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霖
1月19日上午,“國家工程師獎”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50個團隊被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中國天眼”工程團隊名列其中。這一團隊背后,蘊藏著四代工程師與科學家的故事。
20世紀60年代,吉林理科狀元南仁東考入清華大學無線電系,后來到中國科學院讀博。改革開放之初,國家建設(shè)資金并不充足,更別提建設(shè)天文學。
南仁東要觀測天象,就要借用國外的天文望遠鏡??赡菚r,把磁帶寄到國外,萬一觀測發(fā)生變化,來回糾正就要花好幾個月。
20世紀90年代初,國際無線電科學聯(lián)盟大會在日本召開,科學家提出要建設(shè)新一代射電望遠鏡。
“我們也建一個吧?!蹦菚r,已是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副臺長的南仁東提議道。為了爭口氣,“建造世界上最大望遠鏡”成了他的畢生夢想。
1994年,“天眼”概念被正式提出。
不過,這樣一口“大鍋”要建在哪里?選址成了第一代“天眼”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務(wù)。
南仁東從8000多幅遙感衛(wèi)星圖中選出300多個洼坑,再將范圍縮小至幾十個,花了10多年才鎖定了大窩凼:群山是自然屏障,阻擋電磁波,避免干擾;中間是天然洼地,像大灶臺,能安放“大鍋”;這里是喀斯特地貌,能自然排水,雨水不會積在“鍋底”造成腐蝕;地質(zhì)也非常穩(wěn)定,幾乎沒發(fā)生過大型地震。
選址期間,“天眼”迎來了第二代工作者,比如生于1961年的王啟明。他是原“天眼”總工藝師,也是姜鵬的老領(lǐng)導(dǎo)。
王啟明記得當時沒有路,他和南仁東開著皮卡車,下了車,用鐮刀砍草才能往前走幾步;蟒蛇爬過來,就掄起木棍子揮幾下趕走它;20厘米長的蜈蚣爬到身上,得猛跳幾下才能把它甩開……
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南仁東奠定了“天眼”團隊今后幾十年的作風。
一直到2016年落成啟動,人們才逐漸知道“天眼”。
姜鵬是2009年正式加入“天眼”團隊的,是第三代工作者,后來成為南仁東的助理,常跟著他去各地做實驗。
2007年,“天眼”成為“十一五”重大科學工程,南仁東立刻辭掉全部講課業(yè)務(wù),扎進大窩凼?!按箦仭苯ǔ珊?,70歲的他竟然繞著“鍋沿”小跑起來,露出了微笑。
可那時,南仁東已患肺癌,被查出來后,家人送他到郊區(qū)靜養(yǎng)。學生寬慰他說:“你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蹦先蕱|回答:“就像坐牢一樣?!?p>
2017年夏天,“天眼”第一次發(fā)現(xiàn)脈沖星,南仁東病情卻突然惡化。平日,姜鵬常給南仁東發(fā)郵件報告工作進展,也順便談?wù)勲y題和困惑,一次南仁東回復(fù):“等大家都開心的時候,我們好好聊聊?!?/p>
后來兩人事務(wù)繁忙,談心就擱置了。結(jié)果,9月16日一早,姜鵬得知南仁東離世?!拔液孟裨僖矝]有渠道可以和他聯(lián)系了?!苯i緩了緩,打開電腦,給南仁東回信:“老爺子,我們還有機會聊聊嗎?”
2018年后,為紀念南仁東,國家天文臺將國際永久編號79694的小行星命名為“南仁東星”。
此后,“天眼”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南仁東那股“先把事情干了”的務(wù)實作風和精神遺產(chǎn)也有了新的傳承方式。
2018年,姜鵬接棒,成為總工程師。那幾年,“天眼”已基本穩(wěn)定,也陸續(xù)招進了第四代工作者。
“80后”孫純是團隊少有的女性工程師。她是貴州大學和國家天文臺聯(lián)合培養(yǎng)的碩士,專攻天文技術(shù)和反射面控制,畢業(yè)后入職國家天文臺,參與觀測計劃,為用戶安排觀測時間表。
用戶是指有觀測星體需求的人,比如天文學家,而每個星體有特定的升降時間段?!疤煅邸币惶爝\作24小時,孫純就要為每位用戶安排觀測時間,“就像排課表,充分合理利用每個時間段,保證用戶都能觀測他們想看的星體”。
在孫純看來,前輩們把“天眼”建起來,而第四代工作者則負責把它維護好,“我要反復(fù)和用戶溝通協(xié)調(diào),這要有非常大的耐心,尤其不能出錯,排計劃如果有一點差錯會直接影響后面的每個計劃”。
在姜鵬的觀念里,管理就是服務(wù)。這與“天眼”的工作性質(zhì)有關(guān)。
“天眼”團隊穩(wěn)定了,而姜鵬從技術(shù)專家轉(zhuǎn)變?yōu)楣芾碚撸袚兔媾R著新的壓力。當接到考核、填表等任務(wù)時,姜鵬就擋下來。
“一會評優(yōu)填表,一會趕個報告,他哪有心情做工程?做工程就是連睡覺都在想怎么解決難題。其他方面,你不要太打擾他。但交活時間要商量好,到點了他不找我,我一定找他,沒完成肯定劈頭蓋臉地批評?!苯i笑道。
1998年出生的張鄉(xiāng)龍是平塘縣人,如今在“天眼”實習。小時候,他看《超時空接觸》,愛上了天文學。老家附近的黔南民族師范學院依托“天眼”成立天文專業(yè),他以第一志愿考上,花一年多做了臺小型射電望遠鏡,拿它接收到了銀河信號。
“這么小的望遠鏡就要花這么多功夫,可以想見建成‘天眼有多不容易。”實習時,他輔助工程師安排觀測計劃,“每次輔助排表,我就會想,宇宙的秘密可能就要被發(fā)現(xiàn)了!”
事實上,圍繞著“天眼”產(chǎn)生了很多人才培養(yǎng)計劃,比如貴州師范大學成立的“南仁東班”,姜鵬是校外導(dǎo)師之一。
一次姜鵬去講學,“00后”大一新生劉朔鈺聽他講“大鍋”,很感興趣,課后問他:“我能不能去‘天眼學習?”“行啊!”小劉就這樣進入團隊學習。在那里,他收獲了精神上的淬煉。
“‘天眼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美,任何人沉下心去了解,都會愛上它。”姜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