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著?伍英鷹
摘 要:為了解決目前衡山影子戲專業(yè)人才缺失、影型道具的特征與價值挖掘深度不足等問題,通過大量的田野調查,文物考證與案例分析對衡山影子戲藝術特征進行探析,從造型藝術、雕刻工藝、色彩表現(xiàn)這三個方面解讀衡山影子戲的藝術特征。結合現(xiàn)階段衡山影子戲發(fā)展概況,探索衡山影子戲地域性的獨特魅力,為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思路。
關鍵詞:衡山影子戲;藝術特征;地域性
中圖分類號:J8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4)06-00-03
影子戲在我國已有兩千年的歷史。衡山影子戲作為我國影子戲的分支,以獨特的藝術風格聞名。經過代代相傳,融合創(chuàng)新,2008年衡山影子戲整合為皮影戲(湖南皮影戲),被認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14年,衡山影子戲作為中國皮影的一部分,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
目前,國內關于衡山影子戲研究中,劉田心率先在《衡東(衡山)影戲略論》(2006)中對衡山影子戲唱詞、劇本、造型做了淺析,為衡山影子戲各方面研究提供參考。隨后十幾年中,有不少學者從如何進行旅游開發(fā)、分析音樂與唱腔、如何傳承創(chuàng)新等方面研究了衡山影子戲。但現(xiàn)有研究中,對衡山影子戲藝術特征進行系統(tǒng)分析的相關研究相對缺乏。與此同時,伴隨新興事物和新型娛樂方式的沖擊以及衡山人口老齡化使得部分技藝面臨失傳危機,這項古老的藝術正遭受考驗。通過系統(tǒng)剖析衡山影子戲的藝術特色,挖掘衡山影子戲地域性魅力,為衡山影子戲當代發(fā)展提供靈感,探尋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之路。
一、衡山影子戲概述
衡山影子戲是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表演形式主要以“一套鑼鼓一人打,一臺菩薩一人?!钡碾p人合作形式為主,俗稱二人班。具體呈現(xiàn)形式為雙人坐于白色幕布后方,一人在前操縱影偶,一人在后奏樂,通過光影表現(xiàn)影型,使用地方語言表演曲目,深受群眾喜愛。衡陽市衡山縣福田鋪鄉(xiāng)被稱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皮影)之鄉(xiāng)”。
衡山影子戲歷史悠久,具體可分為起源初期、發(fā)展階段、璀璨階段與當代現(xiàn)狀這幾個階段。
衡山影子戲起源初期約在千年之前。其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追溯于清朝年間,衡山福田村農民彭鳳舉在外學藝歸來,創(chuàng)辦了影子戲的民間組織“老龍會”,開創(chuàng)了衡山影子戲的先河[1]。另一種是地理因素,由于衡山依山傍水,在沿河一帶群眾喜白天駕船,在夜晚眾舟相聚,手持漁鼓邊說邊唱。而只有漁鼓表演單調乏味,人們便以紙為材料做成人形,配以音樂表演,逐漸演變成了影子戲。[3]第一種說法廣為流傳,而第二種說法符合地理與年代背景下人們所形成的生活習慣。起源初期,衡山影子戲表演的內容主要以祈愿為主。
1952年,隨著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農民成為田地的主人,衡山影子戲來到了蓬勃階段。影子戲開辦了專業(yè)的補習班,成立了衡山縣皮影藝術劇團,表演意義也從祈愿延伸到了娛樂層面。1957年,衡山皮影戲《草船借箭》被文化部調到北京參加國際木偶皮影藝術節(jié)進行交流演出,蜚聲國內外[4]。
之后,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我國文藝工作發(fā)展更為迅速,衡山影子戲也迎來了璀璨階段。各位影子戲藝人整理制作各類影型道具,采取現(xiàn)代戲、新編歷史戲、傳統(tǒng)戲三并舉的演出原則排練劇目。1984年,衡山縣福田公社成立了影子戲藝人理事會。2000年,福田鋪鄉(xiāng)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皮影)之鄉(xiāng)”[2]。
衡山影子戲從璀璨階段后,經歷了一定的起伏流傳至今。在今天,衡山影子戲受到了科技、工業(yè)化的影響,一度被錄影帶、電視、電影、卡拉OK等新型娛樂形式所代替,流傳度大大降低。再者,衡山縣城大部分年輕人出城務工,忙于生計,影子戲在鄉(xiāng)間無人問津。但與此同時,隨著媒體對非遺文化的傳播,以及政府下發(fā)的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傳承人的保護政策,衡山皮影戲也重新受到城市群體的關注。在衡陽非遺文化館中,衡山影子戲擁有單獨的展區(qū);在教育領域,不少教育工作者正積極推進衡山影子戲進校園。
二、衡山影子戲的藝術特征
衡山影子戲主要流行于現(xiàn)在的衡山縣、衡東縣和南岳區(qū)(衡東縣、南岳區(qū)均由衡山縣分出),在歷經400多年的歷史發(fā)展與演變中,衡山影子戲逐漸形成了其特有的造型方式、精致的雕刻技術,具有象征意義的色彩表現(xiàn)也成了其藝術特征之一。
(一)獨特的造型藝術
造型藝術在影子戲中十分關鍵,是衡量影子戲是否具有可觀賞性、可收藏性的重要標尺之一。衡山影子戲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創(chuàng)作出來的影型集形象性、審美性、獨特性為一體,使得衡山影子戲展現(xiàn)出驚人的藝術魅力,深受群眾喜愛。
1.追求和諧的造型形態(tài)
衡山影偶的造型形態(tài)不同于我國其他地區(qū)的皮影“五分像”的造型,而是吸收了湖南皮影造型特點,在逐步發(fā)展的過程中形成獨特的“七分像”。相對“五分像”的面部造型而言,其影偶面部表現(xiàn)為追求準確的透視關系與面部比例的完美性,五官近大遠小,空間感強。同時,人物的面部表情可以得到更清晰的展示,觀眾在觀看演出的過程中,能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影型角色的心理和面部狀態(tài)。
此外,影子戲作為動畫的雛形,影偶能否生動、靈活地活動是影子戲戲劇成功的關鍵?!捌叻窒瘛钡挠芭忌眢w優(yōu)點是可以更清晰地展示人物的身體輪廓。在影偶演出的過程中,大幅度的動作可以得到更好的呈現(xiàn),得以創(chuàng)造出和諧與美麗共存的劇目角色。
2.工筆畫的造型技巧
工筆畫是中國畫技法類別中的一種,工筆人物畫追求工整細致的線條表現(xiàn),講究寫實與氣韻并存。衡山影子戲影型吸收了中國工筆畫的特點,其面部造型表現(xiàn)總體而言不同于北方皮影的夸張單純,多以彩繪為主,極少雕刻,以線條勾勒五官,賦以暈染、漸變的色彩[5]。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五官造型。衡山影子戲影偶五官講究透視比例,注重線條的韻律。不同的線條變化,可以展現(xiàn)不同影偶角色的性格特征,粗線條顯剛,細線條顯柔,總體可以體現(xiàn)影像角色的忠與奸,善與惡。另一方面是暈染成色。衡山影子戲影偶面部吸收了工筆畫輕柔均勻的呈色技巧,為了增加立體感,其設色根據其人物面部骨骼與肌肉走向而定,用色鮮艷,如男女青年眼影、腮紅以桃紅色為主。艷麗的色彩可以保證利用光效透過幕布操縱影偶時,影偶成色鮮明,栩栩如生。
3.符號化的配飾元素
符號化的設計一般是指通過使用圖像、物品、符號等標志性物質傳達某種信息或者概念,在人物角色造型設計中尤為關鍵。衡山影子戲影型在造型設計中常用到符號化的配飾元素,強化影偶角色的個性,以便觀眾能更好地識別影偶角色身份,更快地理解影偶角色。按照衡山影子戲影偶符號化配飾的功能分類,大致可將其配飾元素分為以下兩種。
一是能夠表現(xiàn)影偶角色身份或特質的配飾設計。田野調查期間,湘蘭民間藝術推廣中心的陳永飛老師講述自己制作的觀賞類影型《白蛇傳》,他為白素貞的頭飾配上了特有的白蛇發(fā)卡,將許仙的雙手動作設計為持有油紙傘這一特有道具。這種符號化的配飾造型能幫助觀眾在復雜的信息中迅速提取角色特質,使故事情節(jié)更流暢地發(fā)展。
二是能夠建立影子戲故事背景和歷史的配飾設計。在文物考證的過程中,衡陽非遺文化館中《麻姑獻壽》影型獨具魅力。為了以有限的影型畫面表現(xiàn)麻姑以靈芝釀酒祝壽的經典場景,影型“麻姑”的動態(tài)設計為手捧酒壺與壽桃,后有仙鹿相伴,盡可能展現(xiàn)出故事的背景。這種符號化的配飾點綴能夠增加劇目中單個畫面故事的深度,使畫面更具可讀性。
衡山影子戲影型在造型設計中符號化的配飾元素是其造型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突出影型角色的特點,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角色和劇目,增強觀眾的共鳴。
(二)精湛的雕刻工藝
由于衡山地處我國南部,且物資相對一線城市而言較為匱乏,牛皮稀缺。久而久之,衡山影子戲造型材質演變成多以五層或七層的“殼紙”為主。衡山影子戲雕刻工藝吸收了剪紙、雕刻等民間藝術的精華[6],通過對紙的掌握以及雕刻技巧的靈活運用,影子戲匠人可以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富有生命力的影型,使衡山影子戲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綻放光彩。
據史料記載,我國宋代便有了專門從事影子戲鏤刻的工作者,稱為“鏃影人”。衡山影子戲影型精美細致,也離不開“推紙走刀”這一程序。
在刀具方面,衡山影子戲雕刻匠人幾乎人人都攢有一套刀具。影子戲老藝人們一般都會自制刀具,現(xiàn)代傳承人所用的刀具包括斜口刀、平刀、圓刀、花口刀等。各刀具分工講究,斜口刀常用于刻制關節(jié)角落處以及曲折多變的紋樣,也用于處理修整影型外輪廓;平刀一般用作刻制直線;圓刀可以刻制出精細規(guī)律的圓形花紋。
在雕刻方面,衡山影子戲講究陰雕與陽雕相結合?!八^陰雕就是雕成凹下去的花紋,不需填塞任何顏色,如身上的扣子、衣服皺紋、折線等,藝人們稱陰雕為‘空花;陽雕則與陰雕相反,即凸出花紋,如龍袍上的龍、蟒袍上的爪、褶子上的花等,它必須用雙層,中間夾有透明紙,用粘合劑或以針線縫合。”[3]相對于河南皮影的重彩繪少雕刻,陰雕與陽雕的巧妙結合使衡山影型“外簡內繁”,其線條流暢的前提下,鏤空部分復雜且精美,觀賞性與裝飾性并存。
衡山影子戲匠人的雕刻工作中,刀具與刻法中包含有序井然的章法,在設計與實踐中融匯南方群眾細致入微的特點,創(chuàng)作出了一幅幅巧奪天工的影型作品。
(三)象征性的色彩表現(xiàn)
衡山影子戲的色彩表現(xiàn)在千年的傳承中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從最開始用材質本色色彩表現(xiàn),演變成在土紙上用顏料賦彩,到現(xiàn)在衡山影子戲常以紙雕刻后粘貼彩色雪梨紙或玻璃紙,以達到色彩鮮艷的效果。更值得關注的是,衡山影子戲會根據人物性格和特征隨類賦彩,形成自己特定的色彩程式。
1.人物形象的色彩表達
衡山影子戲表演中融合了湖南花鼓戲的藝術風格,劇目風格輕快,所需角色不多,但同時也更加要求了影型角色呈現(xiàn)時要性格特征分明,具有獨特的魅力。衡山影子戲色彩的表意作用,可以在展現(xiàn)其美感的同時,表明人物的身份特征。
在衡山影子戲演出中,由于融入戲劇文化,不同身份的人物在服飾、色彩上有著明確的規(guī)定,根據人物的身份設計人物服飾色彩,通常有上五色與下五色之分,上五色為紅、綠、黃、黑、白,用來刻畫上層階級人物服飾;下五色為紫、粉、寶藍、湖色、古銅色,用來表現(xiàn)下層階級人物服飾。如在“皇帝”人物影型中,人物形象服飾會采用大量明黃、橙色的色彩,大紅、青綠為點綴,這種配色也成了帝王影型的象征性色彩;在“花仙子”影型中,人物面部施以粉色淡彩,服飾多用紅、粉、綠顏色裝飾,外加大量白色的使用來表現(xiàn)衣服仙氣飄飄的效果;在“土地公公”影型色彩中,影子戲匠人一改艷麗奪目的色彩設計,其臉部稍加赭石,以表現(xiàn)老人的皮膚質感;服飾多用淡藍、淺紫、淡青、粉色。
衡山影子戲這一系列的色彩程式吸收了傳統(tǒng)戲劇服飾用色和封建社會時期的階級規(guī)范,不同階層不同服飾色彩搭配的規(guī)律性和象征性,便于人們能快速識別定義人物身份。
2.風俗習慣的色彩表達
衡山作為歷史文化底蘊豐富的旅游勝地,本身有很多具有地域性的傳統(tǒng)風尚、禮節(jié)和習性,如定期舉行“南岳廟會”等,喜事和喪事也有當?shù)匚幕闹v究,這些衡山的風俗習慣也與當?shù)赜白討蛴兴诤希粌H體現(xiàn)在衡山影子戲的唱詞中,也體現(xiàn)在其色彩表現(xiàn)中。
在廟會慶典、新婚、壽辰等活動中,影子戲的表演者通常會選取較為輕松、歡快的戲劇主題,其整體舞美色彩的呈現(xiàn)也會以暖色調為主,給人一種溫暖、活潑的感覺,如英雄人物服飾設計多以紅、橙、黃為主。除此之外,也常運用強烈色彩對比,使畫面給人一種鮮艷奪目的感覺,制造靈動、俏皮的氛圍。衡山縣劉武陽所雕刻的“花旦”角色,運用了明黃和藍色形成了色彩對比,給人以視覺沖擊。在喪葬中,不少家庭也會邀請影子戲班前來演出,戲班通常會選取具有灰色、深藍、黑色、白色、淡綠等色彩的道具或人物營造冷色調舞美,給人一種素雅悲痛之感。
值得一提的是,衡山影子戲影型色彩表現(xiàn)材質根據地理位置和風俗習慣而善用紙,而這種采用以紙為材料雕刻鏤空后,再粘貼彩紙的處理方式給予了衡山影子戲服飾色彩設計更大的發(fā)揮空間。其色彩經過對比、調和等方式,能更好地表現(xiàn)人物形象和風俗習慣,展現(xiàn)出美輪美奐的舞臺效果。
三、結束語
衡山影子戲凝聚了衡山各行各代藝人智慧的結晶,它千年的發(fā)展演變、深厚的文化底蘊、集和諧性、精美化、象征性為一體的造型藝術,使得它在眾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璀璨奪目。針對衡山影子戲研究現(xiàn)狀,探尋衡山影子戲的藝術特征,為挖掘衡山影子戲地域性的獨特魅力提供參考價值。同時,作為民間藝術的衡山影子戲,也正在受到新時代的考驗,實現(xiàn)衡山影子戲的活態(tài)傳承,仍需各行各業(yè)結合實際開展更深入的工作,為其創(chuàng)造更優(yōu)的生存環(huán)境,讓衡山影子戲更好地走進新時代人們的生活中,使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更多元的形式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衡山這項“非遺”即將登上央視《星光大道》[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3819995715704264&wfr=spider&for=pc.
[2]王鐵新.淺談衡山福田皮影戲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J].戲劇之家,2019(29):36.
[3]向國政.衡山地方影子戲[M].香港:香港銀河出版社,2006.
[4]鄭茜.失落的歷史文化遺產——衡山影子戲調查[J].大眾文藝,2012(04):206-207.
[5]左靜.淺談湖南皮影造型藝術的特點[J].大眾文藝,2016(15):77-78.
[6]衡山影子戲入選非遺名錄[EB/OL].https://www.chinanews.com/cul/2015/01-26/70035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