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寶蓮,楊新芳
(西安美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
美術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作為一種視覺藝術,美術借助各種視覺元素塑造了生動的藝術形象, 既具有視覺的直觀性、情節(jié)的敘事性和藝術的感染力,又具有強烈的社會認識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 紅色美術資源作為二十世紀以來對中國歷史進程的特殊記載,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組成部分。 深入挖掘紅色美術資源中蘊含的育人價值, 是我們在新時代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并反復強調的“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和建設“大思政課”的題中應有之義。
紅色美術資源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在育人目標、內容與形式上具有高度的內在契合性。 紅色美術資源以圖像敘事的方式再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征程, 包含著豐富的紅色文化基因, 是思政課鑄魂育人的有效資源。 思政課教學旨在打牢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科學思想基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在“育人”這一主旨上二者相互貫通。
紅色美術資源以其蘊含的豐富紅色文化元素與思政課教學在育人目標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紅色美術資源是藝術家們用畫筆記錄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百年征程路上浴血奮戰(zhàn)、火熱建設、改革開放的生動載體,以獨特的藝術形態(tài)鐫刻紅色文化基因、傳承歷史脈絡。其蘊含著豐富的美學文化、精神基因與價值理念,能夠為思政課教學創(chuàng)新、 新時代文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xiàn)提供文化支撐。 紅色美術資源在歷史再現(xiàn)中概括凝練了中國共產黨人從篳路藍縷的歷史一步步走向新時代的奮斗之旅, 深刻昭示了中國共產黨人敢于斗爭、一心為民的高尚品格。這正是塑造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藝術觀的優(yōu)質資源, 具有鮮明的教育性和可觀性,也與高校思政課“立德樹人”的目標呈現(xiàn)出高度的一致性。高校思政課教學作為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主陣地, 承載著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提升其道德素養(yǎng)的重要使命,是培養(yǎng)為國家和時代所需要的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徑。 由此可見, 紅色美術資源與思政課在價值目標上都指向“立德樹人”。因此,將紅色美術資源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中, 創(chuàng)造性地轉化為思政課教學資源,在“思政+美術”的合力教學中更好地傳承紅色文化基因, 實現(xiàn)培養(yǎng)時代新人的育人目標。
作為時代產物的紅色美術資源與思政課教學均呈現(xiàn)出“歷史與現(xiàn)實”交叉的育人內容,具有鮮明的相通性。紅色美術資源以歷史為原型,借助美術這一載體,對歷史場景、革命精神在物質形態(tài)和精神形態(tài)方面進行了生動還原。 紅色美術資源中的內容大都呈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在革命、 建設和改革不同時期的場景。 周令釗的油畫《啟航——在黨的一大會議上》、沈堯伊的油畫《遵義會議》、蔡亮的油畫《延安火炬》等美術作品再現(xiàn)了英勇的革命年代;李琦的年畫《農民和拖拉機》、龍瑞和王珂的國畫《紅旗渠》等反映了建國后如火如荼的社會主義建設場景; 王紹倫的油畫《1978年11 月24 日夜·小崗》、劉文西的油畫《春天》、方土的國畫《特區(qū)開發(fā)》等,將改革開放這一濃墨重彩的歷史事件以一幀幀圖像呈現(xiàn)給觀眾。 這些紅色美術資源都是對中國共產黨百年宏大敘事的藝術表達,既還原了歷史現(xiàn)場,也真切地傳遞著偉大建黨精神、延安精神等精神偉力,是對青年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及中國共產黨的重大路線方針政策普及教育的最佳素材。這與思政課的教育內容具有相通性。搭建紅色美術資源與思政課教學的合力育人橋梁,借助紅色美術作品的藝術性引導學生感悟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 深刻認識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有利于堅定其愛國情懷與歷史自信,更好地做到“兩個維護”。
紅色美術資源與思政課教學在圖像敘事與理論講授這一育人形式上互為補充、相輔相成。紅色美術資源是黨領導人民在百余年奮斗中創(chuàng)造出的反映不同時期風貌和文化特征的視覺文化財富,呈現(xiàn)出色彩豐富、內容生動、構圖精巧等鮮明的藝術特征。思政課教學以理論傳播和價值教育為主,在教學中呈現(xiàn)出鮮明的理論性、邏輯性和規(guī)范性,主要采用“理論講授+實踐教學”的教學模式。 青年大學生大多思維活躍、 閱歷不足、 擅長感性思維, 一味地宣講理論政策使思政課出現(xiàn)了“抬頭率”“點頭率”較低的問題,無法實現(xiàn)“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標。 而紅色美術資源能夠以視覺藝術的形式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從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將這一優(yōu)質資源融入思政課,再加以思政課的理論闡釋,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從而自覺做傳遞中國聲音、講述中國故事、繪就中國畫卷的踐行者和傳承者。 這一融合借助視覺藝術形式增加了思政課的親和力和吸引力, 也激發(fā)了將紅色美術資源融入思政課的創(chuàng)造力和活力, 可以實現(xiàn)“美育+德育”的雙重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指出,要“用好紅色資源,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 著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1]。 紅色美術資源以藝術的形式重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為了爭取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所書寫的可歌可泣的民族奮斗史和精神史, 兼具藝術性和思想性, 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濃厚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是對處于“拔節(jié)孕穗期”的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活的教科書”,也是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助推器”。
紅色美術資源中的紅色美術作品包含決勝千里的戰(zhàn)爭場面,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波瀾壯闊的改革華章,是對時代和歷史的真實記錄。將一幅幅紅色美術作品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和串聯(lián)起來,就是一部蕩氣回腸、艱苦卓絕的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史的再現(xiàn)和還原, 是這一輝煌歷程中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的藝術再現(xiàn)?!霸谡归_這個恢宏而壯闊的藝術史的過程中,人們可以看到,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 革命美術家和進步美術家自覺地用畫筆記錄了這個政黨為民族解放與民族振興而留下的篳路藍縷、艱苦卓絕的奮斗足跡,不論現(xiàn)場速寫,還是再度創(chuàng)作,這些美術作品幾乎都以一幀幀歷史的截面展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90 年曲折而輝煌的歷史, 從而構成了留存在人們記憶中的紅色美術經典圖像。 ”[2]1
周令釗的油畫《五四運動》描繪了在歷史的緊要關頭, 北大青年學子在一批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先進分子的領導和鼓舞下走上街頭, 在天安門前與反動政府軍警對峙的歷史一瞬。 這一極具藝術感染力的作品,表現(xiàn)了中國人民捍衛(wèi)國家主權、抵御外侮的標志性事件, 五四運動也由此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在這幅作品中,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得到完美的體現(xiàn)。何紅舟、黃發(fā)祥的油畫《啟航——中共一大會議》記述了中國革命的堅強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昭示著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黎冰鴻的油畫《南昌起義》、何孔德等的油畫《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王式廓的油畫《井岡山會師》、高泉的油畫《支部建在連上》、沈堯伊的油畫《遵義會議》、蔡亮的油畫《三大主力會師》、李可染的國畫《長征》等描繪了黨創(chuàng)建革命根據地、 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艱難歷程。江豐的版畫《東北抗日義勇軍》、羅工柳的油畫《地道戰(zhàn)》、彭彬的油畫《地雷戰(zhàn)》、孫浩的油畫《太行鐵壁》和《百團大戰(zhàn)》等展現(xiàn)的是中國人民為奪取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英勇斗爭的歷史場景。高虹的油畫《決戰(zhàn)前夕》、任夢璋等的油畫《攻克錦州》、鮑加等的油畫《淮海大捷》、古元的版畫《打過長江去》、陳逸飛等的油畫《占領總統(tǒng)府》、王少倫的油畫《第一屆全國政協(xié)會議》 等記錄的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為建立新中國而奮斗的一個個重大歷史瞬間。董希文的油畫《開國大典》與蔣兆和的國畫《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則成為標志性的歷史畫面,深深印在中國人的心底。張文新的油畫《入社去》和劉海粟的油畫《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 表現(xiàn)的是生產資料私有制改造的重大變革和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基本確立。 周令釗的招貼畫《修十三陵水庫》、王文彬的油畫《夯歌》、李琦的年畫《農民和拖拉機手》等描繪和歌頌的是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人民滿腔熱情地描繪社會主義新畫卷的奮斗與喜悅。王少倫的油畫《1978年11 月24 日夜·小崗》和丁一林的油畫《科學的春天》表現(xiàn)的是中國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到來。謝楚余的油畫《改革開放再出發(fā)》則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進入了新時代。 總之,“一部中國現(xiàn)代美術史,既是藝術家力求藝術語言、風格由古典形態(tài)向現(xiàn)代形態(tài)轉換的歷史, 更是百年來中國人民為民族國家的獨立、 民族的解放而不懈抗爭、奮斗的形象史,是人民推動下的社會變革與發(fā)展的形象史詩。 ”[3]
從作品的創(chuàng)作形式看,國畫、油畫、版畫、宣傳畫,不一而足;從作品的創(chuàng)作題材看,領袖人物、普通百姓、勞動場景、戰(zhàn)爭場景均有展現(xiàn)。 一件件作品猶如一顆顆珍珠, 承載和記錄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追求獨立、自由、解放的奮斗歷程。 將這一顆顆珍珠串聯(lián)起來, 就在我們面前展開了一幅極具可視性和可讀性的輝煌壯麗的歷史畫卷,呈現(xiàn)的是一條多姿多彩的歷史長廊和時代人物群像。 觀賞這些作品“使我們倍感親切和自豪,也使我們在觸摸歷史的同時, 得到一種崇高的美的享受”[4]1。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許多畫作的作者本人就是重大事件的親歷者, 他們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傾注了滿腔熱忱,使作品頗具情感的力量。 因為“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往往是藝術家思想境界和藝術情趣的真情流露”[4]2。一個沒有深刻歷史記憶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 一個忘記過去的民族也是看不到未來的民族。 重溫這些畫作并由此進入作品承載的歷史,探尋作品表達的思想,對于樹立正確的國情觀、革命觀、歷史觀,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無疑具有重大的“以史育人”的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民族是有著偉大創(chuàng)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的民族。 “中華民族精神,既體現(xiàn)在中國人民的奮斗歷程和奮斗業(yè)績中, 體現(xiàn)在中國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 也反映在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產生的一切優(yōu)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國一切文學家、藝術家的杰出創(chuàng)造活動中。 ”[5]紅色美術資源正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偉大時代精神的最直接、最真實的體現(xiàn)。一幅幅如史詩般的美術作品,通過一個個事件、人物、場景,給觀者講述的是中華民族的創(chuàng)造史和奮斗史,歌頌的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高尚品德。 在思政課教學中充分挖掘與詮釋紅色美術資源中蘊含的精神元素, 借助紅色美術資源形象化的藝術表達, 讓學生以更加具象的方式感受思政課教學內容中的精神偉力, 實現(xiàn)引導學生傳遞精神火炬的作用。
觀賞周令釗的油畫《五四運動》和張培成的國畫《五卅運動》,我們感受到的是中華民族的覺醒、不屈和反抗, 這是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意識自覺的生動表達。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人民同仇敵愾, 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最后的勝利。也正是在這一苦難而輝煌的抗爭中,涌現(xiàn)出了無數令人敬仰的英雄事跡和英雄人物, 凸顯著偉大的民族精神。 欣賞王盛烈的國畫《八女投江》和詹建俊的油畫《狼牙山五壯士》,我們看到的是中國人民為了民族大義而舍生取義、 勇于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寧死不屈、視死如歸的英雄壯舉,一種由衷的敬佩之感升騰在心中,正可謂“天地英雄在,千秋尚凜然”。王迎春、楊力舟合作的巨幅國畫《太行鐵壁》 表現(xiàn)的是太行山區(qū)軍民團結一心,用生命、鮮血和鋼鐵般的斗志,凝鑄成了堅不可摧的銅墻鐵壁, 成為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中流砥柱, 譜寫了中華兒女的英雄壯歌。 站在這幅作品前,使人由衷地敬佩70 多年前,在那段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民族解放斗爭中, 中華民族所表現(xiàn)出的不屈不撓、浴血奮戰(zhàn)的堅強意志和偉大精神。正是這種意志和精神捍衛(wèi)了中華民族5000 多年發(fā)展的文明成果,捍衛(wèi)了人類和平事業(yè),鑄就了戰(zhàn)爭史上的奇觀和中華民族的壯舉。
王式廓的油畫《參軍》和范陽的國畫《支前》表現(xiàn)了經過土地改革運動, 廣大解放區(qū)農民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得以翻身, 青壯年農民如潮水般加入人民軍隊,保衛(wèi)勝利果實,以及廣大支前群眾冒著槍林彈雨,肩挑車擔,翻山越嶺,將糧食彈藥源源不斷運往前線的感人場景, 展現(xiàn)了一幅幅宏偉壯觀的人民戰(zhàn)爭畫卷,歌頌了人民戰(zhàn)爭的偉力。潘鶴的雕塑作品《艱苦歲月》 成功地通過老戰(zhàn)士吹笛子,小戰(zhàn)士偎依身旁傾聽的造型,展現(xiàn)了解放戰(zhàn)爭時期海南島艱苦斗爭環(huán)境中的解放軍戰(zhàn)士不怕困難、信念堅定的藝術形象,深情地表達了革命戰(zhàn)士對未來新生活的渴望與夢想。
古元的版畫《鞍鋼的修復》、鄧澍的宣傳畫《保衛(wèi)和平》、吳強年的版畫《雷鋒》、林崗的國畫《群英會上的趙桂蘭》、盧沉的國畫《機車大夫》、魏紫熙的國畫《天塹通途》、趙志田的國畫《石油工人無冬天》、龍瑞和王珂的國畫《紅旗渠》、李延生的國畫《煤海盛開大慶花》、董希文的油畫《千年土地翻了身》、沈嘉蔚的油畫《為偉大祖國站崗》、毛本華與王剛等合作的油畫《焦裕祿》等作品,記錄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共產黨員和普通勞動者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和極大的愛國主義熱情投入到生產建設中,用自己的雙手建設新世界、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奮斗事跡和精神風貌。
改革開放以來涌現(xiàn)的一批美術作品反映了中國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用自己的力量與智慧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現(xiàn)實場景和重大事件, 書寫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新篇章。潘鶴的雕塑《墾荒牛——獻給深圳特區(qū)》以一個蓄力奮蹄、低首前沖的“開荒牛”形象反映了深圳人“埋頭苦干”的開拓進取精神,被認為是“特區(qū)精神”和“改革開放精神”的世紀象征。 李振飛的油畫《春天的細雨》以“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廣告標語為背景,揭示了改革開放之初,人們思想觀念的重大轉變,是時代精神最生動的傳達。 詹建俊的油畫《潮》更是真實地再現(xiàn)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改革的先驅不安于現(xiàn)狀、 用勤勞的雙手改變自己命運的中國農民的精氣神。徐啟雄的國畫《決戰(zhàn)之前》、駱根興的油畫《歷史的星空——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們》、 高泉與張慶濤等合作的油畫《1998 年夏·豐碑》、苗再新的國畫《人民子弟兵》、王吉松的油畫《出征》等是以“女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為代表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生動載體和藝術表達。
在長期慘烈的革命斗爭中,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戰(zhàn)勝了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 渡過了一個又一個暗流險灘, 同時也形成了自己堅不可摧的革命精神。紅船精神、八一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qū)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名詞代表的革命精神, 發(fā)端于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成熟于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豐富發(fā)展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是黨領導人民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的核心, 是中國共產黨強大的精神力量和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具有內在的一致性, 集中表現(xiàn)為:“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和革命必勝的信念、 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和百折不撓的革命意志、 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新精神、 忠誠為民的宗旨意識和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6]紅色美術資源中的紅色美術經典作品是自20 世紀初開始的幾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努力、奉獻、犧牲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的藝術反映, 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的豐厚載體和形象表達。 紅色美術資源中所承載的偉大革命精神在紅色經典作品中的領袖人物和革命英烈身上得到了最集中、 最典型的體現(xiàn)。 在他們身上,這種革命精神和革命傳統(tǒng),已經內化為一種偉大人格和高貴品質,變成了他們的血肉和本能。
洪濤的雕塑《本黨命名為中國共產黨》用雕塑獨特的藝術語言和創(chuàng)作手法為我們真實地呈現(xiàn)了在茫茫黑夜中,一群不顧個人安危,立志救國救民于水火之中的中國共產黨人的真實形象, 將人們自然而然地帶入了以往的歷史情境, 令人激動而感嘆。廣為國人所熟悉的劉春華的油畫《毛主席去安源》成為一代人的紅色記憶,畫家筆下的青年毛澤東手握拳頭,目光如炬,神態(tài)凝重,意志堅定地大步行走在山路上, 眉宇間充滿對勞苦大眾悲慘命運的擔憂和中國社會向哪里去的思考, 盡顯共產黨人憂國憂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莫樸的油畫《入黨宣誓》表現(xiàn)了在大革命失敗后,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黨的活動被迫轉入地下的危急時刻,那些執(zhí)著于理想和信念的真正的革命者冒著砍頭的危險,勇敢地加入中國共產黨,時刻準備為民族生存而犧牲的真實場景。沈堯伊的巨幅油畫《革命理想高于天》 描繪了長征途中一個陰冷潮濕的夜晚, 毛主席和紅軍戰(zhàn)士圍坐在熊熊燃燒的篝火旁親切交談的場面, 無論是畫面主角毛主席還是圍坐在毛主席身邊的紅軍戰(zhàn)士, 個個臉上洋溢的是滿滿的自信和深深的向往。欣賞這幅作品,人們不得不被共產黨人堅如磐石的革命信念和豪情所打動。石魯的國畫《轉戰(zhàn)陜北》以沉穩(wěn)的色調、磅礴的氣勢、獨特的構圖,藝術地再現(xiàn)了毛主席胸中自有雄兵百萬,指揮若定的泰然氣派和偉人風采,熱情地贊頌了以毛主席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革命事業(yè)所創(chuàng)造的豐功偉績。
羅工柳的油畫《前赴后繼》、靳尚誼的油畫《瞿秋白》、聞立鵬的油畫《方志敏》、胡悌麟和賈滌非的油畫《楊靖宇將軍》、馮法祀的油畫《劉胡蘭就義》,以及王明明和蔡玉水的國畫《刑場上的婚禮》等熱情地歌頌了中國共產黨人“頭可斷,肢可折,革命精神不滅”的豪情壯志。作品所刻畫的中國共產黨人舍小我為大我、視死如歸、英勇不屈的光輝形象已經深深地印入國人的心底。 特別是錢松巖的國畫《紅巖頌》則以革命的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完美結合的手法, 表現(xiàn)了共產黨人的崇高品質和英雄氣魄,畫中所題“風雨萬方黑,紅巖一幟紅,仰欽奮彤筆,揮灑曙光中”的詩句,更是直達畫意,是對中國共產黨人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的最藝術的表達和贊美。
古元的新年畫《毛主席和農民談話》、李琦的國畫《毛主席走遍全國》、何孔德和高虹的油畫《我們的好總理》、王吉松的油畫《鞠躬盡瘁》、李秀實的油畫《疾風》均以領袖人物為題材,體現(xiàn)了以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 為人民謀福利的崇高追求。 畫面常常在一種融洽、親切、自然和平凡中,凸顯著領袖的偉大,體現(xiàn)著領袖和人民之間的魚水之情和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仆精神。
一幅幅如史詩般的美術作品, 通過一個個事件、人物、場景,給觀者講述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披荊斬棘的奮斗史和創(chuàng)造史, 承載和凸顯的是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品德。正是因為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人懷著“革命理想高于天” 的崇高追求, 帶領著人民前赴后繼、頑強奮斗,才使中華民族實現(xiàn)了由“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性轉變。觀賞這些作品,無疑“能使廣大觀眾在欣賞、回顧、感悟中更加堅定理想信念,凝聚奮進力量”[4]3。 這也是在思政課教學中引導廣大青年人堅定理想信念、 浸潤其心靈的寶貴精神密碼。
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是精神食糧的生產者,肩負著為時代而歌、為人民而歌的重大責任和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者座談會講話》中指出:“文藝工作者要有‘鐵肩擔道義’的社會責任感?!盵7]13要始終“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的筆端,謳歌奮斗人生,刻畫最美人物,堅定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7]19。 因此,創(chuàng)作有筋骨、有思想、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和時代的進步要求, 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奮斗之美,是黨和人民對文藝工作者的期望,也是文藝工作者的職責。 在紅色美術資源中凸顯著藝術家的使命意識和責任擔當。
早在創(chuàng)建革命根據地時期, 革命者就通過書寫紅色標語、創(chuàng)作紅色漫畫,使美術與人民革命斗爭相結合,為革命斗爭服務,發(fā)揮著發(fā)動群眾、宣傳革命的作用。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之后,在左翼文化運動影響下、在魯迅的支持下,已在滬杭、平津和廣州等地逐步成長起來的中國的木刻青年, 自覺地把中國現(xiàn)實社會對藝術所要求的使命與自己的藝術追求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 直接用刻刀直面中國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 表現(xiàn)勞苦大眾的困難生活,表現(xiàn)他們的反抗斗爭,出現(xiàn)了像胡一川的版畫《到前線去》、野夫的版畫《搏斗》、葉洛的版畫《斗爭》、李樺的版畫《怒吼吧,中國》等關注社會現(xiàn)實、關注民族命運的佳作。
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以延安魯藝為中心,聚集在延安的美術工作者, 更是集革命者和藝術家的雙重身份于一身, 從民族革命斗爭的實踐需要出發(fā)進行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思考, 他們在思想意識和意志品質上都淬火成鋼, 在實際的斗爭中提高自己的革命意識、磨煉自己的勁刀利筆。他們以木刻為武器,為民族解放呼號吶喊,發(fā)揮了宣傳革命、發(fā)動群眾的重要作用。在艱苦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木刻作品,涌現(xiàn)出了一批著名的人民藝術家。如力群的版畫《豐衣足食》、彥涵的版畫《親臨前線指揮的彭德懷將軍》和《豆選》、古元的版畫《結婚登記》和《減租會》、沃渣的版畫《查路條》和《救護》、江豐的版畫《念書好》和《清算》、王式廓的版畫《改造二流子》、胡一川的版畫《軍民合作》、羅工柳的版畫《堅持抗戰(zhàn) 反對分裂》等,這些作品生動地記錄下了根據地人民勞動生產的身影、 前線將士奮勇殺敵的戰(zhàn)斗以及民主政權下發(fā)生的社會變革。 延安魯藝美術工作者用作品踐行著為抗戰(zhàn)服務、 為邊區(qū)生產、建設服務的責任,在他們身上體現(xiàn)出一代革命藝術家崇高的革命信念和藝術理想。
新中國成立后成長起來的新一代藝術家們,不忘藝術家的初心和責任, 用自己的畫筆歌頌時代、歌頌祖國、歌頌人民、歌頌英雄。 《地球的紅飄帶》《遵義會議》《八七會議》《革命理想高于天》《而今邁步從頭越》《湘江戰(zhàn)役》《彝海結盟》 等表現(xiàn)長征題材名作的作者沈堯伊被稱為在長征精神熏陶下成長起來的畫家。出于對長征精神的無比崇尚,他曾經在1975 年花了3 個月的時間重走長征路,歸來之后滿懷激情和崇敬, 通過自己飽含真情的畫筆描繪長征路上的感人故事, 歌頌偉大的長征精神。沈堯伊一生之所以如此鐘愛長征題材,就是源于他對長征的深刻理解和長征精神對他的巨大感召, 他認為:“長征以壯麗的詩篇譜寫了中國歷史光輝的一頁,體現(xiàn)著一種崇高的革命精神。 任何一個國家、 一個民族都需要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 ”[8]沈堯伊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時時顯露在他的美術作品中。他用自己的畫筆踐行著“靈魂的工程師” 的重任,傾其一生,創(chuàng)作了許多有正能量和感染力的優(yōu)秀作品, 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了祖國和人民。 他曾說:“我們作為藝術家,就應該更多地看到,發(fā)現(xiàn)和關注生活中好的方面,去關注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去提煉和升華這種源自生活和生命的美, 使之強大并展現(xiàn)給觀者,這是藝術家的使命。 ”[9]
人民藝術家劉文西則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踐行著“文藝為人民服務”的社會責任。 在六十多年的藝術生涯中,劉文西先生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熱愛人民、表現(xiàn)人民。他曾先后八十多次深入陜北寫生,堅持與人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創(chuàng)作出大量以陜北人民為題材的精品力作。 他以自己的作品歌頌陜北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艱苦奮斗,開拓創(chuàng)新,奔向美好幸福生活的輝煌歷程讓人們感受到黃土地和勞動人民蓬勃向上的偉大力量。 劉文西的藝術人生,就是為時代而創(chuàng)作、為人民而創(chuàng)作的人生??梢?,大凡成功的藝術家都是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為時代而歌、為人民而歌的藝術家。他們將藝術理想與人生理想完美結合, 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高度統(tǒng)一, 在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偉大實踐中實現(xiàn)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造和藝術價值, 為人民所喜歡、所尊敬。 因此,每一位追求成功、追求卓越的大學生都應以他們?yōu)榘駱?,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奉獻社會、服務人民中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紅色美術資源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瑰寶,承載著中國人民深厚的歷史記憶,彰顯著革命精神、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既是歷史的重溫和再現(xiàn),也是精神的表達和塑造。通過創(chuàng)新路徑實現(xiàn)紅色美術資源與思政課教學“以美育人”和“立德樹人”的有機統(tǒng)一,是藝術院校落實“大思政課”建設的必由之路。
要實現(xiàn)紅色美術資源與思政課教學育人效果最大化,必須豐富思政課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與方式,筑牢課堂育人主渠道。紅色美術資源所包含的生動形象的歷史材料、英雄事跡和革命遺址,刻畫和彰顯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理想信念與使命責任為創(chuàng)新思政課教學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教學資源。思政課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靈魂課程,將紅色美術資源中折射出的歷史記憶、 時代形象和精神內核以視覺符號的形式呈現(xiàn)在思政課教學中,可以實現(xiàn)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思政課“可以更鮮明、更獨特、更透徹地說人說事說理”[10]109。
一是規(guī)范梳理紅色美術資源中的英雄人物、領袖人物、普通百姓、重大事件、戰(zhàn)爭場景等,依據課程內容轉化為教學案例。 如以課程為單位梳理革命、 建設、 改革以及新時代以來的紅色美術作品, 將其融入課程對應的具體章節(jié)中。 如通過制作“畫說馬克思恩格斯”“畫說毛澤東”“畫說鄧小平”“畫說新時代”等專題美術資源案例,讓思政課“插上藝術的翅膀”, 在豐富和活化教學內容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認同感和參與度。
二是充分挖掘紅色美術資源中所蘊含的精神力量和美術家的故事有機地融入思政課。 紅色美術作品傳遞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如油畫《井岡山會師》中折射出的井岡山精神、國畫《過雪山》中蘊含的長征精神、國畫《銅墻鐵壁》中所刻畫的抗戰(zhàn)精神等,都是思政課傳達理想信念、激發(fā)愛國情感的有效案例。如前所述,紅色美術資源形象地凸顯了藝術家的使命意識和責任擔當, 是對大學生進行人生觀教育的鮮活教材。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者座談會講話》 中指出:“文藝工作者要始終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為自身留清名,努力以高尚的職業(yè)操守、良好的社會形象、文質兼美的優(yōu)秀作品贏得人民喜愛和歡迎。 ”[11]13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涌現(xiàn)出的青年木刻家胡一川、彥涵、古元等, 他們自覺地把中國現(xiàn)實社會對藝術所要求的使命與自己的藝術追求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 用刻刀直面社會現(xiàn)實,為革命呼號,為大眾發(fā)聲。 新中國成立后成長起來的新一代藝術家們, 他們用畫筆歌頌時代、歌頌祖國、歌頌人民、歌頌英雄。西安美術學院名譽院長、 著名國畫家劉文西在六十多年的藝術生涯中,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他用一生的創(chuàng)作經歷啟迪青年人要到人民群眾的實踐中去尋找藝術的源泉,為無數青年人走好人生路、藝術路樹立了榜樣。這些鮮活的人物、鮮活的故事無疑是思政課教學可以借鑒的優(yōu)質資源。
三是在探索紅色美術資源與思政課教學的契合度中,創(chuàng)新“雙主體+雙課堂”的教學形式。 在“兩個大局”同步交織的時代背景下,青年大學生的思想理念與情感價值觀都隨之發(fā)生了巨大變化。 傳統(tǒng)的課堂理論講授已經不適應學生的知識與心理訴求,以往的“灌輸填鴨式”課堂注定要被時代與社會所淘汰。 一方面,通過構建“師生共講思政課”和翻轉課堂的教學形式,鼓勵學生以紅色美術作品、 紅色美術家的事跡為重要抓手講解思政課,將紅色美術資源蘊含的理論內容、思想觀念和精神品質通過講、評、展、演等各種形式在課堂上由教師組織、學生設計加以呈現(xiàn)和完成,發(fā)揮學生在思政課堂的主體地位,提高課堂的“抬頭率”和“點頭率”。另一方面,教師要善于挖掘利用紅色美術官方公眾號、官方微博、紅色VR 以及紅色美術作品展等資源, 在課堂教學中形成 “線上+線下”同頻互動的教學形式。
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拓寬大學生視野、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具有靈活性、趣味性、主體性的鮮明特征。因此, 在紅色美術資源融入實踐教學過程中探索“課堂實踐教學+校園實踐教學+校外實踐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實踐教學的育人功能。
第一,拓寬課堂實踐教學渠道,通過發(fā)揮大學生的專業(yè)特長, 創(chuàng)新紅色美術資源融入課堂實踐教學的多種形式。鼓勵學生全過程參與思政課堂,創(chuàng)新性地形成 “畫說思政課”“書法中的思政課”“紅色美術家的故事”“我以美術講時政”“情景劇展演美術作品”等課堂形式。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采取宣講、賞析、展演、創(chuàng)作等多元化的形式將紅色美術作品及其背后蘊含的紅色文化故事展現(xiàn)在思政課中,引導學生在賞析美術作品、情景劇展示美術作品的過程中, 增強對 “思政+美術”的認知和認同,構建起以“師生學習共同體”為內核的思政課堂。
第二,開展校內實踐教學活動,借助紅色美術資源凝鑄校園文化。 學生作為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者、開展者和參與者,在紅色美術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的校內實踐中發(fā)揮著主體作用。因此,基于學生專長, 選取重要時間節(jié)點開展校內紅色美術經典作品的系列展覽,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慶祝新中國成立”“紀念毛澤東誕辰”“紀念鄧小平誕辰”“弘揚延安精神”“畫說英雄模范”等,營造濃厚的紅色美術育人氛圍,形成傳播效應。 同時,依托校園文化氛圍開展與紅色美術相關的創(chuàng)作實踐活動, 如開展“手繪百年黨史”“手繪紅色革命路”“紅色藝術家故事大賽”“舞蹈中的美術展演”等活動, 組織學生積極參與主題創(chuàng)作并在校內推廣展覽, 鼓勵學生將紅色美術資源中蘊含的革命歷史、精神元素、理想信念等以美術創(chuàng)作、美術展演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 引導學生在校園實踐中感悟紅色美術資源的魅力和價值, 并尋找創(chuàng)作源頭活水。
第三,完善校外實踐教學,充分發(fā)揮校內外實踐育人的聯(lián)動機制, 這也是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的重要方式。思政課不僅要在課堂上講,還要帶領學生在實地中身臨其境地學。教師定期組織學生在“三下鄉(xiāng)”實踐活動、社會調研過程中開設“重走紅色藝術家之路”“紅色美術展館中的思政課” 等校外實踐活動。在紅色美術紀念館、紅色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地現(xiàn)場講授思政課和紅色藝術家們的成長故事,指導學生現(xiàn)場創(chuàng)作紅色美術作品, 在濃厚的藝術氛圍與歷史情境重現(xiàn)中增強實踐教學的育人效果。為了開展好校外實踐教學,真正發(fā)揮其對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 高校應當建立長期的校館合作制度、打造紅色美術育人實踐教育基地,為紅色美術資源有效融入思政課提供平臺依托。
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潮流的滾滾而至,兼具快捷性、互動性的微信公眾號、嗶哩嗶哩、抖音、微博等自媒體平臺迅速成為青年大學生活躍的網絡陣地。 要實現(xiàn)紅色美術資源融入思政課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創(chuàng)造性轉化, 就必須與時俱進地用好新媒體,發(fā)揮新媒體的重要載體作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2]。從而實現(xiàn)紅色美術資源融入線下思政課堂到線上課堂的同頻互動。
第一,充分利用云計算、VR 技術,為紅色美術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提供新的路徑。 在思政課教學中,逐步建立起云端智慧教室、VR 體驗場館等,在虛擬場景中賞析紅色美術作品,引導學生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交織中感受革命、 建設與改革的歷史記憶, 帶給學生關于紅色美術資源新的認知感受。 在教學實踐中建立校內VR 技術與線下展館的聯(lián)動機制。依托云端技術,邀請展館專業(yè)人員帶領師生云參觀館藏作品、云講解美術作品,借助線上VR 技術打造“行走在云端”的思政課,給學生以全新的學習體驗感與獲得感。
第二,在“互聯(lián)網+”席卷傳統(tǒng)教學活動的背景下,探索線上課堂的創(chuàng)新與改革之路。借助互聯(lián)網打造紅色美術資源融入思政課的線上MOOC、微課堂等在線課程, 用藝術表達方式闡釋思政課程的教育內容。 在慕課平臺、人民公開課、學習強國等官方媒體上共享教學成果, 讓思政課的內容借助熒幕“靚”起來、“火”起來。
第三, 依托互聯(lián)網平臺展示出學生的實踐成果,實現(xiàn)實踐成果的有效轉化。在課堂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由學生完成的系列經典美術作品賞析、 紅色美術作品創(chuàng)作等優(yōu)秀成果, 及時借助微信公眾號或微博定期推出面向青年人這一受眾的宣傳推文。 在校內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形成的實踐教學成果,如紅色美術作品展覽、紅色藝術家故事大賽等,借助校園網站進行宣傳。 “情景劇、舞蹈表演中的美術”由學生策劃、展演、錄制并形成視頻成果,師生合作擇優(yōu)上傳青梨派、“大學生講思政課”、嗶哩嗶哩、抖音等平臺,力爭在新媒體領域開辟出紅色美術資源助力思政課質量提升的新天地。
推動紅色美術資源與思政課教學有效融合,實現(xiàn)紅色美術資源育人價值的最大化, 不僅與其融入思政課的創(chuàng)新路徑相關, 也與思政課教師對紅色美術資源的理解把握以及紅色美術資源向思政課教學的轉化密切相關。因此,要不斷提升思政課教師的綜合能力, 打造推進紅色美術資源與思政課教學相融合的主體力量。
首先, 思政課教師要注重理論素養(yǎng)和藝術修養(yǎng), 為提高紅色美術資源與思政課融合的質量與效果打下扎實基礎。 一方面,思政課教師要守好、守牢思政課的主陣地,深刻把握思政課的政治性、理論性與邏輯性。另一方面,為實現(xiàn)紅色美術資源與思政課的融合融通, 思政課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紅色美術素養(yǎng),對紅色美術資源的形成背景、內容表達、 藝術價值以及知名藝術家成長故事等展開全方位的學習和了解;在備課、講授、課后反思等各環(huán)節(jié)中正確處理好思政課教學與紅色美術資源的關系,做到以思政課的理論性為本,以紅色美術資源的藝術性為輔,切勿本末倒置。
其次, 高校要以培訓學習機制助力思政課教師開闊視野,提高能力,為紅色美術資源融入思政課提供創(chuàng)新思路。 高校在教師培訓系列講座中要開設紅色美術與思政課教學相關專題, 邀請業(yè)界內知名專家學者圍繞紅色美術資源融入思政課開展學術講座和主旨報告, 就二者的融合問題從授課過程、教學方法、教學改革等方面進行輔導、答疑和指導,以培促教、以學促用,夯實思政課教師的紅色美術修養(yǎng), 提高思政課教師運用紅色美術資源的能力。
最后, 高校特別是藝術院校要建立起思政課與專業(yè)課教師的協(xié)同育人機制, 完善相關的頂層設計, 為實現(xiàn)紅色美術資源與思政課教學的融合提供制度與平臺保障。 為搭建起專業(yè)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學習互鑒的平臺, 學校要定期開展思政課教師與從事紅色美術研究專業(yè)教師的交流活動, 提高專業(yè)課教師對紅色美術資源教育價值的認知。 特別是在課程思政建設、 教學科研等活動中,增加紅色美術文化與思政課融合的比重,推進課程思政中“紅色美術+思政”的落地生根,充分發(fā)揮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xié)同育人的作用。
總之, 紅色美術資源用藝術語言繪就了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的歷史形象, 傳承著紅色文化基因與革命精神, 是高校思政課教學不可或缺的生動教學資源。 高校要充分挖掘紅色美術資源的育人元素將其轉化為思政語言, 持續(xù)探索二者融合的創(chuàng)新路徑, 實現(xiàn)思政鑄魂與藝術教育的深度融合。 在紅色美術資源與思政課的同頻共振中讓思政課真正成為“潤物細無聲”的立德樹人的靈魂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