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祥 魏紅霞
摘? ?要? ?以北柴胡為研究材料,比較研究了半干旱區(qū)不同栽培模式對北柴胡農藝性狀和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黑膜全地面覆蓋壟上栽培出苗率較對照提高14.22%;根長較對照提高67.47%;株高較對照提高43.08%,畝產量較對照增加101.41 kg,提高32.97%,達到409.03 kg。綜合考慮出苗率和產量,黑膜全地面覆蓋壟上栽培模式可大力推廣。
關鍵詞? ?北柴胡;栽培模式;農藝性狀;產量
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is DC.)是一味常用的大宗中藥材,含柴胡皂苷、揮發(fā)油、多糖、黃酮、多元醇、香豆素、微量元素等成分,其性微寒,具有抗炎、解熱、鎮(zhèn)靜、鎮(zhèn)痛、鎮(zhèn)咳及抗驚厥作用,藥用價值高,市場需求量大。北柴胡對氣候適應性較強,耐旱耐寒,特別適合棄耕地、林地等地塊種植。為此,創(chuàng)新性開展了半干旱區(qū)柴胡新品種引進和栽培模式的研究,以期找出適合當?shù)氐姆N植模式,提高種植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及試驗地概況? ?供試種子為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qū)巉口鎮(zhèn)劉家坪社北柴胡種植基地新采種,采于2年生植株,精選干燥后低溫保存;地膜為黑色地膜,厚0.012 mm。
試驗設在定西牧青園種植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柴胡種植基地進行,位于定西市安定區(qū)巉口鎮(zhèn)聯(lián)星村,距定西市40 km。該基地處于北緯35.39°、東經104.51°,海拔1 785. 85 m,極端最高氣溫34.3 ℃,極端最低氣溫-27.1 ℃,年均氣溫7.7 ℃,無霜期136~145 d,年均降雨量380 mm,無灌溉,為典型的半干旱農業(yè)區(qū)。土壤為黃綿土,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力均勻,屬丘陵緩坡地帶,坡度5°左右,排水良好,前茬作物為小麥,試驗地塊為東西走向,陰坡。
1.2?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5個處理,3次重復。起壟寬20 cm、高10 cm,小區(qū)面積13.5 m2(4.5 m×3 m),走道寬40 cm。每小區(qū)種30行,每行90穴。試驗于2022年8月26日采用人工穴播種植,2023年9月26日收獲。行距10 cm,穴距5 cm,每穴播10粒,每穴最多保留1株。黑色地膜覆蓋,其他管理同大田管理。
處理A1:全膜覆蓋壟溝栽培,在壟溝穴播種植;
處理A2:全膜覆蓋壟上栽培,在壟上穴播種植;
處理A3:全膜平作覆蓋栽培;
處理A4:半膜平作覆蓋栽培,膜間距20 cm,在地膜兩側種植;
處理A5:露地平作栽培(CK)。
1.3? ?指標測定
1.3.1? ?出苗率? ?采用單位行長調查法:①平均苗數(shù)。每個試驗小區(qū)內選擇代表性點2個,每點量1 m長兩行,記錄行內苗數(shù),計算平均苗數(shù);②平均行距。在每個樣點測量3行的寬度,3行寬度除以2,即為平均行距;③計算小區(qū)基本苗數(shù)。平均苗數(shù)×13.5 m2/平均行距(m)。
出苗率(%)=小區(qū)基本苗數(shù)/小區(qū)內有效種子數(shù)×100
1.3.2? ?根長、株高和根鮮重? ?秋天柴胡開始枯萎至春天萌芽前,短時間內每個小區(qū)隨機采集20株,分為分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測量主根長度、主稈高度(植株根頸部到頂部之間的距離),計算根長、株高平均數(shù);用自來水和蒸餾水沖洗根部,晾干水分,稱重,計算單株平均根鮮重。
1.4? ?數(shù)據(jù)處理? ?用 Excel2003和DPS軟件進行整理和統(tǒng)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栽培模式對北柴胡生長性狀的影響? ?由表1可知,與露地平作栽培(CK)相比,覆膜栽培出苗率、根長、株高都有顯著提高,且黑色地膜全覆蓋處理與其他處理1%水平下差異極顯著;A2處理對北柴胡生長影響效果最明顯,與其他處理1%水平下差異極顯著。
2.2? ?不同栽培模式對北柴胡產量的影響? ?由表2可知,與露地平作栽培(CK)相比,覆膜栽培收獲株數(shù)、單株根部鮮重都有顯著提高,且黑色地膜全覆蓋處理與其他處理1%水平下差異極顯著;A2處理單株根鮮重增加效果最明顯,與其他處理均達到1%差異極顯著水平。
3? ?小結與討論
黑色地膜覆膜栽培既提高土壤溫度、保持土壤水分 ,又防止雨水對土壤養(yǎng)分的淋溶 ,同時還抑制雜草生長,對北柴胡的出苗率、根長、株高、產量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株數(shù)和單株產量是構成北柴胡產量的主要因素,出苗率低易造成缺苗斷壟,使產量降低。黑色地膜全覆蓋栽培較露地栽培能顯著提高北柴胡株數(shù)和單株產量,黑色地膜全覆蓋壟上栽培較對照露地平作畝增產101.41 kg,提高了32.97%,建議生產中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
[2] 郭占鵬,蔣傳中,張興悟,等.北柴胡規(guī)范化生產標準操作規(guī)程(SOP)(討論稿)[J].中藥研究與信息,2004(6):? ? 17-22.
[3] 蘇東濤,吳昌娟,郭淑紅,等.不同栽培密度對北柴胡生長的影響[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7(1):53-54.
[4] 李靜,劉學儀,向達兵,等.不同播期對蕎麥生長發(fā)育及產量的影響[J].河南農業(yè)科學,2013,42(10):15-18.
[5] 劉來正,冀小君,徐麗霞,等.黑北柴胡產量標準[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4,20(9):105-109.
[6] 李曉波.北柴胡的藥性分析[J].中國科技博覽,2014(10):310.
[7] 來德乾.永柴胡的GAP栽培技術[J].農技服務,2013,30(12):1 357-1 358.
[8] 塔娜,李常勝,松林,等.HPLC法測定不同產地北柴胡中北柴胡皂苷a、c、d的含量[J].中醫(yī)藥導報,2013,19(06):79-80+83.
[9] 馬曉沖,陳世平,王建華,等.不同密度下三島柴胡干物質積累和柴胡皂苷含量的動態(tài)變化[J].山東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2(1):65-69.
[10] 李全義,王洪學.北柴胡不同經營密度對產量的影響[J].林業(yè)實用技術,2009(12):40-41.
[11] 陳佩,尚博揚,馬玲,等.柴胡皂苷a、d在寧夏栽培與野生柴胡中含量的比較研究[J].寧夏醫(yī)學雜志,2010,32(05):433-435+483.
[12] 李春花,王艷青,盧文潔,等.種植密度對‘云蕎1號產量及相關性狀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5,31(9):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