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云
【關鍵詞】閱讀表達力;價值;實踐缺失
狹義的“閱讀表達力”,指運用語言文字外化閱讀思考過程與結果的能力。不管是學校教育情境下的語文學習,如閱讀學習,還是學習之外的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都存在運用語言文字外化閱讀的需求?!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義教新課標”)雖未用某個特定概念明示閱讀與表達的這層獨特關系,但將多種外顯的運用語言文字的表達行為,作為閱讀的目標、手段和學業(yè)質量成就的關鍵表現(xiàn),充分顯示了培養(yǎng)“閱讀表達力”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但在實踐中,認識上存在盲區(qū),實踐中存在缺失。走出盲區(qū),正確實踐,是學習和落實義教新課標精神的應有之義。
一、培養(yǎng)“閱讀表達力”的多重價值
運用語言文字外化閱讀,必須基于閱讀,依賴于閱讀?!伴喿x表達力”是閱讀力的外化或直觀體現(xiàn),是可視化的閱讀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閱讀力的全部。因此,“閱讀表達力”伴隨閱讀力的提升而提升,但這并不意味著在培養(yǎng)“閱讀表達力”上無須有所作為,畢竟“閱讀表達力”的上位概念是表達力。可視化的閱讀力有別于一般意義上的閱讀力,有意識地培養(yǎng)“閱讀表達力”,具有多重價值。
1.使閱讀思維可視化
思維重于知識。美國教育家波利亞曾說過,教師講什么并不重要,學生想什么比這重要一千倍。學生“想什么”固然重要,“怎么想”也很重要。新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是,既要注重結果,又要注重過程?!霸趺聪搿本褪沁^程。“想”即思維,但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學生的思維往往不可見。思維可視化成為近些年的研究熱點之一。思維可視化的方式有概念圖、模型圖、流程圖等,主要運用系列圖示技術呈現(xiàn)不可視的思維,使用最廣泛的當屬思維導圖。我們在維普中文期刊服務平臺上,以“思維導圖”為關鍵詞進行檢索,自2000年以來發(fā)表的將思維導圖運用于各級各類學校課程教學的文章目錄有18315條,其中2000年僅1條,隨后逐年增加,近5年有12778條。這說明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讓思維可見的重要性,并廣泛地將思維導圖運用于教學實踐。
思維導圖將思維外化或可視化,被譽為最直觀、最明白易懂的語言。運用思維導圖呈現(xiàn)閱讀結果,也是外化閱讀的一種形式,屬于廣義的“閱讀表達力”。因有圖示,思維導圖便于直觀地呈現(xiàn)思維結果以及各要點之間的關系,但在呈現(xiàn)思維過程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沒有圖示、單用語言文字外化閱讀的表達或許不如思維導圖直觀,但可詳細地呈現(xiàn)閱讀思維的路徑、方法和結果,要點和細節(jié)皆具,骨骼和血肉齊備,不僅使閱讀思維的過程與結果得以明晰,也使閱讀思維的品質優(yōu)劣呈現(xiàn)出來,為推動教與學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伴喿x表達力”之所以擁有多重價值,相當程度上源于它將閱讀思維完全可視化。
2.指向閱讀的關鍵能力
核心素養(yǎng)導向是本輪課程改革的最大亮點。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1]。那么,閱讀教學應培養(yǎng)的關鍵能力是什么呢?義教新課標明確指出,“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具有獨立閱讀能力”[2]。據(jù)此,閱讀力就是閱讀領域應重點培養(yǎng)的關鍵能力。我們認為,它包括檢索與復述、了解與轉述、解釋與推論、概括與整合、欣賞與評價、反思與審辨六個要素。[3]與此相應,“閱讀表達力”的要素,則包括表達了解詞句字面意思的能力,表達解釋過程與結果的能力,表達概括過程與結果的能力,表達欣賞評價過程與結果的能力,表達思辨過程與結果的能力等,與閱讀力形成了“鏡像”關系。在培養(yǎng)“閱讀表達力”的過程中,可讓閱讀思維路徑更加清晰、周全,結果更加準確、嚴密,更富有條理性和邏輯性,從而提升閱讀的關鍵能力,而這正是培養(yǎng)“閱讀表達力”的首要和直接目的,是力爭的“主產品”。
近年來,核心素養(yǎng)導向越來越多地體現(xiàn)在高考、中考和小學學業(yè)水平考試中,考試內容指向關鍵能力,語文試卷考查閱讀力的閱讀題權重加大,尤其是小學階段。學生失分較多的是閱讀題,尤其是現(xiàn)代文閱讀,而“得分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對答題內容的陳述和表達不得要領”[4]。因而,在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時代,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表達力”刻不容緩。
此外,閱讀是表達的基礎,閱讀思維力的提升,也促進表達力的提升?!伴喿x表達力”是特殊的表達力,二者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閱讀表達力”的發(fā)展必然推動表達力的發(fā)展。當然,以上是培養(yǎng)“閱讀表達力”的次要和間接目的,是順帶的“副產品”。
3.推動深度學習發(fā)生
培養(yǎng)“閱讀表達力”能有效提升閱讀力,從學的角度看,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推動了學習的真實和有深度的發(fā)生。以語言文字外化閱讀的表達,使閱讀思維可見。學生怎樣思考,思考的結果如何、優(yōu)劣如何,產生不足或出現(xiàn)錯誤的原因為何,教師可以全面把握,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予以引導。
研究表明,同伴學習是影響學業(yè)成績的重要因素。學生個體的閱讀思維路徑和方法難免不盡科學、清晰和周全,閱讀思維的結果也難免不夠全面、嚴密和深刻,與學習伙伴進行交流與分享,通過各自的表達行為將內隱的閱讀行為外化,彼此取長補短,可以有效地拓展思維的廣度,推進思維的深度。此外,交流分享的實踐,又能提高學生的傾聽與表達能力。
須強調的是,運用語言文字外化閱讀、培養(yǎng)“閱讀表達力”,也是在落實義教新課標提倡的“‘教—學—評一體化”[5],為深度學習的發(fā)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義教新課標在學業(yè)質量標準中描述了閱讀學業(yè)成就的關鍵表現(xiàn),僅在第三學段,就運用了諸如“概括、復述、梳理、批注、記錄、評價、提出、分享”等系列動詞,它們所表示的行為都有一定的外在可見性和可測性。教學時,可直接將它們轉換成表示更為可見和可測的表達行為的動詞,將其作為閱讀的教學目標、學習任務和評價標準,融合到閱讀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呈現(xiàn)學習成果時,可以根據(jù)評價標準組織評價并予以反饋,讓學生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不足或問題,從而加以改進。這就是“教—學—評”一體化,也是深度學習。
4.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
實踐性是語文學科的突出特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以下簡稱“2011 年版課標”)倡導的四大理念之一就是“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6];義教新課標則強調“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7],并把“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促進學習方式變革”[8]作為課程理念,將增強實踐性作為學習方式變革的推進器和主要抓手?!皩嵺`”有多個義項,在討論教學的語境中,“實踐”是指實際去做,與“做中學”基本同義。具體到閱讀教學中,看不見的思考,看得見的默讀、朗讀、瀏覽等,以及義教新課標用以描述學業(yè)成就表現(xiàn)的“概括、復述、梳理、批注、記錄、評價、提出、分享”等表達行為,都凸顯了語文學習的實踐性。同時,實踐性與學生的主體性如影隨形,因為實踐的主體是學生,一旦上述表達行為真正發(fā)生,學生便處于課堂中央,成為主人,義教新課標倡導的“促進學習方式變革”也隨之落地。
“閱讀表達力”如同樞紐,緊緊抓住“閱讀表達力”的培養(yǎng),便落實了義教新課標倡導的理念,突出了語文學習的實踐性,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推動了學習的真實發(fā)生,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思維力,整體提升了表達力,發(fā)展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二、培養(yǎng)“閱讀表達力”的隱性經驗
“閱讀表達力”是新提法,關于培養(yǎng)的路徑和顯性經驗自然較少,但運用語言文字外化閱讀在語文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如復述課文、寫讀后感、寫賞析文章等。此外,還有不少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已將“閱讀表達力”的培養(yǎng)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因此,教學實踐中存在著不少關于培養(yǎng)“閱讀表達力”的隱性經驗。
已故小語名師支玉恒先生,早就注意到“閱讀表達力”的培養(yǎng),他雖未提出相關的說法,但他的教學案例中有不少相關的實踐。綜觀支先生的實踐,其做法主要有以下三種路徑。
1.引導學生概括主要內容
在長期以來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把握課文主要內容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在實際教學中,絕大多數(shù)教師只負責發(fā)出指令,沒有提出有效的教學措施,使過程變成過場。支先生很早就意識到要對此進行指導。1989年,他執(zhí)教《第一場雪》時,伴隨教學過程,逐步幫助學生完成段落大意的擬寫,學完全文后,黑板上出現(xiàn)了一首震撼全場的短詩:“驟然寒風冽,雪寂山村夜。江山粉玉積,豐年即時雪?!边@不是一般意義的讀中悟法、遷移仿寫的讀寫結合,是師生共同對課文內容的再創(chuàng)作,是對閱讀成果特殊的外化。2000 年前后,支先生執(zhí)教《曼谷的小象》時,他先板書課文內容要點,再下達簡單串講課文內容的指令。與一般教師不同的是,他還點撥了串講的先后順序:地方—時間—主人公阿玲—小象—阿玲指揮小象拉汽車—阿玲指揮小象洗車。教師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學生就能簡明扼要又完整有序地概括主要內容。
2.融合閱讀思考與表達
支先生注意把內隱的閱讀思考與外化閱讀的語言表達融合起來,并貫穿教學的全過程。表面上看,只是為學生提供了表達閱讀成果的支架,實則是把閱讀思維的路徑和方法融入其中,讓學生用富有邏輯性、條理性的語言表達出來,促進閱讀思維走向深入。
例如,執(zhí)教《釣魚的啟示》時,支先生向學生提出“概括父親是怎樣的一個人”的要求:“一邊讀一邊勾畫重要詞句,結合語句進行思考和概括。”學生思考后,支先生讓學生交流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并對“怎么說”進行引導:“先用一個句子概括說明父親是怎樣的人;接著談你所依據(jù)的課文語句,把它讀出來;然后就這些語句談談你的體會。”這看似僅僅是在指明語言表達的思路,其實一定程度上也是閱讀思考的路徑。學生分享過程中,支先生予以即時評價。有位學生發(fā)言后,支先生對其中談體會部分的評價是:“他先從正面談父親嚴格要求的幾個原因,接著從反面談假如父親對自己要求不嚴格的后果。把正反兩方面結合起來談,就是會說話?!边@既是在指導學生進行語言表達,同時也是在引導學生運用正反對比的閱讀思維。最后,支先生又讓學生讀課文倒數(shù)第二自然段,將課文說的道理充實到自己談的內容中去。這看起來還是指導表達,實際上也是指導閱讀。因為結合課文所敘述的事理解作者所說的道理,本來就是常見的閱讀方法。
3.提供表達思維結果的支架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認真思考并有了一定成果,但這不等于能清楚地表達出來。支先生常常有針對性地提供一定的表達思路,幫助學生清楚完整、富有條理或者有理有據(jù)地將思考結果表達出來。如執(zhí)教《草船借箭》時,支先生讓學生潛心讀文,從中發(fā)現(xiàn)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學生默讀思考后,他讓學生用先總后分的結構組織自己的語言,面對全班同學發(fā)言。在他的引導下,學生的發(fā)言條理清晰,富有邏輯。又如,支先生執(zhí)教《再見了,親人》時,先問誰能被稱為親人,然后提出“朝鮮人民與志愿軍戰(zhàn)士沒有血緣關系,不能稱為親人”,并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理由反駁這一觀點。學生發(fā)言時,支先生進一步要求學生運用文中的反問句來質問老師,以加強反駁的力量。
上述種種做法,現(xiàn)在看來,有些或許未必令人驚艷,但放在當時是極具創(chuàng)造性的。不少做法已被很多教師效仿,如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近幾年得到了重視和強化,做法也日益成熟,這固然與統(tǒng)編語文教材將其編進教材有關,但與支先生等前輩開創(chuàng)性的引領也分不開。有些做法,特別是融合閱讀思考與表達,即使是放在當下也讓人耳目一新。在可見的各種教學案例中,支先生的做法也屬罕見,總體上屬于尚未被提煉和總結的隱性經驗,如果加以挖掘并發(fā)展,對教師教學具有很大的啟發(fā)和借鑒意義。
三、培養(yǎng)“閱讀表達力”的實踐缺失
在培養(yǎng)“閱讀表達力”方面,因認識上存在盲區(qū),已有的實踐經驗有限,我們認為,有必要對已有教學實踐進行一番審視,發(fā)現(xiàn)不足和問題,以避免走彎路。
1.教師指導缺位
我國傳統(tǒng)的語文閱讀課,多采用教師一講到底的講授法,以及教師講解與學生默讀、朗讀等活動相結合的講讀法。這種情況下,學生幾乎不需要運用語言文字外化閱讀。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談話法開始進入課堂,逐漸取得“統(tǒng)治”地位,特別是在小學階段。談話法其實就是問答法,即教師提問學生作答。數(shù)十年來盡管課堂改革不斷推進,但談話法的地位不曾動搖。以下是新近發(fā)表于某期刊的《鳥的天堂》教學實錄片段[9]:
教師先問:“讀這段話時,你們看到了怎樣的景象?”兩位學生做出自己的回答后,教師僅以“真好”做出評價,再問:“你們聽到了什么?”三位學生做出回答后,教師僅以“我們再來讀讀這段話,一定會讀得更好”做結。
這就是以談話法為主導的課堂樣態(tài):師問生答,你來我往。新世紀課改后,課堂樣態(tài)有所變化,穿插了生生交流互動。以談話法為主的閱讀課,其顯著特點是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但對于如何表達,教師從不或很少給予指點。有經驗的教師面對學生的答問,會進行適當處理,對學生答問內容的不足或出現(xiàn)的問題給予點撥指導,但對如何表達則基本不進行引導,放任其“自由表達”。以表達外化閱讀指導的缺席,是小學閱讀教學的常態(tài)。
2.表達訓練偏離關鍵能力
當下的閱讀課已有意識地開展表達訓練,如課堂小練筆。以2011 年版課標的頒布為標志,課堂小練筆似乎成為閱讀課的“標配”,凡讀必寫。課堂小練筆有兩種類型:其一,讀中悟法,外向遷移,即遷移運用課文的句式、段式、寫作方法等。如教學《海底世界》第四自然段時,引導學生領悟并運用“圍繞中心句從不同方面寫”的方法,以“水塘的荷花真美啊”為中心句,圍繞荷花和荷葉寫一段話。其二,仿照形式,兼顧內容。如教學《秋天的雨》時,緊緊抓住課文重點句,先朗讀,然后在沒有引導學生思考體驗和領悟蘊含的情感的情況下,便提取出句式讓學生仿寫。
上述練筆中,第一種,表達的內容與課文內容沒有任何聯(lián)系,與閱讀思維無關;第二種,寫的內容似乎與課文內容有關,但重語言格式,輕思維點撥,對于深化閱讀思維意義不大。學生都在練習表達,教師試圖通過讀寫聯(lián)動達到培養(yǎng)表達力的目的,但此表達非運用語言文字外化閱讀的表達,偏離了閱讀課應培養(yǎng)的關鍵能力。
3.非有意識行動
教學實踐中雖然存在若干培養(yǎng)“閱讀表達力”的行動,但往往是自發(fā)的、隨意的。這些教學行動是在對運用語言文字外化閱讀和“閱讀表達力”缺乏足夠認識的情況下實施的,其隱性經驗固然寶貴,但并非基于理性認識和有意識的實踐,因此,有缺憾也就在所難免。
以語言文字外化閱讀,往往既要表達思維結果,又要表達思維過程,一般來說,后者更為重要,但已有隱性經驗中的做法,很少能體現(xiàn)這一點或滿足這一要求。外顯的“閱讀表達力”是內隱的閱讀力的“鏡像”,其要素與閱讀力要素構成對應的關系,必須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加以培養(yǎng),才能達到全面提升閱讀力的目的。自發(fā)、無意識的“閱讀表達力”訓練,往往沒有規(guī)劃,未能形成系統(tǒng),也就無法全面地加以培養(yǎng),對于提升閱讀力,其局限性不言而喻。
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這是認識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在研讀義教新課標的熱潮中,認識“閱讀表達力”,并對教學實踐中已有的隱性經驗加以挖掘和審視,才能讓“閱讀表達力”的培養(yǎng)從自發(fā)走向自覺,從感性走向理性,從碎片化走向系統(tǒng)化,從而切實提升閱讀的關鍵能力——閱讀力,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