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功俊
著名人類學家張光直先生說過:“達到一個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徑之一就是通過它的肚子?!鄙钤诓煌赜虻南让駛?,以自己的智慧和探索,一代代創(chuàng)造發(fā)明,培育出不同的可以果腹、提供營養(yǎng)的農作物,形成了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的獨特飲食文化。承擔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展”策展任務的研究員王輝先生,從傳世文物出發(fā),搜尋典籍、文獻和考古資料,撰寫出《宴饗萬年》一書,揭秘了中國飲食背后的歷史與文化。
《宴饗萬年》分為《五谷為養(yǎng)》《肉食為充》《素食為主》《醇釀佳飲》《五味調和》《烹飪有術》《禮始飲食》七個章節(jié)。讀起來身臨其境,仿佛正于展覽上款步而行。從《詩經》中商周先民的祭祀宴,到清朝乾隆年間的千叟御宴,從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到東吳擺宴關公單刀赴會,《宴饗萬年》縱貫歷史,又以文物為敘述線索,從新石器時代至清朝的百余件文物,從食材、烹飪、器具、禮儀、藝術、人物等多個角度闡釋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將傳世文獻、典型文物、封泥簡牘、畫像磚石、壁畫帛畫等多種素材融于一體,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引導廣大讀者細細品味“民以食為天”的中國味道,深刻感知中華民族的血脈與生趣。
在我的印象中,一直以為中國自古以來,北方面食南方米飯,其實一開始并不是這樣的。一萬年前,先民們最早馴化的是粟和黍兩種谷物;從考古中發(fā)現(xiàn)的小口尖底瓶等文物標志著我國谷物釀酒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透過《宴饗萬年》還原出的歷史的一鱗半角,可以窺見一幅幅先民們鮮活生動的飲食畫卷。
飲食非小事,調羹弄鼎中調和諸多滋味,“治大國若烹小鮮”,美食文化中體現(xiàn)著先賢的生活智慧和生命感悟。比如包子、饅頭、煎餅這些面食都被稱為餅,而湯餅、蒸餅、胡餅,這些不同稱呼有著不同的含義和指代。探求這些細微的差異是一件有趣之事。鉤沉這些稱謂的變化,從一個具體的點,以斷面切片式的研究方式,探究不同歷史時期的飲食變化,進而深入風俗、民情、思想發(fā)展等方面,也是一個好的歷史文化研究角度。
《宴饗萬年》文字敘述詼諧考究,兼具歷史的溫度與人文的深度。在撰寫中,王輝駕輕就熟,避免了“掉書袋”的敘述方式,故事化的講述令人興致盎然。如《豆腐之謎》一文,從考古的專業(yè)視角出發(fā),以娓娓道來的敘述方式,向讀者揭開了豆腐發(fā)明的神秘面紗。再如《古人飲料知多少》一文,引領閱者探尋李清照最愛喝的飲品豆蔻熟水,還介紹了紫蘇熟水、玫瑰露、木樨露、冰酪等在古代廣受歡迎的飲品。此外,書中還列舉了諸多名人美食家,如蘇東坡、袁枚、鄭板橋等人的美食趣聞,令人大開眼界。
中國先民在開發(fā)食物資源過程中展現(xiàn)出的非凡創(chuàng)造力,不僅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不斷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更對世界文明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堆琊嬋f年》是一本關于食物、飲食、歷史和發(fā)展的精彩書籍,引領讀者在燦若星辰的國之瑰寶中,尋找“何以中華”的文化底蘊,跨越時空,深刻領略多元一體、連綿不斷的中華文明的起源與軌跡;追溯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以及古人在飲食中體現(xiàn)出的創(chuàng)新和智慧。通過《宴饗萬年》,我們可以領略到食物對于中華文明演進的重要作用,了解不同地區(qū)背景下的飲食文化,思考食物與社會、經濟和環(huán)境的關系。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