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云 姜林娣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風濕免疫科 上海 200032)
大動脈炎(Takayasu arteritis,TAK)是一種免疫介導的慢性非特異性、肉芽腫性、炎癥性疾病,好發(fā)于亞洲年輕女性。TAK 多見于亞洲國家,年發(fā)病率為2.03 例/百萬人(95%CI:1.17~3.24),患病率為(3.3~40)例/百萬人,高于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風濕免疫科團隊基于上海地區(qū)38 家二/三級醫(yī)院數據統(tǒng)計發(fā)現:上海地區(qū)本地居民2011—2020 年的成人TAK 年平均發(fā)病率為1.33 例/百萬人(95%CI:0.89~3.21),時點患病率為11.72 例/百萬人(95%CI:7.23~19.48),TAK 患者的平均年齡為(46±15)歲,其中16~34 歲人群的發(fā)病率[1.71(0.72~3.74)例/百萬人]和患病率[17.74(6.33~19.50)例/百萬人]最高。文獻[1]報道法國隊列TAK 平均診斷年齡為36 歲,平均隨訪6.1 年,病死率為5%,死亡平均年齡為38 歲,最常見死亡原因包括腸系膜缺血和主動脈瘤破裂;韓國的一項大型流行病學研究[2]報道TAK 平均年死亡率為0.2 例/百萬人,心血管疾病是最常見的死亡原因,生存率明顯低于健康人群。
TAK 具有起病早、病程長、致殘率高、疾病負擔重的特點,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因此,對TAK 進行規(guī)范化診治和全程化慢病管理十分重要,但是國內外尚無相關指南或專家共識。為了規(guī)范診治流程,為患者實施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風濕免疫科姜林娣教授牽頭發(fā)起制定了《中國大動脈炎全病程多學科慢病管理專家共識》[3],并于2023 年8 月18 日線上發(fā)布。為方便風濕免疫科及相關學科臨床醫(yī)師理解并應用該共識的精髓,現對該共識進行解讀。
共識強調了早期識別TAK 的重要性TAK 起病隱匿,臨床表現具有較高異質性,可表現為發(fā)熱、體重下降、疲勞、肌痛、關節(jié)痛等非特異性全身癥狀;也可因受累血管的炎癥或狹窄引起相應部位的疼痛與器官缺血表現,包括頸痛、胸痛、腹痛、頭暈、黑矇、肢體跛行、高血壓等;少部分患者無癥狀,僅在檢查時發(fā)現高血壓、頸動脈增厚、無脈等;另有部分患者起病急,表現為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視力障礙、高血壓急癥、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破裂等。因此,較高的異質性給早期診斷帶來了困難,常導致誤診或漏診。而活動期TAK 經過積極、有效的治療通??梢阅孓D,但若不能及時診斷和治療,疾病將進入慢性化,逐漸進展而導致不可逆和重度血管損害,最終出現嚴重并發(fā)癥,如高血壓、心功能不全、腦梗死等。因此,本共識基于國內大型研究中初次就診時常見癥狀、體征,提出了早期篩查的高危人群,尤其是年輕女性伴血壓異常、脈搏減弱或無脈、頸部血管雜音等,并反復強調早期識別和篩查的重要性。
共識提出了TAK 正確診斷與全面評估流程既往臨床使用最廣泛的TAK 診斷標準是1990 年ACR 分類標準[4],2022 年ACR/EULAR 基于國際多中心DCVAS 隊列制定了TAK 新的分類標準[5]。近年國內學者對這兩個分類標準的診斷效能進行了比較,發(fā)現2022 年ACR/EULAR 分類標準在靈敏度、特異度、AUC 等各方面均要優(yōu)于1990 年ACR分類標準[6]。因此,本共識首次提出在影像學明確大、中血管炎且除外先天性和繼發(fā)性大中血管病變的前提下,推薦采用2022 年ACR/EULAR 分類標準診斷TAK。
共識首次提出了要對TAK 進行全面評估,評估內容包括疾病活動性、血管損傷及血管損傷相關重要臟器功能和結構、疾病嚴重性、合并癥以及生命質量。全面評估有助于評估疾病的活動性、嚴重程度、確定血管炎治療方案、多學科協同診治、維護臟器功能及預測預后,指導患者日?;顒雍涂祻椭委煛<膊』顒佣仍u估建議采用Kerr 評分[7],并強調急性時相反應物不能單獨評估疾病活動性,需要結合臨床表現、影像學特點、排查有無感染腫瘤等進行綜合評估。
本共識提出了要對血管損傷引起的相關臟器功能和結構進行評估。除了既往兩部共識關注的“腦、心、腎”三大臟器外,還提出了要對其他重要臟器如眼、肺、四肢等進行評估。因為TAK 累及不同部位血管時會引起相應臟器缺血和功能損害,如累及主動脈弓及弓上分支時,會導致顱腦、五官、上肢等臟器缺血和功能損害;累及腹主動脈及分支時,會導致腹腔臟器、下肢缺血和功能損害。因此,本共識建議根據臨床表現及受累血管部位、嚴重程度進行重要臟器的功能和結構評估。共識從流行病學、病因及發(fā)病機制、臨床高危表現、功能和結構評估方法對各臟器進行了系統(tǒng)闡述,以期為早期識別、精準評估、內外科系統(tǒng)治療奠定基礎,最終改善患者預后。
近年來,隨著醫(y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對TAK 認識的逐步深入,TAK 患者的生命質量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研究表明,TAK 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顯著下降,與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和強直性脊柱炎相似[8]。因此,要對TAK 生命質量進行評估,而目前缺乏專用量表。本共識建議采用普適性量表-健康調查簡表(SF-36)、慢性病治療功能評估-疲勞量表(FACIT-F)等進行評估。
共識強調了影像學在評估血管損傷中的地位TAK 是一種以外膜起病并向內膜逐漸進展的血管炎癥性疾病,而不同解剖部位(如管壁、管周、管腔)的炎癥會導致不同類型的病變(如狹窄、擴張、血栓等),進而引起血流動力學的改變,最終導致供血臟器功能和結構改變?;趯<乙庖?,本共識首次提出了血管損傷評估的理念、內容與方法。
本共識建議,影像學仍然是評估血管損傷的主要方法。超聲、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多排CT 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和PET/CT 等均可用于診斷和隨訪評估[9-12]。但不同方法各有優(yōu)缺點,不能相互取代。超聲評估頸動脈等淺表動脈具有無創(chuàng)、無輻射、方便快捷等優(yōu)勢,推薦其作為TAK 篩查的首選檢查方法,由于其可重復檢查,也適合TAK 隨訪和治療評估,強調了超聲在篩查、隨訪、療效評估中的地位。但超聲對深部動脈和有氣體干擾的動脈評估價值有限,因此,對可疑患者還要結合其他影像學方法進一步檢查。
本共識還詳細闡述了超聲、CTA、PET/CT、MRA 等的優(yōu)缺點、適應人群、提示血管炎癥活動的征象,并對相關文獻關于疾病活動指標的診斷效能進行了薈萃分析,便于臨床醫(yī)師在臨床實踐中選擇。
共識提出了TAK 疾病危險程度分層理念與標準TAK 臨床表現異質性極大,患者治療方案與轉歸不一。因此,2020 年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風濕免疫科基于ECTA 隊列制定了TAK 病情危險程度分級中山標準,不僅要考慮到受累血管的部位、范圍、狹窄程度,還要考慮到血管病變引起的靶器官損害和相關臨床癥狀,綜合這些因素,將TAK 分為低危、中危和高危。對患者進行危險程度的分層,不僅影響患者預后,還影響治療決策制定,對于高危患者我們要進行重點管理與隨訪,這對保護重要臟器功能、改善患者預后、提高生活質量有重大意義。
共識明確了TAK 血運重建時機、指征和方式對于血管病變持續(xù)進展且對內科治療無反應的患者應進行血運重建,從而改善缺血癥狀,保護重要臟器功能,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擇期手術術前須經內科充分抗炎治療后,疾病處于穩(wěn)定期方可進行,以獲得更好的臨床效果,減少術后并發(fā)癥和死亡率。多項研究表明炎癥活動與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顯著相關,手術前用藥物控制疾病活動性可降低再狹窄風險,術后長期規(guī)范的內科治療是保證手術療效的關鍵[13]。手術方式的選擇取決于病變位置、病變類型、范圍、復雜程度以及患者身體狀況等。本共識基于相關文獻證據,首次提出對于難治性肢體重度缺血患者可考慮干細胞移植治療[14]。
本共識建議多學科團隊參與有關外科干預決策的制定,優(yōu)化治療效果,術前應充分討論當前的疾病活動、干預指征、手術方式的選擇和患者獲益、風險等。
共識充分考慮了TAK女性患者的妊娠問題TAK多為年輕女性發(fā)病,因此很多患者面臨著結婚、生育的問題。而是否可以生育也極大地影響著婚姻和諧、家庭幸福。研究表明,疾病處于活動期、嚴重高血壓、重要臟器功能差以及嚴重血管病變者是妊娠不良結局的危險因素。因此,本共識建議:TAK患者經內科治療后持續(xù)達標6 個月、血壓控制良好、重要臟器功能無中重度受損、所用藥物適合懷孕的情況下,建議由多學科團隊(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團隊全面評估,選擇合適的妊娠時機;在妊娠期和分娩期亦應由MDT 團隊密切監(jiān)測與隨訪。而對于疾病處于活動期、嚴重高血壓、重要臟器功能差以及嚴重血管病變者應避免妊娠。本共識還強調,妊娠期間可能面臨TAK 病情波動或惡化的風險,因此,風濕科醫(yī)師初次接診育齡期患者時,就應了解其妊娠需求,與患者討論妊娠的風險及治療對妊娠的影響,與患者協商治療方案。
共識對TAK 患者疫苗接種提出了建議TAK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合并癥以及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等原因,感染發(fā)生的風險會顯著增加,而接種疫苗可以降低發(fā)生感染的風險。因此接種疫苗是TAK 慢病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COVID-19 流行期間,我們團隊也接診了多位咨詢疫苗接種的TAK 患者,并對疫苗接種情況進行了調查,發(fā)現接種滅活疫苗的安全性較高,疾病復發(fā)率低、不良反應輕微[15]。目前對TAK 患者接種疫苗的種類、指征、時機、有效性及安全性等尚缺乏循證證據。所以本共識在參考國外ACR[16]和EULAR[17]指南對風濕病患者接種疫苗推薦意見的基礎上,對TAK患者疫苗接種給出了建議:TAK 患者疫苗接種最好在疾病穩(wěn)定期進行;在使用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s,GCs)和改善病情的抗風濕藥(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治療期間可以接種滅活疫苗,但避免接種活疫苗;使用B 細胞耗竭療法者需停藥至少6 個月。
共識提出了要建立TAK 全生命周期疾病管理模式TAK 是慢性病,起病隱匿,早期癥狀不典型,容易漏診或誤診,直至出現嚴重缺血事件時才就診,往往為時已晚。此外,許多患者治療過程中擅自減藥、停藥,不規(guī)律隨訪等,都會嚴重影響預后。因此,本共識建議要對相關學科進行TAK 的認識和診治培訓,提高早期識別TAK 的能力;對社區(qū)和基層醫(yī)務工作者開展知識普及,提高其對TAK 的認識和管理水平,使其承擔起患者出院后的管理與隨訪;加強TAK 社會面的宣傳,提高患者對TAK的認知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力求全病程內控制疾病活動性,減少臟器受損和藥物不良反應,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保持工作能力和社會功能,延長生存期,實現身心協同管理。最終通過醫(yī)護患三方協作,實施全生命周期疾病管理模式。
綜上所述,在TAK 的診治過程中,要做到早期識別、正確診斷、全面評估、規(guī)范治療,同時要以多學科協作為前提,加強??茍F隊建設,指導患者自我慢病管理,從而提高我國TAK 整體診療水平并改善患者預后。
作者貢獻聲明劉云 共識解讀,論文撰寫。姜林娣 論文指導和修改。
利益沖突聲明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