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添舊
其實在今年之前,我都沒有考慮過用手機來攝影。因為我一直以來都習慣了使用 iPhone——拿手機哪里會拍照嘛。我第一次認真地拿手機拍攝照片,用的是OPPO Find X7 Ultra,今年它剛上市的時候我就用上了,旅行的時候帶著它。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我又試用了已經(jīng)上市幾個月的小米 14 Ultra 和快遞箱還熱乎著的華為 Pura 70 Ultra,我想在旅行中實際看看這些機器之間的拍攝效果有什么不同。這些手機有些是“合作”得來的,品牌希望我用他們的產(chǎn)品來拍攝,并不是說我這個手機攝影的小學生有什么了不得,而是廠商們越來越看重我這種“旅行懶漢”了。
今年年初我去了一趟沙特阿拉伯,兜里也揣著一部新手機,我就不說品牌和型號了,又不是在打廣告。
沙特首都 Riyadh 的意思差不多是“花園”,中文翻譯也相當美好:利雅得。在這個城市你可以看到人作為主人面對來客時本來應(yīng)有的樣子,自信、優(yōu)雅、熱情、分享、付出,還有一個詞很好:對焦。
2019 年沙特開始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對焦。對得不錯,用手機拍攝的照片一張都沒虛。要不是需要在媒體同行和邀請方面前裝裝樣子,顯得不那么應(yīng)付旅程,我是根本不會掏出相機的。
媒體人、專欄作家、紀錄片導演。出版旅行文化隨筆集《步履如歌》。
清晨的利雅得,朝陽曬在高樓大廈的玻璃幕窗上,也曬在手機屏幕上,金碧輝煌。宣禮塔上亮著燈,這里的建筑與信仰一樣,有著嚴格的規(guī)則感。但與此同時,尤其是國家“180 度大轉(zhuǎn)彎”之后,利雅得的精神世界里深深刻上了兩個字:未來。
2019 年,曾經(jīng)對于游客來說神秘未知的沙特阿拉伯首次向 49 個國家開放旅游簽證,就此向世界打開前來探索的大門。
利雅得已經(jīng)錯過了過去,沒有理由不擁抱未來。
于是在“規(guī)則感”和“沙特 2030 愿景”的基底內(nèi),“科幻感”注入城市的建設(shè)中來——沙特內(nèi)政部大樓的外觀設(shè)計就像一艘待航的飛碟。登上 302.3 米的王國塔,觀景長廊的兩側(cè)偏南北展開,向東南是繁華已成的 CBD,向西北則有一片好像從天而降的天空之城的造型奇異的樓群。此外,是面積龐大的、灰黃色的阿拉伯傳統(tǒng)風格的住宅社區(qū),以及無論向哪個方向都堵成“Jam”的主干道。
“Jam” 這個詞是 Uber 司機 Hassan說的,他先是用標準地道的英語歡迎我來到沙特旅行,標準得好像接到了官方的ISO 執(zhí)行標準。之后的閑聊中他的英語就不咋的了。他掏出手機用軟件把阿拉伯語翻譯成英語再播放給我聽,可是我的英語也不咋的啊。我為啥打 Uber 而不是出租車?不就是不想跟司機聊天兒嘛。
Hassan 建議我清晨再出門前往我要去的市集,而不是夜里,因為夜里有太多的人逛街,交通真的很堵。當?shù)厝撕軙硎芤股睢鉁貨鏊?,燈火通明,人們在商街圍坐,咖啡和水煙填滿了話題的空隙。
這么好玩兒,憑啥讓我早上去?
利雅得人對于如今的開放都很歡迎,而且受益頗多。在街頭巷尾,他們常常抓住我嘮嗑。而我以一張照片回報,聽一聽也記錄下他們的故事。
Fahad 穿著講究,衣服料子在照片里顯得相當高級。我遇到他的時候他正在買燃香木??吹轿遗e起手機,他來了勁頭兒,將香爐埋進頭巾,當煙霧撒滿,頭巾緩緩掀開,又用手輕輕扇動聞進鼻孔。這一套儀式齊全的表演結(jié)束后,他將香爐遞來請我也享受一番。
Aziz 老先生餓了,但他還是按照購買薯條的進度條來找我閑聊。他給我推薦了很多個來沙特必去的城市打卡點,包括如果我是穆斯林就可以前往的麥加——“那是 GOD 所在的地方”。后來他邀請我吃薯條,我邀請他拍下一張人像照,那張照片里他的眼睛閃著讓人感動的光。
但是誰要吃什么薯條嘛,利雅得有那么多高級的、有趣的、本土的美味餐廳,在阿拉伯傳統(tǒng)風格的 Najd Village 餐廳里,一進門就有濃香的阿拉伯茶歡迎你。紅茶配椰棗,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既是阿拉伯人的主食,也是零食小吃,還是飯后甜點。服務(wù)生一手托著匯聚了全部食物的餐盤,一手提著大蒲團一樣的餐墊兒,雜耍一樣進了屋。夯土墻壁的小屋里,兩側(cè)是席地的坐榻,有的還裝飾成馬鞍形。地面早已被地毯鋪滿,食物餐盤放在麻編的墊子上,再放在地毯上。
長粒米和烤雞以及帶骨羊肉混在一起,裝了兩個巨大的盤子。辣椒、洋蔥、茄子、土豆,這些最常見的阿拉伯地區(qū)蔬菜都是增加口味豐富性的好搭配。
用手抓著吃,才叫手抓飯。據(jù)說只有這么吃才能感知食物的溫度和觸感,吃起來更香。但有一個壞處是不能動手機了。沒法“在吃飯前對食物消毒”,真是急死人了。
其實想想,如果說在旅行中有一樣東西是必須隨身攜帶的,我的選擇一定是手機。它可以導航和打車,可以在餐廳預(yù)訂和結(jié)賬,可以拍照——又不僅僅是拍照而已。
你看,我在利雅得的旅行經(jīng)歷已經(jīng)證明,一臺適合拍照的手機其實是一個線下社交利器,一種快速融入當?shù)厝说氖侄危阂院嫌暗难堥_始,以聊聊城市和天氣繼續(xù),以(存有私心的)人像拍攝結(jié)束,繼而再收獲一個對照片效果的感嘆和贊美,這對于我這樣一個樂于拍攝城市人文的旅行者來說,是莫大的便利。以前我需要舉起巨大的單反,一次次對路人做出侵犯性的拍攝動作。而現(xiàn)在,只需要手機上的那一顆小小的幾乎已經(jīng)標配的長焦人像鏡頭就可以了。這手機被掏出來的時候,沒有“威脅”,沒有誤會,所有人都可以在屏幕上立馬查看自己有多上鏡,所有人都皆大歡喜。說得夸張一點,一臺適合攝影的手機,就是一棵幫我擺脫旅途疲憊的救命稻草。
我無意去評判這些不同“影像”手機之間差異的優(yōu)劣,評測這事留給專業(yè)的評測師去做就好了。作為一個攝影師,我關(guān)注的恰恰是影像結(jié)果的差異化,彩色照片發(fā)明了 169 年,不同的照相機品牌始終在做的事情就是使自家產(chǎn)品的色彩和成像結(jié)果與友商不同且家族個性鮮明。這些個性現(xiàn)在被移植到“影像手機”上——哈蘇化,徠卡化,甚至“去相機化”。其實iPhone 也有個性:真實還原現(xiàn)場。不同人的口味里,藏著自己心愛的柴米油鹽和酸甜苦辣,都是 Ultra,誰還比誰差到哪里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