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目食”,出自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
何為“目食”?袁枚赴宴,主人家準備了一桌飯菜,琳瑯滿目。賓客雖多,但直至宴會結束,所食者不過一二,其余菜肴多數(shù)未曾動過。未曾“口食”,僅供“目食”,無非是出于排場的考量。一桌菜肴,“口食”者寡,“目食”者眾,自然是浪費至極了。
于是,袁枚有了“戒目食”的感慨。食為果腹,這是“口食”,乃生存之必須;但如果在“口食”之外,還有“目食”,便是浪費。菜肴不入口,而僅僅過目,這樣的奢靡浪費古往今來時有發(fā)生,也一直是被大眾唾棄的行為。而究其根源,不外乎“貪”與“奢”二字。
烹制菜肴得重“口食”,戒“目食”。人生,亦當如此。
人要活出自己,首當其沖的是重“口食”。于人生眾多選項中,不迷不亂,挑選適合自己的“食材”,烹制成肴,入口細品,消化吸收,使之成為自身的一部分。如此一來,才能不斷在“口食”中吸收充足的養(yǎng)分,滋養(yǎng)身心,在人生路上漸行漸穩(wěn)。
精彩人生,重在“口食”中的養(yǎng)分,而不在于“目食”中的奢靡?!敖淠渴场边@句話,說的是菜肴之道,悟出的是人生之理。
(摘自《羊城晚報》 郭華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