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兆盛
出生于鄉(xiāng)間,我從小就與豆角架打交道,喜歡豆角架,更喜歡豆角架撐起的那一蓬蓬一簇簇如詩如畫的美景。
每年的清明前后,老家一帶便開始種瓜點豆。在播種瓜豆之前,更遠點,甚至在頭年冬閑的時候,家家戶戶便開始上山砍伐用來扎豆角架的竹子。
砍竹子,是有點講究的,一般都是選高挑挺拔的,大約有拇指粗即可,過細、過矮以及彎彎扭扭的竹子是不會被選中的。竹子堅硬耐用,盡管經(jīng)年累月在菜地上風(fēng)吹日曬雨淋,但至少可以用上兩三個年頭。
暮春時節(jié),天氣一天比一天暖和。播下的豆種,要不了多久,就冒出了鵝黃的嫩芽;再吹幾天南風(fēng),下幾場透雨,豆角秧子便會一個勁地猛長,初生的藤蔓開始蹭蹭往上竄。這陣勢,明擺著是向主人發(fā)出給它們建造“房屋”的信號了。
一刻也不能怠慢。主人們紛紛行動起來,趕緊給豆角們“造屋”——將砍回的竹子成捆扛到菜地上,再分散開來扎架子?;钣嬈鋵嵑芎唵?。每個豆窩建一個“家”,每個“家”用三根竹子呈三角交叉支撐,交叉點大約離地面四五尺高,在竹子交叉處用稻草或藤條、鐵絲扎緊,豆角的“屋”便算建成了。
豆角是成行播種的,豆角架自然也是成行插下的了。豆角苗還沒長高的時候,一行行豆角架,看上去,盡管排列得整整齊齊,但還是顯得有些空蕩。用不了多久,豆角的藤蔓就會纏著竹棍攀援上“屋頂”,光禿的竹架就會被葳蕤婆娑的豆葉遮蓋。一個豆角架就是一蓬綠,一蓬蓬綠縱橫交錯,遠遠看去,整塊菜地都已被郁郁蔥蔥的綠、蓬蓬勃勃的綠所淹沒。
隨著季節(jié)和時令的變更,菜地的景物也漸次出現(xiàn)了變化,那一蓬蓬綠先是開滿了白的或紫的豆花,之后,又結(jié)出了一串串或長或短的豆角;再后來,一茬茬豆角被采摘走了,豆藤枯萎了,豆葉黃了、落了,一叢叢豆角架崢嶸不復(fù),繁華不再,被枯藤纏繞的竹架,又顯露出幾分空蕩幾分落寞……不過,即便如此,那也是秋收后的一種荒涼的美、一種蕭瑟的美。春夏秋冬四季是如何更迭的,豆角架應(yīng)該也是草木世界中最有發(fā)言權(quán)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之一吧。
豆角架,這個鄉(xiāng)間菜園里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建筑物”,卻溢滿了濃濃的詩情畫意,構(gòu)筑了鄉(xiāng)村一方美麗的風(fēng)景,喚起了遠方游子對故園深深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