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培璋
夏秋時節(jié)的夜晚,如果你在南方的鄉(xiāng)村或公園散步,很有可能聽到一種高亢的昆蟲鳴叫聲。農(nóng)民伯伯說 :“那是紡織娘在叫喚?!?/p>
聽到這個極具迷惑性的名字,你也許會浮想聯(lián)翩,在腦海里浮現(xiàn)出“車轉輕雷秋紡雪,弓彎半月夜彈云”的紡織畫卷。事實上,紡織娘既不能像春蠶一樣吐絲做繭,給自己織一件“包被”;也不能像蜘蛛一樣吐絲織網(wǎng),給自己做一件圖案特別的“斗篷”。紡織娘是一只會唱歌的小蟲子,憑借著“吱、吱、吱”的歌聲獲名,成為昆蟲界“C位出道”的超級歌手。
紡織娘另一個名不副實的地方是,唱響“吱、吱、吱”成名曲的不是紡織“娘”,而是紡織“郎”—— 因為雌性紡織娘沒有發(fā)聲器,只有雄性紡織娘會唱歌。不過,紡織娘的歌聲不是從嘴巴傳出,而是靠身體器官摩擦發(fā)聲。雄性紡織娘左前翅的發(fā)聲銼上有一排發(fā)音齒,右前翅有骨化的刮器和音箱一樣的鏡膜,刮器與音齒摩擦,再通過鏡膜擴音就能發(fā)出響亮的聲音。
每年的8—9月是紡織娘的求偶繁殖季節(jié),是它們最熱情的時候。雄性紡織娘要通過唱歌來取得雌性紡織娘的青睞,爭取繁殖后代的機會。
它們的歌聲很有特色,每次開唱時,先來一段短促的前奏——“嘎吱、嘎吱”,猶如老式紡車開工的聲音,之后才是“吱、吱、吱”的主旋律,猶如紡車在有規(guī)律地轉動。
紡織娘算得上是昆蟲中的大個子,它的體形像一個側扁的豆莢,體長通常有50~75厘米,身體多為褐色或綠色。若是不仔細看,很難從枝頭、草叢中發(fā)現(xiàn)它們。紡織娘個個都是跳遠高手,它有細長的觸角、修長的后腿以及寬寬的翅膀,若是受到驚嚇,它就會一躍而起,沒入草叢,一下子蹤跡全無。如果不幸被抓住,紡織娘也不會束手就擒,而是從胸腺中釋放出黃色的毒液。這些毒液的毒性其實并不強,主要起到嚇唬的作用。
在民間,紡織娘的別名很多,莎雞、梭雞、紡紗婆、紡花娘都說的是它。如果作為中藥材,它還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叫姑姑”,可用于治療小兒驚風、痙攣抽搐等。不過,在農(nóng)民伯伯心中,紡織娘可不那么受歡迎。它們喜歡吃南瓜、絲瓜的花瓣,以及桑葉、楊樹葉、核桃樹葉等,對農(nóng)作物有一定的危害性。
如果你還沒見過紡織娘,那就趁著暑假去鄉(xiāng)下、去公園,在高高的瓜架上、茂密的草叢中找一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