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杉浦康平作為亞洲研究圖像學學者第一人,以其獨特的設計風格在藝術界站穩(wěn)了腳步。其代表作《造型的誕生》一書從萬物照應論的角度出發(fā),并以研究人體結(jié)構(gòu)入手,闡述造型原本的全新樣貌,使人們對造型誕生的理解有了新的認識并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對構(gòu)建藝術造型理論體系有著極大的開拓性意義?!对煨偷恼Q生》主動探尋造型之根源,創(chuàng)新圖像探究新樣式,本著民族意識共同體,開拓“形”與“型”的研究新領域,為圖像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法。
關鍵詞:杉浦康平;萬物照應;造型圖像;生命關聯(lián);造型的誕生
“生命記憶”是根植于萬事萬物中的深層記憶,是人們探尋自然過程中以“型”與“靈”的形式的引領者,是深藏于靈魂中,無法割舍的一部分。杉浦康平認為生命的所有源頭都是相互連鎖與締結(jié)的,所波及的每一個地方都會以不同的形式綻放并融為一體,這是他堅定的宇宙造型觀。《造型的誕生》將我們所忽略的源頭一一呈現(xiàn),在溯源于宇宙萬物的基礎之上來激發(fā)人們的生命共同感,這是DNA的印記,是造型誕生的根源。從人體的結(jié)構(gòu)奧秘出發(fā),以回歸本源來揭示造型與生命之間的千絲萬縷。
一、民族文化根源的覺醒
杉浦康平以獨特的研究視角將意識領域形象化,在藝術設計與理論界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被譽為“日本設計界的巨人”,其主要代表作品有:《造型的誕生》《生命之樹·畫的宇宙》《亞洲的書籍、文字與設計》等。杉浦1932年出生于日本東京,其少年時深受戰(zhàn)爭影響,再加上當時新思潮的來襲,使杉浦經(jīng)歷了一段時間的迷茫期。高中畢業(yè),考入了東京藝術大學建筑系,但由于在學習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精密的建筑設計圖竟與實際的建筑施工的現(xiàn)場尺寸不符感到失望,從而踏入了平面設計的行列中,同時又由于“日宣美獎”的契機,使杉浦提升了自信心,徹底投入了設計行業(yè)中。1964年與1966年受邀烏爾姆兩次任教期間,對杉浦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產(chǎn)生了對國家文化與教育傳播的思考,由于接觸了不同的文化階層,更讓他有了剖析與思考的自我反省,喚醒了根植于內(nèi)心的東方情結(jié),讓他認識到了亞洲文明與自己是融為一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在《亞洲的書籍、文字與設計》中說:“當面對戰(zhàn)后洪水猛獸般涌入的美國文化,我的意識深處已經(jīng)沉積了對自己文化淵源即亞洲文化深深的關切?!盵1]在他授課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有學生詢問這樣是否可以的類似問題,他認為只有簡單的“yes or not”,顯得有些絕對化,因此杉浦有了“可能的老師”這樣的稱號。在他的觀念里設計或者說一種創(chuàng)意與想法,并不能以簡單的肯定與否定來回答,他認為在萬物相生的過程中,是有陰陽相照,此消彼長的,是根生締結(jié)的關系。沒有絕對的不變,是互為因果,相生相息。在日本人的傳統(tǒng)概念當中,“萬物相生”是所遵從的文化宗旨,這與中國的禪宗思想相似,禪宗提倡萬物眾生于一體,同根同源,共生演化。從隋唐開始,日本對于漢文化的接受與學習,不論從吃、穿、住、行等方面都有所體現(xiàn)。由于地理位置,在日本民族發(fā)展的過程中一直遭受著來自于森林、海洋、陸地等大自然的影響,頻繁的地震、海嘯、臺風等自然災害,使本身并不優(yōu)越的地理條件更是雪上加霜。正因如此,那里的人們對于自然的崇拜與恐懼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在日本人的作品中對于自然具象事物的應用是很常見的,比如日本人的浮世繪設計,有大海、植物等各種自然元素。而身為日本人的杉浦,這種注重和諧,萬物共生的文化理念充分展現(xiàn)在了他的作品當中。比如《銀花》雜志設計系列,從“雜志”一詞為源頭探索,“雜”極為復雜、混合之意,雜色暗指印度佛教的“曼陀羅”。設計是由地、火、水、風、空組成的宇宙圖,每一個事物都有存在的必然性,順應自然的運動軌跡,這是杉浦為我們展現(xiàn)的。他引領著時代的設計語言,是游離于混沌與秩序之間的美感,杉浦的理念范圍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于平面設計,更多的是在于亞洲文化精神圈與亞洲文字生態(tài)圈中的研究與探索。以嚴謹科學的東方哲學思想譜寫與設計出一部部精品,影響了日本幾代的設計師,不停地穿梭于各個國家的文化中,呼吁亞洲各國注重自身的文化價值,倡導設計師們走向自強的文化精神與內(nèi)涵。
二、陰陽互補中的萬物相照
杉浦認為雨潤泥土,大地才能延續(xù)下來。水對于我們來說,就像是花草樹木得到了灌溉,人類才能更好地生存繁衍?!兑捉?jīng)·系辭上》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盵2]宇宙萬物是相生相照的,彼此是相互連接且不可分割。周敦頤也在《太極圖說》中說:“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盵3]這都體現(xiàn)了世間萬物是在不斷變化與增長的,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每一個生命體都有它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对煨偷恼Q生》原名為《かたちの誕生》,這是杉浦自己設計出來的中日結(jié)合的書名字樣,前面對應的日文字樣翻譯過來就是“型”或者“形”的意思。在他看來造型關鍵就是對于型的塑造,這種塑造并不是簡單的拼貼,而是將深處靈魂根源的事物賦予靈氣。這是人創(chuàng)作的結(jié)果,是人的一種動機行為。創(chuàng)造一件藝術品也好,還是設計一個造型、一張圖紙,首先應該考慮的就是注入生命,只有注入生命,才能稱之為造型的誕生。杉浦提出注重陰陽結(jié)合的重要性,將太陽比喻為“永生”,月亮比喻為“圓缺”,視男性象征為太陽,女性象征為月亮。相對于生命體來說,雌雄結(jié)合才能繁殖生衍,也就是所謂的異性相吸,同性相斥的道理,互為相補。在書中他以開天辟地之神盤古為例,左眼為太陽,右眼為月亮,四肢與軀干化為四岳,毛發(fā)和脂膏化為草木與江海,這是盤古身上的天地萬物。包括日本的不動明王的形象,尤其是眼睛也是日月眼的結(jié)合。杉浦無比喜愛道家學說,并將道家學說作為自己終極崇尚的文化追求,道家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分為陰陽兩極,這是世界的整合與源頭。但這種對立關系并不是指絕對的分割與隔離,而是作為互補,彼此相互吸收與融合。同時道家也注重“氣”,并認為“精”“氣”“神”是構(gòu)成生命的三大部分,人體之氣與天地之氣相同,“吐故納新”方能使天、地、人融為一體。杉浦在書中提出瑜伽與冥想的修煉,重視呼吸法,認為“氣”即充溢在天地自然間澄清的“氣流”[4]8,被吸入的氣流通過人體的脈絡流經(jīng)各個地方,這是生命共生的方式。他認為左右對稱是一種美學的形式,對稱之美是萬物之美,并以漢字中最古老的金文來對比。在金文中左右兩字都含有叉的形狀并互為反方向,其實這也是一種互補的美學。日本的兩界曼荼羅,一為胎藏界,二為金剛界,這種同樣包含著對稱原理。胎藏界曼荼羅是紅色蓮花,而金剛界則是白色光環(huán),其胎藏界代表的是太陽的活力,女性的智慧,而金剛界則代表寂靜的月光,即男性的行動力。宗白華認為在中國繪畫中表現(xiàn)的最深心靈并不是對于大自然的模仿和崇拜,也不是沒有目的地在世界中尋找,而是將這種精神與大自然合為一體,去感受這世界的交融與變換。杉浦提出的“二即一,一即二”來源于禪宗美學,“無即是有,多即是一,一即是多”。右手的金剛界的男性包容著左手胎藏界的女性,二者結(jié)合,并通過無限的循環(huán)融為一體。在這本書的封面更能有所體現(xiàn),以祥云籠罩的富士山,日月同輝,天地共映。富士山上呈現(xiàn)出白紅黑三個段色,圓形渾然天成,色彩質(zhì)樸純真,創(chuàng)作出了陰陽結(jié)合、虛幻與真實的萬物相照的世界。
三、五感并存里的締結(jié)連生
在《造型的誕生》中,杉浦提倡以“五感”與亞洲宇宙相對應,五感即所謂的“視覺、味覺、聽覺、觸覺、嗅覺”,它是多重角度的感知,并不是孤立的一個單體,是互為締結(jié)成一體的。在書中它以魚的眼睛作為透鏡,通過魚的眼睛來反映世界地圖。從中心出發(fā),向四周擴散,中心就是魚的眼睛,每一個的行動軌跡都是變化著的,通過魚眼來反映地球的一半表面。在他看來,在小狗的世界中,嗅覺可以代替眼睛,狗有二億兩千萬個嗅覺細胞,人類卻只有五百個。它們能通過嗅覺做出人們的100萬倍的反應,提出以“嗅覺”來觀看世界,捕捉萬物的氣息。同時認為人們對于不同食物的味覺反應是可以形成地圖的,辣感、酸感、苦感、甜感,每一個味道對應的刺激是不一樣的,呈現(xiàn)出的反應和感受的時間長短也是不同的。杉浦試圖以五感來教人們觀看世界和體會世界的方式,去看世界和感受世界,使其互融相通。這與中國美學中的“通感”是相通的,錢鐘書提出視、聽、嗅、味、觸是相互貫通的,其本身就融為一體。佛教中的“五蘊皆空”“六根互通”也是同樣的道理,“五蘊”指的就是色、受、想、行、識,“根”就是感知世界的外在方式,相互締結(jié)、融合。原研哉在《設計中的設計》認為事物和形象是通過信息刺激大腦從而產(chǎn)生的一種信息構(gòu)成活動,這種構(gòu)成其實就是通過各個感官,也就是視、聽、味覺等組合產(chǎn)生的刺激感?!叭绻泵嫔嫌〉氖且环謭D片,那么這張圖片就不只是視覺刺激,它還會喚起我們的森林記憶,包括嗅覺和聽覺在內(nèi)的各種記憶都會因為這種微妙的刺激而被喚起?!盵5]我們的感官并不是單獨存在,如果將這五種感覺進行分類其實很勉強的,因為不論是觸覺還是味覺,就跟杉浦在文中提到的一樣,你所感受到的每一種食物帶來的味覺感受都不相同,并且每一種生物所感受到的感覺也不相同,所以我們并不能簡單地將味覺定義為同一種味覺,也不能將其他感覺定義為同一種感覺。在《造型的誕生》中,杉浦提到須彌山外圍環(huán)繞的四個洲與須彌山組合起來可以正好得出“五輪塔”的造型,它們象征的是“地、水、火、風、空”即“五大”造型[4]185,而這“五大”就相當于構(gòu)成世界的五大元素。按照佛教的宇宙觀,這五大元素是在流動中由于相互作用產(chǎn)生了森羅萬象,這也與五感的相互照應類似。在萬千世界中每一種元素都是相互作用、相互締結(jié),不可分割的關系,這些不同的元素構(gòu)成了我們宇宙體系的再生活力,這是杉浦想要我們明白的道理。
四、始于萬物卻終于一體的宇宙觀
吞下世界指的是身體與宇宙合一的造型關系,從書中開頭由人體結(jié)構(gòu)奧秘出發(fā)到最終歸于人體,這是一個完美的閉環(huán)。在第一章就提到所謂的“日月眼”,而日月眼的代表就是印度神的形象。在印度人的觀念中,皮膚黑青的神第一反應就是“毗濕奴大神”或者是“克里希大神”。根據(jù)查詢資料,毗濕奴大神為拯救世界的第十個化身就是克里希大神,所以毗濕奴大神也就是克里希大神??死锵4笊竦纳眢w內(nèi)部蘊藏著整個宇宙的世界,包羅著世界萬象。分為天上七界與地下七界?!侗≠よ蟾琛穼⑦@個神的姿態(tài)描繪成“沒有開始,沒有終結(jié),僅一尊身充滿天地之間”。杉浦將人體比喻為內(nèi)外世界的共同體,將人體單純化為類似圓筒狀的生物,嘴、食道、胃、腸、肛門貫穿起來。將人體翻轉(zhuǎn)過來就會得到一個被消化器官所包圍的球,杉浦將這個球比喻成萬千世界,盛藏著內(nèi)外界一切事物的宇宙體,包含著地球、行星、銀河系以及其外側(cè)廣闊無垠的河外星云[4]195。這些相連的器官缺一不可,構(gòu)成我們的宇宙體系,每一個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缺少一個人體能量就無法運行,生命就缺少一部分。對于自然界來說,不同物體和生物的形狀是復雜的,每個人、每棵樹、每座山也都是不相同的,但共同的特點是它們之間的關聯(lián)關系。湯普森研究了生物和非生物的方方面面,他認為樹木不僅是屬于某一科或?qū)俚奈锓N,還是由細胞構(gòu)成的生命體,這些細胞和地球上的其他細胞一樣都遵循著相同的規(guī)則[6]120。人類與大自然是分不開的,吃、穿、住、行的每一種生活方式都離不開萬物的滋養(yǎng),這也是杉浦研究人體奧秘的原因。美國克里斯托弗·威廉斯在《形式的起源》中提出這樣的疑惑:如果沒有飛蟲和鳥類、馬利筋種子,或楓樹翅果作為模型,人類還能造出飛機嗎?同樣沒有魚類和海豚,人類還能造出潛艇嗎?沒有蜘蛛網(wǎng),張力橋會出現(xiàn)嗎[6]92?其中蘊含的就是萬物的關聯(lián)性,與人類的不可分割性,這是藏于我們國家的古老文明,是屬于原始中的生命記憶。杉浦同樣贊成這樣的觀點,他所探尋的生命記憶就是潛藏于原始文明中的關聯(lián),是人們的根,是屬于自我認同感的民族信仰。從身體講述宇宙開辟的造型,到回歸于身體,與人體合一。不論是陰陽、天地,佛教美術中的對稱,還是紋路、漢字,五官的關聯(lián),甚至是一本書或是一張地圖。他所強調(diào)的萬物都是有所呼應的,是一體的,是站在文化、自然、宇宙、生命根源來創(chuàng)造記錄造型的誕生。
五、對《造型的誕生》的思考與評價
從圖像角度來說,杉浦給我們呈現(xiàn)了一種新的觀看圖像的方式,是站在萬物根源的角度共同揭示生命的象征。在圖像學的研究中,潘諾夫斯基提出了三個層次的研究,前圖像志、圖像志、圖像學分析。強調(diào)“再創(chuàng)造”的審美經(jīng)驗,這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就是圖像形成的過程。詹姆斯·埃爾金斯圖像分析側(cè)重的是不需要一些歷史條件和政治文化因素,可以是在美術史標準化全方位詮釋之外的二維視覺的對象,它可以是藝術之外的圖像一個象征,一個象形文字或者自然中蝴蝶的翅膀圖案。而杉浦所提出的萬物照應是對于自然宇宙中萬物的關聯(lián)整合,我們可以在萬物中尋找自我共鳴的一種方式,造型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圖像或是作品,它源于我們內(nèi)心深處的原始記憶,是融合于天地之間的,是隨著歷史、世界的發(fā)展卻扎根在我們民族信仰的根源。每一個事物都有存在的價值,是宇宙的一部分。就像米歇爾所說的,形象不僅僅是一種特殊符號,而頗像是歷史舞臺上的一個演員,被賦予傳奇地位的一個在場或人物,參與我們所講的進化故事并與之相并行的一種歷史[7]。也就是說你在創(chuàng)造形象的過程中,本身就屬于這個創(chuàng)造的過程,這個過程一定歸于自然進化的演變中,這樣你才能更好地依照造物主去創(chuàng)造,并創(chuàng)造自己的世界進化故事。我們存在于萬物世界的母體中,屬于這個母體的一部分,不論是自然、歷史、還是人文,都是其中的元素構(gòu)成,我們應該思考最本質(zhì)的東西,再去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世界。
從社會角度來說,隨著科技時代的盛行,處于信息高速發(fā)展的我們來說,快節(jié)奏的生活很難讓我們真正慢下來去思考一些本質(zhì)的東西。這不僅是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更是對于我們的日常生活,漸漸淡忘與內(nèi)心深處的靈魂進行交流。面對快餐時代,各類短視頻和消費文化的鋪天蓋地,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杉浦康平《造型的誕生》一書,把人們拉到了不浮于表象的思考,讓我們深刻地思考民族源頭的共性。怎樣才能做出弘揚屬于自己的亞洲文化,這一直是杉浦所關注的問題。他站在萬物共生的視角,將自我投放其中來體會文化的魅力,探索古老的文明。陰陽結(jié)合,二即一,文字的力量,紋路的象征,回歸于生命的本源,這些都在揭示人類與萬物的不可分割關系??此坪芎唵危瑢崉t很復雜,它是潛存與民族文化的深層意象之中的。用直覺去理解造型,通過五官把握物體的形態(tài),這些都是與社會的發(fā)展、歷史的進程、生命的延續(xù)、人類的智慧息息相關。呂中勝說過,之所以學習民間傳統(tǒng),并不是學習外部樣式,而是找到怎樣導致的造型。對于我們來說,我們要注重自我民族文化的發(fā)揚,去尋找民族共性?!暗郎唬簧?。二生三,三生萬物?!比f物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道家提倡返璞歸真,回歸于質(zhì)樸,歸于萬物自然。將型中注入靈,而作為人類來說,身處這個世界當中,從我們本身出發(fā)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形體也具有生命力。藝術家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不論是繪畫,裝置,還是行為藝術等,都可以說是一種“生命”的誕生,這根植于每一位藝術家的民族共性,是心底里的文化象征,是造型的誕生。這是杉浦老師想讓我們感受到的萬物照應,讓我們更深刻地思考自我與民族文明、文化的意義。
六、結(jié)語
《造型的誕生》一書從萬物的根源上出發(fā),站在民族深層意識上來揭示文化以及宇宙和精神空間。他所強調(diào)的是一種超越于自然心靈與力量的、回蕩在宇宙的一種聲音。他的藝術觀念對藝術造型的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的貢獻,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了解亞洲傳統(tǒng)文化圖像的視角,對圖像的發(fā)展史有著不可磨滅的重要價值意義,讓我們更透徹地了解造型的誕生。站在宇宙的盡頭,體會生命帶給我們的意義,在心底綻放屬于自己的靈魂之花,去感受大地給我們的滋潤與培育。
參考文獻:
[1]杉浦康平.亞洲的書籍、文字與設計:杉浦康平與亞洲同仁的對話[M].楊晶,李建華,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出版社,2016:35.
[2]王云五,主編.南懷瑾,徐芹庭,注譯.周易今注今譯[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1:404.
[3]周敦頤.周敦頤集[M].長沙:岳麓書社,2007.
[4]杉浦康平.造型的誕生 圖像宇宙論[M].楊晶,李建華,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5]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M].朱鍔,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71.
[6]威廉斯.形式的起源[M].王業(yè)瑾,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1.
[7]米歇爾.圖像學:形象,文本,意識形態(tài)[M].陳永國,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何詩童,河南師范大學美術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