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
甲辰龍年,因生肖的緣故,天地穹廬好似布滿盈盈的貴氣與能量。不知是心理暗示作用更甚,還是“時來運轉”的大象所致,人們精氣神十足,能量煥發(fā)。萬物并秀、百花齊放的春天來了,島城處處洋溢著娉婷的春光,俯拾皆是美好的春景,一派欣欣向榮。
走街串巷,在青島探尋龍的“腳印”,漫步那些“龍”里“龍”氣的老街舊巷,遍賞福氣“龍龍”的每一處文藝小徑和精致小景,串聯起一條龍般的連連好運,注入滿滿的龍馬精神,與一幅幅靜美的初春映畫完成驚鴻一瞥式的美好邂逅,元氣累積、能量升騰,讓我們一起在龍年的奔波打拼中龍騰虎躍!
春節(jié)前后,人們總喜歡憧憬新年,希望轉運而獲得更好的發(fā)展,希望學業(yè)或事業(yè)或健康或姻緣等,盡如所愿。其實,通過旅行的方式來“轉運”就很不錯。旅行不需遠走,在青島老城走一走就是家門口性價比最高的“旅行”。吐故納新,目之所及皆是大好的春色,來市南開啟一場尋“龍”之旅,豈不樂哉!
據不完全統(tǒng)計,青島市內含有“龍”字的地名共有100多個。而在市南,有5條路的路名都帶有“龍”字,分別是龍江路、龍口路、龍山路、龍華路和伏龍路,合稱“五龍路”。在這5條馬路中,龍江路是最長的,它以國內行政區(qū)劃名稱(黑龍江省龍江縣)命名。
打卡龍江路:穿越漫畫空間望見過眼煙云
龍江路西起龍口路與廣西路交界口,東至信號山路,蜿蜒曲折,交叉了龍華路、黃縣路等多條窄路,很有小巷幽深的感覺。
老街自有一番別樣的韻味。各式各樣的“漫畫墻”、遍布其間的個性小店,把這里裝點得文藝而雅致,吸引了遠近而來的游人和市民。
著名的中國戲曲家、教育家趙太侔在青島的故居位于龍江路7號,一棟古樸的德式小洋樓。它與楊振聲故居和華崗故居相鄰,與小魚山文化名人街區(qū)西部共同構成大學校長故居群落。這是一座充滿歷史氣氛的屋宇,始建于20世紀20年代初,取法歐洲鄉(xiāng)村別墅。
趙太侔在青島的文化史和學術史上占據重要的地位。他兩次出任山東大學校長,是為山大發(fā)展做出貢獻的教育家,也是人生如戲的戲劇家,是一位努力塑造大學和城市價值的人物。
現在的龍江路雖已褪去當年的“芳華”,但一座座從時光深處走來的名人故居,一座座風格昂然的小樓,風雪中屹立如初,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歷史。那些悄然爬上墻頭的枝蔓,仿佛正向街頭的行人輕聲講述著老街的南城舊事。
徜徉龍山路:目睹懷舊的風景,踏步曾經的街道
提起龍山路,青島人沒有不熟悉的。龍山路位于信號山下,起于江蘇路與萊蕪一路交叉口,止于龍江路與恒山路交叉口。
龍山路北段的老建筑不少,風格多以簡單實用為主。
中段是信號山公園的大門,正對著幾步之遙的江蘇路基督教堂,南段有著名的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即迎賓館。
南段環(huán)山而建,其柔和的“弧度”讓整個龍山路宛如一條靜靜纏繞在信號山間的腰帶。由于山坡的緣故,路兩邊的房子高低錯落。一面是低矮的平房,另一面是一排排需要仰視的別致洋房。
位于龍山路26號的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早已是網紅打卡地,站在信號山上俯拍,總督府即便不是C位,也“必須”被“入鏡”。該建筑由德國著名建筑師拉查魯維茨設計,內部裝飾異常華麗考究,每個細微之處都有精心設計制作,原為膠澳德國總督的官邸。
曾幾何時,總督府已成為青島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經典象征,是慕名來青的游客打卡首選目的地之一。
魅力龍口路:風景這邊獨好
在青島,只要你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不妨逐一拜訪充滿歷史和故事的一條條老街。龍口路是一條歷史悠久、極具島城特色的老街。
回眸龍口路,它在蜿蜒曲折中經歷百年變遷。在龍口路兩側,有不少老建筑,充滿了歷史滄桑感。
龍口路40號,便是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史學家和教育家華崗在青島的故居。它位于信號山以西,處于國立山東大學原址的西南方,近基督教堂和德國總督官邸舊址,距青島灣不遠。
龍口路周邊集中展示著老城風光,無論是可俯瞰全覽前海一線之美的信號山,還是當下最受歡迎的打卡地大學路“網紅墻”,都在向游人展現著老城區(qū)的獨特魅力。
如今,這條老路在時間的洗禮中也展現出它的新面容,為來往的游人帶來一份驚喜。
煙火氤氳龍華路:因“名卉”而聲名遠播
兜兜轉轉來到龍華路,這條小路短且窄,實際上是一條小巷,一條煙火氣十足的住宅街。上世紀,這里繁華時髦,不僅有女教師的轎車往來,還有紳士的座駕停在巷口。
這是一條幽靜隱秘的街,處處透著一股優(yōu)雅。路兩邊的建筑都多少帶有些中式的風格,譬如影壁、墻飾,街邊院落別致。
除了房子,一些小院的古樹也頗具特色,2001年青島開展古樹名卉調查,龍華路上就有幾株“名卉”入選。
在龍華路漫步,可能會邂逅一間驚喜的花店或者雜貨鋪,在不經意間感受美好的存在。
或許,龍華路隱藏著很多傳奇故事,歷經近一個世紀,也不從被人參透,這些人與事就封存在這個小巷子的深處,這里的老屋、老樹,都委婉吟唱著當年的人情往事,讓人回味無窮。
阡陌交匯伏龍路:發(fā)端“七路口”的文化策源地
青島的馬路一般是以地名命名的,而伏龍路卻以山命名。
伏龍路起于“七路口”,全長809米?!捌呗房凇?,指的是江蘇路、齊東路、蘇州路、觀象一路、萊蕪一路、伏龍路以及龍山路七條路的交叉口。
路口就如蜘蛛網的中心一般,七條路向四周輻射開來。從路口深入到任何一條道路,都能夠觸及老城最深處婉約、寧靜的肌理。
藏書家孟昭鴻來青島后,便居于伏龍路。其為諸城人,堂名“靜遠堂”。伏龍山上孟宅也曾是文人墨客雅集之處。1946年,青島成立了一家“一鳴劇社”話劇團,最初也在伏龍路上。
伏龍路得名于伏龍山。伏龍山占地面積2.38萬平方米,海拔86米,也是一處承載著島城人記憶的城市山頭。該山清末與今信號山相連,統(tǒng)稱大石頭山,后來,在兩山頭之間辟建了如今的齊東路,較矮山頭便是伏龍山。
沿著伏龍路爬坡緩行,依著山勢曲折蜿蜒向上,自能體會到鬧市中獨有的一份清靜與悠閑。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在老城起起伏伏的阡陌交通中,遍尋哪里有“龍”出沒,尋“龍”而去,快給自己和好友安排上幾番主題性CITY WALK吧。祝你好運連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