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肥菣M光利一以當時亞洲的中心 上海為舞臺,以上海的“五卅慘案”為背景, 基于一個多月的上海體驗寫就的一部長篇小 說,這部小說通過出場人物的戀愛故事描寫了 像幽靈一樣滯留在上海的日本人的生活狀況及 其思想轉變,最后提出日本回歸的主題。與此 相對,《旅愁》是以歐洲的中心巴黎為舞臺, 以“二 ·二六事件”為背景,基于歐洲旅行于 1937 年到 1946 年寫就的其最后一部長篇小說, 將十年間的時勢變遷通過小說出場人物的戀愛 進展和思想變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描寫 了出來,主題設定是“與西洋對決的東洋的精 神構造”,最終依然是日本的回歸。圍繞日本 回歸這一主題,兩部小說之間的必然性誠如山 田幸平對《上海》到《旅愁》的必然性做的論 述:“橫光利一理所當然地首先把眼光放在各 種族匯聚的上海這座大熔爐中。但當時,有一 種強烈的渴望,那就是把日本乃至于日本人置 于歐洲的中心這一國際舞臺上。所以從以上海 為舞臺的《上?!返揭园屠铻槲枧_的《旅愁》, 作家所走的這條創(chuàng)作道路,隱藏著這位作家必 走的深層創(chuàng)作動機?!?/p>
此外,對于《旅愁》和《上?!返年P系, 栗坪良樹在《〈旅愁〉鑒賞》中評論道:“如 果說《上?!废喈斢谑菍M光利一昭和初期的 總決算的作品,那么《旅愁》可以說是《上 ?!返睦m(xù)篇?!币虼?,《旅愁》可以說是《上 海》 的延續(xù),《 上海》是《旅愁》創(chuàng)作的探 索,是實驗品。但可惜的是實驗品成功了,成 品最終卻毀譽參半且沒有完成。因此,兩部作 品之間的這種事實聯(lián)系使它們具備了比較視域 下的研究意義。但中日兩國的研究者都沒有對
這兩部作品進行過專門的對比研究。美國文藝 批評家 M.H. 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學是一種活動, 由四個相關的要素構成,即作品、世界、作家、 讀者。這四個要素在文學活動中形成相互滲 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體關系。因此, 在比較視域下從作品內容上的“同”、創(chuàng)作時 代背景上的“異”和作家橫光利一思想行動上 的“異”進行分析,能明晰這兩部作品的異同 及原因,將有助于我們解讀日本近現代文學流 派演變以及日本文學家的轉向。
一、作品內容上的“同”
《上?!泛汀堵贸睢范际峭ㄟ^問題的論 爭、思想的碰撞、情感的變化來描寫出場人物 思想變動的文學作品,在作品內容上有很多相 同之處。
( 一 )作品情節(jié)設定上的“同”
第一,二者都是以有名的政治突發(fā)事件作 為背景的?!渡虾!肥且浴拔遑K案”為背景, 《旅愁》是以“二 ·二六事件”為背景。第二, 二者都描寫了罷工場面?!渡虾!访鑼懥藮|洋 紡織大罷工,《旅愁》描寫了法國左翼人民戰(zhàn) 線大罷工。第三,二者都擁有相似的志向 —— 日本回歸?!渡虾!返闹魅斯珔⒛驹谥袊说?反帝國主義運動中,自始至終都意識到自己是 日本人,雖然愛慕和幫助過中國共產黨黨員芳 秋蘭,但最終選擇回到日本洗浴女小杉的懷抱。 作為《旅愁》主人公的矢代去歐洲之前,認為 自己像出征戰(zhàn)場的士兵一樣,尋求回歸日本和 古神道。第四,二者都描寫了復雜的三角戀愛關系,通過和戀愛對象關系的變化,表現了出 場人物思想的變動。
(二)戀愛關系象征意義的“同”
兩部作品中,戀愛關系的象征意義是異曲 同工的。
《上海》中主要描寫了銀行職員參木和洗 浴女小杉以及中國共產黨黨員芳秋蘭的三角戀 愛關系。參木最初被洗浴女小杉所吸引,但又 對中國共產黨黨員芳秋蘭一見鐘情。然而,懷 有狹隘民族主義的參木和中國共產黨黨員芳秋 蘭的戀愛是不可能成功的。結果,走投無路的 參木最終又回到了小杉身邊。參木象征著日本 的知識階層,中國共產黨黨員芳秋蘭象征著無 產階級(馬克思主義),小杉象征著日本,其 戀愛關系象征著日本知識階層在無產階級文學 盛行之時,不斷地發(fā)表無產階級文學作品,或 也曾試圖向無產階級靠近,但一旦無產階級運 動被鎮(zhèn)壓, 日本帝國主義抬頭的時候,又變成 了國粹派,尋求日本的回歸。
《旅愁》中主要描寫了兩組戀愛關系,矢 代、久慈和千鶴子的三角戀關系,久慈、真紀 子和東野的三角戀關系。去歐洲考察近代文化 世相的矢代和去歐洲尋親的千鶴子相戀了。回 國后,因宗教的差異,二人一度猶豫彷徨,雖 經過不懈的努力締結了婚約,卻因為擔心被招 募參戰(zhàn)而沒有結婚。同時,醉心于歐洲的久慈 看到真正的西洋之后大失所望,雖然和同居的 真紀子都回到了日本,但真紀子卻選擇了和贊 同建立“新秩序”的東野在一起。矢代象征著 日本的知識階層中的國粹派,而千鶴子和真紀 子象征著傳統(tǒng)的日本,久慈象征著日本知識階 層中的西歐派,東野象征著日本知識階層中的 軍國主義派,所以兩組戀愛過程可以說象征了 日本知識階層在經過近代的超克彷徨后,選擇 了回歸日本,最終變成了國粹派且走上了軍國 主義道路。
(三)主題推動方面的“同”
主題是文學作品所要傳達的思想和觀點, 是通過人物、情節(jié)和象征意義來呈現的。除了 戀愛情節(jié)的象征意義之外,這兩部作品都是通 過出場人物的爭論來表現作家回歸日本的心路 歷程的。例如,《上?!分屑坠群湾X石山對于 日本和中國乃至亞洲之間的關系的辯論、日本 人山口對中國和印度國情的判斷以及對軍國主 義的深信不疑等。通過爭論,體現了橫光利一 抱有的對馬克思主義的懷疑、對無產階級的不 確信、軍國主義的傾向以及最后向狹隘民族主 義轉變的思想過程,完成了主題所要傳達的日 本回歸思想。
與此相對,橫光利一在《旅愁》中設定了 “與西洋對決的東洋的精神構造”這一主題。 在作品出場人物的旅行途中,圍繞著近代的超 克和西歐的合理主義、古神道和基督教不停地 在爭辯和思考。通過爭論,橫光利一由最初的 彷徨和動搖最終轉變?yōu)閲馀?,成了徹頭徹尾 的軍國主義者,堅定地選擇了日本的回歸,完 成了主題的塑造。
由此可見,推動主題完成的是人物的爭 論,而正是這些爭論,讓各個出場人物完成了 自己的選擇,無論是在戀愛旅途中,還是在思 想旅途中。
也許正是因為兩部作品有以上相同之處, 《上海》的成功才成為橫光利一寫作《旅愁》的 動力,給了其《旅愁》必將會獲得成功的信心。 這也是作家橫光利一從《上海》到《旅愁》必由 之路的“潛在的動機”。但具有時代性的文學作 品,必將會成為時代的祭品。日本“二戰(zhàn)”的失 敗也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者能夠事前察知的。
二、創(chuàng)作時代背景上的“異”
胡適曾在其《文學改良芻議》(1917)中寫道:“文學者,隨時代而變遷也。一時代有? 一時代之文學?!睓M光利一也在其散文《放? 蕩的時代》(1923)中寫道: “文學產生于時? 代,又必定成為時代的祭品,只要時代的感覺? 不斷更新,文學也必須保持新鮮的感覺?!?(筆者譯)。由此可見時代對文學作品的影響? 之大。而要從創(chuàng)作時代背景上進行比較,就必? 須厘清兩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時間,考察該時期的社? 會思潮。
( 一 )《上?!穭?chuàng)作時代背景
《上?!窂倪B載到最終版刊行共經歷了七 年時間,而從 1928 年到 1935 年的七年間,正 是日本從亞洲的旁觀者變成了亞洲的侵略者, 日本國內帝國主義情緒高漲的時期。
1. 國內外政治形勢
從當時日本國內外政治形勢來看,第一 次世界大戰(zhàn)的勝利以及一系列侵華行動的步步 推進, 日本國內自信心膨脹,意圖瓜分和掠奪 世界資源。1923 年的關東大地震和 1929 年的 紐約華爾街股市暴跌引起了世界性的金融和經 濟恐慌,日本國內社會主義和無產階級思潮興 起。日本政府急于擺脫國內困境,決定通過武 力對外進行軍事侵略,掠奪資源。1931 年《上 ?!愤B載還未結束的時候,九一八事變爆發(fā), 日本侵華戰(zhàn)爭正式打響。1935 年的“何梅協(xié) 定”意味著日本對外侵略取得了一定成效,為 它后來的大舉侵略打下了基礎。
2. 文學思潮演變
從文學思潮層面來看,1926 年開始,日本 現代文學形成并得以發(fā)展,初期文壇的主流是 無產階級文學,1928 年全日本無產者藝術聯(lián)盟 (簡稱“納普”)成立,促進了無產階級文學 的成熟。同時,自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歐洲文 學風靡于日本,并最終形成了與無產階級文學 運動相對抗的新感覺派。由于九一八事變帶來 的日本國內民族主義的高漲,日本政府對無產階級運動開始進行瘋狂鎮(zhèn)壓。1933 年,日本共 產黨的最高領導人在獄中發(fā)布“轉向”聲明, 無產階級文學開始沒落。
由此可見,《上?!穭?chuàng)作時期,政治上日 本帝國主義抬頭,軍國主義傾向已現,文學界 也經歷了無產階級文學的興盛和衰落,開始轉 向。實際上橫光利一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拋棄了 馬克思主義。這些正暗合了《上?!返那楣?jié)設 定、主題設定以及象征意義的設定。主人公參 木和中國共產黨黨員芳秋蘭分手,回到日本人 小杉的懷抱,實現了日本的回歸。
(二)《旅愁》創(chuàng)作時代背景
《旅愁》的寫作時期正好是日本國內外形 勢激烈動蕩的十年,處于“二戰(zhàn)”時期。
1. 國內外政治形勢
橫光利一開始歐洲旅行的那一年,即 1936 年,日本發(fā)生“二 ·二六事件”,日本法西斯 軍事獨裁政權形成,1936 年 11 月,日德簽訂 《反共產國際協(xié)定》,日本徹底走上了法西斯 主義道路。1937 年日本制造七七事變,接著 進攻北京和上海,對中國展開全面侵略。1939 年,“二戰(zhàn)”爆發(fā),日本實行總力戰(zhàn)政策,全 員全民參戰(zhàn)。1941 年 12 月,日軍偷襲美國珍 珠港,發(fā)動太平洋戰(zhàn)爭。1945 年 8 月 15 日, 日本宣布投降,意味著日本在“二戰(zhàn)”中戰(zhàn)敗。 從以上時間軸可以看出,《旅愁》的創(chuàng)作時間 完美地覆蓋了“二戰(zhàn)”的戰(zhàn)前、戰(zhàn)中和戰(zhàn)后。 日本也從戰(zhàn)爭初期的節(jié)節(jié)勝利到戰(zhàn)爭后期的大 潰敗,最后投降,可謂是十年間日本國際地位 天地之變,這種政治上的劇烈變動勢必影響身 處其中的人們的思想和行動。
2. 文學思潮的演變
從當時的文學思潮來看,隨著日本在侵華 戰(zhàn)爭中的節(jié)節(jié)勝利和日本政府對國內思想、言 論的嚴格管控,對歐美文明無批判地追隨的反 省,日本國內“近代的超克”這一論調在日本知識階層中廣泛傳播。正如廣松涉在《〈近代 的超克〉論》一文中所說的那樣: “昭和初 年,在每個人的意識中,大家都確信日美戰(zhàn)爭 是不可避免的。戰(zhàn)爭是自然法則的必然結果, 除非某一國支配世界,否則將反反復復永遠存 在,這是當時人們深信不疑的常識……因為要 想得到永久的世界和平,確保全世界的安寧和 秩序,其必要條件就是日本戰(zhàn)勝,必須成為最 終戰(zhàn)勝的那一方?!盵1]
由此可見,戰(zhàn)爭的必然性和日本戰(zhàn)勝已經 成為當時日本人的共識, “近代的超克”的討 論也說明這一認識也是當時的文學思潮。特別 是由于戰(zhàn)時日本國內實行總力戰(zhàn)政策,在“同 調壓力”之下,被洗腦的知識階層紛紛倒向法 西斯主義,深信日本最后一定會勝利,文學家 紛紛轉向,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協(xié)助進行戰(zhàn)爭 宣傳,走向“國策文學”的道路。但是,日本 戰(zhàn)敗給了日本知識階層以沉重的打擊,深信不 疑的思想體系開始崩潰,文學界掀起了追究戰(zhàn) 爭責任的風潮,特別是被逼轉向的無產階級文 學家,首先提出追究戰(zhàn)時協(xié)助戰(zhàn)爭的作家的責 任。
因此,從創(chuàng)作時代背景的比較來看,《上 ?!吠杲Y時是日本向帝國主義邁進的時期,是 日本向外軍事擴張苗頭興起的時期,暗合了日 本國內的政治生態(tài)和情勢。但是《旅愁》完結 時是一個大時代的轉變期,經歷了戰(zhàn)爭由勝轉 敗的過程,其“必勝”的信念和帝國主義的戰(zhàn) 爭思想都不符合戰(zhàn)后反法西斯反帝國主義的時 代潮流,故受到了國內外的譴責。從這一點上 是完全不同的。
三、作者橫光利一思想行動上的“異”
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文學都有政治性, 因為政治觀是價值觀的一部分,而所有作品都 是作者價值觀的反映,因此作品自然會反映出作者的政治觀。評價作品的同時也在評價作者 的政治觀?;诖?,我們將從橫光利一思想行 動上來考察其在兩部作品各自創(chuàng)作時間內的政 治觀,從而厘清人們對這兩部作品產生不同看 法的根源。
( 一 )《上?!穭?chuàng)作時期的橫光利一
首先,我們對《上?!穭?chuàng)作時期的橫光利 一進行考察。1927 年,日本文壇正趕上新感覺 派退場,其成員正各自尋覓出路,且踏上了迥 異道路。其中,有很多作家踏上了無產階級文 學的道路,而橫光利一卻對無產階級文學持懷 疑的態(tài)度。在上海進行體驗時,他致力于通過 創(chuàng)作來釋疑一直以來對馬克思主義所持有的懷 疑。而且橫光利一于 1931 年 2 月在《詩與小 說》中做了如下闡述:“它(馬克思主義)折 磨了我文學生涯的大半生,從我十九歲一直到 我三十一歲,這十三年間,馬克思主義從沒有 離開過我的頭腦。”[1]。由此可知,橫光利一真 正地放棄馬克思主義是在 1929 年。而 1929 年, 他的行動僅僅是在《改造》上發(fā)表了《上?!?的第二篇《足與正義》、第三篇《垃圾堆的疑 問》、第四篇《痔瘡和子彈》、第五篇《海港 章》。1930 年 8 月,他寫了一篇隨筆《戰(zhàn)爭與 和平》,這也是《上?!穭?chuàng)作期間內唯一一篇 與當時的政治有關的文章,但并沒有引起什么 反響。1931 年又在《改造》上斷斷續(xù)續(xù)連載了 《上海》第五篇的一部分《婦人》, 11 月份連 載了《上?!返慕K篇《賣春婦》。 一直到 1935 年因應當時的時局,他幾次修改后發(fā)行了《上
[1]?? 原文出自廣松涉的《〈近代的超克〉論》新訂增補 版,講談社學術文庫出版, 但此處是轉引自花田俊 典《橫光利一的戰(zhàn)爭與和平》。中文為筆者譯。
[2] ??《詩和小說》是橫光利一于 1931 年發(fā)表在《作品》 雜志上的,但此處轉引自日沼倫太郎《二流的悲劇》。 中文為筆者譯。
?!返膯涡斜尽T谶@期間,他沒有參加任何與 政治相關的活動。也就是說,橫光利一在思想 上雖然放棄了馬克思主義,有民族主義的傾 向,但在行動上并沒有政治上的反動行為。
(二)《旅愁》創(chuàng)作時期的橫光利一
與《上?!穭?chuàng)作時期的橫光利一大相徑庭 的是創(chuàng)作《旅愁》時的橫光利一在行動上協(xié)助 了戰(zhàn)爭,成為國粹派,擁護了軍國主義。橫光 利一于 1938 年 3 月在《文學界》上發(fā)表了《變 化的要因》(《知識階級要改變嗎》的一項), 并且在《東京日日新聞》發(fā)表了《知識界意志 的屈從》一文,寫出了當時日本知識階層的立 場和無奈以及轉向的要因。隨著日本國內發(fā)布 國家總動員法,提出總力戰(zhàn)政策,橫光利一又 陸續(xù)發(fā)表了《沉默的精神》《動搖的界限》, 由此可以看出這一階段的橫光利一對戰(zhàn)爭、對 國家政策還處于一個慢慢接受的過程??墒请S 著日本國內“近代的超克”話題的流行,特別 是太平洋戰(zhàn)爭的爆發(fā),1942 年 4 月橫光利一發(fā) 表了《軍神之賦》,可以看出這時的橫光利一 和一般日本人一樣醉心于軍國主義和國粹主義 了,并轉向了“國策文學”。1942 年 5 月橫光 利一成立了日本文學報國會,11 月又出席了大 東亞文學者會議并起草了決議文和宣言,這已 經是赤裸裸地在支持戰(zhàn)爭,支持法西斯主義了。 他甚至在 1945 年 3 月發(fā)表《特工隊》來提高日 本軍人的士氣。即便他在 1946 年重新修訂出版 《旅愁》,被指定為戰(zhàn)爭責任者,也并沒有以 任何形式反省自己在戰(zhàn)爭期間的所作所為。
總而言之,《上?!穭?chuàng)作期間,橫光利一 在思想上雖然放棄了馬克思主義,有民族主義 傾向,但沒有明確的反動政治觀,在行動上也 沒有協(xié)助戰(zhàn)爭的行為。故《上?!凡粫蚱渥髌泛妥髡叩恼斡^受到惡評,所以取得了成功。? 與此相對的,《旅愁》創(chuàng)作期間,橫光利一的? 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使其看不到法西斯主義的? 非正義性,同時在日本國內總力戰(zhàn)“同調壓力” 之下,在行動上采取了支持和協(xié)助日本帝國主? 義戰(zhàn)爭的行為,成了徹頭徹尾的軍國主義的幫? 兇,站到了人民和時代的對立面,導致了戰(zhàn)后? 人民對《旅愁》的負面評價。
四、結語
本文對兩部作品的內容、作家的思想行動 以及創(chuàng)作時期的時代背景進行考察分析,發(fā)現 盡管《上?!泛汀堵贸睢窡o論從結構設定、創(chuàng) 作方法、主題思想上是如此的相似,但仍然得 到讀者截然不同的評價,結局迥異,最大的原 因就在于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和作家的思想行 動的差異。《上?!穭?chuàng)作時日本國內正處于軍 國主義和帝國主義抬頭,無產階級運動由盛轉 衰的階段,《上?!返闹黝}思想正符合了這一 暗流,故得到了當時讀者的認可,獲得了巨大 成功。而《旅愁》的創(chuàng)作時期,正處于日本徹 底走上法西斯主義道路的時期。作者橫光利一 看不到法西斯主義的非正義性,積極參與戰(zhàn)時 輿論宣傳工作,必然要受到人民群眾的唾棄和 譴責,那么反映了作者政治觀的作品也必然受 到當時人們的惡評。由此可見,作品主題思想 與時代背景思潮的契合度以及作者政治觀的影 響是造成這兩部小說結局迥異的根本原因。
[ 作者簡介 ] 王艷華,女,漢族,山東濟寧人, 廣州軟件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日本文 學、日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