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彥峰,穆榮軍,梁浩,崔乃剛
(1.哈爾濱工業(yè)大學航天學院,哈爾濱 150001;2.北京宇航系統工程研究所,北京 100076)
作為太陽系起源的原始物質,小行星蘊含了行星形成及動力學過程的信息,其為研究太陽系演化、深空資源開發(fā)、行星防御等空間科學問題提供了重要途徑[1]。小行星探測已成為當代太空爭奪的新前沿,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最初人類只能利用天文望遠鏡對小行星進行觀測,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自20 世紀80 年代以來,人類已經實現了對小行星的環(huán)繞飛行及采樣返回等探測任務[2]。
NASA 發(fā)射的伽利略木星探測器于1991 年對加斯普拉小行星進行了環(huán)繞飛行,這是人類第一次實現對小行星近距離探測,并于1993年飛越了編號為243的Ida小行星[3];2018年黎明號探測器完成對小行星灶神星(Vesta)和谷神星(Ceres)的探測[4];2020 年奧西里斯-雷克斯探測器實現了在Bennu 小行星上著陸及采樣,之后其攜帶約250 g 樣本于2023 年在美國猶他州安全著陸,這是NASA 首個小行星采樣返回任務[5]。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fā)機構(JAXA)于2014年發(fā)射了國際上首顆采樣返回式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并于2020 年實現了對小行星龍宮(1999JU3)采集樣本及返回的探測任務[6]。ESA 和NASA 聯合推出了小行星撞擊與偏轉評估計劃,于2022 年利用DART 航天器撞擊Didymos 小行星,以迫使其偏離運行軌道[7]。我國嫦娥二號月球探測器于2012年對Toutatis小行星進行了交會探測,拍攝了多張高清的小行星光學圖像[8]。
小行星引力場建模是探測器實現精準著陸的基礎。由于形狀不規(guī)則,小行星附近的引力場呈現出不規(guī)則性。球諧系數引力場模型使用球形勢的諧波級數展開,所以該方法對于非球形天體引力場的描述有局限性;內球諧引力場模型的收斂域可以擴展到小天體表面任意一點,但該方法仍無法使用統一表達式實現引力場的全局表征[9]。質點群法采用有限個質點填充小天體內部空間的方式進行建模,當觀察點靠近小天體表面時引力場的精度會迅速退化,因此該方法并不適用于小天體表面的動力學研究[10]。多面體引力場模型可以精準地描述任意均質多面體的引力勢、引力加速度和引力梯度張量,被譽為小天體引力場的優(yōu)美解[10-11]。多面體引力場被視作高精準的模型,NASA 已將該模型用于433Eros小行星探測任務的規(guī)劃中[12]。
著陸軌跡對探測器能否安全著陸至關重要。當探測器接近小行星表面時將處于潛在的碰撞危險中,并且探測器將著陸到地形復雜區(qū)域以采集到高價值的樣本。這都要求探測器的著陸軌跡滿足一定的約束條件,同時還需考慮如燃料消耗和著陸時間等性能指標。小行星著陸軌跡優(yōu)化方法已經成為一個熱門的研究問題。文獻[13]采用內球諧引力場模型對小行星引力場進行建模,通過變量松弛和離散化處理將非凸的3-DOF 著陸問題轉化為更容易求解的等效凸優(yōu)化問題。文獻[14]針對分段狀態(tài)約束的軌跡優(yōu)化問題,采用歸一化方法,并引入了時間膨脹系數將其轉化成為固定時間的軌跡優(yōu)化問題。文獻[15]提出了基于凸優(yōu)化的軌跡優(yōu)化方法,通過建立最小著陸誤差目標函數,實現了不同飛行時間下太陽輻射壓力-控制的軌跡優(yōu)化,然后采用信賴域約束得到一系列SOCP 問題。文獻[16]在Lambert 求解器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變飛行時間軌跡優(yōu)化算法,用于解決小行星著陸過程中的燃料消耗問題。
上述方法都是基于3-DOF 的制導算法,即只涉及探測器質心的平移運動,而不考慮探測器姿態(tài)變化。3-DOF動力著陸制導起源于二十世紀的阿波羅登月計劃[17],其實現相對容易。對于平動和轉動緊密耦合的未來小行星探測任務,3-DOF 制導方案可能無法滿足探測器的任務需求,實現位置和姿態(tài)同步控制的6-DOF制導算法更具優(yōu)勢。
軌跡優(yōu)化方法包括直接法和間接法。間接法采用Pontryagin 原理求解,并高度依賴于初始估計的準確性,所以使用間接法求解比較困難[18]。直接法將軌跡優(yōu)化問題轉化為參數優(yōu)化問題,進而使用非線性規(guī)劃對參數優(yōu)化問題進行求解。直接法主要包括偽譜法、凸優(yōu)化方法和打靶法,其中凸優(yōu)化方法具有計算速度快和實時性高的特點,被廣泛地應用于飛行器軌跡優(yōu)化問題[19]。
本文提出一種6-DOF 小行星著陸軌跡序列凸優(yōu)化方法。首先使用多面體引力場模型建立不規(guī)則小行星的引力場;通過對6-DOF 動力學模型及其約束進行線性化和離散處理,將原著陸軌跡優(yōu)化問題轉化為二階錐規(guī)劃問題,然后通過虛擬控制和信賴域增強算法的魯棒性;最后通過模擬著陸433Eros小行星驗證了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多面體引力場模型適合于描述形狀不規(guī)則小天體的引力場,通過一系列三維實體來逼近小行星形狀。Werner等[20]利用Gauss 散度定理推導出了多面體的引力場模型,由面引力和邊引力兩部分組成。不規(guī)則小行星附近空間任意一點的引力加速度可表示為:
式中:?U(r)是引力加速度;G為引力常數;ρ為小行星密度;nf是多面體的面數;ne是多面體的邊數;rf和re分別是探測器到第f個面(三角形)和第e條邊的向量;Ff和Ee是和多面體形狀相關的并矢對稱矩陣;ωf和Le是描述計算點與多面體面和邊相對關系的無量綱因子[10,16]。
本文涉及2 種與探測器運動相關的坐標系,如圖1所示。
圖1 坐標系的定義Fig.1 Definition of coordinate systems
小行星固聯坐標系OI-XIYIZI(簡寫為OI系):坐標原點位于小行星的質心,OIZI軸為小行星自轉軸,OIXI軸為小行星最大慣性主軸,OIYI與OIXI,OIZI構成右手坐標系。
探測器本體坐標系OB-XBYBZB(簡寫為OB系):坐標原點位于探測器的質心,OBXB,OBYB和OBZB分別為探測器的慣性主軸。
探測器的質量消耗計算如下:
式中:m(t)是探測器質量;TB(t)是探測器在OB系下的推力;α=-1 ()Ispg為質量流量系數,Isp和g分別為推力器比沖和地球標準重力常數。
探測器的動力學方程可以表示為:
式中:ω=[ω1ω2ω3]T。
四元數和歐拉角(偏航角ψ、俯仰角θ和滾轉角γ)的轉換關系定義如下:
首先探測器的質量m(t)應始終大于它的干重mdry,質量約束如下:
輸出推力T(t)應介于最大推力Tmax和最小推力Tmin之間,推力約束如下:
輸出力矩M(t)小于最大力矩Mmax即可,約束如下:
考慮到小行星形狀不規(guī)則,并且存在著自轉,探測器下降時可能會發(fā)生硬著陸現象。為了防止探測器撞擊到小行星,需要對探測器的飛行路徑進行約束。從距離小行星較遠的位置到著陸點上方,探測器主要在小行星的外部空間飛行,因此形成包含小行星的橢球,也就是說橢球體積應大于小行星的實際尺寸。如圖2 所示,最外層黃色的網格代表橢球,最里面灰色的是小行星(本文繪制的小行星是433Eros,其半長軸為16 km × 6.5 km × 6.5 km)。橢球以外的點滿足≥1,整理后得到的橢球約束數學表達式如下:
圖2 橢球約束Fig.2 The ellipsoid constraint
式中:a,b,c是橢球的半長軸,由其構成的橢球要想將433Eros 小行星包圍,需要滿足a>16 km,b>6.5 km,c>6.5 km;rI=[xyz]T是探測器位置;R是橢球半長軸形成的對角矩陣;tc為動力下降段到最終著陸段的時間。
當探測器進入到最終著陸段時,探測器與著陸點的距離足夠近,則橢球約束不再適用。要實現高精度著陸,在最終著陸段需要確保探測器配備的相機能始終對著陸點進行監(jiān)測。相機視野范圍應該包括著陸點,也就是說相機視野范圍大于相機光軸和視線向量之間的夾角,所形成的視場角約束如圖3所示,定義如下:
圖3 視場角約束Fig.3 The field-of-view constraint
式中:β是相機視場角;ρB是相機在探測器上的安裝位置;dB是相機光軸向量;tf為最終著陸時間;rI和rf分別為OI系下探測器當前位置和最終著陸位置。
系統狀態(tài)方程式(3)及式(10)、式(11)等都是非凸的,可對其進行線性化,進而獲得凸化的表達式。定義探測器的狀態(tài)向量為x=[rTvTωTqT]T∈R13,控制變量為u=[TTMT]T∈R6。系統狀態(tài)方程可表示為:
式(12)的線性化形式為:
式中相關的系數矩陣如下:
將探測器的狀態(tài)向量分為平動狀態(tài)xp=[r v]T和轉動狀態(tài)xr=[ω q]T,則式(13)可以分解為2 部分,如下:
其中相關的系數矩陣如式(16)~(17)所示
式中:E3代表三階單位對角矩陣。
式中:Cω=[03×6,E3,03×4],Cq=[04×9,E4]。
根據式(15)~(17)可得式(13)中相關矩陣的具體形式如下:
引入松弛因子Γ=[ΓxΓyΓz]T代替控制力T=[ΤxΤyΤz]T,兩者關系可以定義為Tj,j=x,y,z(代表估計值),則有:
對橢球約束(10)進行一階泰勒展開,則有:
同理,對視場角約束(11)進行一階泰勒展開,則有:
式中:h(x)計算如下:
將飛行時間[0,tf]離散化為N個子區(qū)間,設每個區(qū)間長度為Δt,則有:
系統的狀態(tài)方程離散化后可以表示為:
式中:?k∈K,K={0,1,2,…,N-1},i代表迭代次數,相關系數矩陣定義如下:
當?k∈Kc,Kc={0,1,2,…,Nc},Nc=tcΔt,橢球約束離散化后:
當?k∈Kf,Kf={Nc+1,…,N},視場角約束離散化后:
控制力約束離散化后可以表示為:
由于對系統方程和約束進行了線性化,這樣的做法將存在人為不可行性,對于飛行時間較短的軌跡優(yōu)化問題可能存在不可行的解[21]。通過在線性化方程中引入虛擬控制項Vx可以解決該類問題,則式(24)可表示為:
橢球約束和視場角約束同樣引入Ve和Vf,則式(26)和式(27)改寫為:
將Vx,Ve和Vf加入到最小燃料消耗的目標函數中,則有:
式中:Wx>0,We>0和Wf>0 為相應的權重系數;在求解過程中,虛擬控制項可視作強制懲罰項以保證算法的收斂性。
為確保線性化后能夠捕獲原始問題的非線性,可以引入信賴域約束使前后兩步迭代之間沒有明顯的偏離[22]。在燃料最優(yōu)的目標函數中,狀態(tài)方程和約束的非線性主要是和xi(k)相關的,因此只引入狀態(tài)信賴域約束即可。設第i次和i-1次的狀態(tài)偏差為:
與狀態(tài)相關的信賴域約束可以表示為:
上述約束引入到目標函數后,式(32)可進一步改寫為:
式中:WΔ是信賴域約束的權重系數。
經過上述凸化、離散化以及引入虛擬控制和信賴域后,小行星著陸軌跡凸優(yōu)化子問題,即二階錐規(guī)劃問題(SOCP)如下所示:
式中:x0和xf分別表示初始狀態(tài)和預計著陸狀態(tài);ef∈R13表示允許著陸誤差;mwet和mdry分別表示探測器初始質量和探測器的凈質量。
設最小狀態(tài)偏差為ε,最大迭代次數為Niter,初始參考著陸參數表示為{x0(k),u0(k),m0(k)},則小行星著陸軌跡序列凸優(yōu)化算法流程如圖4所示。
圖4 小行星著陸軌跡序列凸優(yōu)化算法流程Fig.4 Flow chart of sequence convex optimization algorithm for asteroid landing trajectory
首先利用初始狀態(tài)x0和預計著陸狀態(tài)xf計算初始參考著陸參數,然后利用其計算系數矩陣。在i小于最大迭代次數時,利用第i-1 次迭代的結果進行凸優(yōu)化求解,該過程需滿足狀態(tài)約束、控制約束及邊界條件,并且根據探測器位置矢量ri-1(k)實時更新引力加速度?U(ri-1(k));優(yōu)化后可得到第i次迭代結果{xi(k),ui(k),mi(k)},將第i-1 次結果和第i次結果進行比較,兩者小于一定范圍(最小狀態(tài)偏差ε),可認為已經收斂并輸出優(yōu)化軌跡;否則以此次計算結果重新執(zhí)行凸優(yōu)化。以此類推,直到狀態(tài)偏差滿足最小狀態(tài)偏差或者達到最大迭代次數。
為了快速進行序列求解,初始軌跡可利用初始狀態(tài)x0和預計著陸狀態(tài)xf均勻插值獲取,如下:
燃料消耗會導致慣性張量發(fā)生變化,定義慣性張量更新方式,如下:
式中:Ji(k)代表第i次迭代k時刻的慣性張量;mi(k)是第i次迭代k時刻探測器質量。
為了校驗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本文以433Eros小行星為典型分析對象,它的自轉角速度和密度分別為3.31×10-4rad/s和2.67×103kg/m3。仿真采用了856 個頂點和1 708 個面的小行星多面體模型,相關數據可以在PDS 網站上獲?。?3]。時間參數設定為動力下降段至最終著陸段歷時tc=900 s 及最終著陸時間tf=1 200 s,允許狀態(tài)偏差為ε=10-3,其他參數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仿真參數Table 1 Simulation parameters
表2 初始狀態(tài)、預計著陸狀態(tài)及容許著陸誤差Table 2 Initial state,final landing state and tolerating landing errors
本文數值模擬使用了MATLAB 軟件下的CVX工具箱進行解算。根據上述模型和算法,小行星著陸軌跡序列凸優(yōu)化仿真結果如圖5~12 所示;為了直觀地表示探測器姿態(tài)變化,本文將四元數轉換為歐拉角(圖8)。
圖5 位置變化曲線Fig.5 Curves of position
圖6 速度變化曲線Fig.6 Curves of velocity
圖7 角速度變化曲線Fig.7 Curves of angular velocity
圖8 姿態(tài)變化曲線Fig.8 Curves of attitude
如圖5~8所示,所提出的算法可以引導探測器到達目標著陸點,探測器的最終著陸狀態(tài)誤差小于允許著陸誤差ef,利用其優(yōu)化出來的軌跡是有效的。
從圖9~10 可知,探測器的推力和力矩均滿足控制約束。探測器的質量變化如圖11所示,最終剩余質量為1 394.8 kg,也就是說消耗燃料5.2 kg,滿足質量約束。
圖9 推力變化曲線Fig.9 Curves of thrust
圖10 力矩變化曲線Fig.10 Curves of moment
圖11 質量變化曲線Fig.11 Curve of mass
式(10)表明橢球約束與探測器的位置相關,進而影響探測器著陸過程中的速度等參數;經計算,探測器的位置在動力下降段[0,tc]滿足橢球約束。
式(11)表明視場角約束的作用是限制探測器姿態(tài)運動,即探測器要持續(xù)調整姿態(tài)才可以追蹤著陸點;如圖12 所示,探測器的視場角β在最終著陸段(tc,tf]滿足視場角約束。
圖12 視場角變化曲線Fig.12 Curve of angle of field of view
為了進一步驗證軌跡優(yōu)化算法對初始狀態(tài)偏差的魯棒性,本文進行了500次蒙特卡洛打靶仿真。初始位置和速度參數如表3 所示,其他未列舉的參數與表1~2中相同。
表3 蒙特卡洛打靶仿真初始位置和速度Table 3 Initial positions and velocities for Monte Carlo simulation
著陸誤差統計如表4 所示,各個參數的單位與表2一致,其中最終著陸誤差都達到了邊界值(允許著陸誤差ef)。由仿真結果可知,即使存在初始狀態(tài)偏差,在制導算法作用下,探測器仍能以較小的狀態(tài)誤差到達著陸點,表明所提出的制導算法有很強的魯棒性。
表4 著陸狀態(tài)誤差統計Table 4 Error statistics for landing state
本文提出了一種6-DOF 小行星著陸軌跡序列凸優(yōu)化算法。通過線性化和離散化將小行星著陸軌跡優(yōu)化問題轉化為一個可以進行序列凸優(yōu)化求解的SOCP 問題;并引入虛擬控制項和信賴域,以保證線性化后采用凸優(yōu)化方法是可行的。以形狀不規(guī)則的433Eros 小行星為著陸目標,采用多面體引力場模型對該小行星進行引力場建模;仿真結果表明探測器能在節(jié)省燃料的同時進行高精度著陸,并滿足各項約束。所提出小行星著陸軌跡優(yōu)化算法可以擴展到6 自由度耦合的其他行星著陸問題,如火星或月球探測;同時,該方法精度高、魯棒性強等優(yōu)勢對機載應用非常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