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瑤
“孝”源于心,“愛”生于情。
劉惠君,雅安市石棉縣新棉街道老街社區(qū)一名普通居民。從青絲到白發(fā),劉惠君用堅持與執(zhí)著抒寫人間真情。她每天起早貪黑,任勞任怨,悉心照顧患病的婆婆、92歲高齡的母親和智障的兒子,她用行動詮釋了女兒與母親的內(nèi)涵,用平凡的點滴生活演繹著最真實的幸福,用樸實無華的行動詮釋著家與愛的真諦,并因此榮獲“雅安好人”稱號。
悉心照顧讓兩位老人安享晚年
1987年,經(jīng)人介紹,劉惠君與丈夫相識結(jié)為夫妻,她的丈夫是縣水廠一名普通的工人。日子雖談不上富裕,但小家也是幸福溫馨,日子就這樣一天天平靜地過著。在劉惠君下崗后,她的丈夫一個人承擔起了家庭經(jīng)濟的壓力。為了能夠給家里帶來更好的生活,她的丈夫每天工作長達十幾個小時,他們一起應(yīng)對生活中的困難與挑戰(zhàn)。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偶然的一天,劉惠君發(fā)現(xiàn)婆婆總是喜怒無常,跟她說話她也不理不睬,還不愛出門……發(fā)現(xiàn)婆婆的種種異常后,劉惠君帶著婆婆去醫(yī)院做了一系列的檢查,結(jié)果出來,婆婆被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病。
為了更好地照顧生活不便的婆婆,劉惠君自覺自愿扛起贍養(yǎng)老人的重擔。婆婆從年輕時便是個愛干凈的人,在她的衛(wèi)生上,劉惠君一點都不含糊。為了不讓婆婆的肌肉萎縮,劉惠君每天要幫她按摩、拍打她的肢體,攙扶她在屋里走動。為了給婆婆增加營養(yǎng),劉惠君每天早早起來,做好可口的飯菜,一日三餐變換著花樣;定期給婆婆洗澡,每天給婆婆喂水、喂飯、梳頭、捶背,對婆婆精心侍候,從不厭煩。在劉慧君的陪伴下,婆婆的精神狀態(tài)逐漸好轉(zhuǎn),生活質(zhì)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照顧婆婆的同時,劉惠君還要照顧自己92歲高齡的老母親,劉惠君的母親行走不便,出門都要靠輪椅,飲食起居也無法自理,生活全靠劉惠君張羅。做一件難事堅持一天容易,難就難在堅持十幾年。劉惠君一直默默地為這個家任勞任怨地奉獻著。
樂觀陽光鏗鏘母親為兒子撐起一片天
照顧兩位母親比較艱辛,劉惠君都能承受,但兒子出現(xiàn)的問題卻給她更深的打擊。隨著兒子漸漸長大,劉惠君發(fā)現(xiàn)他跟同齡孩子比起來總顯得有些不同——不僅不能正常地與他人交流對話,也幾乎沒有自主意識。發(fā)現(xiàn)兒子的異常,劉惠君來不及多想,急忙把兒子送到醫(yī)院檢查,檢查結(jié)果猶如晴天霹靂,頓時讓劉惠君感到天旋地轉(zhuǎn),兒子患有精神疾病。她蹲在醫(yī)院里的走廊里,一時間情緒不受控制,眼淚直流。思索良久后,抱著最后的希望,她來到醫(yī)生辦公室詢問醫(yī)生,兒子的病是否有根治的可能。醫(yī)生無奈地沖她搖了搖頭說:“孩子是先天的智力發(fā)育遲緩,還伴有精神方面的疾病,除了吃藥控制,目前還沒有更好的辦法?!泵鎸︶t(yī)生對兒子下達的“判決書”,她心疼不已,最后一線希望破滅。劉惠君帶著兒子回到了家里——事情已成定局,她只好安慰自己接受現(xiàn)實,從容面對生活給予的磨難。
從帶著兒子回到家的那一刻起,劉惠君就下定決心要給他最好的照顧和教育。此后,劉慧君每天都會早早地起床,為兒子準備早餐,幫助他起床、洗漱。雖然兒子智力有限,但她始終耐心地教導他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社交禮儀。在她的悉心呵護下,兒子已經(jīng)能與常人簡單交流,能自主吃飯、穿衣,能一個人在門口散步。除了生活上的照顧,劉惠君還特別關(guān)注兒子的心理健康。她經(jīng)常陪伴兒子參加各種社區(qū)活動,讓他融入社會,結(jié)交朋友。她的關(guān)愛和陪伴,讓兒子感受到了無盡的溫暖和快樂?,F(xiàn)在,她的兒子雖然看著傻傻的,卻是最善良的,每當看到街上有乞討的殘疾人,他都會把自己所有的錢捐給乞討者,看到小朋友也會分享自己手里的零食。他大方、樂觀、善良、愛笑、有禮貌,這些行為與習慣都是劉惠君用耐心和愛一點一滴培養(yǎng)出來的。正是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用弱小的身軀為兒子撐起了一片天,用自己的生命守護著兒子的人生。
夫妻同心用愛呵護整個家庭
要照顧好年邁的兩位母親和智力障礙的兒子,在生活如此困難的情況下,夫妻倆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兩口子的生活除了操心一大家子柴米油鹽醬醋茶的開支外,幾乎就沒有別的消費;除了做家務(wù)、照顧老人和孩子外,幾乎也沒有別的時間。誰都有愛美之心,作為一名女性,劉惠君也不例外。偶有閑暇時間,她也想打扮一下自己,但在生活的重壓下,她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生活會和別人相同。她的堅持與努力并不為證明什么,只為一個家庭能夠好好延續(xù)下去。每天,劉惠君照顧好老人和兒子后,便做好飯菜在家里等丈夫下班,跟他嘮嘮家常,丈夫也會幫她干點簡單的家務(wù),不管“倒忙”還是“順忙”,都在用心幫著,誰說這不是一種幸福呢?面對別人對她的肯定與贊賞,她總是說:“都靠我的丈夫,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大家的功勞?!彼f,這些年老公和她一起都在為這個家辛苦操勞,兩人非但沒有矛盾,反而互相關(guān)心、互相體貼、互相理解、互相支持,這也是一份收獲,她很開心。很多艱辛,她已經(jīng)想不起來,歲月在她臉上留下了痕跡,讓她不再年輕,但她的笑容在丈夫心中一定是最美的。
長期照顧患病的婆婆、高齡的母親,以及智障的兒子,困難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其中的心酸只有她自己知道。在艱辛的生活中,劉惠君慢慢地摸索著前進,漸漸地知道如何照看兩位母親、怎么陪伴兒子,什么時候說什么話,等等。如今,劉惠君也從年輕的婦人變成年過半百的老人,她的臉上已皺紋橫生,身體也一天不如一天,不過她依然堅持著,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婆婆、母親與兒子。
“孝”源于心,“愛”生于情。劉惠君無怨無悔地付出、堅守,為困苦的家庭帶來希望和光明,她用實際行動告訴人們,什么是責任,什么是人間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