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人類在嬰幼兒時期,就已經(jīng)能夠區(qū)分“物我”和“人我”,自我意識初步萌生。進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識進一步覺醒。自我意識是意識的一種形式,既包括主體對身體及活動狀態(tài)的意識,又包括主體對自己心理活動的意識。自我意識主要體現(xiàn)在自我認知、自我體驗和自我調節(jié)控制等方面,它們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讓個體獲得了“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的完整認知。
自我意識一方面支配著個體的行為,另一方面也決定著個體對自己行為的結果會做出怎樣的歸因,即對自己的行為給出積極或消極的理由。
其中,消極歸因會弱化、減少乃至消除某種行為,而積極歸因則會促進、加強行為。個體便由此形成了特殊而穩(wěn)定的人格,呈現(xiàn)出不同的心理成熟度和心理健康水平。
在自我意識的發(fā)展過程中,青少年渴望探索自我,常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迷上各種(包括非科學的)心理測驗。恰當?shù)厥褂眯睦頊y驗,可以幫助大家樹立起健全的自我意識,擁有文 / 張建新合理的自我認知、良好的自我體驗以及自覺的自我控制。若使用不當,則會阻礙個體自我意識的發(fā)展與成熟,損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適應能力。
事實上,由于不了解心理測驗結果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青少年很容易將心理測驗片段化和片面化的結果當作“自我畫像”,導致偏頗的自我認識。
有的同學會因測驗結果與自己的預期相符而愈加自我肯定,甚至自我膨脹;有的同學會因結果不符合預期而對自己失望,甚至自卑自棄。
其實,青少年還有其他探索自我的途徑,比如自我反思與自我評價。為避免自評結果過于片面,更理想的方法是聽取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特別是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比如家人、好友、老師等。通過他人的評價來豐富我們對自己的認知;他評的角度越多,個體的自我畫像就越立體、越全面,也越能幫助我們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識。
一般而言,青年期個體的自我意識中包含著兩個“我”,即“主體我”和“客體我”?!爸黧w我”是觀察者、分析評價者及認同者,而“客體我”是被觀察者、被分析評價者及被認同者。心理測驗結果是“主體我”對“客體我”的評價,他評意見是“客體我”被第三者評價的結果,若這兩種評價結果一致,則顯示個體的自我意識健全而客觀,若兩者相差較遠,表明個體自我意識的成熟尚需時日、也需要他人更多的幫助。“主體我”和“客體我”只有在自我接納(積極肯定)和自我排斥(消極否定)的反復對立與整合下達成一致,個體才能獲得成熟、自信和負責的完整人格,否則對立的自我將使個體的心理世界長期分裂,呈現(xiàn)出適應不良、健康不達、快樂不能的生活狀態(tài)。
青少年好奇地去嘗試各種心理測驗、進行自我探索,這是好事,值得鼓勵。但同時也要多與自己的家長和老師進行溝通,聽取他們多角度、多維度的評價信息,努力在他們的協(xié)助下建立起完整的自我意識和健全人格。
(作者張建新,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