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曉
冬日的大山,在繁花與青綠褪去后更顯寂寥。到了臘月,與神農(nóng)架僅一山之隔,住在溪溝河畔和高山峽谷,與滿山的獼猴、野豬和黑熊為鄰的興山縣白竹村殺年豬聲起,靜寂的小山村又開始熱鬧起來。
家住半山腰的牟宗軍家,在全村是第一個殺年豬的。老牟是村干部,我是駐村幫扶干部。那個周末的大清早,老牟打電話讓我們?nèi)ニ页阅曦i飯。印象之中小時候農(nóng)村一般在快過年前才殺年豬。剛進十二月,怎么就殺豬了?聽出來我的疑問,老牟忙著解釋:“家里的玉米都吃完了,再不殺會掉膘!”
這才想起來村里124 戶人家,66 戶常住戶大都喂有一到兩頭年豬,最多的有十幾頭。這里四處高山,沒有水田,家家戶戶在山坡種玉米、紅薯和南瓜,用來喂豬喂雞喂羊。許多農(nóng)家玉米不足的,還要專門從外面購買。
記得去年我剛駐村,在村集體食堂吃飯,滿口的油脂肉香就讓我突然找到了遙遠的記憶。糧食長成的豬肉,時間沉淀的脂肪,讓消失很久的肉香味又回來了。
聽老牟說剛剛已經(jīng)殺了一頭豬,還有一頭豬馬上也要殺,我央求他等等我。在農(nóng)村看殺年豬,這還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我趕緊離開位于峽谷底的駐村工作隊駐地,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把自己的身體傾斜50°向上攀行。
半個小時后,一幕熟悉的場景又浮現(xiàn)眼前。老牟家門前的樹林邊,一口大鍋熱水沸騰,梯子上掛著還冒出熱氣的半邊豬,六七個幫忙的村民有的在分解豬肉,有的在清洗豬內(nèi)臟,有的拿燃氣火槍在燒沒刮干凈的豬毛,而老牟則開心地提著被割好的五花肉走向房屋。
門前修豬圈,肥水不流外人田。大約一個多小時,收拾好第一頭豬后,大家又走向了田邊的豬圈。真是人怕出名豬怕壯啊,屠宰場的豬,任人宰割。那頭有些孤單的大肥豬,可能意識到自己的結(jié)局,蜷縮在離門稍遠的一個角落。一根長繩很快套住了豬頭,在一陣陣叫人揪心的嗷叫下,豬被眾人按在了門板上。養(yǎng)在豬圈的豬少不了挨一刀,我轉(zhuǎn)身離開了現(xiàn)場,少了一些小時候在殺豬現(xiàn)場的那種興奮,多了一些莫名的悵惘。
當我再次來到現(xiàn)場時,大肥豬已被大木盆的開水泡著,一動不動,真是死豬不怕開水燙。然后照樣開膛,搜腸刮肚。看到老牟家堆滿一地的豬肉,想到了七八十年代,一家人只有在過年前,才能拿著一點兒肉票和錢去十里外的鎮(zhèn)上買上幾斤肉,也憶起了家里第一次殺年豬時,從未見過這么多肉的孩子們的一陣歡呼。
進入臘月后,村里人家趕著趟殺年豬,有時一天好幾戶。村里留守老人居多,大家都是相互邀約幫襯,熱情的主人會用現(xiàn)殺的土豬肉、自釀的苞谷酒招待。
這些用玉米、紅薯喂養(yǎng)了近一年,或一年多的純糧食豬肉被農(nóng)戶腌漬好后,掛在屋梁上,再在地上燒起木材,他們管這叫炕肉;然后用鄉(xiāng)下的土法,做成一道道美味佳肴,如渣椒和干豆絲炒肉,砂鍋燉臘排骨,燉五花肉塊,讓我找到了小時候農(nóng)村的味道。
我曾問過一些農(nóng)戶,他們幾乎異口同聲:“自家人要吃的,還是糧食喂養(yǎng)的好吃放心。”像老牟家每年初養(yǎng)兩頭豬,過年前長到三百多斤后殺掉,家里留一頭,在外地工作的兩個孩子分一頭。一次走訪脫貧戶胡明國,老胡正在將炕好的豬肉,自制的香腸打成兩個大包,準備快遞給遠在廣州和長沙工作的兩個孩子。
養(yǎng)豬是一個很費勁的活,白竹村養(yǎng)豬的主料是玉米,然后就是紅薯和南瓜,有時村民們也去山地割些青草和紅薯藤,然后把一袋袋玉米打碎,混在一起煮熟,每天早晚兩次。有的農(nóng)戶住在峽谷,豬圈建在山上,六七十歲的老人還得提著木桶上山下山。
在白竹村,不管生豬市場價格如何變動,他們依然堅持用糧食喂豬。蘇軾的《豬肉頌》寫道: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興山縣的糧食豬今年也一樣,品質(zhì)上乘,而價格低廉。在入戶走訪中,村民們告訴我,今年的豬肉市場行情不好,喂豬賺不到什么錢。
他們紛紛給我算起了賬,年初買一頭15 公斤左右的豬仔,每公斤大約需要20 元至30 元,一頭豬仔的費用為300 元至500元。每頭豬一年長到300 斤以上,要吃掉800 斤至1300 斤玉米。當?shù)赜衩椎氖袌鰞r為每斤1.75 元,光糧食的成本就為1400 元至2275 元。這還不包括豬食中還要摻雜一些紅薯、南瓜的成本,也不算人工成本。從購買豬仔到喂養(yǎng)的糧食,一頭豬最簡易的養(yǎng)殖成本在1700 元至2775 元之間。而去年底的生豬收購價格在7 元至8 元之間,按每頭豬毛重300 斤計算,一頭豬毛收入為2100 元至2400 元。豬吃的玉米越多,利潤就越薄,還可能虧損。
大多數(shù)農(nóng)戶養(yǎng)豬,主要是作為自家的年豬,或者是為親戚熟人代養(yǎng),也就不太關心市場和價格變化。不少農(nóng)戶養(yǎng)兩頭以上,多是為了攤薄一下時間與養(yǎng)殖成本,畢竟一頭幾頭都是一樣養(yǎng)。而對那些養(yǎng)了幾十頭豬的,對市場與價格就敏感得多。
作為一名從大城市到大山的駐村工作隊員,一直沒弄明白:為什么以喂養(yǎng)糧食為主,生長在一年左右,品質(zhì)那么好的糧食豬,與喂養(yǎng)飼料、生長周期只有四到五個月的飼料豬,會是同一個收購價格?為什么在城市的超市,又能夠把豬肉分類成土豬肉和一般豬肉,價格還相差那么大?為什么城里人拿著錢難以買到大山里真正生態(tài)的產(chǎn)品?
村里農(nóng)戶零星喂養(yǎng)的豬,就像廟里的豬頭一一有主。還沒開殺,就被農(nóng)戶自己安排,被城里的熟人訂購了。年前,趁當下豬肉便宜,我們還聯(lián)系黃糧鎮(zhèn)后山村的一位朋友,按照每斤毛重8 元的價格,為村集體食堂購買了一頭500 多斤、長了一年零六個月的肥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