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生
你喜歡什么樣的吃食,或者,對吃食的態(tài)度,傳遞著你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老灶臺上煙霧騰騰,大鐵鍋里鏟勺炒得噼里啪啦,柴火做出來的飯菜香噴噴,是嵌在靈魂里揮之不去的記憶,即便是遠在他鄉(xiāng),滋味還在味蕾間回旋。
吃食,顯示生活的質(zhì)感。大魚大肉吃多了,有人喜歡喝粥。清粥一碗,舒坦實在,就著一碟老咸菜,也覺得爽,這個人樸素、簡單,對生活的要求原本就不高。
文人與吃食,同樣傳遞他們在凡俗生活中的個體感悟。
《儒林外史》中杜慎卿吃得講究。第二十九回說他請客,把普通菜品都排除在外,只要江南鰣魚、櫻桃、鮮筍等下酒小菜。而他酒量雖大,卻很少吃菜,只揀幾片筍和幾個櫻桃下酒。點心上來,豬油餃餌、鴨肉燒賣、鵝油酥是不動的,只吃一片軟香糕,喝一碗雨水煨的六安毛尖茶。杜公子追求浮華,拒絕粗茶淡飯,嘴巴有些挑剔,有點刁。
張愛玲的美食文字,記錄這位民國才女對人間美味的感知。童年是一道玲瓏美味——鴨舌小蘿卜湯,小時候在天津常吃:“學會了咬住鴨舌頭根上的一只小扁骨頭,往外一抽抽出來,像拔鞋拔”;也愛這充滿了煙火氣息的大餅油條,兩者同吃,“由于甜咸與質(zhì)地厚韌脆薄的對照,與光吃燒餅味道大不相同,這是中國人自己發(fā)明的。有人把油條塞在燒餅里吃,但是油條壓扁了又稍差,因為它里面的空氣也是不可少的成分之一”。透過食物,她表達著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杜慎卿的張揚,張愛玲的本真,體現(xiàn)出文人們的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觀念。
吃食關系,還是一種獨特的人際關系,環(huán)環(huán)相扣,微妙而有趣。
朋友馬先生有一瓶陳年老釀,是街坊徐老三送的,徐老三的這瓶酒,是巷東頭劉大爺拿給他的,徐老三送馬先生時說,你不喝沒關系,可以送人,但不能送給劉大爺。馬先生覺得會篾匠手藝的劉大爺?shù)倪@瓶酒,也是別人送的,他對我說,趁今晚月色正好,咱哥倆整半斤豬頭肉,二兩花生米,把酒干了。一瓶酒,這些年在幾個布衣好友之間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最終還是馬先生沉不住氣,眼饞這瓶酒,讓酒找到終點與歸屬。馬先生喝過酒,咂著嘴,微醉,臉上掛著笑意,露出隨遇而安的滿足。
菜肴選擇,是一個人的選擇;吃食態(tài)度,亦是生活態(tài)度。
有天,馬先生告訴我,28天長成的小公雞,他是不吃的。對于大棚里的那些速生蔬菜,基本拒絕。他已經(jīng)好久沒有吃西紅柿蛋湯了,對菜市上一只只紅彤彤、個頭大小整齊劃一,長得近乎完美的西紅柿不敢問津。那天,在城郊結(jié)合部,馬先生看到路邊有幾個老太在擺攤賣菜,大概是附近的老菜農(nóng),于是便趕緊停車,買了幾顆久違的、長相不算漂亮的西紅柿。馬先生說,這幾顆西紅柿是露天生長的,雖然沒有棚里的長得可愛,但絕對出乎自然……馬先生瞇著眼,似乎在尋找著遠去的農(nóng)耕背影。
想起饑饉年,吃相曾經(jīng)流露著對食物無以選擇的熱愛。但現(xiàn)在,吃食決定了我們以怎樣的態(tài)度與這個世界相處。
清淡,赤濃,咸鮮,麻辣……傳遞各自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把自己所喜歡的,稱之為美食,其中包含贊美與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