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軍
青春期血液熱度很高,渾身有勁兒,其時我正閱讀一些國外名著,如《巴黎圣母院》《紅與黑》《復活》等。偶然見到《邊城》,打開書,見開頭介紹湘西地域風貌的文字,文白夾雜,湘西地域語言流溢其間,似有阻隔之感,內心便急躁起來:這不是小說嗎?怎么半天也不見矛盾沖突。感覺在繞圈子,繞得太遠了。后來,讀了《醉翁亭記》,見識了層層剝筍的寫法,才恍然明白,沈從文的小說也借鑒了一些古代散文之法!
那時并沒有上心閱讀《邊城》還有一點原因。1984年同名彩色電影《邊城》上映了,巧的是我的故鄉(xiāng)從我記事起一直保持著放電影的習慣。村子中央的空地上,黑壓壓一片腦袋,在電影機的光束下模模糊糊,如蔓草里聚生的蘑菇頭。
儺送,天保,祖父,那條跑上躥下、吐著舌頭的黃狗,清澈的溪水,倚在山坡上的吊腳樓,低著頭羞怯的翠翠,看見戀人儺送時的那雙清純的眼睛,這自然是電影帶給我的美好印象。不過,當時看《邊城》電影,感覺節(jié)奏緩慢,人物太少,沒有激烈的矛盾沖突,這與看了很多的戰(zhàn)爭片的緊張感、揪心感和釋放感不一樣,便有幾分困倦。特別看到了結尾,失望感彌漫:翠翠等到什么時候?儺送何時回來?還會發(fā)生什么事情?……謎一樣的追問,像天空里閃爍的星星,可望不可及,伸手也抓不到。
再后來,在網絡有聲讀書里,我又一次找到了《邊城》。沉浸在那樣一個如癡如醉的氛圍里,內心竟如被一泓溪水淘洗清凈。
有聲讀書,讓我第一次細致地聽進去了這部文學名著,曾經扁平的人物,立體呈現(xiàn),個性鮮明。邊地少年、女子的戀愛過程,似一根絲線系著,如一層輕紗籠著,如月光一樣純潔,如一枚還有待時光打磨的酸甜果子,那是一個人成長的饋贈和考驗,是邊地男女固守的風俗。
聲音讓《邊城》里的文字更立體,也讓我延展出更多想象和回憶。比如翠翠唱的“他們牯牛肯耕田,山羊肯生仔,雞鴨肯孵卵”“關夫子身跨赤兔馬,尉遲公手拿大鐵鞭”,雜糅了神話傳說、民歌等因素,神性的智慧力量與現(xiàn)實中的湘西地域百姓的生活祈望交織在一起,這樣的小說,自然極具價值,也是對于地域文化的一種形象化的存蓄。
回望我的故鄉(xiāng),從小就感受到一些本地風俗的特色。如迎親時,常常找先生算一下哪一天娶親、哪一個時刻從家里出發(fā)去接人,途經何區(qū)域等,繁瑣得很。我卻也一邊嫌麻煩,一邊也應承了,并篤信不疑。
故鄉(xiāng)正月里來了遠近各村的花會,鼓聲回蕩在山谷、河邊、高崖,心頭跟著鼓點一起震蕩,“咚咚咚”“鏘鏘鏘”。流蘇顧盼,彩衣裝飾了冬日的眉宇。評書《楊家將》講穆桂英、楊排風,自然讓人想起了一些牽腸掛肚的故事,盼著一直演下去。暮色夕陽,一幫孩子跟在花會后,直到路東村口,大人們閑話難舍,背影漸漸模糊,那份惆悵,大約是和我一樣大年紀的人都曾有過的吧?
聽書的過程,讓我重新發(fā)現(xiàn)很多湘西的民俗。如“車是車路,馬是馬路,各有走法”“車路無非是大人做主,媒人來說媒;馬路則是自己做主,在對岸高溪上唱歌三年六個月”,這非常有趣,也是一個地域內男女戀愛的古老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不同風俗形成對照。
一部中篇小說,禁不住一連幾天去聽,就來到了尾聲?!斑@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是沈從文喜歡的結尾方式之一。他的學生汪曾祺對于老師小說的結尾,在《汪曾祺的寫作課》中引用了中國戲曲家湯顯祖評董解元《西廂記》的結尾方式進行了形象說明:“度尾”,如畫舫笙歌,從遠地來,過近地,又向遠地去;“煞尾”如駿馬收韁,忽然停住,寸步不移?!哆叧恰返慕Y尾為“煞尾”。
我少年時看過不少皮影戲,套路相同之處在于主人公大多開頭即遭晴天霹靂,如被奸臣陷害、意外變故失去親人、科考不中等人生變故。這還不算完,各種磨難也接踵而至,壓得人喘不過氣來。逆境造就人才,古語“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即人生的辯證法。皮影戲令人牽腸掛肚的就是人物的命運何去何從,而結尾通常就是奸臣受到懲罰,惡人遭到報應等,來一個大團圓。悲劇開頭,喜劇結尾?!哆叧恰防锎罄咸毂5囊馔庥鲭y,是全篇故事的一個轉折,有悲劇的成色,悲劇是容易讓人傷心落淚的。
《邊城》小說的結尾,余音繚繞,耐人尋味。如一團迷霧,看不清遠山之眉目,不過,不同心境的人,都會找到自己所希望的答案。
這些文字之美,經讀、經聽出來,像小河淌水,潺潺入心。相隔不長時間,我就讀、聽了至少三遍《邊城》。美好的閱讀體驗在沈從文的《邊城》閱讀中不時流溢。
責編: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