源
春秋戰(zhàn)國在歷史上持續(xù)了五百年左右的時間,而孟子所處的時代是戰(zhàn)國中后期,孟子所處的時期比孔子在的春秋時期面臨的禮崩樂壞的情況更為嚴重。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于周天子具有的權(quán)威逐漸地喪失,周天子無法再抑制諸侯之間爭霸逐鹿中原。周天子權(quán)力的喪失也使得文化官員逐漸走向下層的諸侯國,推動了各種私家學派的產(chǎn)生。由于各國的諸侯都想要使得自己的國家富強,從而實現(xiàn)稱霸的愿望,諸侯之間的爭霸間接促進了文化的繁榮。
首先,由于諸侯之間互相爭霸,因而各國諸侯都急需經(jīng)濟、軍事、政治等方面的人才來促進自己國家的繁榮,從而使得自己的國家能夠在諸侯之間的爭霸中勝出。因此,在諸侯對人才以及治國學說的龐大需求下,各種各樣的學說流派也應運而生,這些學說流派也都期望君主能夠接納并推廣自己的學說。
其次,生產(chǎn)力的提高,為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質(zhì)基礎。在戰(zhàn)國時期,冶煉技術(shù)比起春秋時期更加成熟,雖然在春秋末期鐵器農(nóng)具已經(jīng)在一定范圍內(nèi)被使用,但是鐵器農(nóng)具的大范圍的普及與使用鐵制農(nóng)具是在戰(zhàn)國時期。鐵器農(nóng)具的大范圍應用主要歸功于戰(zhàn)國時期冶煉技術(shù)的進步與發(fā)展。并且在戰(zhàn)國時期,牛耕開始普及,牛耕的普及大大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在戰(zhàn)國時期,不僅農(nóng)業(yè)技術(shù)生產(chǎn)力大大進步,手工業(yè)水平也進一步發(fā)展,公私手工業(yè)都得到了發(fā)展。手工業(yè)中官營手工業(yè)是由國家征調(diào)優(yōu)秀工匠進行集中的大作坊生產(chǎn)。民營則是由民間工匠進行的小作坊生產(chǎn),戰(zhàn)國時期對民營手工業(yè)持鼓勵的態(tài)度,如商鞅變法中有曾免除生產(chǎn)布帛多人的政策。同時,商業(yè)也得到了發(fā)展,商人運送各種商品往返于各國之間,促進了各國的經(jīng)濟的繁榮發(fā)展。戰(zhàn)國時期商人地位較高,商人甚至可以參與政治,如河東鹽商猗頓、邯鄲冶鐵商郭縱以及陽翟大賈呂不韋都參與政治。
生產(chǎn)工具的進步促進了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進一步引起了社會生產(chǎn)關(guān)系的變革在生產(chǎn)力的提高下,生產(chǎn)關(guān)系也發(fā)生變革,新興的地主階級逐漸取代了舊的奴隸主階級,新興的階級需要不同于舊的階級,因而新的階級的對于新的思想的需要也促進了文化的繁榮與發(fā)展。由于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地主階級,本身政權(quán)還不鞏固,他們的思想也還沒有形成為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這就為諸子百家的爭鳴局面的出現(xiàn)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由此可知,由于社會的變動,社會的矛盾也逐漸激烈,針對社會日漸嚴重加劇的矛盾,出現(xiàn)了各種學派提出各式各樣的主張來解決社會所存在的矛盾,各個學派著書立說提出自己的主張,因而社會呈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場面。
孟子的學說正是在百家爭鳴、儒學地位受到多種學說挑戰(zhàn)的文化背景下提出的。孟子所要面對的問題是如何在儒家逐漸在政治上被邊緣化以及儒學走向歷史低谷的時期復興儒學。孟子在繼承孔子的基礎上,完善孔子所創(chuàng)建的儒學框架,對儒學進行進行了進一步的系統(tǒng)性地闡發(fā),其中孟子最大的貢獻在于發(fā)展出了性善論與養(yǎng)氣之論。
孟子的性善論思想繼承了孔子關(guān)于“君子”思想的道德規(guī)范,孔子要求君子具有仁、義、禮、智、勇、信等品格,雖然孔子要求人要具有道德,但是孔子并沒有說明為什么人可以成為道德的人,或者說孔子并沒有對道德的基礎來源于什么進行說明。
孟子認為,人之所以可以形成品德進而成為君子,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之上的,人的本性為這些品格的形成提供可能的基礎??鬃記]有對人的本性展開論述,孔子只是說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1]274孔子只是說明了人性是相近或相似的,但對于人的本性是什么卻沒有說明,他的思想中隱含了“性善論”的可能性??鬃诱J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1]251以及“為仁由己”[1]182都說明孔子相信人具有內(nèi)在的潛能,能夠通過自我修養(yǎng)的方式成為君子,孟子則對孔子說法進行了進一步的發(fā)揮,從而發(fā)展出“性善論”。[2]78
因此,與孔子一樣,孟子也同樣認為人性是相同的,與孔子的直接論斷不同,孟子從不同的人有相同的愛好推論出人性也存在相同的部分,從而論證不同人所具有的人性是相似的,或者說人性中具有共通的部分。
二、四端之心——善性之端
(一)異于禽獸者幾希
孟子認為“四端之心”是人之為人的根據(jù),“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3]72“四端之心”是人獨有的特征,也是人與禽獸的根本區(qū)別,孟子說“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盵3]176,動物與人之間的區(qū)別是根本上的,禽獸不具有人所具有的“幾?!?,人也因為具有“幾?!倍c動物不同。動物與人具有相似的生理本性,孟子所說的“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都是人的本性,這些感官上的偏好是人與動物所共有的。但動物不具有人所具有的道德屬性,這種道德屬性不僅包括人所天生就具有的道德能力,即孟子所說的“四端之心”,還包括了外在的道德關(guān)系以及道德規(guī)范,孟子說“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盵3]114道德規(guī)范建立于道德關(guān)系之上,道德關(guān)系就是父子、君臣、夫婦、長幼與朋友。因而人與動物都同樣具有感官上的需求與偏好,但動物與人不同,動物并不具有道德屬性。動物之所以不具有道德屬性,是因為動物不具有人所具有的人性。
孟子認為,如果人性沒有受到外在欲望的誘惑是會向善的,因此在孟子看來,本性就是在沒有外力作用時自然而然地表現(xiàn)出來的,對于人來說,人雖然有時會因為受到一些誘惑而偏離正道,但是,只要遵循自己內(nèi)心的良知還是可以復歸到正道上的。
總的來說,孟子以人性本善的性善論為其前提,強調(diào)對于人品德的培養(yǎng)并非是違背人本性的過程,相反,對人品德的培養(yǎng)是符合人的本性的。因此,在孟子看來,人對于道德規(guī)范的學習與掌握道德規(guī)范并非僅表現(xiàn)為對內(nèi)在本性的強制。
(二)不忍人之心到四端之心
孟子從見到落入井的兒童人人見到都會有一種本能上的驚愕推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這種“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惻隱之心”,“惻隱之心”不僅僅是一種不加害于人的心理,它還包括了一種直覺上的道德同情心或同理心。這種同理心是未經(jīng)人的思考產(chǎn)生的,是一種不自覺地向善的靠攏?!靶邜褐摹北闶侨嗽谥庇X上對于道德惡的遠離,朱熹解釋羞惡為“羞,恥己之不善也。惡,憎人之不善也。”[4]35因此“羞惡之心”實際上表達了人對于不道德行為的本能的厭惡之情,人在對落入井中的兒童產(chǎn)生同情心后,如果沒有對其進行救助就會產(chǎn)生道德上的羞愧心,如果他人沒有對其進行救助就會產(chǎn)生道德上的厭惡感。就像是《大學》中所說,人對于善惡就“如好好色,如惡惡臭?!盵5]有一種直覺上的判斷傾向。因而“羞惡之心”是一種道德責任感或者道德自我意識,即人在做了不道德的事情后所產(chǎn)生的負罪感。[6]“辭讓之心”或“恭敬之心”則是一種先人后己、尊重他人的價值取向,朱熹解釋“辭讓”為“辭,使解去己。讓,推以與人也?!盵4]35因此“辭讓”是將自己內(nèi)心的善意推己及人。“是非之心”則是對道德上的善惡的直覺上的判斷,朱熹將“是非”解釋為“是,知其善而以為是也。非,知其惡而以為非也?!盵4]35“是非之心”則是在人意識到直覺上的好惡后,對善惡進行的一個基本判斷?!皭烹[”是四端之心的根本,其他三者都由“惻隱”引發(fā)而來。
因而“四端之心”是人天生就具有的,是一種內(nèi)在于人的道德本性或道德能力,孟子說“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盵3]73“四端之心”就像是人的四肢一樣是人天生所固有而非后天習得的。雖然孟子也承認感官的偏好和“四端之心”一樣都屬于人的天性,但這些都并非是必然的天性,因為這些感官的偏好都依賴于外物,因此,他們都是偶然的而非必然的。但“四端之心”不同,“四端之心”是內(nèi)在于人的,因而“四端之心”是內(nèi)在于人的道德萌芽,是內(nèi)在于人的潛能,也是人能夠成為君子的必要條件,或者說人正是因為有“四端之心”才能夠成為君子。
(三)人皆可為堯舜
孟子說:“人皆可為堯舜。”這是因為堯舜和普通人不具有“類”上的區(qū)別,孟子引用孔子弟子有若的話:“圣人之于民,亦類也?!盵3]58孟子也說:“成艦謂齊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何畏彼哉?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盵3]102圣人只不過比一般的人先認識到自己具有“四端之心”,并將這“四端之心”擴而充之才成為圣人。孟子認為,圣人堯舜成為圣人是順應了自己的善性,而后世的人可以通過模仿的方式成為堯舜一樣的圣人,“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誦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盵3]255
三、養(yǎng)浩然之氣
“氣”最早指的是自然界流動的氣,《說文解字》中說“氣,云氣也,象形。”[7]“氣”最早指的就是云氣,因此“氣”首先是一種自然之氣。而在孟子中“氣”不僅指的是自然中流行的氣,也指的是構(gòu)成人生命的氣,孟子說:“氣,體之充也。”徐復觀認為:“其實,古人之所謂‘氣,并非僅指呼吸之氣,而系指人身生理的綜合作用或由綜合作用所發(fā)生的力量。換言之,氣即由生理所形成的生命力。此章下面孟子說,‘氣,體之充也,是說人的形體,是由此種生命力所充實的;人當初死時,形體依然是形體,但形體中因沒有這股生命力而成為空殼子。”[8]172這意味著“氣”是一種感性生命,與“氣”相對,心則是一種理性的生命。[9]
因此,《孟子》中的“氣”指的更多是一種“血氣”,孟子這種思想源于春秋時期對于“氣”的觀點,根據(jù)春秋時期的對于“氣”的觀點,“血氣”被看作是形成生命的基礎,因此人與動物都具有血氣,但與動物不同,人可以通過“心”控制“血氣”。孟子認為可以以“志”來控制“氣”,“夫志,氣之帥也?!薄爸尽睂τ凇皻狻逼鸬浇y(tǒng)帥作用,朱熹注釋為“若論其極,則志固心之所之,而為氣之將帥;然氣亦人之所以充滿于神,而為志之卒徒者。故志固為至極,而氣即次之。”[4]29因此與“心”相比,“氣”是居于次要地位的。
孟子認為自己擅長培養(yǎng)自己的“浩然之氣”,“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3]56朱熹注疏“浩然”為“盛大流行之貌。”[4]29接著孟子向公孫丑說明何為“浩然之氣”。孟子先感嘆“浩然之氣”“難言也?!盵3]57然后說明“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盵3]57趙岐對其注釋為“言此至大至剛,正直之氣也。然而貫洞纖微,恰于神明,故言之難也。養(yǎng)之以義,不以邪事干害之,則可使滋蔓,塞于天地之間,步旅德教,無窮極也?!盵10]75趙岐將“直”解釋為“正直”,焦循也贊同趙岐的觀點,認為,“直”就指的是“義”,因而“直養(yǎng)”就是“養(yǎng)之以義,不以邪事干害之?!盵10]75朱熹則將其注釋為“至大初無限量,至剛不可屈撓。蓋天地之正氣,而人得以生者,其體假本如是也。惟其自反而縮,則得其所養(yǎng);而又無所作為之以害之,則其本體不虧而充塞無間矣。”[4]30晁福林認為,將“直”解釋為“義”的解釋并不準確,“直”應當是按照其本身意思解釋為不邪曲,進一步引申出正直等含義。[11]因此,按照這一解釋,孟子的“直養(yǎng)”應當指順人的本性而行,不對人的本性進行人為的干預,這與后面孟子所說的“勿助長”是相關(guān)的。朱熹則將“直”解釋為“自反而縮”,雖然解釋不同,但是這些解釋都認為養(yǎng)浩然之氣與“心”是相關(guān)的,且只有通過“集義”的方式才能養(yǎng)氣?!捌錇闅庖玻淞x與道。無是,餒也。”[4]57趙岐解釋“義”為“仁義”,“道”為“陰陽”,因此,這句話的含義是“養(yǎng)此道氣而行義理,常以充滿五臟。若其無此,則腹饑腸虛,若人之餒餓也?!盵9]75朱熹注解“義”為“人心之制裁”,“道”為“天理之自然”,“餒”則是“饑乏而氣不充體也?!盵4]30朱熹將這句話解釋為“言人能養(yǎng)成此氣,則其氣合乎道義而為之助,使其行之勇決,無所疑憚;若無此氣,則其一時所為雖未必不出于道義,然其體有所不充,則亦不免于疑懼,而不足以有為矣?!盵4]30
孟子繼續(xù)說明“浩然之氣”,“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4]57趙岐解釋“集”為“雜也”,“慊”為“快”,這句話解釋為“浩然之氣,與義雜生,從內(nèi)而出。人生受氣所自有者。自省所行,仁義不備,干害浩氣,則心腹饑餒矣?!盵10]75焦循則認為,“集”也可以解釋為“合”,“古雜集二字皆訓合。與義雜生即與義合生。與義合生,是即配義與道而生也。”[12]167
朱熹解釋“集義”為“猶言積善,蓋欲事事皆合于義也?!币虼恕凹庇小胺e”的意思。這句話解釋為“言氣雖可以配乎道義,而其養(yǎng)之之始,乃由事皆合義,自反常直,是以無所愧怍,而此氣自然發(fā)生于中。非由只性一事偶合于義,便可掩襲于外而得之也……言所行一有不合于義,而自反不直,則不足于心而其體有所不充矣?!盵4]30
因此,“養(yǎng)浩然之氣”必須通過“集義”的方式,而“集義”必然是一個緩慢漸進的過程,且其功效是不顯著的,因此,孟子提出“心勿忘”,并且強調(diào)“集義”要順其自然,即“勿助長”。[8]180
總之,孟子“性善論”思想認為,人具有四端之心,包括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這是“人皆可為堯舜”的基礎,人通過養(yǎng)氣的方法可以擴充自己的四端之心,從而成為具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
參考文獻:
[1](三國)何晏注,(北宋)邢昺疏.論語注疏[M].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16.
[2]李明輝主編.孟子哲學探討[M].臺北:文哲研究所,1995.
[3]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
[4](宋)朱熹撰.孟子集注[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3.
[5](宋)朱熹撰.大學中庸章句[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3.
[6]楊國榮.孟子的哲學思想[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7](東漢)許慎.湯可敬譯注.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23.
[8]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9]李明輝.孟子重探[M].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社,2001.
[10](東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1]晁福林.孟子“浩然之氣”說探論[J].文史哲,2004(02):38-43.
[12](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2021.
作者簡介:
何煥煥,女,陜西榆林人,曲阜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傳統(tǒng)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