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劍,于洪亞
(濰坊工程職業(yè)學(xué)院 馬克思主義學(xué)院,山東 青州 262500)
琴,又稱瑤琴、玉琴、雅琴、幽琴、寶琴、枯琴、素琴、舜琴、綠綺、焦尾、絲桐、焦桐、老桐、孤桐、七弦琴,是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被譽為“國樂之父”“圣人之器”。在古代,琴被賦予了中正平和、清微淡遠的意蘊,這一意蘊與士人所追求的高潔品性相契合,因此,人們在詩文中通常會將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寄托于古琴。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士人階層對于古琴十分鐘愛,創(chuàng)作了大量吟詠古琴的作品,這些作品展現(xiàn)了這一時期音樂發(fā)展的繁榮景象,同時也使魏晉風(fēng)度以一種鮮活的形式呈現(xiàn)在后人面前。曹操、曹丕、曹植等人在創(chuàng)作中就廣泛應(yīng)用了琴意象。
在東漢建安時期,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以及“七子”(孔融、陳琳、王粲、阮瑀、應(yīng)玚、劉楨、徐干)為主體的文人集團,因為該文人集團的主要創(chuàng)作活動是在曹氏父子建立的政治中心鄴下(今河北省邯鄲市)開展的,所以這個文人集團被稱作鄴下文人集團。鄴下文人集團的主要成員都有較高的文學(xué)素養(yǎng),他們經(jīng)常在一起彈琴擊鼓、吟詩作文,抒發(fā)傷時憂世之感、救世濟民之情,由此掀起了中國文學(xué)史上文人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高潮。
由于琴樂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鄴下文人便將琴樂之美與文學(xué)之美相結(jié)合,創(chuàng)作出特色鮮明的作品。曹丕在《又與吳質(zhì)書》中回憶了昔日與朋友交往的盛況:“昔日游處,行則連輿,止則連席,何曾須臾相失。每至觴酌流行,絲竹并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當(dāng)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保?]364由此可見,絲竹在鄴下之游的詩文唱和中是十分重要的元素。雖然曹氏父子都創(chuàng)作了包含古琴意象的作品,但由于三人生活的時代、身份地位、個人經(jīng)歷、思想情感等存在著差異,他們的此類作品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
曹操的祖父曹騰曾為黃門從官及小黃門,掌管宮廷音樂。曹操耳濡目染,對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極高的造詣?!度龂尽の簳の涞奂o(jì)》裴注引王沈《魏書》稱,曹操“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1]32。又引《曹瞞傳》稱,“太祖為人佻易無威重,好音樂,倡優(yōu)在側(cè),常以日達夕。被服輕綃,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細(xì)物,時或冠帢帽以見賓客。每與人談?wù)?,戲弄言誦,盡無所隱,及歡悅大笑,至以頭沒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幘,其輕易如此”[1]33。前者介 紹了曹操登高賦詩的雅好,后者介紹了曹操日常與人相處不拘小節(jié)、性情真率的特點,其中都提到了曹操對音樂的喜好。曹操有極高的音樂素養(yǎng),一生鐘愛音樂?!度龂萘x》中就有不少關(guān)于曹操主持音樂活動或者參加音樂活動的描寫?!度龂萘x》第一回寫道:“操幼時,好游獵,喜歌舞,有權(quán)謀,多機變。”[2]7第五十六回描寫曹操“大宴銅雀臺”,稱宴會上“樂聲競奏,水陸并陳。文官武將輪次把盞,獻酬交錯”[2]447。第七十八回描寫曹操病重時,“命諸妾多居于銅雀臺中,每日設(shè)祭,必令女伎奏樂上食”[2]627。據(jù)《三國志》記載,曹操在《遺令》中稱:“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輒向帳中作伎樂?!保?]32曹操對于音樂的喜愛,由此可見一斑。
為了學(xué)習(xí)琴藝,曹操曾拜蔡邕為師。據(jù)《后漢書》記載,蔡邕“妙操音律”,“善鼓琴”[3]580。曹操和蔡邕相得甚歡,在蔡邕去世多年之后,因念及舊情,還將蔡邕之女蔡琰從南匈奴贖回,并親自做媒,將蔡琰許配給屯田都尉董祀。
出于對琴樂的摯愛,曹操在詩文中多次使用了琴這一意象??傮w來看,琴意象主要出現(xiàn)在曹操的兩類作品中。
第一類是游仙之作。此類詩文主要表達了渴望長生、冀求升仙的思想,同時也抒發(fā)了統(tǒng)一天下的豪情。其中,《氣出唱·其二》描寫了眾位仙家參加宴會的情景:
華陰山,自以為大。高百丈,浮云為之蓋。仙人欲來,出隨風(fēng),列之雨。吹我洞簫,鼓瑟琴,何訚訚!酒與歌戲,今日相樂誠為樂。玉女起,起舞移數(shù)時。鼓吹一何嘈嘈。從西北來時,仙道多駕煙,乘云駕龍,郁何蓩蓩。遨游八極,乃到昆侖之山,西王母側(cè),神仙金止玉亭。來者為誰?赤松王喬,乃德旋之門。樂共飲食到黃昏。多駕合坐,萬歲長,宜子孫。[4]8詩歌呈現(xiàn)的是與仙人同飲共舞、琴瑟和鳴的和樂情景。整首詩委婉含蓄,借描寫仙境的縹緲歡愉,寫出了渴望統(tǒng)一天下、開創(chuàng)盛世的雄心偉志。
第二類是抒懷之作。此類詩文主要表達了追求理想過程中的憂慮和煩惱?!肚锖小て湟弧贩Q:“牛頓不起,車墮谷間。坐盤石之上,彈五弦之琴,作為清角韻。意中迷煩,歌以言志?!保?]38《秋胡行·其一》創(chuàng)作于建安二十年(215年)四月,曹操時年六十一歲。這幾句詩以道路崎嶇難行、牛困車墮比喻人生的艱難,詩人彈奏五弦琴以驅(qū)除內(nèi)心的煩惱,執(zhí)著追求理想。
曹操的抒懷之作中有一類是以“求士”作為主題的。公元196年,曹操迎獻帝都許昌,改元建安。約創(chuàng)作于這一時期的《善哉行·其三》就表達了曹操招攬?zhí)煜旅康男脑福?/p>
朝日樂相樂,酣飲不知醉。悲弦激新聲,長笛吐清氣。弦歌感人腸,四坐皆歡悅。寥寥高堂上,涼風(fēng)入我室。持滿如不盈,有德者能卒。君子多苦心,所愁不但一。慊慊下白屋,吐握不可失。眾賓飽滿歸,主人苦不悉。比翼翔云漢,羅者安所羇。沖靜得自然,榮華何足為。[4]49詩歌開篇描寫了觥籌交錯、絲竹和鳴的場景。古琴奏起婉轉(zhuǎn)的新曲,長笛吹出急切短促的清商樂調(diào),賓客享受著歡愉時光。從“寥寥高堂上”開始,情調(diào)由歡悅轉(zhuǎn)為憂慮。“持滿如不盈,有德者能卒”一句講述了持滿戒盈的道理,強調(diào)只有居高位而不自滿,才會有好的結(jié)果?!般汇幌掳孜?,吐握不可失”一句表明了禮賢下士的態(tài)度,曹操用周公“一飯三吐哺”“一沐三握發(fā)”的典故表達了對人才的渴慕?!氨纫硐柙茲h,羅者安所羈”一句用展翅飛翔的鳥兒比喻有才德的賢士,指出他們不愿意受官場的束縛,崇尚的是恬靜自然、自由自在的生活。在這首詩中,曹操寫出了他廣納賢才的愿望和強烈的憂患意識。
受到家庭的影響,曹丕自幼便喜愛音樂,他在游宴詩和離思詩中,也多次使用了琴這一意象。
曹丕的游宴詩主要描寫他與弟弟曹植游賞飲宴的情景,此類詩歌對后世的游宴詩和山水詩均有影響。
《于譙作詩》描寫了曹丕初為魏王時宴饗群臣的情景:
清衣延貴客,明燭發(fā)高光。豐膳漫星陳,旨酒盈玉觴。弦歌奏新曲,游響拂丹梁。余音赴迅節(jié),慷慨時激揚。獻酬紛交錯,雅舞何鏘鏘。羅纓從風(fēng)飛,長劍自低昂。穆穆眾君子,和合同樂康。[5]78詩歌展現(xiàn)了歌舞升平、和樂美好的圖景。宴會上熱鬧非凡,有人彈琴,有人唱歌,有人跳舞,有人舞劍,眾君子在一起,和美康樂。“弦歌奏新曲,游響拂丹梁。余音赴迅節(jié),慷慨時激揚”,寫出了宴會上琴曲的美妙動聽。詩歌格調(diào)歡快昂揚,表現(xiàn)了曹丕在掌握了軍政大權(quán)之后的愉悅和自得心情。
《夏日詩》描寫了夏日宴飲游樂的情景。夏至這天,賓主擇清涼之地賞樂、飲酒、下棋,一天時間很快就過去了,由于沉醉于游樂,竟不知白日變長了?!跋腋桦S風(fēng)厲,吐羽含徵商”[5]111一句,描寫的就是彈琴奏樂的情景。
《善哉行·其四》始于宴飲、終于自我反省和警戒,與曹操的《善哉行·其三》有異曲同工之妙:
朝游高臺觀,夕宴華池陰。大酋奉甘醪,狩人獻嘉禽。齊倡發(fā)東舞,秦箏奏西音。有客從南來,為我彈清琴。五音紛繁會,拊者激微吟。淫魚乘波聽,踴躍自浮沉。飛鳥翻翔舞,悲鳴集北林。樂極哀情來,寥亮摧肝心。清角豈不妙,德薄所不任。大哉子野言,弭弦且自禁。[5]65詩歌開篇即描寫宴游和歌舞之樂。詩中特別提到南來客琴藝高超,其彈奏的琴樂五音和諧,不僅能夠令在場的眾人動容,而且能夠使魚兒和飛鳥受到觸動。接下來,由鳥兒“悲鳴集北林”引出了曹丕的情緒變化——“樂極哀情來,寥亮摧肝心”。詩歌情調(diào)由樂轉(zhuǎn)哀,過渡自然。詩歌的最后,回顧了春秋時的一件事:晉平公“德薄”,卻讓樂師師曠演奏清角琴樂,結(jié)果招致災(zāi)難,晉平公于是下令停止奏樂,并表示要約束自己,不再沉溺于聲色犬馬。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禮、樂、德三者存在著關(guān)聯(lián),這首詩始于對“樂”的描寫,終于對“德”的思考,體現(xiàn)了曹丕自省自警的意識。
在曹丕現(xiàn)存詩歌中,離思詩比較多,這類詩多以女性作為描寫對象,格調(diào)低回婉轉(zhuǎn),清新蘊藉。曹丕特別注重刻畫女性的心理,這一點乃其他詩人所不及。在此類詩歌中,曹丕經(jīng)常以琴寓情,抒寫相思之苦?!堆喔栊小肥遣茇щx思詩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該詩創(chuàng)作于建安十二年(217年),描寫了在蕭瑟的秋天,大雁南翔,一位女子思念遠方的丈夫,便借彈琴來排遣愁緒。丈夫遠游未歸,女子心中憂傷,遂作“念君客游思斷腸”之語,接下來便“援琴鳴弦發(fā)清商”[5]25。之所以選擇彈奏清商曲,是因為清商曲節(jié)拍短促、音響低微,與女子此時傷感孤寂的心境是一致的。然而,當(dāng)琴聲和情感產(chǎn)生共鳴之后,憂思不減反增。詩歌以“牽??椗b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收尾,寫出了夫妻分離所帶來的憂傷。
《清河作》一詩,也以琴意象表達游子思婦的相思之苦:
方舟戲長水,湛澹自浮沉。弦歌發(fā)中流,悲響有余音。音聲入君懷,凄愴傷人心。心傷安所念,但愿恩情深。愿為晨風(fēng)鳥,雙飛翔北林。[5]47詩歌開篇閑適恬淡,描寫方舟在動蕩的河水中自由漂浮。從“弦歌發(fā)中流,悲響有余音”開始,情調(diào)轉(zhuǎn)為傷感,著重描寫相思之苦。詩人在弦歌聲中展開聯(lián)想:心愛之人如果聽到這悲傷的曲調(diào),定會產(chǎn)生共鳴。唯愿愛人恩情深厚,自己愿意化作鳥兒,與他雙雙飛翔在北林。
在曹丕的離思詩中,有一類表達了對美人的思慕之情。“美人”是中國傳統(tǒng)文學(xué)中一個常見的意象,她們具有美貌知性、端雅大方、貞靜淑德等特點,這個意象代表了人們對于美好現(xiàn)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向往。曹丕的《善哉行·有美一人》就描寫了一個精通樂律的美人:
有美一人,婉如清揚。妍姿巧笑,和媚心腸。知音識曲,善為樂方。哀弦微妙,清氣含芳。流鄭激楚,度宮中商。感心動耳,綺麗難忘。離鳥夕宿,在彼中洲。延頸鼓翼,悲鳴相求。眷然顧之,使我心愁。嗟爾昔人,何以忘憂。[5]87曹丕在對女子美麗的容貌以及和善的性情進行描寫之后,重點介紹了她“知音識曲,善為樂方”的音樂才華。曹丕愛好音樂,對琴樂有很高的造詣。詩中既有“哀弦微妙,清氣含芳。流鄭激楚,度宮中商”這樣的正面描寫,也有聽者“感心動耳”這樣的側(cè)面描寫,從不同的角度展現(xiàn)了女子高超的琴技,同時也表達了對于音樂美的追求。
曹丕抒發(fā)離思的作品還包括懷念友人的詩文。在“建安七子”中,除了孔融因政見不合被曹操殺害、阮瑀因病去世外,其余五人全部死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的一場嚴(yán)重的瘟疫。其中,王粲是在跟隨曹操征伐孫權(quán)的路上染病,在返回魏國的途中去世的,陳琳、徐干、應(yīng)玚、劉楨是在鄴城染病身亡的。曹丕在《與吳質(zhì)書》中追憶了與“建安七子”交往的情形,流露出對朋友真摯、深厚的感情。曹丕對同“建安七子”交往時流連詩酒的熱鬧場景進行了詳細(xì)描述:“昔日游處,行則連輿,止則接席,何曾須臾相失!每至觴酌流行,絲竹并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當(dāng)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薄敖z竹并奏,酒酣耳熱”一句,再現(xiàn)了文人雅集的盛景。在對“建安七子”的文學(xué)成就進行介紹之后,曹丕感慨道:“昔伯牙絕弦于鐘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難遇,傷門人之莫逮?!保?]364伯牙因鐘子期去世而弄斷琴弦,孔子因子路之死而不再吃肉醬,同樣,“建安七子”的相繼離世也使得曹丕因失去知音而無比悲傷。
曹植的文學(xué)造詣在“三曹”中是最高的,琴意象主要出現(xiàn)在他的游仙詩、抒懷詩、婚戀詩中。
在游仙詩中,琴發(fā)仙音,凸顯仙境的和樂美好。與其父一樣,曹植也把古琴看作仙人的樂器,因此在他的游仙詩中,琴是一個重要的意象。曹植的《仙人篇》借描寫游仙來表達對現(xiàn)實的不滿。詩歌開篇寫道:“仙人攬六箸,對博太山隅。湘娥拊琴瑟,秦女吹笙竽。玉樽盈桂酒,河伯獻神魚?!保?]390仙人在泰山一角對弈,仙娥神女奏樂助興,杯中盛滿美酒,河伯獻上神魚。與仙境的悠閑自在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現(xiàn)實世界何其局促,不知道哪里可以安身——“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如”。這首詩以仙女彈琴的意象展現(xiàn)仙境的自由暢達,表達了對安寧快樂生活的向往。
在抒懷詩中,琴發(fā)憂音,書寫懷才不遇、知音難覓的苦悶。曹植在《朔風(fēng)詩》中寫道:“弦歌蕩思,誰與銷憂,臨川慕思,何為泛舟!豈無和樂?游非我鄰。誰忘泛舟?愧無榜人?!保?]257原本希望借彈琴消解憂愁,但卻沒有合奏之人,曹植以此暗指自己空有治國才華而無人賞識?!柏M無和樂?游非我鄰”寫出了不被當(dāng)權(quán)者認(rèn)可的落寞。曹植在《雜詩七首·其六》中寫道:“拊劍西南望,思欲赴太山。弦急悲聲發(fā),聆我慷慨言?!保?]588表達了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心情以及懷才不遇的悲憤。琴聲能夠讓人感到平和安寧,使人的心靈得到慰藉[7]。曹植在《大暑賦》中寫道:“積素冰于幽館,氣飛結(jié)而為霜。奏白雪于琴瑟,朔風(fēng)感而增涼?!保?]219與詩歌開頭呈現(xiàn)的暑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幽館中,當(dāng)人們用琴瑟演奏白雪樂章時,空氣是那樣的清涼舒爽,曹植以此表達了希望以琴解憂的心情。
在抒懷詩中,琴發(fā)哀音,表達對故去友人的哀悼?!敖ò财咦印敝坏耐豸邮遣苤驳暮糜眩苤苍趽从讶ナ乐笮那榉浅1?,撰寫《王仲宣誄》以表哀悼。在《王仲宣誄》中,曹植介紹了王粲的才智、文章及宦跡,稱贊其“強記洽聞”“文若春華,思若涌泉”,還記述了自己和王粲的深厚友情:“吾與夫子,義貫丹青。好和琴瑟,分過友生?!保?]241在這里,曹植以“好和琴瑟”形容自己和王粲志同道合。
在婚戀詩中,琴發(fā)和音,描寫夫妻的和諧融洽。在古代,人們經(jīng)常用“琴瑟和諧”來形容夫妻感情融洽?!对娊?jīng)·小雅·常棣》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保?]361《詩經(jīng)·鄭風(fēng)·女曰雞鳴》曰:“琴瑟在御,莫不靜好。”[8]183曹植繼承了這一文學(xué)傳統(tǒng),用“君子耽樂,好和琴瑟”[6]590(《宜男花頌》)、“歡愛在枕席,宿昔同衣食。竊慕棠棣篇,好樂和瑟琴”[6]467(《種葛篇》)這樣的詩句,表現(xiàn)夫妻和諧、家庭美滿。
在婚戀詩中,琴發(fā)怨音,書寫不被君王信任的苦悶。曹植的作品中有一部分是棄婦詩,他以棄婦自喻,在刻畫棄婦形象時融入了身世之感。在《浮萍篇》中,曹植以“在昔蒙恩惠,和樂如瑟琴”形容昔日男子和女子親密無間。后來,男子有了新人,夫妻關(guān)系日漸疏離,“曠若商與參”。詩歌以浮萍起興,訴說了女子被拋棄后的哀傷和無奈?!案∑技那逅?,隨風(fēng)東西流”[6]462,浮萍要依附于水才能生活,而女子也要依附于男子,浮萍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女子一天到晚都在忙碌,最后還是被嫌棄、被懲罰。曹植在詩中以女子自比,感慨只有得到曹丕的認(rèn)可,才能一展抱負(fù),否則只能暗自嗟嘆?!斗N葛篇》也是一首棄婦詩,它與《浮萍篇》是姊妹之作。在《種葛篇》中,夫妻也曾有過和諧幸福的時光:“與君初婚時,結(jié)發(fā)恩義深。歡愛在枕席,宿昔同衣衾。竊慕棠棣篇,好樂和瑟琴?!薄昂脴泛蜕佟睂懗隽朔蚱拗g的恩愛。然而,當(dāng)女子年華老去之后,二人關(guān)系日漸疏離,“昔為同池魚,今為商與參”[6]462。與《浮萍篇》一樣,《種葛篇》也是借寫夫妻之情,抒發(fā)了對于被猜忌、壓制的不滿。
綜上所述,曹操、曹丕、曹植在其詩歌創(chuàng)作中多次使用了琴意象,借助這一意象,他們或渲染氣氛,或述志,或抒懷,或言情。曹氏父子“援琴入詩”的創(chuàng)作實踐為后世琴歌、琴詩的繁榮奠定了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