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到“毒打”二字,腦子里出現(xiàn)的是幽暗匪窟、鐵鏈皮鞭、猙獰狠厲的惡人。而這兩年,“毒打”常常被一些年輕人掛在嘴邊。動不動就是“社會毒打”“職場毒打”,習慣地吐槽著不良公司、奇葩老板、魔幻客戶、無腦拍檔。
首先申明,對于諸如“996加班”“職場霸凌”等,筆者是絕對支持“90后”“00后”“整頓”“起義”的。然而,相當一部分所謂“毒打”,不過是工作中常見的麻煩,如客戶溝通不暢、團隊協(xié)作欠佳、項目推進遇挫之類。
步入社會的年輕人血氣方剛,意氣風發(fā)。然社會運行、人情人性,并不像書本里那樣有標準答案、邏輯模型。一樣米養(yǎng)百樣人,萬畝森林也無兩片相同的葉子。形形色色的成敗順逆、陰晴圓缺,本就是生活的日常。補上挫折教育這一課,實在是必經(jīng)的淬煉。
畢飛宇小說《平原》里的一句話:“莊稼人最要緊的事情是把自己的身子骨泡在汗水里,用鹽腌過了,腌成咸肉,這才硬掙,這才有嚼頭。鮮肉有什么用?軟塌塌的只配燒豆腐?!?/p>
很巧合,法國科幻小說大師凡爾納,在《南方之星》中也用過同樣的詞。希培昂要買馬穿越德蘭士瓦大草原。仆人李提醒他,那匹馬沒被“腌過”。一匹馬得過草原病,挺過了發(fā)燒、咳嗽而康復后,就表示“腌過”了。這樣的馬,才能在長途跋涉中經(jīng)受住惡劣天氣、蚊蟲的考驗。
中國電影里有個老套的橋段,老年人對年輕人說:“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要多?!蹦陱鸵荒甑亍俺喳}”,也有個潛移默化的“腌”的過程?!半邕^”,并非無原則地默默忍耐,也不是要刻意地自討苦吃,而是適度提高承壓能力,反思本領不足,腳踏實地,這比一味歸咎于“毒打”更重要。
(摘自《意林》 蓬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