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16日,“與古為新——‘從中原到江南中國禮制與尚古文化的源與流”迎亞運特展在杭州博物館正式開幕,悠久的中華文明史在此被重述。
對曾任杭州博物館副館長、策展人的許瀟笑而言,博物館策展人這個職業(yè)并非幼時心中的燈塔,更像是一顆種子經過漫長培育終迎來枝繁葉茂的結果。從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展陳部主任到杭州博物館副館長,再到獨立策展人,從業(yè)多年,許瀟笑并未迎來傳說中的職業(yè)倦怠期。在她看來,策展經歷不僅持續(xù)拓寬著她的生活邊界,也幫助她更深入地探尋自己的內心。
記=《中學生天地》記者 錢夢佳 陳嘉琦(實習生)
許=許瀟笑
策展人意識的萌芽、生長
記:您為何會選擇成為一名“博物館策展人”?每天與文物、藝術品等打交道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許:一開始我并沒有所謂的策展人意識,或者說策展人這個概念本身就很模糊。策展人的英文是curator,詞根來自希臘語的“保管”,有典藏員、保管員的意思。在西方博物館(代表性的如藝術史類博物館)里,保管員逐漸兼顧對所保管對象的研究工作,再到對物品進行藝術史方面的闡釋。博物館后來變成公共博物館,需要陳列展品,又因為當代藝術展覽的需要,策展人的職業(yè)才逐漸形成。
2009年我從國外回來,因為學的是歷史學專業(yè),當時第一選擇就是進入博物館工作。但我對博物館的工作完全不了解,于是從基層工作做起,包括講解、宣傳、做展覽等。當時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的三個專題館(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中國傘博物館、中國扇博物館)正在籌建,很快要開館,我時常要從早上 9 點忙到深夜 12 點??赡苷沁@種對工作沒有針對性選擇的態(tài)度,讓我接觸到了各方面的工作,比如布展文物、打掃衛(wèi)生、和施工師傅們交涉、爬展柜爬到全身淤青……博物館基層工作的經歷讓我在做展覽這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又因為我本身的專業(yè)方向是視覺文化史,所以我對工作的思考架構慢慢開始拓展,逐漸集中到做展覽這一塊。當然還有一個特殊原因:我始終認為以展覽為抓手,可以統(tǒng)籌和協調整個博物館的工作機制,也可以讓博物館從收藏、保管文物的向內狀態(tài)變成辦展的向外狀態(tài)。
記:您曾提到,大眾可能對博物館策展人還抱有坐在博物館里喝茶看報的刻板印象,您能介紹一下作為博物館策展人的具體工作內容嗎?
許:從完整的流程上來說,策展人要決定今年具體做什么展覽,在確定展覽選題后還要確認有什么資源可供展出。之后,策展人要整合關于這個展覽的故事框架,撰寫內容文本。接著,我們要出一份空間設計方案,待方案完成后,就需要各個專業(yè)團隊介入,比如:保管員,需要對藏品進行梳理;設計師,需要對圖紙不斷細化;影像方面,需要找負責呈現數字展項的技術人員……接下去最重要的是,在展覽基本搭建完成以后,我們的宣傳教育部門要負責展期內的活動組織,如講座沙龍、手作活動、開發(fā)文創(chuàng)禮品、制作學術出版物等。對于策展人來說,完整的工作內容要包含以上所有事項。
記:一個優(yōu)秀的博物館策展人,需要兼?zhèn)涫裁此仞B(yǎng)?
許:博物館策展人最重要的是要擁有跨學科融合的素養(yǎng)。比如我以歷史學為主,但我不能對其他學科一無所知。如果我完全不懂攝影是什么,就沒辦法在展覽中明確為什么要用、怎么使用某個影像。博物館策展人還需要有非常強大的心理素質,每個展覽都有落地的時間節(jié)點,如果這當中出現了困難,策展人得扛住壓力去做各方的協調。所以我不會端著架子,不會因為對方是畫圖的設計師或做展架的師傅就不愿意去溝通。此外,具備同理心也非常重要,包括跟觀眾、合作團隊共情的同理心??梢哉f,策展人是入門門檻很低,但要做得出色又有著極高門檻的一個職業(yè)。
記:杭州博物館曾經推出“人人都是策展人”的線上活動,您對于“人人都是策展人”這個概念是如何理解的?
許:“人人都是策展人”是杭州博物館建館20周年紀念日展覽配套推出的一個線上游戲,觀眾掃碼選擇9件展品加入策展框,最后給你的這些選擇定一個關鍵詞,這個關鍵詞其實就對應了你對這些物品彼此聯系的闡釋。公眾在看到這個標語時可能會對它有一些誤解,似乎人人都要去策展,實際上這句話改自德國藝術家博伊斯的“人人都是藝術家”。博伊斯認為,每個人都有以藝術的方式去看待世界、感受生活的潛能。在博物館以展覽為主要媒介與觀眾溝通的時候,我們希望將展覽當作一個載體,把博物館闡釋文物或歷史的權力讓渡給觀眾。我希望這個活動帶來的討論的重點,不在于每個人究竟做了一個什么樣的展覽,而是傳達出一個信息——博物館不應該是唯一的歷史闡釋者。
從歷史中補給歷史感
記:一開始接到迎亞運特展任務時,您是如何考慮展覽的主題、定位和結構的?
許:我們有幾個限定的關鍵詞,比如“迎亞運”“杭州博物館”“國家文化戰(zhàn)略”等,當時最先考慮的還是國家文化戰(zhàn)略?,F在常說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結合杭州博物館的館藏,我們選擇了文明史這個概念。通過對文獻的梳理,我們發(fā)現中華文明最大的一個特點當數歷史的延續(xù)性及跟歷史的關系。在這個敘事邏輯中,館藏是較為薄弱的,我們就在結構上面進行弱化或有技巧地處理,最后形成的就是現在的單元敘事結構。
記:好的策展人是連通歷史和當下的橋梁,從展覽名“與古為新”中也可以看出策展人對當代視角的追求。您在策展中是如何做到讓觀展人能夠從當下來思考歷史的?
許:“與古為新”展覽整體有一個很大的時間軸的概念。展館的二樓有三組文物,我們把不同朝代的同一個類型文物并置,這是另一種形式的時間軸概念。包括每個單元的章節(jié)文字,它們比較詩意,并不全在解釋歷史。我當時撰寫解說詞時,就是以一個今人的視角來思考我們是如何看待歷史的。另外,我們在空間語言上使用的是比較偏向舞臺的抽象表達手法,在展覽中也布置了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對當代文化的表達也體現在我們的分享活動里,舉辦第一次分享活動時,我們邀請了三位不同學科的專家,之后還有與藝術家的對話,這些都算是我們對歷史的一種回應。
記:在這些年的工作中,您有總結出一套自己的策展理念嗎?這些理念是否發(fā)生過變化?
許:我做展覽有幾個原則始終沒有變過。首先,在策劃每個展覽時,我都會考慮這個展覽對觀眾的意義在哪里。所以我需要換位思考,此時的我不是博物館策展人,而是天天生活在這座城市、使用各種電子設備、徜徉于互聯網的普通人,在此基礎上才會有“與古為新”的概念。其次,是歷史意識和歷史感,這對于我們今天完全扁平化的信息時代來說彌足珍貴,一定要保留。最后是展覽需要涉及當代表達,我希望每一次展覽里面都有當代藝術家的作品。
把博物館作為一種方法
記:在無法選擇觀展人的情況下,為了盡可能地讓不同年齡、職業(yè)、文化層次的參觀者都擁有特別的身心感受,您在策展上有哪些思考,又做了哪些設計?
許:展覽的目標受眾肯定還是以文藝青年為主。博物館免費開放,它沒有篩選觀眾的能力,在這個情況之下,展覽不可能對所有人都是友好的,但也并不代表它對個別群體抱有敵意,我們希望盡量調和彼此口味的差異。我們現在不會就一個展覽去糾結這個問題,因為我們構建的是一個展覽體系,每個系列展的目標受眾是不一樣的。如果把視野再擴大一些,從事博物館行業(yè)的每一個人都在根據各自的資源與定位做不一樣的展覽。我們目前的主要目標之一是鼓勵更多年輕人進入博物館,針對這個問題,需要有一些更年輕化的視覺語言表達,所以我們會更傾向于跟年輕的設計師合作。
記:您期待博物館在人們的生活中發(fā)揮哪些作用?
許:我個人覺得我們不要局限于博物館本位主義。當我們在討論博物館這個話題時,有的時候會討論得太過,似乎博物館就應該無所不能,仿佛教育、人格的培養(yǎng)、知識的傳達,都需要博物館來完成。我認為博物館可以被視為一種方法,我們通過這種方法達成人與人的相遇和溝通,也可以把它看作與歷史文化對話、討論知識的公共場域,但博物館本身不是目的。我策劃的展覽也同樣不是目的,而是和公眾對話交流的一種背景裝置。
記:您覺得當下的博物館亟待哪些革新?
許:有很多地方需要革新,博物館人也一直在努力做出改變。中國的博物館還是很希望能夠貼近觀眾、為公眾及社會服務的,在方法上也在持續(xù)探索和調整。于我而言,我希望通過展覽來培養(yǎng)觀眾的人格和能力,比如在展覽中加入和傳統(tǒng)不同的視覺風格。我也希望博物館能從簡單介紹歷史知識轉變?yōu)閷v史進行一些闡釋,同時,觀眾也能帶著自己的主體意識進入展廳,而不是持被動接受知識的態(tài)度。
記:如果中學生想在逛博物館時更好地理解策展人的想法思路,他們可以如何逛展?您有什么好的建議?
許:我建議一個人逛展比較好,或者和興趣相投的兩三個朋友一起,看完展覽以后大家還能自發(fā)地、隨意地聊一聊。在看展前也可以大致瀏覽官方的推送,里面會有一些小提示。我覺得可以保持一種狀態(tài)——把逛博物館當作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休閑活動,而不是將其看作一份強制性的作業(yè)??吹枚嗔?,你就自然會知道竅門在哪里,因為每個展覽情況不一樣,所以沒有規(guī)定的一套流程。