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
摘 要:巴松是木管樂器家族中的重要成員,其發(fā)展也有相當長的歷史。早在15世紀就已經形成了巴松的雛形,早期在意大利文中被稱為“Fagotto”。在木管樂器家族中它屬于中低音樂器,自巴洛克時期以來巴松在協(xié)奏曲、室內樂以及交響樂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直以低音木管樂器運用在音樂舞臺中。巴松的音色獨特,在不同的音區(qū)分別表現出了不同的音色特點,低音聲部具有男低音的渾厚深沉特征,而在中高音區(qū)則具有男中音的結實有力特征。從體裁上看,由于它的融合性較強,因此在與其他樂器的結合上能夠具有獨特的魅力,無論是協(xié)奏曲還是交響樂,人們都是看重它的音色特點,所以它長期以來受到的眾多專業(yè)作曲家和聽眾的喜愛。
關鍵詞:巴松作品;巴松管;演奏風格
中圖分類號:J6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4)07-00-03
17世紀可以說是巴松管在歷史上第一次輝煌的時期,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巴松獨奏和協(xié)奏的體裁[1]。維瓦爾第是著名的協(xié)奏曲作曲家,他一生留下了大約五百多部協(xié)奏曲作品,其中為巴松寫的協(xié)奏曲作品就多達三十九部。除此之外,如莫扎特、貝多芬以及韋伯等古典及浪漫主義的音樂家也為巴松創(chuàng)作了許多經典之作。
本文共選取了四首作品,由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音樂家創(chuàng)作,將從作品風格、演奏體會等方面對這些作品進行介紹和分析,尤其是對其演奏體會的認識,對巴松作品的音樂特點和演奏技巧的掌握,同時也能夠更加充分地認識巴松藝術。
一、Antonio Vivaldi《Konzertfür Fagott Cdur》(op.473)
(一)音樂風格
RV473這首作品直接體現出了Vivaldi所特有的音樂風格,但是也有著個性化的特征。大部分的作品按照快—慢—快的三個樂章進行布局。慢樂章一般為情感細膩的旋律,而且非常具有抒情性特征。在兩端的快板樂章中,樂隊與獨奏樂器在聲部上平分秋色,旋律不斷地進行穿插,在調性的布局和安排上主要是建立在主—屬調性上。從RV473這首作品的音樂風格中可以看出,Vivaldi似乎在銳意地進行創(chuàng)新,因為這首作品是在其所有的協(xié)奏曲作品中唯一一首以小步舞曲變奏作為結尾的樂曲,在慢板樂章中也改變了原來的輕松愉悅的風格,好像在痛苦申訴著什么,就是在這一部分中形成了全曲的高潮。這部作品在音色上十分注重各樂器之間的配合,特別注重各個聲部在線條上的發(fā)展,突出弦樂器、管樂器、低音樂器相互之間的組織作用,所以這首作品在音樂風格上既有著整體巴松協(xié)奏曲創(chuàng)作風格的特點,又具有個性化的表現手法和藝術特色。正因為這些風格特征,使得這首作品成為世人所喜愛的佳作。
(二)演奏體會
正是由于這首作品在創(chuàng)作上的風格特點,也讓演奏者體會到了在表現這首作品時應當注重的技巧。首先,在音型的演奏上,作曲家十分注重對音型的運用,特別是在快板部分的樂段中,多運用充滿動力性和技巧性的十六分音型和三十二分音型,而且是這些音型的進行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分解和弦的進行上的,在演奏時要十分注意這些音型的節(jié)奏特點以及與速度的關系,同時在平時也要十分重視琶音基本功的練習。其次,在吐音的演奏上要注意對大跳音程中調音的把握,對哨片和樂器的性能要有很好的了解,要清楚地知道演奏不同音域的跳音要選擇不同的氣息,只有在保證音色和音區(qū)的把握上才能清楚地表現出吐音,因此對于演奏者來說,要注意舌頭、手指、氣息和口型的配合,并根據音高的不同而迅速地做出調整,吹奏高音吐音時氣流要加大,在吹奏低音的吐音時要做到氣流相對較緩。同時,嘴唇要做到放松。最后,要注意對旋律的把握,在這首作品中較多地運用了裝飾音來增加旋律的修飾性。無論是顫音還是波音,都需要十分重視這些技巧的運用位置,這樣才能對這些裝飾音的布局有很好的把握[2],以便及時地運用靈活的手指進行表現,如在慢板部分的演奏中,為了更好地表現出憂傷的情緒,在裝飾音的處理上要做到細膩的表現,在保證手指靈活性的同時,還需要注意氣息做到積極的調整和放松,促進旋律流暢地進行。所以從以上的演奏體會可以明顯看出,在演奏時要始終以作品為依據,以體現作品的風格和情感為主要目的。
二、Carlmriavon Weber《Konzertfür Fagottund Orchester》(op.75)
(一)音樂風格
《Konzertfür Fagottund Orchester》采用了古典協(xié)奏曲三個樂章的寫法,運用快—慢—快的古典協(xié)奏曲式。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此樂章采用了雙呈示部的寫法,由平穩(wěn)而優(yōu)雅的呈示部第一主題發(fā)展到輕松愉快的第二主題。全曲一開始由圓號與銅管奏出主題,到了巴松獨奏時則是采用了再現的手法。主部主題在展開部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時主題表現得更加富有動力,更加具有氣勢,到了再現部時,樂隊一開始就以宏大的氣勢奏出了主部主題,這時的主部主題與呈示部的主題情緒上有了很大的對比,更加具有贊美的特點。此曲的第二樂章為舒緩的慢板,在主調的下屬調降B大調上,采用了3/8拍的圓舞曲節(jié)奏。這一部分的風格特點呈現出非常強的旋律性特征,而且充滿著非常大的戲劇性氣氛,此時巴松的旋律是非常華麗的。同時,作曲家非常注重對音色的運用,因此在聲部的組合上非常獨特,以此來表現出一種嶄新的音響效果,也是體現出其浪漫主義獨特性的部分[3]。
(二)演奏體會
演奏此首樂曲時最大的體會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要注重氣息的練習,由于這首樂曲有三個樂章,整體的篇幅是非常大的。因此要求演奏者要有良好的氣息基礎,如在第一樂章中的80—116小節(jié),在這36個小節(jié)中僅僅有兩處休止,而且為了能夠體現出旋律的流暢性和跳躍的感覺,還需要大量的吐音演奏。這就需要在不影響速度的前提下,依靠氣息和舌頭的配合來體現出旋律上的表現,這就需要演奏者在平時的練習中注重舌頭吐音和氣息的運用。二是需要把握力度的表現,力度是音樂重要的表現元素之一,也是最能夠體現音樂情感起伏的重要手段,在這首樂曲的第二樂章中,在演奏力度上有著較大的要求,尤其對于P—ff的力度跨度要有著很好的把握,再者就是要注意漸變性的力度,就是在漸強、漸弱等變化上要處理得得當和細膩。這種力度布局在第二樂章中隨處可見,而且對于演奏者而言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三是要注意華彩部分的演奏,在這首作品的第二樂章的結尾時是一個華彩樂段,這個華彩樂段由作曲家親自完成,這就要求演奏者要嚴格地按照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進行演奏,這段華彩部分的難度并不是很大,但是要注意其中的很多細節(jié),如一開始為三十二分音符上行跳音,在速度上要注意不要演奏得太快,特別是第一個低音F本身有一個延音符號,可以停留得稍微長一點,還有就是要注意三連音的把握,體會三連音型模進下行的特點。
通過對此曲的演奏還可以看出,在運指上需要注意對左右手兩個大拇指的把握,在巴松的演奏中,兩個大拇指同時承擔著樂器重量的作用,在演奏中如果右手大拇指承擔的重量過重,那么在長時間的演奏中會給右手帶來很大的壓力,因此重量要盡量轉移到肩背帶上,如果左手大拇指過于用力則會導致整個左手僵硬,影響到按鍵的效果,所以在練習中需要減弱左手大拇指的按鍵力度以便能夠靈活地演奏。
三、Franz Danzi《Concertino per clarinetto fagotte orchestra》(op.47)
(一)音樂風格
Danzi生活的年代正處于歐洲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相互融合的時期,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明顯地體現出了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雙重特點。從這首作品的古典風格的角度看,其注重樂思發(fā)展的邏輯性、形式結構的嚴謹性,在聲部的配合上做到了整體比例的和諧與完美,在理性的引導下達到了自然清新而又富于表情的境界。而從浪漫主義的角度看,這首作品在個性化、情感化的表現技巧上,在調式和聲與節(jié)奏節(jié)拍的處理上又有著明顯的突破,體現出了偏重于心理刻畫的情感性特點。在樂器的組合上,作曲家采用了巴松、單簧管二重奏的形式,其中單簧管和巴松是作曲家最為喜愛的木管樂器,而室內樂團在其中起到的則是填充和聲聲部和豐富音色的作用,因此三者的結合能夠表現出最具特色的音色特點。從這一時期協(xié)奏曲形式的角度看,主流形式仍然是獨奏性的協(xié)奏曲,尤其是小提琴和鋼琴協(xié)奏曲的數量最多,而從木管樂器的角度進行協(xié)奏曲的創(chuàng)作,可以明顯地看出作曲家在這一方面的獨創(chuàng)性特點,因此這首作品的創(chuàng)作給我們帶來諸多的啟示。
(二)演奏體會
在演奏這首作品時最為深刻的體會就是對于舌頭和氣息的運用。如這首樂曲的開始部分是一段柔和的而且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因此在情緒的表現上要悠揚地表現出來,這樣才能體現出典雅的風格特點。在演奏時為了能夠更好地體現出氣息的技巧,還需要注意樂句的劃分,音樂和人類的語言一樣有著自身的規(guī)律的語言特色,這些語言特色就體現在聲部以及節(jié)奏上,這首作品由巴松、單簧管、小型室內樂團共同來完成,第一要做到的就是兩位獨奏者的默契配合,在統(tǒng)一的節(jié)奏框架下表現出音響效果,因此樂句的劃分就非常重要,在充分地運用好氣息的基礎上,就要注意舌頭在劃分樂句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演奏時要十分注意樂譜上的連音線和吐音,單吐的吐音演奏有著獨特的效果和表現力,而連線之間的舌頭運用起到的則是劃分樂句的作用。
從吐音的演奏技巧看,主要由以下集中形式,一是斷奏,這種技巧是大管擅長和常用的演奏手法,音響效果表現為音響短促,好比是弦樂中的撥弦一樣,在演奏這首作品時要根據樂曲的風格和速度來確定,而且還不能籠統(tǒng)地從時值上進行把握。二是重音的演奏,這種音響效果是依靠舌頭和氣息的密切配合來完成的,演奏時舌頭擊哨子應當快而重,氣流需要急促,這樣才能演奏出一個強有力的音頭,當重音表現出來時氣流力度應當立即收回,這樣才能明顯體現出節(jié)奏感,重音的音響有著獨特的表現力,尤其是這首樂曲表現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因此對重音的準確把握有助于增強樂曲的表現氣質和氣勢。三是要注意帶有連線的吐音,一般認為,連線的作用是使音響呈現出線性的效果,而舌頭主要是起到點的效果,當兩種效果結合時要求演奏技術要表現到位,在演奏時需要注意氣息柔和并保持,舌頭擊哨要軟而輕,在演奏過程中保持氣流不斷,表現出似斷非斷、似連非連的音響效果。
四、Pierre Max Dubois《Sonatine-Tangofür Fagottund Klavier》
(一)音樂風格
探戈舞是起源于非洲中西部的一種民間舞蹈探戈諾舞。19世紀大量歐洲和非洲移民涌入阿根廷,這時西班牙等歐洲國家和非洲移民帶來的歌舞形式與當地土著文化在這種背景下相互融合形成了探戈,探戈舞最初傳到美洲大陸時,融會了拉美一些民間舞蹈的風格,形成墨西哥式和阿根廷式兩種探戈舞。后來探戈舞傳入歐洲,受歐洲民間舞蹈的一些影響而形成西班牙式、意大利式和英國皇家式三種探戈舞。當代國際標準探戈舞的前身即為英國皇家式探戈舞,它融會了世界上各種探戈舞的精華,因其具有剛勁挺拔、瀟灑豪放的風格特點而享有“舞中之王”的美稱。探戈舞曲的節(jié)拍為2/4拍,速度為每分鐘33小節(jié)。其基本節(jié)奏為鼓聲強勁、令人振奮。因此,這首作品在風格上借鑒了探戈舞蹈節(jié)奏的特色,表現出一種現代流行音樂的風格特點。
(二)演奏體會
演奏這首作品最大難度就是對巴松音色的把握,從音色的劃分上看,分為基本音色和變化音色兩種,巴松的基本音色飽滿、松弛有著較強的穿透力,而且在音質上也非常純潔,這首作品在風格上突出探戈的節(jié)奏感和曼妙的音色,因此對于基本音色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在演奏過程中運用的是腹式呼吸法,使氣息自然地通過管體和哨片,通過自然舒適的演奏,使巴松的自然聲音表現出來,從這首樂曲的音域范圍看,在低、中、高音區(qū)都有著廣泛的應用,而且又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和風格,在低音區(qū)的演奏上要做到厚重飽滿,凸顯出詼諧幽默的特點。在中音區(qū)則是發(fā)音較為靈活的音區(qū),音色較為柔和,在高音區(qū)則是舒緩輕松的,充滿了神秘感。因此,在演奏這首樂曲時都需要注重不同音區(qū)的音色特點。還有就是變化音色,巴松管自身的結構和聲音特點,使得其在音樂作品中有著豐富多變的表現方式,巴松變化音色主要指在基本音色上進行音色的極度變化的效果,其中包括弱奏、強奏等特殊的音效。弱奏的特點在于在基本音色的基礎上體現出輕巧、細膩的音響效果,在這首作品的演奏中,要注意低音區(qū)、高音區(qū)的弱奏和強奏,所以無論是基本音色還是變化音色都需要注意技巧的運用和音樂上的表現。
五、結束語
對于演奏者而言,在巴松演奏中情感的把握上,要從不同的角度對情感進行理解,情感不只是演奏者唯一的心理表現,還是建立在對樂曲情感內涵分析的基礎上,在演奏者與樂曲本身情感的交流中而產生的。演奏者在把握情感時,也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表現,如對樂曲中音樂特點的分析以及在演奏情緒方面都屬于情感把握的范疇。音樂作為一門情感的藝術,也需要演繹者投入感情去完美地詮釋出來,在正確地分析樂曲中的情感后,就需要演繹者根據樂曲的情感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即運用自己所具備的專業(yè)知識進行演奏。因此,只有不斷加強個人的藝術修養(yǎng),才能成為一名合格巴松表演者。
參考文獻:
[1]楊曉東.巴松概說[J].戲劇之家,2015(11):64.
[2]周俁辰.巴松早期發(fā)展史探尋[J].樂器,2015(04):39-41.
[3]郭軒.巴松管的音樂表現與音響色彩探索[J].科技傳播,2010(15):4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