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yè)農村部農業(yè)生態(tài)與資源保護總站
鳳眼藍為雨久花科植物,又名鳳眼蓮、水葫蘆、水浮蓮等,起源于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1901年作為花卉從日本引入中國臺灣,20世紀初期,在臺灣、廣東、廣西均有水葫蘆野生種群發(fā)現。20世紀50—70年代作為豬飼料推廣,逸生擴散。被列入新發(fā)布的《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國內主要分布于上海、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臺灣等地。
1.生物特征 水上部分高30~100厘米,甚至更高。莖具長匍匐枝。葉基生,呈蓮座狀,寬卵形、寬倒卵形至腎狀圓形,光亮,具弧形脈;葉柄中部膨大,內有多數氣室?;ㄗ仙?,上方一片較大,中部具黃斑。蒴果卵形。鳳眼藍以無性繁殖為主,萌芽期為3—5月,開花期為7—10月,果期為8—11月,12月下旬開始枯萎,腋芽能存活越冬。
2.主要危害 鳳眼藍大量生長會造成河道堵塞、影響航運、阻礙排灌、降低水產品產量;與本地水生植物競爭光、水分、營養(yǎng)和生長空間,破壞本地水生生態(tài)系統(tǒng);鳳眼藍植株大量吸附重金屬等有毒物質,死亡后沉入水底,構成對水質的二次污染。同時,滋生蚊蠅,對人們的健康構成威脅。
3.分布區(qū)域 常生于湖泊、溪流、池塘、水渠、水庫或河道等。
鳳眼藍生長旺季為8—12月,7月開花之前是防控的關鍵時期。根據鳳眼藍生長的不同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及為害程度,結合生物學、生態(tài)學特性,因地制宜,綜合運用農業(yè)、物理、化學和生態(tài)措施,減少鳳眼藍對經濟和環(huán)境的危害。
1.農業(yè)防治 ①水旱輪作。有條件的農田實行水旱輪作,可有效防控鳳眼藍。②曬塘。對于較封閉的池塘生態(tài)環(huán)境,可在夏季或秋季排干塘水曬塘,曬塘時間一般不少于4周。③灌溉攔截。通過水渠給農田灌溉時,在水渠入水口加設過濾網,防止鳳眼藍植株進入農田。
2.物理防治 ①人工打撈。在鳳眼藍點狀、零星發(fā)生區(qū)域,可采用人工打撈的方法進行防除。②機械打撈。在鳳眼藍連片大面積發(fā)生區(qū)域,可采用船只機械打撈進行防治。③物理阻截。可在水域出水口或入水口、河流流速較緩慢河段,設置阻截帶或攔截網,既可集中打撈清除,又可以阻止鳳眼藍隨水流向下游擴散。
3.化學防治 采用化學防治時,應根據鳳眼藍生長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除草劑的持效期等特點,謹慎地選用除草劑和噴施方法。①水稻田。可每畝用草甘膦異丙胺鹽40克兌水30升,或五氟磺草胺5克兌水40升進行均勻噴霧。②溝渠、池塘。每畝可用咪唑乙煙酸50~100克兌水40升,或草甘膦120克兌水30升進行定向莖葉噴霧。禁止在水環(huán)境敏感區(qū)域使用化學藥劑防除。
4.生物防治 當最低氣溫回升到10℃以上時,可在鳳眼藍大面積發(fā)生區(qū)每畝釋放1500~2000頭水葫蘆象甲成蟲進行防治。
人工打撈或機械打撈時,應把水面的殘枝清除干凈。對打撈的鳳眼藍植株,應采取暴曬、深埋、漚肥等無害化方式進行處理,防止植株或殘枝再次生長繁殖擴散。采用化學防治措施時,應在施藥區(qū)設置明顯的警示牌,避免造成人或牲畜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