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時(1891-1953),字叔澄,湖北黃陂人,早年留學日本,先后就讀于日本慶應大學、早稻田大學和中央大學,1909年在日本加入同盟會,1911年歸國并參加辛亥革命。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后,陳時加入國民黨,后來又參加中華革命黨,1950年加入民革。
陳時是近現(xiàn)代著名教育家,創(chuàng)辦中國私立大學的先驅,周恩來稱其為“清苦的教育家”。
毀家興學創(chuàng)辦中華大學
1912年5月,陳時與父親陳宣愷一起,毀家興學、傾心教育,在首義之地創(chuàng)辦了私立武昌中華大學,這是中國一所不依靠官府、不依靠外國人、純粹由國人自己創(chuàng)辦的大學。1937年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在中華大學演講時說:“我和陳校長相比,自愧不如。辦南開,我只是出點力。陳校長辦中華,既出力,又出錢。我在北方……想到中華,就想到陳校長,中華大學有惲代英,南開大學有周恩來,這都是杰出的人才,是我們兩校的光榮!我們兩校有許多共同點,正如陳校長所說,中華南開是親如姊妹?!?/p>
陳時原本富甲一方,但為振興中華、培育英才,甘愿毀家興學,把幾乎所有的家業(yè)、畢業(yè)的心血與全部的才智毫無保留地獻給中華大學。陳時曾說他辦了三個中華大學:“一是首創(chuàng)與民國同庚的武昌中華大學;二是抗日戰(zhàn)爭在重慶含辛茹苦重建的第二個中華大學;三是抗戰(zhàn)勝利后遷回武漢,百廢待舉,重振中華原貌的第三個中華大學?!?/p>
中華大學在1912年至1952年的40年辦學歷程中,培養(yǎng)了惲代英、林育南、陳昌浩、余家菊、馮友蘭、王亞南、光未然、萬國權、陳慶宣等一大批人才。
將校長作為終身職業(yè)
1925年1月,適逢湖北省政府將重新委任教育廳廳長,陳時的民意很高,湖北督軍蕭耀南也派人征求陳時的意見,想委任陳時為教育廳廳長,但被陳時以校務繁忙而婉拒。
其實,陳時出生于官宦世家,又留學日本多所名校,其父陳宣愷曾任晚清湖北省咨議局咨議員、民國湖北省參議員,陳家與黃陂同鄉(xiāng)黎元洪、政壇明星湯化龍等過從甚密,陳時本人也在中國教育界頗負盛名,如果走學而優(yōu)則仕的道路,是完全可以飛黃騰達于政界,事實上也有多次這樣的機會擺在陳時面前,但他終究選擇了辦學校、育英才的道路。
1933年1月,《東方雜志》刊登了國內各界名流的新年夢想,陳時深情地寫道:“我的個人生活完全為武昌中華大學活動,我的幸福亦純粹為此校犧牲。我夢想此校在50年以內,能夠達到牛津、劍橋、哈佛、巴黎、日內瓦、慶應各大學規(guī)模,并發(fā)揮一個最高的大同思想,來造就許多未來世界的先鋒勇士。”
此外,陳時是一名活躍的教育活動家,是民國教育界的知名人物,與陶行知、黃炎培、張伯苓、晏陽初等著名教育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他四十年如一日,堅守了初心,保持了氣節(jié),舍棄了功名利祿,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崇高的教育事業(yè)。正如中華大學校友、全國政協(xié)原副主席萬國權所稱頌的那樣,“毀家興學淡泊名利,作育英才鞠躬盡瘁。一代斯人爽也不昧,高風亮節(jié)師道永繼。”
(摘自《團結報》陶光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