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茜,張敏
1.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廣東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廣東 佛山 528000
2. 廣東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腎病風濕科,廣東 佛山 528000
蛋白尿是慢性腎炎綜合征常見的臨床癥狀之一,容易導致雙下肢水腫,長期蛋白尿還會加速腎小球硬化、腎間質(zhì)纖維化及腎小管萎縮,加重腎功能損害,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及健康[1]。臨床多選擇激素、免疫抑制劑等進行對癥治療,但治療效果不佳,并發(fā)癥多,且容易復發(fā)。
張敏教授是廣東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腎病風濕科主任,醫(yī)學博士,佛山市杰出青年醫(yī)學人才,南海區(qū)名醫(yī)工程學科帶頭人,師從首批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杜雨茂教授。張教授在治療以蛋白尿為主的慢性腎炎綜合征中積累了大量臨床經(jīng)驗,尤擅長治療各種慢性腎臟病、頑固性蛋白尿。筆者有幸跟師學習,茲將張教授從瘀論治慢性腎炎綜合征蛋白尿的臨床經(jīng)驗總結如下。
中醫(yī)將慢性腎炎綜合征蛋白尿歸屬于水腫、腰痛、虛勞、尿濁等范疇,認為蛋白尿病因為風濕熱邪侵襲人體,傷及肺脾腎等臟所致[2]。張教授認為蛋白尿是精微物質(zhì)外排所形成,蛋白質(zhì)是構成人體主要成分的精微物質(zhì),認為脾腎虧虛是蛋白尿的基本病機。當脾氣不足,升清泌濁功能減弱,不能上輸于肺,土不生金;肺氣虛,肺不能正常宣降,精微物質(zhì)直入膀胱形成尿濁?!端貑枴吩唬骸澳I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蹦I為封藏之本,主固攝,當腎氣虧虛,固攝失司,封藏失責,以致精微物質(zhì)外泄從小便出形成蛋白尿。另外,人體依賴氣血運行,氣為血之帥,血隨氣行,脾腎虧虛,運化失職,而致血液運行不暢,血止積聚而成瘀,瘀血阻塞脈道,氣血運行通暢受阻,瘀阻腎絡,精微物質(zhì)外泄而形成蛋白尿;當瘀血阻絡,還會進一步影響腎臟水液代謝及開合功能,使水腫現(xiàn)象進一步加重。張教授根據(jù)蛋白尿外漏致水腫的過程,將蛋白尿的病機演變過程分為早中晚3 個階段。張教授認為脾腎虧虛是蛋白尿的基本病機,脾腎虧虛日久,運化無權,不能封藏固攝,氣血不循常道,腎絡瘀阻,致使精微物質(zhì)外泄形成蛋白尿,認為瘀是蛋白尿形成的致病因素,“虛、濕、熱”是致瘀的病理因素,提倡從瘀論治蛋白尿。
2.1 因虛致瘀張教授提出早期脾腎虧虛不能固攝精微物質(zhì),久虛氣血停滯成瘀,阻礙腎絡,使其外泄形成蛋白尿,出現(xiàn)輕度水腫。強調(diào)早期應著眼于“虛”,久病因虛致瘀,氣虛則無力推動血行,氣虛致瘀,正如周學海云:“氣虛推血不足,必有瘀血?!碑敋馓摬荒芄虜z,脈道失血,必有瘀血;氣虛則運血無力,陽虛則脈道失于溫通,陰虛則脈道失于柔潤,均可引起血液運行澀滯?!夺t(yī)林改錯》曰:“人體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而血液無氣推動,必停留而瘀”。
2.2 因濕致瘀中醫(yī)認為脾喜燥惡濕,脾虛日久,濕邪易侵犯人體致病。張教授強調(diào)中期脾虛日久,脾胃運化失常,水濕滯留;濕性重濁黏滯,濕性易趨下,擾亂腎所,使精微物質(zhì)外溢成尿濁,多見中度水腫。張教授認為中期應著眼“濕”。《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濕腫滿,皆屬于脾”。濕邪易致氣機失調(diào),妨礙津液輸布;濕性重濁黏滯,阻滯脈絡,形成瘀血,迫使精微外漏,蛋白隨尿從小便漏出形成蛋白尿。另外,濕為陰邪,濕性趨下,可直下擾亂腎所,使腎封藏失司,精微下泄變成蛋白尿從小便出。
2.3 熱濁致瘀張教授強調(diào)晚期著眼于“熱”。認為濕郁久則易化熱,脾腎虧虛日久,脾虛濕勝,濕濁日久化熱。熱為陽邪,可煎濁血成瘀,瘀血阻滯腎絡,灼傷腎絡形成尿血和蛋白尿,使蛋白質(zhì)精微物質(zhì)外漏出現(xiàn)重度水腫?!夺t(yī)林改錯》中提到“血受熱則煎熬成塊”,認為熱血互結形成瘀血塊,使血液黏稠,阻礙腎絡運行,致腎失封藏,精微外泄。張教授強調(diào)腎藏元陰,腎為水臟,熱傷陰血,熱灼傷腎臟,血熱互結,瘀血阻腎,使腎失封藏,精微下注形成蛋白尿。
2.4 腎絡瘀阻絡脈是經(jīng)脈的細小分支,其成網(wǎng)狀結構遍及全身組織,具有聯(lián)絡表里、輸布氣血津液、濡養(yǎng)四肢百骸的功能,其具備保證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特性,又具有易滯留特征。當外感風寒濕熱使病邪侵入腎絡,損傷腎絡,造成腎絡運行受阻,氣血瘀滯,使腎主氣化、封藏功能減弱。由于蒸化水液、泌濁分清的功能下降,造成升降失常,當升者不能升,當降者不能下,致部分精微物質(zhì)不能順利輸布,直入膀胱,隨尿液排泄,從而產(chǎn)生了蛋白尿現(xiàn)象[3]。另外,脾腎虧虛日久,虛、濕、熱煎濁致瘀,直下腎絡,外溢形成蛋白尿。
3.1 早期補腎健脾、益氣活血慢性腎炎綜合征蛋白尿早期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浮腫,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膩,脈沉澀。張教授認為蛋白尿早期,可由先天稟賦薄弱,腎氣虧虛,膀胱開闔不利,氣化失常發(fā)為浮腫;或因勞倦久病,脾腎虧虛,氣血生化不足,后天脾胃不能濡養(yǎng),出現(xiàn)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舌淡苔白;久虛氣血不運,易成瘀,故見脈沉澀。張教授認為早期治法以補腎健脾、益氣活血為大法,臨床常運用自擬消蛋白方加減治療。處方:黃芪、玉米須各30 g,芡實20 g,積雪草、金櫻子、白術、石韋、廣東土牛膝、生地黃各15 g,茜草10 g。張教授常選用大量黃芪、白術以大補元氣、健脾補腎、固本培元。我國歷代中醫(yī)皆喜用黃芪治療腎性疾病[4]。臨床應用時常取大量黃芪,通常以30~120 g 為主,認為黃芪性補,走而不守,內(nèi)外皆達活血通絡,白術性散,相須為用,二者配伍起到加強補氣健脾、固攝精液,使精微物質(zhì)不外泄的功效。張教授喜歡選用金櫻子和芡實治療,認為二者均可入脾腎兩經(jīng),二藥協(xié)同,共奏健脾固腎攝精之功,以攝精微,補脾益腎。張教授認為脾腎虧虛,氣不化水,水液代謝障礙,易使?jié)裥佰諟?,日久化熱,濕熱相合,使病情快速發(fā)展。所謂上工治未病,故常選廣東土牛膝、積雪草為常用對藥,二者可達清熱利濕活血之用。石韋、玉米須利尿消腫,生地黃滋陰補腎。茜草苦寒,善走血分,取之止血不留瘀、活血不動血之功。若蛋白尿量多且頑固者,則加入菟絲子。菟絲子味甘性溫能溫補腎陽,味辛能益腎氣,補而不峻,溫而不燥,具有固澀腎精之功效,并可固血海,其通過固攝腎精作用起到減少蛋白尿外溢的作用。
3.2 中期祛風除濕、活血化瘀張教授認為蛋白尿中期是在脾腎虧虛基礎上又感受內(nèi)外濕邪氣,水濕內(nèi)浸,困阻脾陽。腎主水,水液的運化有賴于腎陽的蒸化,脾胃失其升清降濁之功,腎失蒸化發(fā)為蛋白尿。同時,蛋白丟失過多,易使水液停留在肌膚,濕邪愈久凝聚蘊結出現(xiàn)水腫。臨床見中度水腫,下肢明顯,按之沒指,小便短少,身體困重,胸悶,納呆,苔白膩,脈沉緩澀。張教授提出此階段治療重點在于祛濕,以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法治療。張教授在自擬消蛋白方基礎上常用防風、雞血藤等祛風除濕藥治療,強調(diào)治濕需注意風藥的運用,認為風藥不僅可祛外風、平內(nèi)風,調(diào)理臟腑氣機,發(fā)揮勝濕利水、活血化瘀作用,還可升陽健脾、燥濕升腎間濕氣,使?jié)裥暗靡陨v氣化,使?jié)褡弑矶?,達到驅(qū)除脾腎之濕,消退水腫的目的。張教授認為當濕重時,借風藥可以驅(qū)除濕邪,可防止?jié)裥熬枚?,病情加重。張教授認為在中期祛風勝濕的同時需要重視活血化瘀,當濕不化則成濁,濁則一定程度上更滯著,使?jié)駶崛站帽爻绅?,因此在中期還需加大活血化瘀力度,此期常選旱蓮草、益母草、魚腥草、三七等藥。旱蓮草補腎、涼血止血,三七活血化瘀,具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傷正的特點,益母草具有活血行血、利尿消腫作用。
3.3 晚期化瘀消癥、清熱通絡張教授認為蛋白尿晚期以“熱”為重點,可見遍體浮腫,皮膚繃急光亮,胸脘痞悶,煩熱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舌有瘀斑,脈澀。張教授認為晚期主要由中期沒有勝濕進而發(fā)展到病情加重,濕遏郁熱,熱蒸濕動,熱灼血瘀。張教授認為此期單用清熱藥已經(jīng)無法達到清熱化瘀之功,依據(jù)臨床經(jīng)驗,依舊在消蛋白方基礎上加減治療。張教授認為由于此病深入腎絡,熱濁成瘀,又因腎絡阻滯不通,故單用植物藥無法見效,臨床上常采用蟲類藥以加大祛瘀力度。中醫(yī)認為蟲類藥善于走竄入絡,內(nèi)潛入細微之處,可直達病所,祛瘀生新力強,而且在通絡祛邪方面較植物藥更具有優(yōu)勢,為活血化瘀通絡之佳品。清代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yī)案》中指出“借蟲蟻搜剔以攻通邪結”,并認為“每取蟲蟻迅速飛走諸靈,俾飛者升,走者降,血無疑著,氣可宣通”。蟲類藥味辛行散,走竄之力強,可游走通絡搜風,減少蛋白尿漏出。故張教授臨床上一般針對患者病癥選用蟲類藥物,常喜用全蝎、蜈蚣、白僵蠶、蟬蛻、地龍等蟲類藥同時聯(lián)合牡丹皮、生地黃等以起到化瘀消癥、清熱通絡的功效。
李某,女,49 歲,2022 年11 月4 日初診。主訴:發(fā)現(xiàn)泡沫尿1 年余,曾于佛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行腎穿刺,病理診斷為中度系膜增生型免疫球蛋白(IgA)腎病,予西藥激素、免疫抑制劑等治療1 年后未見好轉(zhuǎn)?,F(xiàn)刻下癥見:面色暗淡,神疲乏力,腰膝酸軟,雙下肢重度浮腫,不欲食,睡眠差,大便溏,每天2 次,小便中多泡沫,舌質(zhì)暗有瘀斑,苔白滑, 脈沉細澀。 尿常規(guī)見: 尿蛋白(PRO)(+++),尿潛血(+++),白細胞26 個/μL,尿微量白蛋白981.00 mg/L(正常值<25 mg/L),24 h 尿蛋白定量2 700 mg。血清蛋白電泳:白蛋白59.6%。尿紅細胞位相:畸形30 000 個/mL,正形3 000 個/mL。血清尿酸:490 μmol/L。西醫(yī)診斷:慢性腎炎綜合征。中醫(yī)診斷:尿濁,辨證為脾腎虧虛兼濕熱瘀阻證。治宜健脾固腎、化瘀消癥、清熱利濕。處方:黃芪、金櫻子、積雪草、玉米須各30 g,芡實20 g,白術、益母草、石韋、廣東土牛膝、生地黃、三七、女貞子、干魚腥草(后下)各15 g,防風、白僵蠶、當歸各10 g,全蝎5 g。14 劑,每天1 劑,水煎2 次,分早晚溫服。
2022 年12 月1 日二診:患者面色有改善,仍偶有腰痛乏力,雙下肢輕度水腫,納少,小便清長,大便調(diào),睡眠差,舌淡胖,苔薄,脈沉。查尿常規(guī):PRO(+),尿潛血(+),白細胞12 個/μL;尿微量白蛋白200.3 mg/L(正常值<25 mg/L)。處方:黃芪100 g,白術、玉米須、合歡皮、茯神各30 g,芡實20 g,金櫻子、積雪草、石韋、廣東土牛膝、生地黃、干魚腥草(后下)、防風、白僵蠶各15 g,茜草10 g。14 劑,每天1 劑,水煎2 次,分早晚溫服,后患者長期門診治療,復查尿蛋白和尿潛血均是弱陽性,囑咐患者定期復查。
按:患者一診面色暗淡,神疲乏力,腰膝酸軟,雙下肢輕度浮腫,不欲食,睡眠差,大便溏,舌質(zhì)暗有瘀斑,苔白滑,脈沉細澀,為脾腎虧虛晚期,因虛、濕、熱三氣雜合致腎絡瘀阻?;颊叩鞍啄蛉站闷馓撊?,運化無權,水谷不化,故見納少、便溏;氣虛無力推動,則神疲乏力;脾虛運化水液失職,水濕內(nèi)停,濕聚肌膚,則可見肢體重度浮腫;脾虛日久累及腎臟,腎氣虛,不能濡養(yǎng)骨髓,故腰膝酸軟;脾腎虧虛日久,運化失職,分清泌濁功能下降,而致血液運行不暢,血液停積而成瘀;瘀血阻滯脈道,或脾虛日久,聚濕阻塞脈絡,氣血運行受阻,可見舌質(zhì)暗有瘀斑,苔白滑,脈沉細澀。張教授從瘀著手,以補益脾腎為主,兼搜風剔絡活血化瘀為輔,以自擬消蛋白方加減,直達病所。方中黃芪、白術、芡實、金櫻子、玉米須健脾固腎、利水消腫,防風、白僵蠶、全蝎搜風剔絡、化瘀消癥,石韋、生地黃、三七涼血活血,女貞子補腎固精、填補腎元,脾虛日久濕邪留戀,故用干魚腥草、益母草、廣東土牛膝、積雪草清熱利濕、活血化瘀,當歸補血。二診患者面色萎黃,偶有腰痛乏力,雙下肢輕度浮腫,納少,小便清長,大便調(diào),睡眠差,可見“瘀”像得以清除,脾腎虧虛有改善,睡眠仍差,考慮患者為絕經(jīng)前期女性,加上久病思慮過度,脾腎虧虛日久,一時難以恢復,故二診在上方基礎加強健脾補腎力量,加大黃芪量至100 g,白術30 g,減少蟲類藥,同時加用茯神、合歡皮疏肝解郁、寧心安神。二診基本痊愈,體現(xiàn)張教授從瘀論治貫穿整個時期的思想,隨機應變。
綜上所述,張教授認為慢性腎炎綜合征蛋白尿以脾腎虧虛為本,瘀是蛋白尿形成的致病因素,從致病因素著手,依據(jù)病情變化,抓住“虛、濕、熱”致病因素特點,采用分期論治。張教授強調(diào)各期雖各有側(cè)重,但又互相影響,臨床上在自擬蛋白方基礎上選藥加減,既重視健脾補腎,善用風藥勝濕,又巧用活血化瘀藥,活用蟲類藥,合理運用于疾病不同階段,最后達到事半功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