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帆
房女士有兩個兒子,大兒子阿鯤今年5歲,小兒子阿鵬今年3歲。兄弟倆幾乎每天都要因爭奪東西而大打出手,玩具、繪本、零食,甚至吃飯時更靠近媽媽的座位,只要不是兩個一模一樣的東西或同等的權利,兄弟倆都要糾纏一番。
“阿鯤是哥哥,應該有兄長的樣子,大讓小是中國家庭的基本規(guī)則,但他太讓我失望了。”前來咨詢時,房女士一臉無奈。
“分享的真正意義在于通過心甘情愿地共享東西,激發(fā)孩子的愉悅心情,拉近孩子間的距離,建立起溫暖的關系。”我告訴房女士,“所謂大讓小,表面看是培養(yǎng)哥哥的責任感,而弟弟是弱者,理所應當享受更多的愛,但實質上是損害哥哥的利益、溺愛弟弟,是雙輸?shù)囊?guī)則,萬萬要不得。事實上,由于力量對比懸殊,哥哥大多會主動讓著弟弟,如果家長過于強調大讓小,反倒會激起哥哥的對抗情緒,同時讓弟弟有恃無恐,原本合理的大讓小規(guī)則就變味了。”
“家有兩個熊孩子,我實在招架不住。”房女士抱怨,“請您教教我,如何培養(yǎng)他們的分享意識?”
我建議她,培養(yǎng)孩子的分享意識,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發(fā)揮榜樣的示范作用。家長要努力構建親密的夫妻關系和親子關系,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給予孩子安全感和歸屬感,這樣孩子才會向兄弟姐妹釋放愛、表達愛。
2.引導孩子在思考中共情。兄弟姐妹間玩耍時,家長應該將主動權交給孩子,讓他們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的情緒和感受,在此基礎上再講解具體的分享方法和分享規(guī)則。
3.教會孩子認識東西的所有權。兄弟姐妹間的沖突大多牽涉東西的所有權,家長應教會孩子正確認識這個問題,同時還能保護孩子的物權意識,有利于其分享意識的發(fā)展。
4.建立分享原則。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分享,可能是擔心分享后的東西不再屬于自己。因此,家長要幫助孩子建立起分享原則,讓孩子明確哪些東西可以分享、哪些東西不能分享。
5.用鼓勵、表揚等方式強化孩子的分享行為。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有分享行為,要及時用鼓勵、表揚等方式強化孩子的這種行為,使孩子將分享行為內化為習慣。
家長還可以引導孩子對兄弟姐妹的分享表達感謝。這樣做可以讓孩子明白,分享是一件令人感動的事情,從而進一步強化孩子的分享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