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鋒
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龍舟節(jié)、重午節(jié)、天中節(jié),一般在每年農(nóng)歷的五月初五,是我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盎⒎p臂,佳節(jié)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吊祭江誦君賦?!碧K東坡的這首《六幺令·天中節(jié)》是吟詠端午節(jié)的傳世之作,幾乎涵蓋了北宋時期端午節(jié)的全部民間習俗,其中的很多習俗在今天仍在沿用。
端午的起源
古代南北風俗各異,先秦時代端午節(jié)的節(jié)俗活動鮮見于中原文獻來說記載,就現(xiàn)存文獻無法直接考證其源流?!岸宋纭倍肿钤绯霈F(xiàn)在晉代的《風土記》中,但端午的習俗早已有之,如龍舟競渡祭祀之俗至今仍在沿用。
端午習俗最初可能只在長江下游吳越民族中流行,后來吳越文化逐漸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這種習俗才傳到了長江上游和北方地區(qū)。
“龍”是百越先民的原始信仰,而端午是“飛龍在天”的吉祥日子,先民們在端午這天舉辦一些喜慶活動,特別是與龍相應的活動元素,如龍圖騰祭、扒龍舟等,或借此吉日進行一些祈福納降、壓邪攘災的活動等。
端午的別稱及由來
端午有“端五”“重五”“重午”之稱?!岸恕痹诠艥h語中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每月有三個五日,頭一個五日就是“端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人陳元靚《歲時廣記》云:“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shù)以至五謂之端五?!?/p>
龍舟節(jié):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一項重要活動,在中國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廣東地區(qū)。廣東地區(qū)稱之為扒龍船,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
浴蘭節(jié):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fā)的季節(jié),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逐漸成為習俗。
重午節(jié):“午”屬十二地支,農(nóng)歷五月為午月,五和午同音,五和五相重,故端午節(jié)又名“重午節(jié)”“重五節(jié)”,有些地方則叫“五月節(jié)”。
端陽節(jié):據(jù)《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就是登高的好時節(jié),故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jié)”。
天中節(jié):此名根據(jù)陰陽術數(shù)而來。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卷二十·熙朝樂事》記載:“端午為天中節(jié),是因為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午時尤然,故稱之為天中節(jié)”。
女兒節(jié):明代沈榜《宛署雜記》中記載:“五月女兒節(jié),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tài)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jié)?!?/p>
菖蒲節(jié):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qū)邪避毒,故端午節(jié)又稱“菖蒲節(jié)”。
古詩里的端午
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唐〕文秀《端午》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北宋〕梅堯臣《五月五日》
汨羅江渚,湘累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北宋〕蘇軾《六幺令·天中節(jié)》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北宋〕張耒《和端午》
我又相將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漁父。
——〔南宋〕許及之《賀新郎·舊俗傳荊楚》
端午節(jié)中蘊含的意義
1.感受歷史的魅力
據(jù)《楚辭》記載,當時楚國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因憂國憂民,痛斥楚王的腐敗和失德,遭到流放;之后,屈原選擇了投江自盡來表達對國家和人民的關懷之情。為了避免魚蝦傷害屈原的尸體,人們紛紛下河劃船,敲鑼打鼓以吸引魚蝦,這便有了賽龍舟的傳統(tǒng)活動。賽龍舟不僅是鍛煉身體的一項運動,也是對屈原精神的一種追憶。為紀念屈原的貢獻,人們在端午節(jié)這天,通常會懸掛菖蒲和艾草,并舉辦賽龍舟等一系列活動。這一精神鼓舞著人們勇敢面對困難,堅韌不拔地追求自己的目標,故端午節(jié)也被視為勇氣和堅韌的象征。
2.象征著家庭團聚的寓意
端午節(jié)這天,家人們常常一起包粽子、賽龍舟、掛艾葉,共同參與傳統(tǒng)的節(jié)慶活動。這些活動不僅增強了家庭成員間的感情,也增進了家庭的凝聚力。
3.驅(qū)邪和祈福的象征
端午節(jié)還有驅(qū)邪和祈福的象征寓意。據(jù)說屈原被投入江中后,百姓們紛紛劃船去救他,當時江中有許多兇猛的魚蟲,百姓們?yōu)榱吮Wo屈原的尸體不受惡劣天氣和毒蟲的侵害,就在江面上投放了很多艾草和香料。后來,這種行為便形成一種風俗,端午節(jié)這天,會將艾草、香囊等掛在門上,以辟邪驅(qū)瘟、保家平安。這些植物在中國文化中本就有辟邪和祈福的寓意,被認為能夠保護人們的身體;同時,人們還會佩戴五彩絲線,以驅(qū)逐不吉利的事物,祈求好運和平安。這些傳統(tǒng)習俗不僅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對幸福和平安的追求。
端午節(jié)不僅僅是一個節(jié)日,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通過世代相傳的習俗和傳統(tǒng)活動,將這些寓意融入人們的生活。端午節(jié)的慶?;顒雍拖笳饕饬x不僅讓人們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也激勵著人們堅守信仰、追求幸福、傳承文化。因此,端午節(jié)的寓意和文化傳承對中國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世界各地的人們提供了一個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窗口。
百舸爭流迎端午
端午日,當?shù)貗D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任何人家到了這天必可以吃魚吃肉。大約上午11點鐘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劃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腳樓門口邊看,不然就站在稅關門口與各個碼頭上看。
河中龍船以長潭某處作起點,稅關前作終點,作比賽競爭。因為這一天軍官、稅官以及當?shù)赜猩矸莸娜?,莫不在稅關前看熱鬧。劃船的事各人在數(shù)天以前就早有了準備,分組分幫,各自選出了若干身體結實、手腳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練習進退。船只的形式,與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體一律又長又狹,兩頭高高翹起,船身繪著朱紅顏色長線,平常時節(jié)多擱在河邊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時,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個到十八個槳手,一個帶頭的,一個鼓手,一個鑼手。槳手每人持一支短槳,隨了鼓聲緩促為節(jié)拍,把船向前劃去。坐在船頭上,頭上纏裹著紅布包頭,手上拿兩支小令旗,左右揮動,指揮船只的進退。擂鼓打鑼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劃動便即刻嘭嘭鐺鐺把鑼鼓很單純地敲打起來,為劃槳水手調(diào)理下槳節(jié)拍。每當兩船競賽到劇烈時,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紅玉老鸛河時水戰(zhàn)擂鼓的種種情形。凡是把船劃到前面一點的,必可在稅關前領賞,一匹紅布,一塊小銀牌,不拘纏掛到船上某一個人頭上去,都顯出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榮。好事的軍人,當每次某一只船勝利時,必在水邊放些表示勝利慶祝的500響鞭炮。
(節(jié)選自沈從文《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