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亭,孟 偲
(1.黑龍江工程學院 土木與建筑工程學院,哈爾濱 150050;2.浙江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0)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我們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盵1]這段話不僅點明了共同富裕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同時也表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根本目標和奮斗方向。
二十大以來,人們對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理解突破了物質層面的局限,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于共同富裕的實現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理論與實踐意義。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我們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要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盵2]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基于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新趨勢新機遇新挑戰(zhàn),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進程中人們精神生活應當呈現的樣態(tài),它是社會主義的應有之意,也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在“兩個結合”的方針指導下,如何運用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助力精神共同富裕也成為值得更多人關注的課題。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貫穿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之中,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能有效地運用民族文化的內驅力、在符合民族語境、主體語境的環(huán)境下探索發(fā)展的可能空間和可行路徑,推動和加速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發(fā)展和建設。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輝煌成就,在物質積累滿足的同時,精神生活的充實也是實現我國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笔侵袊浆F代化的本質要求,要大力發(fā)展新時代文化建設。通過文化產品及服務供給,滿足人們多樣化、多層次、多維度的精神需求的同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培育人民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和道德觀念,最終為實現人們的美好生活提供精神力量。沒有人民精神的極大豐富、沒有國家和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沒有獨立且自信的民族文化,中華民族便無法以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形象立足于世界強國之林。
2014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明確指出,中華文明歷來把人的精神生活納入人生和社會理想之中,所以“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fā)展過程”[3]。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積極探索人民群眾的多樣化、多層次需求精神生活的滿足,實現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齊頭并進,既是共同富裕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涵。在新的歷史階段,我們國家實現民族復興,絕不是敲鑼打鼓輕輕松松就能夠實現的,而是要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讓人民群眾作為創(chuàng)造者發(fā)揮作用。這就需要不斷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必須要有文化鑄魂,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秉承中國文化價值理念,堅持中華文化立場,鑄造具有中國民族特色、鑄牢中華民族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強烈認同和凝聚力的精神世界的豐盈。
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fā)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tài)”。[4]人類文明的新形態(tài)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次重要的實踐,同時我們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tài)文明協調發(fā)展,這其中必然包含著精神世界的豐盈,它是國家進步和社會發(fā)展的思想基礎顯著的精神動力,沒有人民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就難以擁有持久的生命力。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中國共產黨的根本立場是以人民為中心。讓人民共享現代化成果不僅要滿足物質生產生活要求的提升,對于人們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要有相應的提升。要超越資本主義現代化帶來的弊端,不以資本為塑造、統攝社會秩序的根本力量,不能片面地追求物質利益,而是要實現物質財富的充足和精神財富的豐盈,只有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fā)展,才能滿足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才能夠推動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豆伯a黨宣言》指出“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自由發(fā)展的條件”[5]。共同富裕既作為物質生活的改善狀態(tài),也作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實踐活動,必須關注每一個人,以人民為中心,關注人的主體價值意識和精神,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不斷增強人民群眾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個不斷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過程,是全體人民通過實踐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中實現人的發(fā)展的并合過程。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僅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的樸素期待。不論是升斗小民的柴米生活,亦或是安邦定土的家國理想,都涵養(yǎng)著共同富裕的追求和意蘊。傳統文化滋養(yǎng)著“精神富裕”的文化基底,五千年的歷史長河孕育著中華民族的獨特文化氣質,必須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力量激發(fā)出來才能夠為文化自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堅實的力量。
縱觀人類的發(fā)展進程,社會物質生活豐富并非天然伴隨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富足,“倉廩足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并不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人需要通過不斷的自我精神素養(yǎng)培養(yǎng),才能在物質和精神產品的豐富供給下,實現自身精神世界的強大和富足,獲得自我修養(yǎng)與精神境界的升華。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提升道德修養(yǎng)、自我修身、品格鍛造方面,有著豐富的智慧成果。比起外在約束,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更強調主體自覺,為人們完善修身品格提供了一條由內而外的修煉路徑。孟子養(yǎng)“浩然之氣”的“大丈夫”品格主張激發(fā)主體自身的道德力量,自我塑造理想品格;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主張正確地認識自己、反思言行、不斷提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主張通過自我不懈努力而鍛造意志品質;“剛柔并濟”主張審時度勢的自我控制;既強調君子人格獨立“三軍可奪帥而匹夫不可奪志”,又強調“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的如水一般調整自身狀態(tài)適應不同環(huán)境挑戰(zhàn)、不斷自我革新、立于不敗之地。這些自律、自省、自強、自控的修養(yǎng)之道,相比于硬性的外來教化約束,更能以柔性角度,讓人將自身視為主客體的統一,不斷地審視自我發(fā)展要求,主動提升自身人格修養(yǎng),實現自我精神境界提升。
“個人在精神上的現實豐富性完全取決于他的現實關系豐富性”[6],全面豐富的社會交往也是精神共同富裕的一種體現。通過構建個體、群體、社會的協調關系,構建共通的精神家園,從而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這是精神生活的應有之意。
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資本的力量也逐漸展現,人們越來越陷入到“物的依賴性”的生存境遇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利益關系與合理化分工的支配下,呈現出一種否定與疏離的狀態(tài),這對人的精神世界豐富有著消極的作用。
中國自古以來提倡“和而不同” “厚德載物”的社會情懷,人與人和諧相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和”之文明,提供了處理人與人之間、觀念與觀念之間、文化與文化之間差異的智慧。在處理與他人交往關系中,傳統文化提倡“和而不同”的互尊互重、共同發(fā)展的交往原則;《國語·鄭語》中提到“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這里的“和”并非迎合,而是在堅持自身原則基礎上尊重他人不同觀點的“平他”,既要保持自己人格尊嚴,又要尊重他人尋求共贏之道;在處理不同文化與價值觀念的關系中,提倡“厚德載物”的包容格局,對不同文化,采取寬容和謙遜的態(tài)度,既自信于自身的文化價值,又具備“有容乃大”的包容氣魄,堅持本來,吸收外來,不斷尋求自身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助力人們去探尋與社會的相處之道,培育健康的社會心理與社會行為,實現自身的社會角色認同,幫助個體樹立尊重、寬容、接納的社會品格,締造友愛寬仁、守望相助的社會風尚,成長為具有強大精神世界的和諧社會的建設者和引領者。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體現著一個民族對自身發(fā)展的認識理解的高度與深度,體現著本民族人民所創(chuàng)造的文明和價值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成為人民的日常歸屬和獲得感的精神源頭,體現為人們是否認同本民族的社會發(fā)展理想,并愿意為此付出和奮斗。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倡導“天下為公”“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也在人們對個體與家國關系的探尋過程中,樹立起家庭責任意識和國家擔當精神,即樹立家國情懷。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的家國觀念,倡導個人與國家命運相連,榮辱與共,為人們處理自身與家國之間的關系,提供了珍貴的理論指引。例如《禮記·禮運大同篇》所提出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道德經》中提出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等理想社會構想中所蘊含的教育機會保障、就業(yè)機會保障、醫(yī)療保障、福利保障、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僅是傳統文化中關于理想國家的美麗圖景,也是個人追求的美好家庭生活畫卷,更蘊含著作為國家建設者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個人發(fā)展理想與責任擔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厚、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只有將個人理想與國家夢想、個人價值與國家繁榮結合起來,才能夠充分發(fā)揮自身價值,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自覺承擔起歷史使命,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精神境界是一個人的思想和精神世界能達到的最高水平,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天人合一”的生命格局,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生命格局與生態(tài)理念素養(yǎng)培育是對當今世界非傳統發(fā)展問題所帶來挑戰(zhàn)的回應,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所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幾千年來塑造了中華民族持久和諧的文化心理,同時也塑造了華夏子孫尊重自然、持續(xù)發(fā)展的自然觀念。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通過對天人辯證關系的解析,提出人與天的關系體現為一方面需“知天”“畏天”,另一方面又超越于“天性”生生不息,二者相存相依,人的命運與自然造物的命運、世界的命運聯系在一起。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鼓勵人們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世界的關系,明確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將自然命運和時代命運納入到人類命運格局中,用更廣闊的時空視角關注我們的生存世界,自覺節(jié)制、順自然之勢而為,共建人類生存的和諧美好家園。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個體、社會、家國及自然等層面都蘊含著精神富裕的文化基因和智慧,如何激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力量,使之能夠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發(fā)揮助力作用,才是重中之重。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在經濟上要創(chuàng)造奇跡,也要在精神文化上書寫輝煌。進入到新時代以來,我國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價值的引領、文化的滋養(yǎng)和精神的支撐。國民素質水平、社會文明發(fā)展程度關乎全面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但是擁有深厚的文化財富,并不代表著自然而然的精神富裕,就如國內專家所言:“精神財富的擁有、精神富裕的實現與物質財富的擁有、物質富裕的實現不同。一個人、一個民族,即便面對再多精神遺產、據有再多精神產品,當這些精神內容沒有轉化為其內在素質時,便始終是外在于他的,不能成為其精神富裕的一部分,不能轉化為精神力量”[7]。因此,要想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轉化為人的內在素養(yǎng),進而推進人民的精神生活幸福,需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關注人的精神生活建設?!靶枰阎腥A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其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盵8]
運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助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并不是一味復古,或是將傳統文化作為簡單的教條標簽拿來運用,而是要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下,創(chuàng)新性地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地轉化,使傳統文化在科學發(fā)展中獲得新生,要汲取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對助力人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益的力量。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得以賡續(xù)至今,根源于它開放包容的底色,中華文化能夠主動回應時代的命題,不斷完善自身?;仡欀腥A文化的發(fā)展,我們可以看到,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文化體系,每每面對外來文化或異域文化時,中華文化總能以其強大的包容力和文化整合力,使其成為中華本土文化中的一部分,并形成反哺。因此,對待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應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立場,堅持開放創(chuàng)新態(tài)度,堅持歷史眼光與國際視野,使其在新時代仍然能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在人民的美好生活中煥發(fā)時代光彩。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只是精神財富的極大豐富,也不是精神生活整齊劃一的量化標準,而是每一個個體在自身生活條件的基礎上,實現精神生活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它體現為人精神境界的提高,體現為精神生活的滿足感和獲得感,而要實現人民精神生活的滿足感和獲得感,需要特定的載體來承載。因此發(fā)揮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力量,要堅持人民性和實踐性的基本前提,要發(fā)掘有效的文化載體。一方面,文化產品要提質增效,順應現代化發(fā)展需求,提供有效的文化產品,要符合本民族的人民實踐特征,積極借助傳統文化的先天民族語境優(yōu)勢,在人們熟悉的文化話語中主動融入新媒體、物聯網等要素,推動現代性文娛轉化,用高效的形式助力人們精神生活的豐富。另一方面,文化載體在體現個體化特征的同時,需要兼顧社會共同價值,需要文化產品內在賦能,需要將文化創(chuàng)造與國家需要、政治導向相結合,使文化產品具有承載更高境界、更深層次時代精神的能量,尤其是在運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打造文化載體時,更要體現中國作風、中國氣派、中國文化,展現出中國的文化力量,把準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的核心方向,助力人民的精神共同富裕。
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虻耐诰?其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恩格斯說,“文明是實踐的事情,是社會的素質”[9],人們的精神生活是否富足,一個社會的社會成員素養(yǎng)水平高低是重要檢驗標準。因此,要注重個人修養(yǎng)的提升,道德品質的涵養(yǎng)。匯聚向上向善的風氣,使人能夠賦予自身積極的意義,擁有優(yōu)化的現代生活,擺脫“物的依賴性”的異化存在狀態(tài),實現自身自由而全面發(fā)展。首先,要運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資源,助力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觀、美德體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基因、文化源泉、文化命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實踐,體現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對于個人基本品德修養(yǎng)和理想社會訴求的根本內涵。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一方面使人們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下,對人民的精神生產生活及精神追求進行現代化的重構,從共性上強調人民群眾的精神信仰,同時從個性上去滿足個體的差異性精神生活需求,使人們能夠滿足更全面、更深刻、多層次的精神生活需求,實現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其次,運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推進精神富裕共同體建設。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其共同性體現為全民族的價值追求和全社會的精神狀態(tài)。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天下大同”“美美與共”等文化智慧,弘揚的是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對當今時代發(fā)展的積極回應,號召和諧共生的世界生命大格局,“共同體”意識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引領著中華人民用平等、包容的眼光看待世界,同時也將人從利己主義中解放出來,實現人作為人類的本質回歸,使人與人的關系重新回歸于人自身,而非由資本或物質操縱的關系,實現真正的人的解放和發(fā)展。
要實現社會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要堅持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古為今用,挖掘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浩瀚文化資源,讓其成為人民精神生活的標識,要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運用于人們的現代生活,增強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推動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回應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讓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富有,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不竭力量。用自信、開放和包容的心態(tài)向世界傳遞中國價值、中國精神和中國智慧,為人類的解放和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爱敻邩谴髲B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的時候,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