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行囊
邀請我媽從老家來成都住幾天,她看了一眼略顯空蕩的廚房后,便問我哪里能買到泡菜壇。我第一時間搜索外賣平臺,購買倒是極其方便,我媽也說可以一試。但我突然想到,離家不遠(yuǎn)的地方有個“鍋碗瓢盆樣樣齊全的十元店”,泡菜壇在四川這么家常的用品大概率會有,不如親自去挑一挑大小和材質(zhì)。
我對自家泡菜的重視程度受到我媽潛移默化的影響,認(rèn)為“起”一壇泡菜是家里的一件要事,它的存在意味著餐桌上的飲食風(fēng)味將發(fā)生深遠(yuǎn)變化,壇子里面封藏的可是川菜的靈魂。但以前的我光會享用成果,從未參與過做泡菜的過程。搬家后只等著我媽這位老手來親傳地道做法。
我們在十元店買到一個中號的玻璃壇。以前看到一篇文章講到選泡菜壇如何講究,需要進(jìn)行“約水”“吸水”“聽聲”的檢測三部曲。但畢竟是家中小壇,我想不必花精力去探求那樣的專業(yè)度,只要通體不漏、壇沿加水能夠密閉、外觀和家里搭調(diào),就能滿足我的需求。再者,我媽過去也是用大街上買的普通壇子,泡出讓一家人情有獨鐘的風(fēng)味的。
拍了一張我媽手捧玻璃壇的照片,發(fā)了條朋友圈“成都市外的媽媽們來到成都后的購物清單第一項,四川人都懂”,隨即引發(fā)評論區(qū)一陣共鳴,“我媽干了一樣的事”“我媽之前買個大陶罐子,把泡菜水都起好了帶到我家”“加壇沿水的活就要來了哦”“還是自己泡的好吃”“壇子買小了”……可見,一壇心愛的泡菜是不少四川家庭的理想配置,所謂家的味道因它的存在而變得具體,其傳承的秘密變得有跡可循。
壇備好,接下來就是準(zhǔn)備食材了。泡菜水發(fā)出的酸香味道在過去對我來說總像一個謎團(tuán),是怎樣的水、怎樣的調(diào)味比例、怎樣的微生物發(fā)酵過程,成就了那讓做菜變得容易、又讓香味得到升級的“魔法藥水”呢?當(dāng)我還在琢磨著這事并不簡單時,我媽開口問到:“啤酒有吧?”“有的!”“生的青花椒買得到吧?”“外賣!”“剩下就是鹽巴、嫩姜、小米辣、蒜了?!薄熬瓦@樣?”以上六樣原料湊齊之后,她便開始制作,用半包大顆粒的泡菜鹽打底,依次鋪上洗凈擦干的花椒、姜(掰成小塊)、小米辣、蒜瓣,將兩大罐重慶88啤酒倒進(jìn)壇肚,給壇口蓋一層保鮮膜后再蓋上壇蓋,最后往壇沿加水。五分鐘后,我媽淡定地說:“弄完了。這有啥子難的嘛?”我疑惑:“這么簡單為啥子有些人家的就不好吃呢?”我媽說:“我咋曉得?”
其實,不管誰家都能做出酸來,只是每家口味里所認(rèn)同的酸有著微妙的差異,那些差異就變化于常年做的人的手感之間。真正不好吃的是被我們稱為“生花”的泡菜,意思是泡菜水里繁殖起了雜菌,致使泡菜變味,這種情況多由操作不當(dāng)導(dǎo)致,比如泡菜水里不小心摻入了油脂、生水、不干凈的壇沿水等。輕微的生花還能補(bǔ)救,民間方法常有加鹽或白酒或紫蘇葉,但是如果味道明顯變得齆(wèng)臭,那就只能放棄這一壇再起另一壇了。在縣城小地方,誰家泡菜泡得好、誰家的泡菜總是生花,偶爾會成為人們閑聊的話題,當(dāng)然只是笑談,無謂是非,大家在灶邊各過各的日子而已。做得差點的人就甘拜下風(fēng),更可借機(jī)在要請客的一天大大方方地去別家取點好吃的泡菜;做得好的人則暗自歡喜和驕傲,慷慨給予。
我媽屬于做得比較好的那一列。雖說制作結(jié)束后她在我面前表現(xiàn)得風(fēng)輕云淡,但是我觀察她每隔一會兒就去轉(zhuǎn)轉(zhuǎn)那個小小的壇子,欣賞自己的作品,當(dāng)我以同樣欣賞的眼光望過去時,她說:“你看嘛,有一壇泡菜放在這里,家的感覺不就有了嗎?”在清涼的啤酒的浸泡中,白的嫩姜沉在下面,紅的辣椒浮于其上,像白露、像紅霞,確實給家提了一抹喜人的亮色,感覺下廚房的興趣和信心都因為這一壇子而膨脹了起來。
我的口味很大程度上是由爸媽家里的兩口老壇子培養(yǎng)起來的,一口裝的是泡菜、一口裝的是酸菜。它們本身的味道在多年間早已定格下來,卻源源不斷地為其他食材開辟味道空間。用相同的泡菜烹飪不同的菜品,都能各具風(fēng)味,讓人百吃不厭。
泡菜和葷菜百搭。爆炒的像牛肉絲、豬肉片、雞雜,不動腦筋地用上泡姜和泡椒,就能炒出飯桌上最受歡迎的下飯菜。紅燒的像牛腩、排骨、肥腸,用泡菜和豆瓣醬再加別的香料做出湯底,漸漸浸入大坨坨肉的每一絲纖維里,香味直沖頭頂,這類菜最常見于早餐面館,搭配面條的各種紅湯就是這樣燉煮出來的。魚、蛙、鱔魚一類的食材,在喜辛辣和喜鮮香的人那里,都免不了泡菜和酸菜的去腥提味,有一道小河魚配泡菜做的二黃湯,烹飪極簡,那湯汁卻能鮮得讓人臉部肌肉舒展,是釣魚愛好者經(jīng)常饋贈給親朋的野生美味。
泡菜和素菜的搭配似乎在川菜館里見得少,大多數(shù)菜色都隱秘在平常人家里,使離家的人緊緊牽掛。在我的記憶中有兩道不加泡菜就很難做好的素食。第一道是炒竹筍,細(xì)細(xì)的鮮筍與酸辣的泡菜碰撞,吃起來那新鮮感和歡快感,就如遇見水靈靈的農(nóng)村小娃蹦蹦跳跳進(jìn)入熱鬧的集市。第二道是涼拌紅薯尖,紅薯尖有股悶悶的土味,涼拌的時候,其他調(diào)料都很難調(diào)和它,唯有小碗泡菜水一澆,紅薯尖的鮮香方被激活,逆轉(zhuǎn)為一道開胃爽口的好菜。泡菜這位家中的常駐民,以其深奧的滋味,將土地中長出的粗野味道馴化得平和、可親,同時仍保護(hù)著它們的靈動個性。
大約五天后新壇中的啤酒味淡去,取而代之的是撲鼻的酸香味。我學(xué)著像爸媽那樣做了兩道菜,爆炒腰花、紅燒土鴨,很奇妙,餐桌上的風(fēng)味立刻被校正成為味蕾最習(xí)慣也最喜歡的程度。
新壇將隨著新生活的展開而漸漸變成老壇,在時間的作用下沉淀更深沉的味道。那些圍繞在泡菜壇邊的動作,比如夾一些出來又添一些進(jìn)去、加壇沿水等等,將由我看著媽媽做,變?yōu)槲易约簛硗瓿?。小小壇子封藏著川菜的靈魂,而那些與它相關(guān)的小小儀式,更鎖住了生活在此處的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